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小窗幽記修身養性三大奇書(處世三大奇書小窗幽記全文及譯文)

2023-10-25 11:23:47

一六、身世浮名餘以夢蝶視之

身世浮名餘以夢蝶視之,斷不受肉眼相看。

[譯文]

人世的虛浮聲名,我把它當作有如莊周夢蝶一般,只是事物的變幻,絕不會去看它一眼。

[評語]

莊周夢蝶的寓言,經常被人用來說明生命的非真實性,因為,莊子既然可以夢見自己成為蝴蝶,而且感受又如此真實。那麼,又如何知道我們這一生,不是另一個更真實的自己所作的夢呢?夢總會醒,即使夢中的一切再真實,卻是虛無的。就像人總會死,生命中的種種情境,在當時曾經血淚交織的事實,乃至於誓死相隨的歡愛,日後回想起來,都是一場夢。而生命中的虛累聲名,更是夢中之夢了。為夢中的讚美而沾沾自喜,豈不可笑?

一七、有百折不回之真心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譯文]

一個人對任何事具有百折不撓的堅貞心志,逢到任何變化才有應付裕如的運用力。

[評語]

一八、立業建功,要從實地著腳

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處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譯文]

創立事業,建立功績,都要踏實地做,如果稍為有羨慕聲名的想法,便會使原有的成果變得虛假不實。究究道理,修養德性,時時都要從安身立命之處下工夫,如果稍為有計較功效的念頭,便落入了世俗的塵垢之念。

[評語]

醉心名譽聲聞的人,即使立業建功,也是為己,而非真心為人。不是真心去做的事,究竟是虛為之事,必隨聲名而改變心志。就如射箭,本欲射靶,卻一心以為鴻鵠將至,還能專心射箭嗎?真有鴻鵠飛來,心便逐鳥而去了。

至於講道修德,最重要的是為了涵養自己的德性,不是為了他人的眼光,也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好處。若是為了他人眼光而做聖賢樣,只是個蹩腳的戲子,不但辛苦,更是可笑。在道德上真正有所得的人,根本不計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計較他人的看法,便是落在世俗塵垢之念上了,道德也就失去了。

一九、有假兢業的心思

學者有假兢業的心思,又要有假瀟灑的趣味。

[譯文]

求學的人應該既要有認真對待學業的心情,又要有不拘泥,不迂腐的態度。

[評語]

這裡所說的「假」,並不是虛假的意思,而是一種趣味性和自我收束。對於學問、事業,抱著兢兢業業的態度固然不錯,然而變成緊張就不好了。如果學者通達生命的真實與非真實性,便可知事情並無絕對的嚴重。因此,所謂的兢業,無非是在悠然之中假借的一種戒慎態度,不但不會使我們的精神過度緊張,反而可以適當地激勵自己,使學問、事業有所增進。

所謂超逸絕俗,有時只是基於對世俗的憎惡,以為絕俗方有真實,而實際上卻是一種逃避,這就是另一種嚴重的心態了。因為,那樣便失去了幽默感和趣味性。沒有什麼真正可憎,也沒有什麼能真正脫離世間獨自存在,生命應在不嚴重與不放逸中,才是最佳的狀態。

二○、無事如有事,時提防

無事如有事,時提防,可以弭意外之變。有事如無事,時鎮定,可以銷局中之危。

[譯文]

在平安無事時,要有所預防,好像隨時都會發生事情一般,這樣才能消弭意外發生的變化。在發生危機時,要保持鎮定的態度,好像沒有發生事情一樣,才能化險為夷。

[評語]

人在安定之中,往往不能看到危急之時;而危急之時,心思又被眼前的危機所震懾,不能定下心來思考解決之道。這都是由於只看到眼前,而不能考慮到另一面的緣故。人的眼光應常常看到事情的相反面,才能考慮得較為周全,「防患於未然」,「既來之,則安之」。前人的告誡,值得我們深思。

二一、窮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

窮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勢未催,生死之關先破。求之今人,誰堪語此?

[譯文]

在還未遭受貧窮或顯達的境遇時,便先確立自我生命的方向;在還未受到年老和疾病的折磨時,預先看破生死的道理。在現今的社會上,能和誰談論這些呢?

[評語]

一般人總要經過種種波折後,才能看透生命的真相,對自己該怎麼活才是最好的方式,才會有某種體任。然而,到了有這種體悟的時候,已是中年以上的人了。青春不再,而錯誤早已鑄成。只能在午夜夢回時,頓足長嘆:「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低迷,紅淚偷垂。」有的人一生就在不經意中度過,過得懵懵懂懂,不知不覺。

其實,每個人都有智慧,只是大多數人都不敢確認罷了。因此,隨戲迷情,終要悲嘆於白髮衰鬢,而對生命有種種悔恨,死猶不甘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倒該想想「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二二、枝頭秋葉,將落猶然戀樹

枝頭秋葉,將落猶然戀樹;簷前野鳥,除死方得離籠。人之處世,可憐如此。

[譯文]

秋天樹枝上黃葉,即使將要落下,仍然眷戀著枝頭。屋簷下的野鳥,除非死去,否則不肯離開它的巢。人生在世,就像這秋葉與野鳥一般可憐。

[評語]

秋葉和野鳥著一「戀」字,所以可憐。黃將落不落,在秋風中顫抖搖曳,令人望之酸苦。野鳥一飲一啄,死守舊巢;飛既不及數裡,生也不過數年。老鳥死去,幼鳥又如此終其一生。反觀大多數人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呢?

誰能視生命如浮雲,無所留戀?誰又能像浮雲,以天為家?而誰又能阻止生命不像浮雲一般消逝?雲本無心而出岫,人卻有情相挽留。一個要走,一個要留;一個短暫,一個卻要長久。生命的可憐與無奈就在這裡。然而,又是誰在可憐呢?無非是人讓自己可憐罷了!

二三、剛強,終不勝柔弱

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偏執,豈及乎圓融。

[譯文]

舌頭還存在的時候,往往牙齒都已掉光了,可見剛強總是勝不過柔弱。當門戶已朽敗時,卻不見門軸為蠹蟲所侵毀,可見偏執總是比不上圓融。

[評語]

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說明了柔弱中的生意,以及剛強中的死意。牙齒極堅硬,我們用它來咀嚼食物,然而它卻很容易毀損。舌頭雖柔軟,卻受牙齒的保護,發揮味覺的功能。滴水可以穿石,卻依然是水。由此可知,柔能克剛。因此,老子力主「柔弱勝剛強。」

門之易損,在其不動;而樞之不蠹,在其常動。因為不動,蠹蟲才有機可乘;因為常動,蠹蟲才無法入侵。樞因為圓,所以僅損磨擦的表面,且能照應各面;門因為方,所以兩面皆損,而只能照應一方。偏執與圓融的差別就在此。行事剛強偏執的人應引為借鑑。

二四、聲應氣求之夫

聲應氣求之夫,決不在於尋行數墨之士;風行水上之文,決不在於一句一字之奇。

[譯文]

心意相投的好友,絕不必經由文字斟酌才能互相了解。自然天成的文章,不在於一句或一字的晦澀奇特。

[評語]

心意相投的兩人,絕不在尋行數墨上了解,因為,文字所能表達的非常有限。有時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就能使雙方盡在不言中。我們說兩個人聲應氣求,等於說他們的頻率很接近一樣,好像是同一個電臺似的。別人怎麼撥都找不到那個頻道,如同尋行數墨一樣,就算找到了,聲音也不清楚,甚至根本聽不懂呢!

以「風行水上」來形容文章,可見是出乎自然,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至於「拈斷數莖須」之句,雖然不乏警字奇句,但大多有些苦澀之味,若是刻意推敲一字一句之奇,所以文章必忸怩造作之態,終不能成風行水上之文。所謂風行水上之為,大概要像蘇東坡所說的:「常行於所當行,而止於不可不止。?那樣的文章才堪當吧!

二五、才智英敏者,宜以學問攝其躁

才智英敏者,宜以學問攝其躁;氣節激昂者,當以德性融其偏。

[譯文]

才華和智慧敏捷出眾的人,最好能用學問來收攝浮躁之氣。志氣和節操過於激烈高亢的人,應當修養德性來融合個性偏激的地方。

[評語]

才智英敏的人反應很快,由於天資聰穎,對事情可能不愛多加考慮。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往往他們所作的決定顯得操切或浮躁。因為自恃聰明才智,在追求學問上,可能較為偷懶,不肯腳踏實地學習,反而變得志大才疏。這並不是說他們不是良材,只是沒有好好琢磨而已。如果他們肯努力在學問上腳踏實地紮根,而不那麼急切地想跑想飛的話,成就一定會比許多人都要大。

志節激昂的人嫉惡如仇,對社會的看法,往往是正反黑白過於分明。他們如果得不到社會的共鳴和支持,很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他們對人性需要有更多的了解和寬恕之情。因此,只有通過本身的修養和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才能緩和個性中過於激昂的部分。

二六、居軒冕之中,有山林氣味

居軒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常懷廊廟的經綸。

[譯文]

在朝為官顯達之時,必須要山間隱士那股清高的志趣。閒居在野的處士和隱者,也應懷抱治理國家的長才,不可忽略國家大事。

[評語]

所謂「山林的氣味」,是指達官顯貴的人,在胸臆中應保有一點天地的清氣。因為富貴榮華易使人迷失本心。而沾染上許多物戀。若名利的欲望太重身心不得自在,就很難保證不會假公濟私,做出危害國家利益的事來。

難道隱居山林的人是最「清高」的嗎?倒也未必。因為,他們只能獨善其身,而無法兼善天下。隱士中如呂尚、諸葛亮者,可說是能處林泉而懷廊廟經綸的人了。他們即使居軒冕之中,也不失其山林氣味,因此,既能不老死於山林,徒然過一生,也能不沉溺於軒冕,完成志業。

二七、少言語以當貴,多著述以當富

少言語以當貴,多著述以當富,載清名以當車,咀英華以當肉。

[譯文]

以少說話為貴。多著書立說為富有;把極好的清名當作車,美好的文章當作肉。

[評語]

貴是一種自尊。我們說沉默是金,其實,言語何嘗不是金?多言就如錢幣貶值一般,使言語成為破銅爛鐵,一文不值。反之,如果是經過心靈的醞釀,生活的體驗和學問的熔鑄,將所要講的話化為文字而著書立說,那麼,將是字字珠璣,啟人心靈。這難道不是精神上的富翁嗎?

