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3周年作文
2023-12-03 12:59:16 1
毛澤東是歷史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高峰,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歌頌。小編整理了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3周年作文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3周年作文一:
1955年5月,當時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突然又接到湘鄉譚世瑛的一封信,說是他眼疾,到漢口找譚政幫助[1],因譚政不在,無奈來到北京,現在「身無半文」,請求毛澤東幫助。
毛澤東看完該信,沉思一陣,馬上請秘書葉子龍,按來信地址,找譚世瑛,安排好他的生活,帶上給他的零用錢,聯繫治眼病的醫院,儘快安排好與他見面的時間。
葉子龍提醒毛澤東說:「您這幾天的接待工作,都安排滿了。」
「他來自湖南湘鄉,不遠幾千裡,不容易啊。」毛澤東神情凝重地說,「遲遲不見,讓他怎麼好想,是不是將在後天下午的約會,向後面推一下?」
毛澤東對這位不請自來求助的特殊客人,為什麼如此重視?
這主要是因為,譚世瑛的父親譚詠春先生,是毛澤東在湘鄉東山高小學堂讀書時的恩師。
那是1910年秋,毛澤東在他表哥文運昌的影響下,得到他的老師和親戚幫助,說服了父親毛順生同意,第一次告別韶山沖,來到五十裡外的湘鄉縣,報考當時推行「新式教育」的東山高等小學堂。在校長李元甫的同意下,毛澤東走進了肅穆的考場。作文考題《言志》。他頓時浮想聯翩,稍思片刻,打好腹搞,揮筆直書胸臆,特別是將個人志向與國家命運緊密聯在一起,整篇文章一氣呵成。
這篇立論高遠,充滿愛國激情文章,深深感動了主考閱卷的譚詠春先生,連聲稱讚說:「好文章」,破例給了滿滿的100分。作為負責主考閱卷的老師的譚詠春先生,是位前清秀才,是當時湘鄉縣著名寫文章的高手,曾任該縣縣誌主管,根據自己多年的教育經驗,斷定這個學生,非同凡響,抱負很大,如果得到很好培養教育,將來他必定是個很了不起的人才,必定會有很大的出息。
好事多磨,毛澤東剛踏進這所學校,就引起該校一場風波。
這所「新式學校」,實際上,辦學經費主要是依靠湘鄉縣一些紳士資助。這這些紳士出於地方觀念,規定該校只招湘鄉人。毛澤東是湘潭人,不是湘鄉人。所以一些人據此強烈反對錄用毛澤東。還有,該校一些老師,因為這裡的招收的學生大都是一些富家子弟,穿著闊氣,唯有毛澤東穿著他母親紡制的粗布衣服,年齡偏大,身材瘦長,與這裡的一切,顯得格格不入。據此,他們也反對錄用毛澤東。
毛澤東得知這些,十分著急,自己花了很大氣力才說服父親,走出極為閉塞的韶山沖,還向父親保證:「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要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沒想到自己剛走出韶山沖,就碰上這麼大的麻煩。他趕緊拉著表哥文運昌,找到主考閱卷的譚詠春先生。譚先生非常欣賞毛澤東的遠大志向和傑出的才華,馬上答應鼎力相助,先要自己的兒子譚世瑛安排毛澤東到學堂西邊後齋住下,然後立即去找校長李元甫和其他教員。這樣,關於錄不錄取毛澤東,提到學校校務會議上進行討論。
在校務會議上,譚詠春先生一面向大家介紹毛澤東,誇獎毛澤東將來具有「建國之大用」,一面據理駁斥反對派:「中國的學生都可以到外國留學,湘潭人又為何不能到湘鄉土來讀書呢?」這時,一位校董事會的董事,姓張的經學教員仍固執已見,反對錄取毛澤東,譚詠春先生聽了,憤然站起,厲聲說道:「學校當以培養人才為重。如張先生諸人故意作梗,我只好自請辭退!」校長見勢,奏然緊張,先請譚先生坐下,接過毛澤東的試卷看了一遍,站起來稱讚:「我們學堂裡取了一名建國才。」校長的支持,使大多數教員紛紛表態,同意錄取毛澤東。隨後,譚詠春先生高興地將毛澤東同自己兒子譚世瑛,一起編在自己所教的一個班。
這樣,毛澤東在譚詠春先生鼎力支持下,才衝破這座無形的壁壘,開始了在東山高等小學堂的讀書生活。這所學校,與韶山的私塾大不一樣,教室整潔明亮,又實行「新式教育」。毛澤東在這時學到了許多中外文學,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但是,由於當時大多數同學,都是衣著講究的小紳士,他們瞧不起這位高個子,衣著寒酸的「新來的土巴佬」。在心理上,毛澤東受到了很大壓抑。可喜的是,就這裡,他結識一些好朋友,其中有後來成為著名詩人蕭三等人。
