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有名的神婆婆(現在的神婆婆是真的嗎)
2023-11-30 11:44:01 2
《西遊記》中所有的神仙名有哪些?
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如來,觀音等
神婆婆雷彩雲的電話是多少
雷公司雷神,屬 陽故稱公稱雷師、雷神電母司掌閃電神屬陰故稱母稱金光聖母、閃電 娘娘風婆婆叫風神推雲童推雲童即掌雲祭
神婆是怎麼當上神婆的?
神婆,第一,一般都很會說話,所以很多時候,說出來的,都不直接,而是間接的說,讓你自己感覺哪個對得上的。跟星座理論差不多的。第二,她懂心理學,他能夠直接說出你剛剛的想法是也是跟人溝通多了學來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你心裡是信還是不信,她肯定看得出來,經歷過場面。我遇到一個醫生,好多人都說他很厲害,然後我去看,我是持有懷疑的態度去的。結果他就看出來了,神婆也如此。這是我問這麼多神,得出來的結論。很多事情,都不直接的。如果他真是有神,你問他,你家存款上面多少錢。他要能回答準確的數字出來,而不是看你衣裝,然後說出個大概。比如10W以上,這些的話,就顯得虛偽了。要準確,比如13W 什麼的。他說得出來麼?所以神婆都是弄虛作假。唯一最大的作用,無在乎求個心理安慰,跟你準備殺了一個人,暗示自己沒事的,不就殺他嗎?殺完才知道要償命的。每個人的一種心理暗示。
」馬仙娘娘」是什麼神仙?
馬仙.又稱馬仙娘娘、馬天仙、馬夫人、馬五娘、馬七娘、馬氏真仙、娘娘媽、娘媽等,是浙南閩東很有名的地方神,馬仙的民間信仰比較普遍。大大小小的馬仙廟宇很多,但能夠比較完整地保持著傳統廟會活動習俗的,根據筆者多年的了解.也只有本縣南宋鎮了。因此,忠實地記錄當今南宋鎮的「七月七馬仙廟會」活動.對研究浙南閩東的民俗文化,有一
定的價值。
一、 南宋馬仙信仰
馬仙來歷的傳說與宮廟 據今年78歲的吳嬌蘭說,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彈棉花的人,出外逃荒,他很信馬仙,一家人帶著馬仙香爐出走。有一年夏天,他們來到南宋,中午天氣很熱.就在大宮崗的一塊大石頭邊(另一說法是在清敘橋邊)歇息。歇息時候把馬仙香爐從行李中取出,放在比較高的地方。當他們要離開時,這個香爐已經搬不動了。他們覺得這是馬仙顯靈,就在這個地方立了香爐。後來馬仙一直顯靈.也就從小小的廟宇不斷地擴大了。坑底孫氏的祖先出來做頭.蓋了一座很大的馬仙廟,後來廟堂正中的大匾額.一直由孫姓的人做。
馬仙到底是什麼地方人?南宋人都認為是麗水市景寧縣鸕鷀鄉人。在南宋和埔坪一帶,更多的是關於她行醫的民間傳說。甚至有不少人說南宋永福宮的馬仙是大姐.埔坪建福宮的馬仙是小妹。兩人擅長銀針和民間草藥,手到病除。從不收取金錢……此後,馬仙宮香火不絕。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南宋永福宮一直在清敘橋邊.經過學校兩次擴建永福宮被拆除。一次是五十年代,由於建南宋鎮小學的需要,出面,僱用民工,拆除宮廟廂房等附屬建築物,並將正殿主要構件抬至東北邊。1976年.建設礬山區高中部時,宮廟被全部拆除.