有清名的人即使布衣草履,也能使人尊敬;有惡名的人即使乘坐最名貴的轎車,仍然令人厭棄。想要在眾人心中的馬路上開車奔馳,是不容易的。除非車上載的是清名美譽。至於論到美味,肉的滋味不過一時,而且又太厚膩,吃多了反而傷腸胃。只有美好的文章,才是心靈的豐盛饗宴,耐人尋味,不會使人神昏氣怠。所謂「開卷有益」,還是多讀書吧!

二八、要做男子,須負剛腸

要做男子,須負剛腸;欲學古人,當堅苦志。

[譯文]

要做個真正的大丈夫,必須有一副剛毅不阿的心腸。想要學習古人,應當堅定吃苦耐勞的志向。

[評語]

什麼叫做剛腸?就是一種充滿正氣,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心志;要為人間伸張正義,要有為世人打抱不平的抱負。「剛」水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阿諛,不逢迎。世間男子都應如此。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人,今之學者為己。」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古人講求的志氣和節操,以及生命的價值觀,對許多現代人來說,似乎是很難做到的事。大部分人都認為,像古人那樣活得太辛苦了。這就是由於物質的發達,使人忽略了精神生命使然。同時,也是因為人性的懦弱和怕吃苦。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在物質方面或許沒有我們豐富,然而,在精神方面我們卻貧乏極了。要學古人並非不可能,但是,要看我們有沒有勇氣改變價值尺度。若真能如此,古道就不遠了。

二九、柔玉溫香,觀想可成白骨

荷錢榆莢,飛來都作青蚨;柔玉溫香,觀想可成白骨。

[譯文]

荷葉和榆莢,就是我囊中的金錢。柔美的女子,通過時空的想像,不過是白骨一堆。

[評語]

金錢和美女,人見人愛。對於金錢,甚至想像有一種叫做「青蚨」的昆蟲,只要用它的血來塗錢,便能讓使用出去的錢自動回來,真是痴心妄想。不如把荷葉和榆莢當作錢,這就很有趣了。把大自然當作自己的財富,胸中丘壑,不言可諭。

傾國傾城的美女令人如痴如醉,卻不過是時空中的幻相。假以三十年,花容即以老去,再假以三十年,全成了累累白骨。事實上,凡是我們眼所觀、耳所聞、手所觸、鼻所嗅、心所想,都是時空中的幻影。明白這點,就能從無盡的貪愛痴纏中解脫出來。然而,凡夫俗子總是放不下。

三○、煩惱場空,身住清涼世界

煩惱場空,身住清涼世界;營求念絕,心歸自在乾坤。

[譯文]

將煩惱的世界看破了,此身便能安住在清涼無比的世界裡;營營求取的念頭斷絕了,此心便能在天地間獲得自在。

[評語]

日本的快川和尚在諸侯織田信長縱火焚燒寺廟時,仍與全體僧眾靜靜打坐。在火堆裡,他臨終開示徒眾兩句偈語:「安禪何必需山水,滅卻心頭火亦涼。」當我們煩惱時,好像處在極熱的火堆裡,一刻都不能安住;而有一些厭世者,極度厭惡這個世界,甚至走上自殺之路。事實上,若能了解一切煩惱的本質其實是空的,也就不會被這些煩惱所幹擾了。能如此想,所謂的清涼世界就在心中。像快川和尚在火堆中仍能保有清涼的心境,那是何等的徹悟和定力啊!

我們的心本來是自在的,卻因種種營求的念頭,才把心束縛住了。追求金錢的,他的心就被金錢所束縛;渴望美人的,他的心就被美色所束縛。許多人的心從來沒有自由自在過。其實,內心若無非分之想,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是自在的。

三一、斜陽樹下,閒隨老衲清譚

斜陽樹下,閒隨老衲清譚;深雪堂中,戲與騷人白戰。

[譯文]

斜陽夕照時,閒適地與老和尚在樹下談論佛理;在下著大雪的日子裡,與詩人文士們在廳堂中戲作禁體詩取樂。

[評語]

大多數人都把自己投擲在永不休止的追逐中,如果徒然把他喝住,問他:「你到底要什麼?」大概很多人都答不出來。即使答出來,在老和尚的眼中看來,也是微不足道的事。常常在佛寺看到令人警惕的句子:「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世度此生。」

詩人是可喜的,他能了解生命的趣味性;詩人也是可悲的,因為,他比一般人更能體會生命的悲劇性與無奈。屈原以言遭憂,心有所感而作《離騷》,後世遂以騷人稱詩人。然而,在深雪堂中戲作禁體詩的人們,卻像孩童一般快樂呢!

三二、寧為真士夫,不為假道學

寧為真士夫,不為假道學;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譯文]

寧願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而不做一個偽裝有道德學問的人。寧願像蘭草一般摧折,美玉一般粉碎,也不要像賤草蕭艾生長得很茂盛。

[評語]

真正的道德學問是難得的,所以才值得尊敬。正因為如此,有些人便偽裝有道德學問的樣子,渴望獲得別人的尊敬。最糟的是,他能獲得眾人的信任,卻不是真正擁有道德學問,很可能會誤導眾人。至於他生命的真實性和進步,早就被他自己給毀了。因此,我們要活得真實,不僅對他人如此,對自己更是如此。

人如果無品德,即使享有富貴榮華,也毫無價值。像蕭艾臭草,就算遍地皆是,徒惹人厭。

古人以溫潤的玉和蘭草的芬芳,來象徵君子的德行美好,人生在世,究竟是要像蘭草美玉,還是要像蕭艾?但看各人的取捨了。

三三、覷破興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

覷破興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閱盡寂寞繁華,豪傑心腸灰冷。

[譯文]

看破了人世興衰最後的結果,就能使種種得失之心如冰塊一般消溶。看盡了冷清寂寞和奢侈繁華的情景,便可使定要成為英雄豪傑的心腸如灰一般冷卻。

[評語]

興和衰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因此看到「興」的時候,便能預知「衰」;看到「得」的時候,也能預知「失」。明了這一點,許多事情就沒什麼可爭的,餘下來的便是一種純粹的努力。一般人的努力當中,常常夾雜著得失心,一旦將得失心放下,心境就能常保愉快。

繁華如曇花一現,寂寞則真實而長久。一般人總喜歡繁華熱鬧,害怕寂寞的情景,但是,無可避免的,所有的繁華都將歸於寂寞。明白這點,對於繁華就不會過度執著與渴望,對生命也能抱著比較平實的態度。

三四、名山乏侶,不解壁上芒鞋

名山乏侶,不解壁上芒鞋;好景無詩,虛懷囊中錦字。

[譯文]

山水名勝,如果缺乏知心伴侶同遊,也要任草鞋掛在牆壁上,不想拿下來穿。面對美好的風景,卻無法寫出一首好詩,就算帶著錦囊也是徒然。

[評語]

風景名勝,如果沒有好友同遊,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人的情感需要共鳴,尤其是面對良辰美景時,若能與好友共賞,才能稱得上是人間至樂。否則,一個人踽踽獨行,難免有幾許落寞。因此,若無好友,即使有山水名勝也懶得登臨,草鞋也只好任它掛在牆上了。

對於美景,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相同。詩人能藉著生花妙筆,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使異地異時的人讀了,如親身體驗一般,令人心有戚戚焉。因此,對於詩人而言,面對美景而無詩,不免感到辜負了這片好山好水,而長嘆「徒攜錦囊」了。

三五、是技皆可成名天下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無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以自立天下,惟多技之人最勞。

[譯文]

只要有專門的本領,就可以在世上建立聲名,惟有那沒有一技之長的人活得最痛苦。只要專精一種技能,便足以憑自己的力量過活,但是,會的事情太多,反而活得很辛勞。

[評語]

成名並不難,要看人的用功專不專精;只要專精,即使在一粒米上刻字,也足以名聞天下。有很多人是樣樣通,樣樣松,結果一樣也做不成功。因此,只怕一樣專門的長處都沒有,那麼,想要自立自足就很困難了。人最好要具備謀生的技藝,才不會無以為生,被社會淘汰。然而,一個人會的事情如果很多,而且專精的話,那就會變成「能者多勞」了。

三六、才士不防泛駕

著履登山,翠微中獨逢老衲;乘桴浮海,雪浪裡群傍閒鷗。才士不妨泛駕,轅下駒吾弗願也;諍臣豈合模稜,殿上虎君無尤焉。

[譯文]

穿著草鞋登山,在青翠的山色中單獨遇見了老和尚;乘著木筏在海上漂流,雪白的浪花裡棲息著成群的海鷗,有才能的人不妨到山巔海涯去過日子吧!像車轅下面駒馬那般拘束的生活,實在不是我心所願啊!做為一個直言進諫的臣子,怎能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呢?坐在殿上像老虎一般威猛的君主,難道不會生氣嗎?

