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這樣的房子還能騙(有多少壞蛋在騙你買這種房子)
2023-11-02 23:53:05 2
01
每年同學聚會,總會聽到各種花色的牛皮——當然人家確實有一副牛骨頭架子,只不過把身子吹鼓了些而已
這次聚會,有頭老牛一臉苦相,說是因為投資買房,賠得彈盡糧絕
這位同學是名藝校老師,同時還開校外的興趣班,能吃苦,腦子也活,興趣班的收入早就超過工資好幾倍
有錢以後,也是怕通貨膨脹,就去買房
問題是,他買的是商鋪,而且前前後後買了三套
以前,別人揶揄他還住60平小房子的時候,他就甩出自己的商鋪讓對方立刻換臉
現在,他只是沉默半秒、長嘆一聲
他的一間鋪子在距離學校挺近的白馬義烏商貿城,當時銷售人員口若懸河,下筆龍飛鳳舞,把一個承諾包租返現算得讓人以為錯過了它就是錯過全世界,結果後來這地方破產倒閉了
他還有個鋪子在鼎信,也是承諾返租,返了兩年,沒了
第三個鋪子倒是情況最好的,是個臨街商鋪,一直往外租著,只不過疫情之後,先是租金便宜了三分之一,後來還是被退了,生意難做,他也知道,就想著賣了吧,結果掛出一年,連問的都沒有
可憐我這同學,每天唉聲嘆氣
其實他的情況真的是很多
威海很多商鋪尤其是商城的,賣的時候總是言辭鑿鑿告訴你承諾收益承諾返租,但賣完了你就找不找人了
因為這種很多都是代理公司在賣,他們只管想辦法把商鋪賣出去,提成拿到了就走人,至於說以後,真的是哪管洪水滔天
還有的甚至是開發商主動破產的
如果是在這個行業淫浸幾十載,你一定會發現,鬼吹燈裡各種情節是腦洞大開,這些人為了圈錢腦子直接整成了黑洞
我只能跟你說一句,如果你是普通人,別碰商鋪
萬達廣場開業的時候、華發新天地開業的時候,我常聽到這樣的話,說威海這麼個小地方,能養得活這麼多商業嗎
但除了這些大體量的商業綜合體鋪面,大部分樓盤或多或少都會配有一部分底商,單層、雙層都有,像是萬科威高翡翠公園、鳳集金茂悅、三盛迪尚璞悅府、保利明玥風華、融創雲庭壹號、中南林清月、恆融時代、新基業當代閱……
一邊是,買雙筷子也要去砍一刀,買菜是多多買菜美團買菜,實體店在電商和疫情夾擊的夾擊之下步履維艱
另一邊卻是,大量的店鋪供應高歌猛進
開發商是用地指標裡面有商業規劃要求,他得賣,而且他還得跟你說:黃金旺鋪,買到賺到
那你呢,你買的時候就沒有想想,這些鋪子要靠誰來養活?
整天一本正經地說房產泡沫房產泡沫,你可曾想過,真正的泡沫根本就不是住宅,而是商鋪
我知道,這個時候肯定會有槓精跳出來指著我的鼻子:哪哪的商鋪賣的特別好,那都是賣給傻子啦?