因此,南宋自1976年至1985年大約十年時間.沒有了馬仙宮廟。1985年前後,南宋人在北山街街頭,建了一座有一定規模的宮廟,並沿用過去的叫法.取名「永福宮」。
永福宮廟會活動的班子組織 南宋永福宮,從宮廟建設到廟會活動,自古以來,一直由「八境」(八個自然村)承辦。今年3月20日.筆者在南宋鎮南宋村李求富家召開座談會,據陳照篆、李敏須說,「八境」指的是「北山境」、「五美境(現大埔山村)」、「梅源境(現坑底村)」、「垟頭境」、「方士門境」、「坑邊境」、「大園境」、「三湖境(現茶寮村)」。後來由於「三湖境」人數不足,放棄了參加,只剩下七個境。1985年,大埔山新建了馬仙宮之後.屬於大埔山村的「五美境」.也不再參與這項集體活動。於是當初的「八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只剩下了六個境,後來又增補了宋陽境(華陽牛角彎)。雖稱八境,實為七境。
永福宮現設常務理事一人,理事八人。理事的名額基本上根據參與活動的各個「境」來分配.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
廟會活動組織的「七境」按照地方順序自然排列輪流。每一年排列輪流到當頭的這一「境」.到了七月初一這天.要有五六個人到永福宮「卜、杯」,卜到一陰一陽才算有「聖杯」。三次有「聖杯」神明才同意你當「頭人」。近年來,通過「卜杯」,主持活動的「頭人」有李敏共、黃友蓬、鍾顯展、歐陽後解、李若遮、李招發、林炳昌等。2005年農曆七月初一,「垟頭境」通過「卜杯」.有「聖杯」的「頭人」是歐陽後足.他已成為2006年廟會活動的主持人。
永福宮活動的資金來源和支出 永福宮活動的資金來源靠兩大收入。一是靠香資收入,一般每年收入約在14000—16000之問。2005年香資收入,約15000元。解放前有「眾田」,可以靠這些田租收入,作為活動基金。二是靠各「境」捐資收入.每一年六月初一,永福宮都要舉行一次「做福」。這實質上是一次常務理事會議,商議七月初七廟會的組織資金、分配情況。三是靠大款捐資。這部分資金,都用於添置實物或修繕廟宇。如2000年,華陽洪振聰出資26000元,做了三輛迎神用的「鑾駕」。
六月初一這一天,眾理事們簡單地吃了「福酒」之後,自己要帶回總數約為200份的「福貼」,請本「境」的人,七月初一到宮中「做福」。參與「做福」的人,可以向宮中捐款,也可以不捐款。但是參與「做福」的人,自己吃的這一餐,必須自己出錢。2005年,七月初一.共辦了21桌的「福酒」,每條桌約lO人.每人出資25元。210多人的捐資共5500元,全部用於「做福」會餐。
各「境」的每一個理事,只需要集資1000至1500元.這是比較輕鬆的事。反正理事都是樂於公益事業的頭面人物.2005年永福宮共集資1t000多元.
永福宮的支出一般分三塊,一是日常支出,一般是廟中管理人員的工資,一年在3000元左右;二是廟會活動時的戲金支出,一般三天三夜的戲,要花錢八千至一萬元:三是用於
修繕費用。
永福宮廟會活動相關儀式 永福宮活動比較多.如正月初一早「爭燒頭爐香」,正月初三的燈上殿,六月初六的「福會」,這些活動與其它神廟相差無幾,這裡就不再一一說明.最主要的是農曆七月七的廟會活動:
主持廟會活動的「頭人」卜到「聖杯」之後.一年之內就不得擔糞尿,不得人「月內房」(女人坐月子,未滿月的房間)。理事會人員在進入宮廟之前,都要「淨身」。如果某某人覺得自己碰到穢氣,如過了竹竿下,腳踩了不潔淨的東西.就要燒一張「淨符」以「淨身」。
「淨符」由法師所寫,甚至用木刻板印刷,數量較多.一般掛在入口處,可以隨便去取。理事會和參與活動的人員要特別加以注意自身潔淨,自覺做到。其他人員可隨便些。
農曆七月初六晚上,頭人們就給神靈塑像換上新衣.七月初七早上四時左右,主要人員全部到場。忙了一段時間就開始在宮廟之中排好隊列。隊伍中要有二個七八歲的男童.穿上新的衣服,通過化妝,分別坐入轎內。轎中放有一枚大印,用大紅布包紮,分別是「葉大元帥」、「關聖帝君」。南宋的當地人,把小孩坐的轎,叫做「浮印鬥轎」。轎內還有書、扇,但不可放水。因為小孩水喝多了,容易拉尿,拉在什麼地方,誰都不喜歡。小孩在轎中還不得吃零食,不得講話,只能看書或閉目養神。
永福宮馬仙迎神隊列 迎神隊伍出發之前.都要鳴炮、打鐵銃。相傳鳴炮、打鐵銃可以除穢驅煞。這也是迎神出發前的信號,過去迎神省不了鐵銃開道。使人遠遠聽見這種震撼的巨響,以便於讓不該「衝」的東西(如孕婦、牲iZl、運輸農家肥等)迴避。2005年鎮為了確保安全,通知廟會不得打鐵銃和放炮.但大家總是覺得少了什麼.最後請來了三十多人的女子腰鼓隊和禮炮車。
2005年馬仙迎神隊列如下:
1、總頭人捧一個大竹筒,竹筒中插三支令牌。2、女子腰鼓隊。3、四面大鑼。4、100多面大旗。5、中樂隊。6、香亭。7、T型大照,上寫「護國佑民葉大元帥」。8、「浮印鬥轎」,上坐小孩一人。9、特製大涼傘。10、元帥轎,轎中坐元帥塑像。11、T型大頭照.上寫「敕封護國佑民關聖帝君」。12、「浮印鬥轎」,上坐小孩一人。13、特製大涼傘。14、關帝轎,轎中坐關帝塑像。15、T型大頭照,上寫「敕封護國佑民馬氏真仙」。16、特製大涼傘。17、馬仙轎,轎中坐馬仙塑像。18、中樂隊。
永福宮馬仙迎神線路 馬仙迎神線路.有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一是參與活動的「七境」,都要巡到。二是沿途凡有小宮廟的地方,要是有人擺出供品,要稍停一下。三是.時間不能過分浪費。具體線路是.