[評語]

登高望遠,整個凡塵都在腳下,俯看自己所住的世界,才發覺自己是活在多麼小的一片天地裡!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弄得自己整日悶悶不樂,是多麼的愚蠢啊!在山間遇到的老和尚,過的又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呢?海和山給人的感覺都是遼闊的,相對地,也讓人感覺到自己的渺小,人世間的許多名利得失,也就不再那麼值得計較了。

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這只是一句感嘆的話,孔子是捨不得入世的。自古以來,知識分子間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一為出世,一為入世。當然,後者是困難得多了。前者只是自清,而後者卻想清天下。古代是君主專制的時代,一句話說不好是要殺頭的,因此,許多知識分子在朝廷為官,都侷促得像轅下駒一般。以至於在理想抱負既不能伸展,身心又十分拘束不安的情形下,情願去過隱士生活了。話說回來,在今日的工業社會,真正要找到適合隱居的地方,還真不容易,不禁令人想起陶淵明的話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三七、寧為薄倖狂夫,不作厚顏君子

吟詩劣於講書,罵座惡於足恭。兩而揆之,寧為薄倖狂夫,不作厚顏君子。

[譯文]

講解書中的道理好像比吟詩更容易令人有所得,在座上對人破口大罵,看來當然比過分恭敬要壞得多。然而,兩相比較之下,寧願做個輕薄狂狷的人,也不要做個厚臉皮的君子。

[評語]

講解書中的知識,似乎較容易為人接受,也容易讓人感到有所收穫。但是,並非每個人都能把道理講得透徹,往往有些人,自己沒有高尚的學問,卻喜歡做個誤導學子的教授。與其如此,倒不如關起門來,自個兒吟詩,就算別人聽到了,也可以在感性上直接予以認同或否定,不至於在知識上走錯了路。

罵座固然違反了禮數,但卻顯露了真情。與其過分謙恭而流於虛偽造作,不如做個性情真切的狂狷之徒。

三八、魑魅滿前,笑著阮家無鬼論

魑魅滿前,笑著阮家無鬼論;炎囂閱世,愁披劉氏北風圖。氣奪山川,色結煙霞。

[譯文]

眼前儘是陰險狡詐如鬼的人,而阮瞻卻主張無鬼論,真實可笑。看著這喧喧攘攘,爭逐不已的塵世,不禁滿懷憂愁地披覽劉褒的「北風圖」,它的氣勢蓋過了山川,墨色糾結了煙霞的鬱氣。

[評語]

鬼豈在鬼形?人若盡做些見不得人的事,等於是人形之鬼,連鬼見了都要自嘆不如。與阮瞻辯論的那個客人,因為說不過他,才現出鬼形,以表示「事實勝於雄辯」。倘若人的外形會隨著心而改變,就不必勞動這位鬼兄來為鬼辯解,相信阮瞻也不會主張「無鬼論」了。這是作者諷刺世人的話。

每個人見了劉褒的北風圖,都忍不住覺得寒冷,可見畫中的情景何其蕭颯!人熱衷於塵世的喧囂,為欲望而奔走,有如將一顆心置於熱火沸湯之中。不如去看看北風圖,或許能澆熄心頭的烈焰,讓自己得到一些清涼。

三九、至音不合眾聽,至寶不同眾好

至音不合眾聽,故伯牙絕弦;至寶不同眾好,故卞和泣玉。

[譯文]

格調太高的音樂很難讓眾人接受,所以,伯牙在鍾子期死後便不再彈琴。最珍貴的寶物很難讓眾人喜愛,因此,卞和才會抱著玉在荊山下面哭泣。

[評語]

太美好的事物,眾人往往難以體會;太珍貴的東西,眾人也不容易了解。因為,大家看慣的都是平常的事物,品味也跟隨著流俗。所以,曲高和寡。伯牙絕弦,是因為像鍾子期那樣的知音再也難覓了。既無知音,不如絕弦吧!

太珍貴的寶物,往往不為人所認識。因為大多數人都沒見過,所以也就不認那是珍寶。人們的價值,常常建立在比較上,沒有東西可堪比擬的寶物,往往就被誤認為毫無價值。就像我們的心,它甚至比和氏璧更珍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認知而體會呢?

四○、世人白晝寐語

世人白晝寐語,苟能寐中作白晝語,可謂常惺惺矣。

[譯文]

世上的人白日裡盡講些夢話,倘若能在睡夢中講清醒時該講的話,這人可說是能常常保持覺醒的狀態了。

[評語]

一個人一天所講的話,有多少昏話、廢話、無聊話、空話、醉話、客套話,以及不得不說的話呢?這些話很少有真實性。如果把人一天所說的話錄起來,也許,我們會發現自己說了一天的「夢話」呢!倘若在夢中都能知道這是夢,而不為夢所轉,就像一個人身處擾攘的世界,能不為外界所迷惑一樣,這個人可說是極清醒了。禪定有相當火候的人,在夢中清清楚楚,毫不顛倒,處在如夢的世間,也一樣不會被世俗的事物所迷,這種人真可謂之「常惺惺」了。只是,能有幾人如此呢?

四一、撥開世上塵氛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兢;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譯文]

能放下塵世的紛擾,心中就不會像火炙一般焦灼渴望,也不會如履薄冰一般不安恐懼;除去心中的卑鄙與吝嗇,已然可以感受到如同清風明月一般的心境。

[評語]

得失心太重的人,如果得不到所要的,心中的渴望如火一般煎熬;如果失去了,又仿佛掉落在萬丈的冰谷中一般。在追求獲取的路上,每天汲汲營營,不得休息。認真思量,還不是受了塵世名利的趨使。若能拋卻諸般紛擾,胸中的火自滅,冰自溶,便能活得安然自在。

明月清風無處不在,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最清明的本性。心懷鄙吝的人卻見不到這無處不在的明月清風,因為,他的心眼已被鄙吝的烏雲所遮住了,他的身子也躲在鄙吝的蝸牛殼中,感受不到這自然無偽的氣息。難道是他的天賦不如人嗎?或者是他沒有這麼美好的本性呢?實在是因為他不肯放下心中的鄙吝啊!

四二、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適意蓬門者,堪貯金屋。

[譯文]

有才能的讀書人,若能安居在茅草搭成的屋子中,那麼,他就足以擔任朝廷的官職。美麗的女子能不嫌貧愛富,肯嫁到貧家的,那麼,她就值得令人為她建造金屋。

[評語]

有才或有德的人並不少,但有才又有德的人就不多了。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有才之人又有幾個能如此想?若能懷抱才學,而又安於茅捨生活,一旦為官,必能造福天下人,不至於自私自利。

美麗的女子,往往自恃其美麗而有驕慢之心,倘若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她猶自能憬悟美麗本身的虛幻,看破富貴貧賤肯下嫁蓬門,與之同甘共苦,可說是內心最美麗的女子了。然而世人往往只看到表面,而僅將一具美麗的軀殼,放在舍屋中,待其老時,發現只是舍屋中住了一隻母夜叉罷了。

四三、喜傳語者,不可與語

喜傳語者,不可與語;好議事者,不可圖事。

[譯文]

喜歡把聽到的話到處說給別人知道的人,最好少和他講話。一天到晚喜好議論事情的人,不要和他一起計劃事情。

[評語]

喜歡傳話的人,一定守不住秘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喜歡加油添醋,誇大炫耀。如何能和這種人談心中的話呢?而喜好談論事情的人,他們很可能和你大談為文之道,但是卻從未寫過任何可看的文章,他們很可能討論一座規模最龐大的養雞場,實際上,他們只有一個雞蛋,還不知孵不孵得出來。像這樣的人你能和他共謀大業嗎?交朋友是要有選擇的。

四四、昨日之非不可留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譯文]

過去犯下的錯誤不可再留下一點,否則,會使已改的錯誤行為再度萌生,這就是因俗情而使理想趣味受到連累了。今日認為正確而喜愛的生活、事物,不可太執著,太執著就是尚未得到理趣的神髓,反而使得理趣轉變成欲望的根苗。

[評語]

佛家有「理趣般若」,講真實的智慧;對於陶淵明而言,「今是而昨非」乃是指「心為形役」的小吏生活,違反了他自然的本性。我們經常為了口腹而委屈自己的心,使自己過著一種不合乎本性的生活。倘若陶淵明也像我們一般牽掛著俗情,那麼,歷史上可能只會多一個不快樂的小官,而不會有那麼多的美好的詩篇了。

有一句諺語說:「如果你捨不得夕陽,你便會失去滿天繁星。」生活的智慧是不要執著,不要讓欲望生根;如果你能不執取一切,你便能不捨棄一切。「無取無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四五、炫奇之疾,醫以平易

炫奇之疾,醫以平易;英發之疾,醫以深沉;闊大之疾,醫以充實。

[譯文]

好以奇特炫耀於人的毛病,要用簡易平來醫治;好把才智表現在外的毛病,要用深刻沉潛來矯正。言行迂闊,大而無當的毛病,要以充實的內涵來改正。

[評語]

炫奇之為病,因其出自一種浮誇的心理。這種心理很可能使人變賣田產,去買一隻鑽戒;也很可能使一個讀書人放棄平實的學問,高談譁眾取寵的言論。真正的智慧,是存在於平易當中的,因此,要以平易來醫治炫耀的毛病。

喜歡把才智顯露在外的人,大都欠缺沉潛之氣,難免會樹大招風,引來禍患。因此,醫治鋒芒畢露的良方,就是深刻沉潛的功夫,而那些好講大話的人,內在可能不夠充實,易流於膚淺之見。因此,先教他們充實自己的內在,才能去除迂闊自大的惡習。

四六、人常想病時,則塵心便減

人常想病時,則塵心便減;人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

[譯文]

人常常想到生病的時候,許多的塵勞愛想就會一掃而空;人常常想到死亡之時,則追求真實而永恒生命的念頭便自然而生。

[評語]

人在年輕力壯時,往往無法察覺到生命的有限性。一旦病倒了,才會猛然憬悟到,原來生命是那麼的脆弱。這可以迫使他對生命再反省,對自己的腳步和方向再做認定。經過這種反省和觀照,他必會捨棄一些無意義的追逐,而在未來的歲月中,過著一種較真實的生活。至於一般人,那些在塵世種種塵勞愛想中奮不顧身的人,如果常常想到生病的情狀,心中的熱切火焰,也許會轉輕些吧!