毛澤東在這種新的學習環境中,頑強地如饑似渴地勤奮學習,待人更為謙虛、誠懇、大方,各方面進步很快。尤其是,他有深厚的古文經學的底子,能寫一手好古文,贏得教師們的稱道,特別是國文老師的喜歡。但是,毛澤東不滿足課堂內學到的內容,經常自己找其他書籍來閱讀。有一次,他從表哥文運昌處,借來了兩種書刊,講的是康有為的維新變法。其中,有幾本是由梁啓超主編的《新民叢報》。該報是1902年,創刊於日本的橫濱,初期連載過梁啓超的「新民說」,廣泛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和政治思想,宣傳維新變法,抨擊當時清朝宮廷的慈西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對當時的知識界產生了有很大影響。同時,他們的文章,一改全是古文,為「半文半白」,還廣泛運用民間諺語,在文風上也很有特色,被當時稱之為「康,梁體」。毛澤東讀後,頗感新鮮,愛不釋手,讀了又讀,對裡面康,梁的文章,差不多全能背誦。這時,他不但非常崇拜康有為和梁啓超,在他作文中,也不知不覺地模仿起康、梁的筆法。因此,毛澤東又招來學校一些保守教員的非難,認為康、梁的文章「是為洋鬼子說話的」,對毛澤東依照「康、梁體」寫的作文,任意貶斥。有一次作文,毛澤東用「康梁體」寫了一篇《宋襄公論》,被一位教員看到,很反感,批給20分。譚詠春先生在批閱時,卻高興地叫絕:「毛潤之的文章思想進步,文筆潑辣,立志高遠,見解精闢,令人折服,康梁的文體有何不好?好得很!」於是,破例給《宋襄公論》打105分,並揮毫圈點後,又在文章總評中寫道:
視似君身有仙骨,寰觀氣宇,
似黃河之水,一瀉千裡!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3周年作文二:
看到這個題目,可能很多人會納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個已經由毛澤東同志提出、經歷史和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真理,為什麼又會在後面加上沒有討論就沒有決策權這個論點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把目光轉向黨中央近期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平總書記的一系列談話上來,重溫毛澤東的反對本本主義和實踐論,最後結合當今時代特徵來闡述這個論點。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在6月18日召開,平總書記在會議上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實現黨的十八大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同時指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為了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主動下基層,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重溫、學習、應用黨的群眾路線,深刻領會調查研究的科學內涵這個目的來的。由此及彼,想前思後,重讀毛澤東同志的反對本本主義這篇文章,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個著名論斷至今仍然適用,仍然發著閃閃光芒。再回顧平總書記在武漢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上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的重要講話,雖然領導人不同,時代不同,但是他們所要表達的意思和內涵卻是相同,而平總書記更向前前進了一大步,延伸到決策權上來,是調查研究的最終目的的理論延伸,使這個理論更趨完善、更加科學。我們做調查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就得做決策,要做得正確的決策就得下基層做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而後還要開展民主座談、充分討論、醞釀,最後才能做決策,這就引出了本文的論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討論就沒有決策權!