北山街道—>沿公路至方士門一>沿公路至松墩一>沿公路回來,過方士門橋至金山一>沿機耕路至苦竹腳一>沿機耕路至大貢一>過橋至大埔山一>回街道過二街一>又沿公路至塹頭一>到坑底樹腳宮一>沿公路到孝門底五顯宮一>沿公路至楊曹坑一>沿公路至宋陽隔一>沿公路至牛角彎宮一>再去牛角彎村一>華陽菜市場一>往回走,沿公路去後垟一>至上彎宮一>沿機耕路至垟尾園一>至半垟宮一>往回走,至大樟腳冥關三王宮一>回
永福宮。
走完上述地方,路程大約有40多華裡,從早上的五點左右出發,到中午的十一點左右,回到宮廟中,全程約六個小時。沿途除了宮廟之中擺供品祭請之外,還有不少人在自己的門口路邊,點上紅蠟燭,燒起金紙,上香跪拜,直到迎神隊伍離開。
需要提到的是,埔坪建福宮也在這一天迎神。大約上午七時以前,都經過原兩鄉交界處一個名做「大宗,,的地方.兩宮的頭人們故意不安排兩大迎神隊伍相會。相傳過去曾有過「相會」之後,馬仙兩「姐妹」不願離開,神轎越抬越重。埔坪的迎神隊伍很壯觀:有女子腰鼓隊、化妝八仙遊行等.
物資交流過去南宋交通不便,物資緊缺,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廟會推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它的作用是巨大的。近年來的廟市活動經過當地的組織,廟會的臨時性集市得以劃分,大大方便了群眾。一般有以下幾個市場.
南宋學校大操場,嫁妝市場。大操場如擺不下,就要擺在公路兩邊。貨物來源大多數是觀美、橋墩、靈溪等地。嫁妝家俱的款式很多.風格各種各樣,而且價錢十分便宜。這些嫁妝家俱是工匠們在自己家中利用空閒時間做的,再加上他們在使用材料時.精打細算,所以可以便宜出賣。群眾在廟會期間購買嫁妝家俱與平時請工匠在家中做嫁妝家俱相比,價錢低
了大半。因此.嫁妝家俱供求市場十分看好。
北山大厝門口,竹器市場。竹器有各種家用的竹椅、篾制的各種蓆子、竹廉等等,農用的如籮、筐、筇、簍、畚箕、竹篩等等.食用的器具如竹製的蒸籠、笊籬、篾篼、竹勺等等。還有用的笱、抓泥鰍用的小竹籠等等。這一類產品多來自山區的能工巧匠之手。
北山街市場內,錢器市場。大多是各種農用鋤頭、鏟、鎬、草刀、稻刀、斧頭、柴刀、犁、耙等等,木匠篾匠用的各種斧頭、篾刀、鋸,大大小小的鑿子、刨類等等。各種器材應有盡有。
路邊和各地凡是有空的地方,見縫插針,擺滿各種東西。包括服飾、玩具、木椅、樓梯、飯桌、書架各種各樣的木桶等等。
附近各鄉鎮的人.有看熱鬧的、有購物的、有會客探友的.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八十年代,南宋還屬於礬山區管轄時.礬山區幾乎要調動全部的機關人員到南宋,參與管
理,還是忙不過來。
但近年來.廟市明顯地一年不如一年,出現了蕭條的現象。
二、 南宋二大馬仙宮廟比較
南宋人篤信馬仙,在同一個鄉鎮,就有二座規模很大的馬仙神廟。一座在南宋鎮的南宋村北山街街頭,另一座在南宋鎮的大埔山村,兩地相隔不到五裡,都是1985年前後新建的。當時,南宋的一些老人出面,要建馬仙神廟,選址在南宋的北山街街頭,後來由於頭人意見不大統一,作為原「八境」之一的大埔IJJ吳氏,便單獨出面,在大埔山村的青竹嶺腳.建設了一個同等大小的廟取名「馬仙宮」.