什麼叫做「道念」呢?就是追求生命的真實和永恆的念頭。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才會感到生命的虛幻無常,而在原本虛幻的生命中,又有許多追求,生命更加不真實。因此,古來許多有智慧的人,能看破生命這一層虛偽的表象,轉而追求另一種更真實、不生不滅而永恆的生命。

四七、恩愛吾之仇也

恩愛吾之仇也,富貴身之累也。

[譯文]

恩情蜜愛是我的仇敵;富貴榮華足以拖累身心。

[評語]

許多事我們都可以從反面來思考,眾人都要的東西,不一定就是好的。「恩愛吾之仇也,富貴身之累也。」是對情愛和富貴的真實性有了某種程度的反省,才講得出來的。

世人都渴望甜蜜的愛情和財富地位,然而,有幾人能獲得呢?如果得不到,大部分人對生命便失望、沮喪,有的人甚至一生因此而愁慘、黯淡。難道生命僅僅如此嗎?多少人是用恩愛和富貴為自己做了一個精緻的牢籠呢?一旦走出牢籠,反而不知道該怎麼活了。很多人活著只是像一隻金絲雀或畫眉,但是,對於那些在天空任意飛翔慣了的蒼鷹或鷗鳥,任何籠子對它而言都是仇敵。

四八、人生有書可讀,享世間清福

人生有書可讀,有暇得讀,有資能讀,又涵養之如不識字人,是謂善讀書者,享世間清福,未有過於此也。

[譯文]

人生在世,若能有書可讀,又能有空閒的時間讀書,同時又不缺錢買書;雖然讀了許多書,卻自我修養得絲毫不被文字、學問所拘限,就可說是善於讀書的人了。能享世間清閒之福的,恐怕沒有超過這個了。

[評語]

書是人類心靈空間的展現。在過去,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讀書,因此,能讀書是非常難得的事。同時,在印刷術不發達的時代,書本也是很昂貴的,不一定每個人都買得起所以,既有書,又有時間和金錢去讀書,當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在現代,教育普及,讀書已成為很普通的一件事,問題在於那麼多的美好的心靈空間為你開放,你是否願意進入而已。有些人是這樣的,在學校內被迫讀許多自己不喜歡看的書,出了學校之後,就不想再讀書了。又有些人,不讀書的理由是沒有時間,但是,他們卻把時間浪費在無聊的事物上。所以,在現代,能進入書本的廣闊世界,悠遊其中的,仍是有福的人。

為什麼說雖然讀了許多書,卻要「涵養如不識字之人」,才算是善於讀書呢?因為,任何書本都只能算是一種意見,而未必是一種真理。許多人讀到最後在面對生命本身和生活時,都隔著一層死文字障。要知道任何書教導我們的,只是如何把生命過得更好,而文字本身並非生命,因此,讀了很多書而又能運用自如,如同不識字之人的,才是真正得到了書的旨意。

四九、古之人;今之人

古之人如陳玉石於市肆,瑕瑜不掩。今之人,如貨古玩於時賈,真偽難知。

[譯文]

古代的人,就好像陳列在市場店鋪之中的玉石,無論過失或美德都不加以掩飾。現代的人,就好像向商人買的古玩,是真是假很難知道。

[評語]

古人之心很質直,是好是壞都不加以掩飾,就像玉器一樣,是瑕是瑜都十分明白。現代人的心思十分靈巧,懂得虛偽掩飾,因此,往往令人難以分辨真偽,也許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發現對方的真面目。

現代人戴著重重面具與人交往,有時連自己都弄不清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就以飲酒來說,古人飲酒是把臂言歡,坦誠相見;現代人飲酒卻充滿了目的,恨不得把對方灌醉,好籤一張有利的合同。現代活得好像戲子一樣,在人生舞臺上,每個人都十分的寂寞。

五○、己情不可縱,人情不可拂

己情不可縱,當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當用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

[譯文]

本身的情念欲望不可太放縱,應當要自我限制,主要的方法就在一個「忍」字。他人所要求的事情有時不可拂逆,這時就要順著對方的願望,而自己要懷著寬恕諒解的心情。

[評語]

人常常講如何克服外界的困難,卻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就在自己本身。能戰勝自己的人,才能戰勝一切。古來有許多英雄人物,都是毀於縱情;情不可縱,因為,情慾如水流,放縱即橫流決堤。因此,應以「忍」字待之,壓抑限制,千萬不要順遂情慾的念頭。

他人往往有許多要求,有時對自己本身會造成一些困擾,但是卻也拒絕不了,這時只以一種寬容、體諒對方的心情,去順遂對方的要求。我們常說要順隨人情,隨和處世,可知這是要內心存著「恕」道,才能做得到的。時時想著人情之常,才能愉快地與人相處。

五一、人言天不禁人富貴

人言天不禁人富貴,而禁人清閒,人自不閒耳。若能隨遇而安,不圖將來,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何不清閒之有?

[譯文]

有人說,老天不禁止人富貴榮達,卻禁止人過得清閒自在。其實,只是人自己不肯清閒下來罷了。如果能安於所處的環境,不圖謀將來,不追悔過去,也不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那麼,哪有不清閒的道理呢?

[評語]

人心中有事,則不得清閒,即使在睡夢中也一樣。而醒來之時,更是驅趕此身,作無盡的追求。問問大多數的人,為什麼他們這麼忙?你會發現,大家都不滿意當前的環境。若去看看深山茅棚的僧人、樵夫,更會發現,他們的生活比塵世忙碌的人簡單樸實多了,然而,他們卻一身的清閒。於是,你將知道,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實在不是絕對的必要。

五二、觀世態之極幻

觀世態之極幻,則浮雲轉有常情;咀世味之昏空,則流水翻多濃旨。

[譯文]

觀看世間種種情態變幻無常,天上的浮雲,反而比人情世態還更有常情可循;咀嚼世間滋味昏昧空洞,倒不如潺潺的流水,更能說明深厚的意旨。

[評語]

世間惟有「變」才是常態吧!浮雲的變化明顯可見,然而,生命的變化卻毫無道理可尋。我們指著滄海說:「這裡過去原是桑田。」安知它過去不曾為高山?無論高山或桑田,於今看來都如同幻相一般,所以說,時空都是幻相。天上的浮雲不斷變化,不停訴說著「變」才是「常」。

世間情味,有多少昏味?而流水不息,啟發我們「不住」的智慧。若能不住於一切,就不會像岸上之花,臨流照影,為凋零而黯然神傷;也不會像溪邊人影,年年來照白頭。我們的心靈應如流水,鑑照一切繁花衰鬢,卻不帶走任何影像。

五三、貧土肯濟人

貧土肯濟人,才是性天中惠澤;鬧場能篤學,方為心地上工夫。

[譯文]

貧窮的人肯幫助他人,才是天性中的仁惠與德澤;在喧鬧的環境中,仍能篤實地學習,才算是在心境上下了工夫。

[評語]

同樣是貧窮的人,有的是「人貧心不貧」,也有的是「人貧心亦貧」;正如同富人之中,有「人富心亦富」和「人富心更貧」的分別。富人而能施捨,倒還不難;貧土而肯助人,就十分難得了。像這樣的窮人,雖然物質十分匱乏,心靈卻是非常富足的。因為,他有一顆高貴的慈悲心。能把自己天性之中的仁惠德澤,表現得最為透徹的,就是這種人了。

人在喧鬧的場合中,往往不易把持自己,若能不為所動,沉靜而篤實地求學讀書,那才算是在心性上下了工夫,所讀的書,也才真正算是用來修養心性。許多人讀書,並未讀到心裡去,讀了半天,自己的習性氣質一點也沒改變,這種人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

五四、了心自了事

了心自了事,猶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羶存而蚋還集。

[譯文]

能在心中將事情了結,事情便自會結束,就好像把根拔掉了,草就不會再生長一樣;雖然逃離塵世,隱居山林,但是,內心仍對名聲戀戀不忘,就好像沒有將腥羶的氣味完全除去,還是會招惹蚊蠅一樣。

[評語]

人世間的一切事,皆由心生,亦由心滅。心如果不生,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好滅的。因此,事情之所以無法了結,往往是我們自己心中還眷戀不舍。若能徹底去除這層「心理障礙」,就沒有什麼事不能解決了。「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我們的心就是一切事物的根啊!

名之一字,雖處山林仍不能避免,名人居於山林,俗人便尋到山林。逃世而不逃名,終將以塵俗的名心換山林的清心。然而,正如了心了事一般,逃名逃世也在此心,名心便是塵俗之根,根若不去,俗務如何能了?