首先,他到底賣出去多少你知道嗎?人家吆喝你就聽啊
其次,他嘴裡的高租金,有價無市有什麼用
最後,如果你是家家悅,你是燕喜堂,你是託尼老師,那你隨意,我錯了
02
這種即買即賺多少多少、年回報率多少多少的話也常出現在公寓項目裡
尤其是從高區延伸過來,海岸線一條的海景公寓,很多都用過代理出租這種手段
不能一棍子打死
這裡面有真的,但更多的是假的
新版廣告法已經明確規定,房地產廣告不能有升值或者投資回報的承諾,你要是看到這種廣告,去告他,一告一個準兒
上面已經明令禁止一個東西,就說明這個東西已經很嚴重了
舉個例子,差不多20年,威海的住宅小區好像一夜之間都掛上了紅色物業的牌子,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那一年,新華社的半月談內部版刊登了一篇文章《物業不應是城市「火藥桶」》,論述了小區業主和物業之間的矛盾,具體種種即使不詳細說明,我們每個人也都深有感觸
21年的時候,民法典出臺了物業管理辦法,賦予業主三個權益:
絕對自主權,如果業主對物業不滿意,可無條件單方解聘
絕對知情權,業主有權對物業花過的每一筆錢追根溯源
絕對所有權,一切通過公共資源得來的利益,歸業主所有
接著,物業行業又被國家八部委納入重點整治範圍
我覺得,寫道這裡,你已經明白了
正是有太多的項目賣的時候給出了承諾多少多少回報的話,打擦邊球來吸引購房者,後期執行的時候無法落地,才倒逼新廣告法明令禁止該宣傳方法
但是,還是會有很多人來問我:手裡有點兒閒錢,投資個公寓好不好?說是包租呢,我就等著收錢就行
我很堅定地對一個朋友說不好,他轉過頭去暗戳戳地跟我們一個共同的朋友說我是嫉妒他有錢,然後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套恆大海上帝景的公寓
既然說到公寓,就多聊幾句
還有一些小白朋友,對有房的渴望超過了判斷信息真偽的理智
他們通常都是擁有樸素願望的人:我渴望有一個能自由支配的空間,我渴望有屬於我自己的房子
這個時候,公寓就成了對住宅的妥協與讓步
在妥協之前,我把公寓的缺點一一列出來,你都明白了接受了,再做決定不遲
首先,是流動性問題
公寓的契稅比住宅高2個點,是3%,這還可以,但如果你想轉手,過戶的稅費就非常高了,有個稅、增值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及教育附加費、印花稅等等,幾乎把能叫得上名字的房產交易稅都弄裡面了,全部算下來,大概有全額的百分之三十或者差額的百分之五十五
這是什麼概念,假如你買了一套100萬的公寓,轉手的稅大概60多萬
看看這個數字,你覺得這個公寓你轉的出去嗎
其次,商業水電,比住宅貴差不多2倍;不能通天然氣,所有生活設備都用電,嘖,每個月的成本會多高啊;暖氣的話,也是按商業標準收;物業,也是按商業標準收;停車費也是
長此以往,鈍刀子割肉啊
如果看在公寓低總價的份上,你還都能接受,那還有政策的限制:
不能落戶,不能上學
貸款50%首付 最多可以貸10年
投資主要是用銀行的錢收自己的利,你這個槓桿空間這麼小,投資的價值也喪失了大半
當然了,如果此時有人跳出來跟我說:我就是純自住,我以後也不換房也不賣房,它增值貶值都沒有關係,那OK
03
有些房子,普通買房人很難搞清楚那裡面的彎彎繞繞
咱都是肉體凡胎,也沒那個本錢一個個坑掉進去才相信那裡有個坑
總的原則,不碰就好
去年一個姐姐裝修房子,經常約我去挑窗簾挑沙發挑燈具,經區總站這一片聚集了很多家具商場,居然之家、美樂家居、紅星美凱龍、歐亞達家居廣場、洪太極……每個商場三層,幾十家店鋪,風格也是琳琅各異
姐姐開始的時候看得興奮,很快就疲憊了,中式有中式的沉穩、歐式有歐式的典雅,這一刻喜歡馬賽克、紅木營造的老式浪漫,下一刻喜歡藕粉、白色打造的北歐風,完全沒毛病,唯一的問題就是,把自己的兩條腿看軟了也沒得出個結論,真的是身心俱疲
想起我自己裝修的時候,幾乎就沒有糾結,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風格,想要什麼樣的燈什麼樣的窗簾,直接對店家說了,下單就可以了
我能做到這般,是因為我在買房之前很長時間就關注了幾個裝修號,不是正經八百的學習,只是看到有意思的掃兩眼,一兩年下來,我對每種風格都有了了解,更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會長久地喜歡哪一種風格
我覺得道理是相通的
買房這件事,對每個人來說,也是遲早要遇上的,不過是時間早晚問題
你關注著我們的公眾號,時不時瞄兩眼買房知識,指不定什麼時候就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