北山街街頭的「永福宮」,坐西北向東南,宮廟與街道相鄰,香火比較旺;大埔山「馬仙宮」坐東向西,建在青竹山下.雖不很熱鬧,倒是修心養性的好地方。相同與不同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神廟上的輔神不一樣
筆者曾問過.為什麼大埔山沒有關帝? 老人們說,關公不喜歡吳地.這裡大部分姓吳,因此,大埔山「馬仙宮」沒有關帝的塑像。
(二)迎神活動的時問線路不一樣
北山街街頭「永福宮」迎神活動的時間是七月七.而大埔山馬仙宮迎神活動時間是農曆正月初三。農曆正月初三雖不是南宋鎮傳統的廟會節日,但是這段時間,在外地務工的南宋人.都回家過年.所以場面還是很熱鬧的。特別是做戲三天三夜(有時五天五夜).增加了春節的熱鬧氛圍。
迎神活動也不像北山永福宮這麼累,時間長達4至5個小時。2006年農曆正月初三迎神時,在眾神的「鑾駕」下,還安裝上輪子.沿著公路迎神。迎神的隊伍沒有北山永福宮這麼長.但多了戲班的「化妝遊行」。
其線路是:
大埔山一沿公路至方士門一沿公路至松墩一沿公路回來一至北山街道一再過大埔山一回大埔山馬仙宮。
(三)迎神班子組織結構不一樣
大埔山馬仙宮活動的班子組織以吳姓為主,而北山街永福宮的活動以各「境」即以地方為主,不分姓氏。當然,南宋的不少自然村,至今還是以族居為主,如溪光以李姓為主,金山以歐陽姓為主.坑底以孫姓為主.但畢竟在迎神活動中,不搞宗族活動。南宋雖然有馬氏.但對馬仙活動,卻沒有一點特殊化。
大埔山馬仙宮活動的「頭人」大多以富戶和包工頭為主。北山街永福宮的活動多在幾個地方中輪流.但兩地的常務理事一般不變。比較大埔山馬仙宮和北山街永福宮的活動,大埔山馬仙宮雖然儀式簡單一些,但參與活動的人比較輕鬆.
經費相對節省;北山街永福宮活動內容豐富,凸現傳統廟會活動的民俗特色。
(四)兩大馬仙宮廟的相同之處
北山街街頭的「永福宮」,與大埔山青竹嶺腳的「馬仙官」相比,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首先是建築規模基本相同.建築面積都在600平方米左右。
兩個地方的建築風格,基本一樣。分正殿、兩廂房、戲臺三大部分。正殿、兩廂房和戲臺上邊,主要是木質結構為主.地面和戲臺以磚混結構為主,戲臺正中,有一條二米左右的通道. 用厚木板蓋上,做戲時,再加上一層地毯,看不出有什麼兩樣。迎神時,抽去木板,神像從這條通道中抬出。戲臺上有藻井.
文娛活動內容基本一樣:兩個地方,都請中老年人喜歡看的大戲為主。一般情況做三天三夜的越劇.有時也做五天 五夜。如果是戲做得好,或者宮中資金比較寬裕.或者有人出資,就會適當增加演出的天數。演戲的戲金一天一夜為2000元左右,大米飯和菜由宮廟補貼。戲班如增加「慶八仙」等節目,另外加紅包。
舊時廟會活動,帶有賭戲陋習,即在宮廟中擺設賭場.從中抽取一定的賭金,作為宮廟活動的費用。當然,過去北山街 頭的永福宮、大埔山的馬仙宮還沒有建造,兩個宮廟都不存在這種情況,「賭戲」主要是指舊時在清敘橋邊的舊「永福宮」,、
南宋和周邊關於馬仙的傳說很多,從眾多的民間傳說中,可以解讀馬仙是一個孝敬父母、精於醫術、樂於公益事業的女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舊中國基層勞動人民的願望.
民間所說的神婆子是怎麼回事?
家裡真的這樣,就順著她吧!你無論怎麼勸說,都是沒用的。
算命人講的神媽媽是指什麼,就是神婆婆是指什麼?
在大西北這邊神婆婆被稱做神婆子。多是農村四五十歲的婦女給人算命。大多數都為文盲。她們都說自己有神靈附體。算的也有準的。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