五五、風流得意,則才鬼獨勝頑仙

風流得意,則才鬼獨勝頑仙;孽債為煩,則芳魂毒於虐祟。

[譯文]

論到舉止瀟灑,能得風雅浪漫的情趣之處,有才氣的鬼尤勝過冥頑不靈的仙人。但是,就情債之為孽障而言,美麗的女子卻比兇惡的神鬼還要利害。

[評語]

李白為鬼,其風流得意,相信必勝過豬八戒為仙,這只是個笑話,但是,卻說明許多事情不可以名相論其內容。很多文人的傖俗與無趣,比山野澤畔的漁樵還不如。為鬼為仙,為教授為詩人,這些只不過是外表的名相而已,至於實際的內容如何,就很難說了。

至於情債,就比兇神惡鬼更折磨人了。因為,兇神惡鬼由外來,終有降伏之時,而情愛卻由心生,外無可助,若內心又不能自止,必然憔悴至死。虐祟之來,閉避之惟恐不及;芳魂未至,早已引頸盼望了。因此說:「芳魂毒於虐祟。」然而,如此亦非芳魂之過,全是人心作祟罷了!

五六、事理因人言而悟者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意興從外境而得者,有得還有失,總不如自得之休休。

[譯文]

若是因他人的話而領悟事情的道理,將來一定還會再迷惑,總不如由自己親身領悟來得清楚分明。由外界環境而產生的意趣和興味,將來還會再失去,總不如自得於心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評語]

語言可以傳達經驗的結論,卻無法傳達經驗的本身。他人的經驗,儘管描寫得十分詳盡,對自己而言,還是隔靴搔癢。每個人的智慧和經驗的累積並不相同,因此,他人的見解,未必能合乎自己的需要。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自己領悟的道理,必能清楚分明,不再迷惑。

由環境而得的意興,等環境變遷時,往往隨之消失,因為,它是依附環境而生的。至於由自己心中所生出來自得其樂的情懷,則永遠不會失去。人要懂得讓自己心情開朗愉快的方法,不要被環境所左右。若能如此,這個人便得到了快樂的三味。

五七、豪傑向簡淡中求

豪傑向簡淡中求,神仙從忠孝上起。

[譯文]

才智出眾的人要從簡單平淡中去求,要成為神仙先要從忠孝二字上做起。

[評語]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豪傑,無論其天賦多高,總是要經歷艱苦與奮鬥,才能闖出一番功業。我們讀古今偉人的傳記,可以發現,偉人的生活態度都十分勤奮而簡樸,即使成功了,也不改初衷。因為,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我充實和努力功業上,不像一般人,都用來追求生活的舒適。豪傑是在艱難中磨練出來的,而不是從錦衣玉食中餵出來的。

西藏有一個道行甚高的喇嘛,在深山閉關修行。有一天,他母親得重病,將要死去,希望臨終能見他一面,派人再三通知他,他卻說:「出家人修道要緊。」不肯回去。結果,他的徒弟指著他大罵說:「你修道是為了普渡眾生,卻連自己母親的願望都不能達到,天下哪有不孝之佛?」喇嘛立刻大悟,馬上趕會家見母親最後一面。回來之後,他想:「我無師夫,惟有徒弟能責我大義,可作我師。」以後每見徒弟,便向他叩頭。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所謂神仙,所謂佛,都不是只顧自己的人,而是要能普濟眾人;而眾人當中,又有誰比父母、國家對自己的恩惠更重要呢?恩尚不能報,卻侈談幫助世人,豈非捨近求遠?因此,「神仙要從忠孝上起」,是很有道理的。

五八、澆花種樹,亦是道人之魔障

招客留賓,為歡可喜,未斷塵世之扳援。澆花種樹,嗜好雖清,亦是道人之魔障。

[譯文]

招呼、款待賓客,雖然大家十分歡樂,卻是無法了斷塵情的攀緣。喜歡澆澆花,種種樹,這種嗜好雖然十分清雅,但也是修道的障礙。

[評語]

朋友歡宴,有時的確很愉快,有時卻也很煩人。對於喜歡清靜的人而言,招客留賓,偶一為之尚為可喜,多了就成為苦事了。因為,太多人在一起,難免喧囂、浮躁。至於飲酒划拳,杯盤狼藉,看見眾人爛醉如泥,內心就更覺得清靜尤其可喜了。

澆花種樹,固然是清雅之趣,如果執著了,反而是修道上的障礙。修道之人,對一切事物應無牽無掛,若因澆花植木,對花木產生不舍之情,就背「道」而弛了。所以才說澆花種樹是道人之魔障。

集靈篇

一、靈天下有一言之微

靈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義,而百世如見者,安可泯滅之?放風、雷、雨、露,天之靈;山、川、民、物,地之靈;語、言、文、字,人之靈。此三才之用,無非一靈以神其間,而又何可泯滅之?

[譯文]

天下有像一句話那麼微小,留傳千古之後,聽來猶感覺新穎而毫不陳舊的;有一字的意義,百世之後讀它,還仿佛親眼看見一般真實的。像這些,怎麼可以讓它消滅呢?風、雷、雨、露為天的靈氣;山、川、民、物為地的靈氣;語、言、文、字則是人的靈氣。仔細觀察天、地、人三才所呈現出來的種種現象,無非是「靈「使得它們神妙難盡,我們豈可讓這個靈性消失泯滅呢?

[評語]

人為萬物之靈,因其有心靈的力量。而天地萬物,大而宇宙間眾星羅列,日月運轉;小而春夏遞換,霜露雨電,無不有其靈明之性,方能絲毫不亂。

人類的文化,最初是通過語言文字而表現的,因此,文字是人類心靈的紀錄。倘若沒有語言文字,人類文明將無從建立與累積。風雷雨露是天的表現。山川民物是大地所孕育,語言文字則為人類的智慧,這些現象的背後,便是心靈的力量在推動一切。我們欣賞自然界所賦予的種種美景時,正是和大自然的靈性相溝通,所以,這是一個心靈的宇宙。掌握了這心靈宇宙的鑰匙,對萬物才能真正的心神領會。

二、人生三樂

閉門閱佛書,開門接佳客,出門尋山水,此人生三樂。

[譯文]

將門關起來閱讀佛經,開門迎接志趣相投的友人,出門尋找美好的山水,這是人生三大樂事。

[評語]

佛經告訴我們生命的智慧,諸般塵念為之滌清,我們逐漸與一個較為純粹的我會晤。佛經告訴我們如何尋找真正的自我,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無染當中,放棄了對自我的執著,明了生命並不狹隘,因此,我們便得到自在。

如果,我們有志趣相投的友人,便可以得到共鳴的快樂,我們的心扉為他們而常開。

閉門閱佛經,是與自我生命的本源溝通;開門納佳客,則是與人忘情交往;那麼,出門尋山水,便是與自然神交了。大自然有無限的美景,無盡的神態;在欣賞大自然時,我們仿佛回到生命最初的本源。天人合一的快樂,何可言諭?

三、眼裡無點灰塵,方可讀書千卷

眼裡無點灰塵,方可讀書千卷;胸中沒些渣滓,才能處世一番。

[譯文]

眼中沒有一點成見,才可以廣涉眾籍。胸懷中對人對事能不生不滿或執情,處世才能圓融。

[評語]

讀書人報著先入為主的成見來看書,永遠只看到自己所贊成的,而看不到與他相反的意見。這就像戴了一副有顏色的眼鏡,看天底下的事物一般。像這樣,看再多的書也只會加深成見。一個人想要博覽眾籍,首先便要虛懷若谷,否則,智慧的河川將永遠乾涸。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難免會有些摩擦,事情也往往有不盡如意的地方,若把這些都放在心上,生活就變得很不愉快了。我們的心思要清楚明白,對事情也要有正確的主張,但是,處世的方法要圓融,做事的態度也要虛心。讓我們的心像明鏡一般清澈,任何事物都能照得十分清楚,且都能接受。

四、不作風波於世上

不作風波於世上,自無冰炭到胸中。

[譯文]

不對人世間的欲望作無盡的追求,既沒有受挫折時寒冷如冰的感覺,也沒有追求時熱烈如炭的心情。

[評語]

渴望和失望往往是成正比的。如果,一個人的欲望太大,整日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驅策,好像胸中燃燒著熊熊烈火一樣。一旦受到了挫折,他又好像掉入寒冷的冰窖中。

其實,無論是熱烈如火,或是寒冷如冰,都是自己造成的。大部分人都活在這種自我折磨中,不是受無盡欲望的鞭打,就是將自己生命的價值,完全寄托在外界對自己的看法。許多人在生命的激流中覆舟,以為自己就此死去,但是,如果他們能沉潛到激流的底層,便可以發現,在波濤洶湧的生命表象之下,原來生命的本身是如此寧靜而無所欠缺。在這裡,沒有冰也沒有炭,只有如魚得水般不盡的悠然樂趣。

五、無事而憂,便是一座活地獄

無事而憂,對景不樂,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緣故,這便是一座活地獄,更說什麼銅床鐵柱,劍樹刀山也。

[譯文]

沒什麼事卻煩憂不已,對著良辰美景一點也不快樂,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這樣的人生如同活在地獄中一般,何必再說什麼地獄中的熱銅床、燒鐵柱,以及插滿劍的樹和插滿刀的山呢?