要擁有決策權,就必須到基層作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這是基本方法,基本前提,正確決策的制定不是坐在高樓大廈空調房裡就能制定出來的,如果你不下基層怎樣得到第一手資料,如果不作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怎樣得到全面、客觀、科學的調研資料,下基層是根本,深入、全面是方法。用實踐論來分析,這只是做決策的第一步,屬於感性認識階段。做決策解決問題一定要同那個問題接觸,作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以獲得第一手資料,作為解決問題做決策的基礎材料,只有下基層調研,別沒其它捷徑可以走,也只有親身去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過程,才能認識問題的本質,找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想法,這就是做決策的「感性認識」。這個「感性認識」還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
在實踐認識論中感性認識要發展到理性認識,要經過概念、判斷和推理階段,而我們在擁有了全面、正確的調研資料,有了初步解決問題的想法後,又要經過怎樣的階段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呢?要經過民主座談、充分討論醞釀兩個階段,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行動的方法,決策制定前是民主,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集中原則作出決策,決策出來後就是集中,大家共同遵守,貫徹落實好這個決策。還要防止決策執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或者變相打折的情況出現,必須雷厲風行,一抓到底,嚴格按決策執行。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同樣,世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決策,如果這個決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發現跟實際變化了的情況不相符,或者有不對的地方,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化作出適當的修改和改正,這是允許的,這也是決策—完善—決策的科學決策方法。
決策前是民主,就是召開民主座談會和討論會時,要採取民主的方法,聽取不同意見、建議(包括反對意見),集思廣益,充分醞釀,形成最終決策。這是決策的一般過程,當然在特殊、緊急情況下,時間不允許,還是要用特殊的決策方法。這裡說的是決策的一般過程。民主座談會、充分討論醞釀會關鍵兩個字:民主,我們說的民主是真民主,不是假民主,要讓與會者暢所欲言,人人都能打開天窗說亮話,贊成的、反對的意見和建議都可以說出來,每位同志都可以把意見和建議充分發表出來,在討論、醞釀過程中是民主、文明、充分的,不是大吵大鬧,甚至大打出手的;不是一個人在自圓其說的、少數人或者一個人說了算的。無論民主座談會還是討論醞釀會都要形成一種個人心情舒暢、踴躍、生動活潑的民主氛圍。參加會議的可以由各方面的人士組成,例如人民群眾、基層人員、專家學者、決策利益相關人、黨員幹部,老同志老幹部等等,具體由那些人參加,那要根據決策的性質而定,不可一概而論。與會人數還是要根據決策人的指揮能力和決策的大小來定,指揮會議能力強的、決策影響大的,可以在人數方面適當多點,這樣可以得到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決策會更加準確、更加深入。當然如果指揮能力差點、決策影響小的,可以少點人,畢竟也不是人越多越好,搞不好,還會影響到決策的進程,引起不必要的爭議。在會風上要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與會人員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從實際出發,根據調研資料,結合自己認識和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道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你一言,我一語,展開充分的民主的討論,再經過充分的醞釀,共同研究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按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大家取得一致的共同認識,最後形成決策。決策指揮人在最終決策過程中,要採取慎重的態度,決策畢竟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關係到黨、國家、人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把握好、拿捏準決策的方向性和正確性。
做決策最大的危險來自於主觀主義,具體表現形式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關門主義,形式主義主要表現在基層調查研究中走過場,走馬觀花;官僚主義主要表現是開座談會、討論醞釀會一言堂、家長制,決策者自圓其說,自擂自吹,為自己心中定好的決策辯解,老是覺得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做的決策就是對的;關門主義就是不下基層調研,坐在辦公室裡道聽途說,不肯走出門與人民群眾接觸、溝通了解,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就算聽了也是左耳聽右耳出,以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決策只需自己通過就得。這些都是主觀主義的具體表現形式。做決策最大的風險來自於脫離實際、本位主義。我們做決策還是要回到實事求是的道路上來,做決策不是「拍腦袋工程」,想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都要掌握度的問題,不能操之過急,違反經濟社會客觀規律,超前發展,脫離實際,要根據客觀實際量力而行。不能為了謀一已私利,而做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為身邊人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做出破壞經濟社會公平競爭環境的決策。以上是決策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
毛澤東同志說過:「水是渾的,有沒有魚不知道,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把浮誇、官僚主義、不摸底這些東西徹底克服,不根據調查研究來制定方針、政策是不可靠的,很危險的。」這句警醒的話,我們決策者一定要謹記之。沒有經過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得到的資料、情況是不可靠的,沒有經過民主座談、充分討論醞釀而作出的決策同樣是不可靠的,就算強行通過執行也是不牢固的。弄不好,還會讓人民對政府失去信任,政府失去公信力,這會嚴重影響到黨的執政基礎,再嚴重的話就會亡黨亡國,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