法治之光照亮了前行的路(法治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力量)
2023-11-09 20:26:29 2
法治之光照亮了前行的路?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 題:「法治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力量」——記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法官張巖,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法治之光照亮了前行的路?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法治之光照亮了前行的路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 題:「法治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力量」——記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法官張巖
新華社記者 熊琳
整齊幹練的短髮,溫婉平和的笑容……記者初見張巖時,她正就一起已審結的涉村務公開「民告官」案件和同事們交流。張巖從事行政審判工作12年,一直在一線。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更高,對人民法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張巖說。
「一個判決,影響甚至是一個行業」
2000年,張巖從西北政法大學畢業,考入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成為一名行政審判法官。2014年,作為我國首批跨行政區劃法院之一,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成立,張巖成為法院首批18名員額法官之一。
「她審案子不會就案辦案,一判了之。」法官助理張偉說。張巖曾承辦一起業主對小區健身場所引發噪音不滿起訴區政府案,在調查發現健身場所屬違建後,張巖並沒有判決一拆了之,而是多次實地考察,邀請居民、居委會、街道辦事處、業主代表、區政府相關負責人共同商討解決方案。經多次商討,雙方達成諒解,區政府列出拆除時間表,業主撤訴,問題順利解決。
「行政審判法官的一個判決,影響的不僅僅是案件的當事人,有時甚至是一個行業,可能會成為一線執法人員行為『標杆』,也會成為百姓維權的『尺子』,責任重大,必須盡心盡力。」張巖說。
公正判決,推動行政執法進步
在多年的一線審判中,張巖從每一起案審中摸索、總結,力爭做到案結事了,定紛止爭。
「庭審時,行政審判法官的心思必須特別縝密、細膩。」張巖認為,老百姓進法院告政府不是件容易事,村民對法律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庭審中,張巖特別注意和作為原告的百姓之間眼神的交流。當原告說得有理有據時,張巖會點頭示意,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當事人的訴求表達順暢了,爭議焦點清晰了,化解矛盾的針對性更強了,化解效果也就更好了。」
僅僅是法庭上的互動還不夠,在張巖看來,庭審結束後的20分鐘,是解決爭議的「黃金期」。
「庭審完了,很多時候,當事人不願意走,就是想和法官說說話。就像去醫院看病,問診結束後希望和醫生聊一聊一樣。」每次庭審結束,張巖都會自覺留下來,聽一聽雙方當事人的感受。
「有時候聊著聊著,他們就撇下我到旁聽席上聊去了。再過一會,原告面露羞澀跑到我身邊問,『法官,問題解決了,我想撤訴行不行?』」
「法治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力量。」張巖表示,這些年,基層行政執法的一個個進步,與一個個公正的司法判決的推動分不開,離不開行政審判法官持之以恆的努力。
做好「體檢」,促進依法行政
作為我國司法改革試點法院,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負責審理以北京市區政府為被告的行政案件。每年,四中院都會發布一份特殊的「體檢報告」,梳理全年受理「民告官」案件整體情況,並針對審結案件中各區政府在依法行政領域存在問題提出建議。
記者了解,為寫好這份報告,張巖格外用心,多方採訪審理案件的法官、相關專家,深入剖析行政機關涉訴的深層原因,不斷為促進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有效建議。
四中院行政審判庭庭長陳良剛介紹,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張巖和四中院的行政庭法官們還走進北京市各區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為區長、副區長、各行政機關「一把手」以及基層執法人員授課,促進基層執法規範化。
工作以來,張巖先後榮獲北京市法院先進法官、北京市「三八紅旗手」等多項榮譽。2018年,張巖獲得第十屆北京市「人民滿意的政法幹警」爭創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