[評語]

佛家說十法界都是唯心的,地獄也是唯心的,因此,地獄和極樂世界的分野,在於我們的心念之間。佛經裡有一段故事,是說調達墜入無間地獄後,佛的弟子目鍵連,乘神通之力下地獄去看他,問:「苦不苦?」他卻回答:「不苦!」為什麼在所有的地獄眾生被肢解而大聲號叫呻吟時,調達身處其中卻說不苦呢?並且能夠立刻乘「般若波羅蜜」之力而出地獄。這就說明,地獄其實是存在我們的心中。佛經上講人死後所以有地獄,乃是因為眾生造惡業的緣故;如果眾生不造惡業,也就不會有地獄。人之為惡,最初也是在起心動念之間,所以,如果真有地獄,也是人心所造。

憂愁算不算地獄呢?當然也算。最大的地獄,莫過於人自設的地獄,別人是無法將它打開的。人可以自救,但是,大多數人卻不相信。天底下並沒有什麼事能夠讓人完全絕望的,因為,無論是好是壞,都無法在這世間久住,包括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看透了這一層道理,生命中就沒有什麼事真正能夠讓我們憂傷不已了。

六、必出世者,方能入世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墜。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則空趣難持。

[譯文]

一定要有出世的襟懷,才能深入世間,否則,在塵世中便易受種種攀纏而墜落。一定要深入世間,才能真正地出世,否則,就不容易長久地待在空的境界裡。

[評語]

人世間有許多事情,容易讓我們迷失自己,倘若我們沒有智慧,就很可能迷戀而不自拔。一旦我們無法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時,那麼,我們活得就像傀儡一樣,我們的生命便是墜落了。所謂出世的襟懷,便是一種看透世間種種現象的智慧,能夠對外界不起貪戀愛慕的心思。具有這種超越世事的心懷,便能夠在世間做任何事而不至於墜落,掌握自己生命方向而不被掌握。未曾經驗人間事的人,不易看透人間事的本質。小沙彌入空門,還不免有所迷惑和懷疑,可是年屆中年而入空門,就不曾猶豫不定了。事實上,極出世和極入世是合而為一的。

七、人有一字不識,而多詩意

人有一字不識,而多詩意;一偈不參,而多禪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曉,而多畫意。淡宕故也。

[譯文]

有的人一個字都不認得,卻很有詩意;一句佛偈都不推尋,卻饒富禪意;一滴酒也不沾唇,卻滿懷酒趣;一塊石頭也不觀察,卻滿眼畫意。這是因為他澹泊而無拘無束的緣故。

[評語]

詩意並不在字,禪意也並不在偈,正如酒意之不在酒,畫意之不在石一樣,那麼,詩意、禪意、酒意、畫意到底在哪裡呢?就在我們的心中。

倘若我們沉醉在功利之中,便無法體會詩意,因為詩意在情,功利傷情;倘若我們執著於六塵,則無法體會禪意,因為禪意無執;若是我們太過理性,則無法體會酒意,因為酒意原在放浪形骸;假如我們不善用心眼觀察,則無法體會畫意,因為畫意無所不在,既在形相,又在其神。而這些,都可以在一個無所束縛的心靈中發現。

八、眉上幾分愁,且去觀棋酌酒

眉上幾分愁,且去觀棋酌酒;心中多少樂,只來種竹澆花。

[譯文]

眉間有幾分愁意時,暫且去看人下棋,不然就淺酌幾杯。心中的快樂,在種竹澆花中便能充分地獲得。

[評語]

愁眉深鎖,何事可愁?不如去觀棋。世事如棋,又何必為些許事眉頭不展?在淺酌當中,可以發現許多事只是過分在意,何必自惹煩惱?在觀棋酌酒之時,能使內心稍得舒解,重整心情,面對新的挑戰。

人如果懂得生活的情趣,就可以從一些微小的事情中獲得快樂。種竹澆花的情趣,並不亞於與知交共遊的快樂。竹有其高情,花也有其神態,萬物各有其生機與神情,只待我們細心體會。懂得快樂的人,天地之間無處不能快樂。

九、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

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譯文]

能夠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才算是明了心的本體。能夠透徹世間不變的道理,才足以談論出世。

[評語]

佛家認為,一切眾生的心識作用是虛妄的,就好像眼鏡有病的人,才會見到生命的生與死。我們的心識執著於肉身,以及種種自我的念頭,所以才會有生死。其實,肉體和「我」的觀念都是幻像,一切眾生真正的本性是佛。倘若能證悟到這一點,我們便可以超越虛妄的心識,了悟到自己不生不死的本來面目。人世間的常道是什麼呢?就是「變」和「空」。再偉大或渺小的事情都不停地在變,最後必然消失成空。不了解這個道理,是難以超脫世間的。人們喜歡的東西便希望它能長久,因此,執著於這些事物,不得超脫,這就是不了解世間常道的緣故。所謂的出世,並非逃入山林,而是在世間了悟「變」和「空」的道理,在不離人間的情形下,超出人間。

一○、調性之法

調性之法,急則佩韋,緩則佩韋。譜情之法,水則從舟,陸則從車。

[譯文]

調整個性的方法,性子急的人就在身上佩帶熟韋,警惕自己不可過於急躁;性子緩的人就在身上佩帶弓弦,警惕自己要積極行事。調適性情的方法,要像在水上坐舟船,在陸地乘車一般自然,才能適才適性。

[評語]

佩韋佩弦之說,出於《韓非子》觀行篇,主要是指人在行為上的自我提醒。人的個性,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後天習慣養成的。如果性子太急,就容易操之過急;性子太緩,又容易喪失良機,同樣足以壞事。佩韋或佩弦,就在提醒自己,這正是古人自我修養誠篤的表現。

至於調適性情的方法,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要逆著事物的本性行事。就如在水上行舟,陸上行車,是自然的事,若硬要在水上行車,陸上行舟,不溺死,也會寸步難行。天地萬物,各自有最美好的天性,適才適性,才能過著和諧圓滿的生活。

一一、好香用以燻德

好香用以燻德,好紙用以垂世,好筆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煥彩,好茶用以滌煩,好酒用以消憂。

[譯文]

好香用來薰陶自己,使德性美好,好紙用來寫垂世不朽的文字,好筆用來寫下美好的篇章,好墨用來描繪令人激賞的好畫,好茶用來滌除煩悶,好酒則用來消除煩憂。

[評語]

生活的藝術,就在於使任何事物都有最美好的用途。古人以香草比喻君子的德性,燃香或佩香草,正是提醒自己要修養德性。那麼,一張上好的紙,在上面寫下可以傳世不朽的文字,豈非最為適切?一枝好筆,讓我們用它來寫下句句美好的篇章,綻放無數心靈的花朵。一塊墨,通過我們心靈的展現,成了一幅引人耳目一新的山水花鳥,難道不是它最佳的用處?而一杯好茶,卻能讓我們滌除胸中煩悶,感到無比清爽。好酒則使我們忘去憂愁,而不是「借酒澆愁愁更愁」。

一二、破除煩惱,二更山寺木魚聲

破除煩惱,二更山寺木魚聲;見澈靈性,一點雲堂優缽影。

[譯文]

聆聽二更時山中寺廟的木魚聲,煩惱為之消失。看到佛堂裡的青蓮花,本性和智慧都有了透徹的領悟。

[評語]

生命中往往有許多煩惱,使我們的身心不安。你可曾在山寺中聆聽和尚敲木魚的聲音?那聲音是如此地寧靜。如果,你曾諦視那木魚,就可看出木魚的眼睛始終張著,原來,和尚聲聲敲的都是「覺醒」,要喚醒世人的痴迷。在生命的路途中,許多人都曾經迷失。在迷失中,如果有人以清醒的智慧,引導我們走出夢魘,我們將發現,來路皆夢。

蓮花常被喻為佛的清淨智慧。釋迦牟尼佛在成佛後,觀察宇宙中一切生命,發現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只要他們能徹悟生命的真相。我們在蓮花中,仿佛看到自己的本性原來是清淨無染的。倘若我們能證悟到這樣的一種清淨智慧,才算徹底洞見了自己的本性。

一三、人生莫如閒,太閒反生惡業

人生莫如閒,太閒反生惡業;人生莫如清,太清反類俗情。

[譯文]

人生沒有必閒適更好的了,但是,太閒適反而會做出不善的事情。人生也沒有比清高更好的了,但是,太清高反而落得矯俗聲名。

[評語]

什麼叫做閒?有身閒,有心閒。身閒是身體不忙碌,心閒則是心中無事。人生能得閒適的時光,十分不容易。因為,大部分人都為生活而忙碌。偶爾的閒暇對我們身心有益,但是,人是很奇怪的,若聲名沒有什麼中心主旨或確定的目標,太閒逸的日子反而有害。拋開怠惰不說,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玩樂,真正能享受心靈之樂的人並不多,大部分追求的都是物慾之樂。許多罪惡都是從玩樂中產生出來的,過度的玩樂,易使人迷失自我。人生如朝露,何妨善用閒暇,使它變成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清高很好,矯俗作態就不好了。清高是對己,不是對人;是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是在別人的眼中。因此,過於清高,就和俗情一樣,令人不耐。

一四、胸中有靈丹一粒

胸中有靈丹一粒,方能點化俗情,擺脫世故。

[譯文]

胸中有一顆昭昭靈明之心,才能變化心中的世俗之情,擺脫種種機心,超出世事。

[評語]

靈丹一粒,用以治心病。每個人均有一顆昭昭靈明之心,奈何涉世一深,便為種種計算機心所蒙蔽,有如明珠蒙塵。這時,心即得病,不能真歡喜,但有假痛苦。所謂靈丹一粒,便是以真心面對自己及世界。這顆真心,便足以點化俗情,擺脫世故,而祛除百病了。更重要的是,這粒靈丹,人人皆有,只是大家渾然不覺罷了!

一五、無端妖冶,終成泉下骷髏

無端妖冶,終成泉下骷髏;有分功名,自是夢中蝴蝶。

[譯文]

豔麗嫵媚的美人,終將成為九泉之下的白骨。功名縱然有分,無非是夢中之蝶,醒來盡成虛幻。

[評語]

若無可悅之心,美本不為美;若無可厭之心,醜亦不為醜。美是時空的幻相,也是自心的幻相。就時空而言,昨日的女嬰,今日為美人,他日同樣亦必為骷髏。就自心而言,對美的執著,不過是自己執著不放,因而產生痛苦。因此,美和醜乃是心識所生的幻相,美醜之見只是妄想罷了!在古代,讀書人最大的心願,就是求取功名利祿;十載寒窗的代價,便是一舉成名。現代人何嘗不然?先是求利,繼而求名,名利雙收,才是「成功」了。衣錦還鄉的虛榮,蒙蔽了人們的心靈。其實,一切功利,皆是浮名;既是浮名,無不可拋。無論功名是否命定,都如夢中蝴蝶,隨物遷化,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一六、獨坐禪房

獨坐禪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柱,看大摩面壁圖。垂廉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達摩與之乘槎而見麻姑也。

[譯文]

獨自坐在禪房中,清爽而無事,煮一壺茶,燃一柱香,欣賞達摩面壁圖。將眼睛閉上一會兒,不知不覺中,心變得十分平靜,神智也十分清楚,氣息柔和而穩定。這種感覺,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見達摩祖師,和他一同乘著木筏渡水,見到了麻姑一般。

[評語]

達摩祖師面壁九年,連石壁都映上他的影子,因此,一般看到的達摩祖師像,多有面壁圖。道家佛家皆有靜坐,但是,道家注重身體的種種感覺;而佛家則認為,我們的身體和意識都是虛妄的,所以,佛家不重視虛妄的現象,重視心性的了悟。什麼是我們的心性呢?達摩祖師說:「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吾人心不生時是什麼樣子呢?用意識去想就永遠不能悟見,用眼睛去看也永遠不能看到。所謂「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如來」,就是我們的本淨妙心。

一七、才人之行多放

才人之行多放,當以正斂之;正人之行多板,當以趣通之。

[譯文]

有才氣的人行為多疏放而不受檢束,應當以正直來收斂他。太過正直的人大多不知變通,應當以趣味使他的個性融通些。

[評語]

有才氣的人言行往往疏闊,若能輔以正直,勸他踏實些,或言行約束些,天賦的才華,才能更見美好。否則,言行太過放肆,即使再有才能,也會招人忌恨。另外有些人則和前者相反,言行又因心思太過拘束而顯得死板,既無法應付人生的多變性,也無法從生命中獲得趣味。這種人,我們要使他的心變得活潑些,讓他多去接觸種種變化的事物。否則,他的生命便會顯得枯燥而乏味。

一八、聞人善;聞人惡

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譯文]

聽到別人做了善事,就懷疑他的動機;聽到他人做了壞事,卻十分相信,這是心中充滿恨意和不平的人才會如此。

[評語]

一個人心中若是充滿善念,即使聽到某人做了不好的事,一定會想或許傳聞錯誤,或許其人有不得已的苦衷。即使他真的做出愚昧錯誤的事來,也十分可悲,應使他快快覺悟自己所犯的錯誤。

反之,一個人如果對人充滿了嫉妒、憎恨之情,驕慢自大,那麼,他聽到別人做了好事,只會懷疑和嫉妒;聽到他人做了壞事,倒是十分相信。這種人的心中只有恨意,而無生機。

鄭板橋曾說:「以人為可愛,而我亦可愛矣;以人為可惡而我矣可惡矣。東坡一生覺得世上沒有不好的人,最是他的好處。」以何種心境面對世界,你就活在何種世界。

一九、能脫俗便是奇,不合汙便是清

能脫俗便是奇,不合汙便是清。處巧若拙,處明若晦,處動若靜。

[譯文]

能夠超脫世俗,便是不平凡;能夠不與人同流合汙,便是清高。對於愈是巧妙的事情,愈要以拙笨的方法處理;雖然位居高明之處,卻能善自韜晦;雖然處於動蕩的環境,卻要像處在平靜的環境中一般,不可慌亂。

[評語]

所謂俗,是就心靈的層次而言;知道一個人為什麼而活,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靈俗不俗。有的人一輩子只為肚子而活,有的人一輩子只為臉皮而活;有的人一輩子卻為自己的心而活;另一些人,卻是為了使所有的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而活。到底哪種人活得比較可貴不凡,相信你我都明了。

所謂清,就是不做任何有損名譽的事。說起來很容易,真正能徹底實行的卻不多。對於一些巧妙的事,我們要以愚拙的方法去做它,因為,巧妙的根本在於踏實,就好像飛得再高的鷹,要以地面為家一樣;最巧妙的事情,往往是從最長久而笨拙的努力中產生的。此外,巧妙的事以拙笨為外表,也是一種保護作用和返璞歸真的現象。

身居高位的人,正是最容易招忌的人,因此,一個人要懂得自我保留。愈是得意之時,愈是要有謙遜和自我充實的智慧。「處動若靜」,正是一種處變不驚的精神。這種身處變局而心不亂的鎮靜功夫,才能使我們化險為夷。所謂「以靜制動」,正是這個道理。

二○、士君子盡心利濟

士君子盡心利濟,使海內少他不得,則天亦自然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

[譯文]

一個有道德的人,只要儘自己的心意去利物濟人,使一國之內少不得他,那麼,上天自然也需要他,這便是為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意義和價值。

[評語]

安身立命之道,古聖先賢講得非常多,講到最後,無非是「利物濟人」而已。現代人喜歡強調「毀滅」的恐懼,並為這可能來臨的毀滅而懷疑生命的價值,因此,享樂主義大為盛行。其實,活著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生命的價值並非想像,而是實踐。

花兒向這個世界吐露芬芳,對花兒本身而言,那就夠了。一切事物隨時在變化,倘若為了害怕凋零,花兒便因此而拒絕開放,這才是最愚蠢的。就像知道人會死亡,物會毀滅,所以就悲觀墮落,同樣是錯誤的。

二一、讀史要耐訛字

讀史要耐訛字,正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橋,閒居耐俗漢,看花耐惡酒,此方得力。

[譯文]

讀史書要忍受得了錯誤的字,就像登山要能忍耐山間的隘路;踏雪要忍耐得了危橋;閒暇生活中要忍受得了俗人;看花的時候要能忍受得了劣酒;如此才能真正進入史書的天地中。

[評語]

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當我們接受事物美好的部分時,也要接受瑕疵的另一部分。就以史書而論,若不能忍受斷簡殘篇和魯魚亥豕的現象;就很難從其中得到樂趣。

史書是可以考據而訂正的,但是,生活中有許多事,卻不是經過某些人的努力,就能獲得改善的。至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橋,其趣即在「耐」字,否則就很無趣了。閒居耐俗漢,看花耐惡酒,有什麼不快樂的呢?若要天下皆無俗人,或必定要有美酒,一個人一生就沒有多少快樂時光可言了。

二二、聲色娛情,何若淨幾明窗

聲色娛情,何若淨幾明窗,一生息頃。利榮馳念,和若名山勝景,一登臨時。

[譯文]

縱情於聲色,還不如在潔淨的書桌和明亮的窗前,讓自己得到寧靜的快樂。為榮華富貴而意念紛馳,哪裡比得上登臨名山,欣賞勝景來得真實呢?

[評語]

聲色的刺激,往往短暫而易於消逝,而且,要付出很多代價。當我們坐在窗前,什麼都不想的時候,常能感到一種寧靜的快樂。這時天地即在我心,平靜而安祥,充滿著喜悅。何妨讓自己坐在淨幾明窗前靜一靜呢?

大部分人並不明了自己內心真正要的是什麼,只是跟著他人盲目追求。世俗的軌範和錯誤的看法,常常使許多人埋葬自己真正的幸福。當我們登臨高山,接觸大自然的美景時,仿佛聽到來自內心的聲音:「回返自然!」如果,你曾仔細聆聽,便會對眼前的追求感到懷疑。你會發現,生命中有許多追求並非真的必要,也不是自己真正要的東西。通過這層反省,也許會讓自己活得更真實些。

二三、閒得一刻,即為一刻之樂

若能行樂,即今便好快活。身上無病,心上無事,春鳥是笙歌,春花是粉黛。閒得一刻,即為一刻之樂,何必情慾,乃為樂耶。

[譯文]

若能隨時行樂,立刻可以獲得快樂。身體既不生病,心中也無事牽掛,春天的鳥啼就是美妙的樂曲,春天的花朵便是天地最美的妝飾;能得到一刻空閒,便能享受一刻的閒適樂趣,哪裡一定要在情慾中追求刺激,才算是快樂呢?

[評語]

人的苦惱有兩種:一種是身上的苦惱,一種是心中的苦惱。但是,對一個懂得快樂真諦的人,這兩種苦惱都不會降臨到他身上。我們曾經看過身體有大病痛,卻十分快活的人;也曾看過身體無病無痛,心靈卻有沉痾之疾的人。其實,快樂就在我們的心中,不在別處。若要外求,終不長久。

二四、興來醉倒落花前

興來醉倒落花前,天地即為衾枕;機息忘懷磐石上,古今盡屬蜉蝣。

[譯文]

興致來的時候,在落花之前醉倒,天地就是我的棉被和枕頭。放下機心,坐在大石上將一切忘懷,古今的一切紛擾,看來都像蜉蝣的生命一般短暫。

[評語]

以天地為衾枕,這是何等無所至疑的胸懷?萬事都像落花一般,無可執取,明白這一點,自然可以放下心機。心中無所執取,又何處不自在呢?

蜉蝣朝生暮死,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古今種種紛爭,怎能抵得住時間的洪流?吾人的心機計較,真是可憐復可笑。何不坐在磐石,仰望天光雲影,拋來心中俗念,以自己清淨而最初的心眼,看這無盡的天地。

二五、煩惱之場,何種不有

煩惱之場,何種不有,以法眼照之,奚啻蠍蹈空花。

[譯文]

世間有種種的煩惱,但是,以佛的智慧來觀察,只不過像是蠍子攀附在虛幻的花上罷了!

[評語]

按照佛家的說法,佛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一般人都是以肉眼看世界,因此,看見的只是自己觸摸得到的時空,十分有限。因為有限,所以執著,產生許多欠缺的苦惱。但是,如果通過法眼觀照自我和世界,就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也沒有什麼可得到的。

一切煩惱就像蠍子攀爬在虛幻的花上一樣,蠍子對虛幻的花,能有什麼傷害呢?禪宗二組慧可,曾向達摩祖師說他的心不安,希望達摩祖師能使他的心靜下來。達摩祖師教他拿心來,才肯替他安心。慧可找了半天回答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真的,心在哪裡呢?心都了不可得,哪裡還有可得的煩惱?有心才有煩惱,無心何來煩惱?

二六、如今休去便休去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了無時。

[譯文]

只要現在能夠歇止,一切便能夠終止;如果想要等到事情都了盡才停下來,那麼,永遠沒有了盡的時候。

[評語]

什麼事不能終止呢?最難終止的,只怕是自己的心吧!一個為追求名利而苦惱的人,是因為他的心不肯停止追求,才會苦惱;一個為失去愛而痛苦的人,只是因為他不肯放棄失去的愛,痛苦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不要以為事情自己會結束。如果,你的心不肯停止,事情永遠不會結束,無盡的煩惱是由無盡的欲求產生出來的。大部分的人無法發現自己心中有無盡的寶藏,那是圓滿而無所欠缺的。卻要像乞丐一樣,不斷地向世界求索空幻的影子來作虛假的滿足。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滿足呢?且把妄求的心,歇下來看看吧!

二七、意亦甚適,夢亦同趣

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拂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藉以臥,意亦甚適,夢亦同趣。

[譯文]

登上高山,進入深密的樹林,走盡迴旋曲折的小溪,凡是有幽美的泉水和奇形怪狀的巖石之處,不論多遠,我們都要去。到了目的地,就坐在草地上,倒出壺中的酒,盡情地喝,醉了以後,就互相以身體為枕頭睡覺。我們的心情是多麼愉快呀!連做夢都有相同的情趣呢!

[評語]

這段文字,見於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寫這篇文章時,正是官場失意,被貶至永州,寄情山水之時。宦海浮沉充滿了心機,而大自然的山水卻是無心的。由這段文字,我們可充分感受到那份忘懷於山水的樂趣。

二八、業淨六根成慧眼

業淨六根成慧眼,身無一物到茅庵。

[譯文]

罪業一旦清淨,眼、耳、鼻、舌、意都成了觀照世間萬物的慧眼。身上沒有任何事物的拖累,便如同住在深山的茅庵中修行一般。

[評語]

佛家說每一個人過去都有無數世的生命,每一世的生命都造了各種不同的業。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說:「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偏於發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什麼叫做懺悔呢?如何才能使過去一切業障都清淨呢?就是要洞悉一切皆是幻心幻相,也無體相,其性亦是空,這才叫做「業淨」。

業淨六根成慧眼,譬如說,當我們為凡夫迷妄之時,好像在夢中,夢中做了種種罪業和遇到可怖之事。當我們了悟本心的清淨,就好像醒來發現夢中的所見、所聞、所嗅、所嘗、所觸、所想,均為虛妄,皆是幻心所生。所謂善惡煩惱菩提,無非是夢中的六根,就轉成無取捨、無染淨,分別一切法而不分別想的「慧眼」。

二九、犬吠雞鳴,恍似雲中世界

茅簾外,忽聞犬吠雞鳴,恍似雲中世界。竹窗下,惟有蟬吟鵲噪,方知靜裡乾坤。

[譯文]

茅屋外面,傳來幾聲犬吠雞鳴,讓人感覺好像到了遠離塵世的高之處。窗外只有蟬鳴鵲唱,令人感覺到靜中的天地如此之大。

[評語]

一個人見到的世界是何情境,完全存乎一心。智者能在一粒沙中見到世界,一朵花中見到天堂。

在犬吠雞鳴聲中,感到仿佛置身於雲中世界,因為心如此,所以境如此。在寧靜之中,我們體會到了世界的遼闊,因為寧靜使我們的心胸開放。在事情繁雜之時,我們總是執著於眼前俗務,眼光短淺,心思拘束。在寧靜中,這一切都解放了,無盡的世界像花蕾綻放一般,展現在我們面前。

三○、異士未必在山澤

山澤未必有異士,異士未必在山澤。

[譯文]

山林澤畔不一定有超凡奇特的人,超凡奇特的人也不一定住在山林澤畔。

[評語]

山林澤畔可以使人的心境變得寧靜,對生命的觀照就更為清楚而澄澈。因此,一個對生命的反省有所關心的人,在寧靜的山林澤畔更容易體會出智慧。許多智者隱居在山林之中,就是這個緣故。隱居山林的人,不見得個個皆是行為特異之輩,這其中也不乏自鳴清高之人,或是「身在湖海,心懷魏闕」的假隱士。像這些人,怎能以「異士」稱之呢?

人世的智者,在塵囂鬧市中,也能擁有寧靜的心境。他為自己的生命作反省,同時也為眾人的生命作反省;他的智慧不但解決自己的問題,也解決眾人的問題。他不但使自己的生命獲得覺悟和解脫,也要所有的人都能覺悟和解脫。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異士呢?陽光並不是自我照耀的啊!

三一、天下可愛的人,都是可憐人

天下可愛的人,都是可憐人;天下可惡的人,都是可惜人。

[譯文]

天下值得去愛的人,往往都十分可憐。而那些人人厭惡的人,又常常讓人覺得十分可惜。

[評語]

有的人很可愛,他們明白人天性中哪些是最好的品質,並且竭力維護它們。即使自己受到種種傷害,也不願意失去最美好的德行。他們就好像懷著白璧,卻被惡人拿著戈矛追逐的人,因此,他們的境況有時很窘迫,甚至很可憐,但是,他們心甘情願。

另外,那些拿著戈矛的惡人,並非沒有白璧,而是在生命的某一個階段遺失了。從此以後,他們就以為不需要它也能活得很好――只要有戈矛,或是珠寶。他們卻沒有發現,還未將戈矛刺到他人時,戈矛的另一端已刺入自己的心。他們手中的珠寶,其實是鐵蒺藜,早已將雙手刺得流血,不能再握住一朵花,也嗅不到花朵的芬芳,這不是很可惜嗎?這種人,我們要如何幫他痊癒呢?如何在汙泥中幫他找回白璧呢?

三二、事有急之不白者

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

[譯文]

事情有非常緊急卻又不能表白時,不妨先寬緩下來,聽其自然,也許事情就會澄清;不要太急於辯解,否則,會使對方更加氣憤。有的人,你愈勸他,他愈是不聽,這時,稍為放縱他,不要逼得太緊,也許他自己逐漸會改正過來;不要太急切強迫他遵從,反而會使他更為頑劣。

[評語]

人與人交往,難免有誤會,尤其是在事情緊急時,更是無法一一加以說明,也許就因此蒙受不白之冤。有時誤會並非解釋就可以說明白,所幸人心雖然主觀,事情卻是客觀的,過些日子,總會真相大白,所謂「事實勝於雄辯」。這裡最重要的,是不要操之過急的態度,平心靜氣面對事情。更何況「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胸懷磊落,還怕別人誤解嗎?

有些人做錯事,怎麼勸,他都不聽;強迫他聽從,他反而變本加厲。其實,人都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聰明的人是懂得修正自己的。何況有些人只是羞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非真的頑劣之徒。只要給對方一點機會,一些時間,情況或許就改觀了。

三三、人只把不如我者較量

人只把不如我者較量,則自知足。

[譯文]

只要和境況不如自己的人比較一下,人就自然會知足了。

[評語]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較而來,同樣地,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較得到。這裡教我們的,是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想法。當然,重點要放在「比下有餘」上面。但是,這也不是一個根治不知足心理的方法,因為,大多數人都拿自己與那些十分富足的人相比較,所以,知足常樂的人還是很少。如果,人能夠體會自己本來就是無所欠缺的,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真正的滿足是內心的滿足,而非物質的滿足,物質是永遠無法讓人滿足的。

三四、儉為賢德

儉為賢德,不可著意求賢;貧是美稱,只在難居其美。

[譯文]

節儉是賢良的美德,但是,不可因為人們稱讚節儉,就刻意追求這種聲名。安貧往往為人所讚美,只是很少有人能安居貧窮。

[評語]

任何事情,過猶不及。太過奢侈固然不對,節儉而至吝嗇也未必好。節儉若只為了名聲,就完全失去節儉的本意了。儉是不浪費,「一絲一縷,恆念物力惟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以這種態度處理物資,自然不會有絲毫的浪費。儉也是一種經濟的觀念,也就是「將最少的物資,作最大的利用。」節儉和慳吝則又不同,有的人自奉節儉,遇到他人有困難,卻能慷慨解囊,這便是節儉而不慳吝。現代社會節儉的人很少。慳吝的人卻是不少呢!

貧為美稱,大概亦只存在於古代吧!古人對安貧樂道是很稱讚的,顏淵「一簡食,一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樂。」十分不容易,被人稱讚了幾千年。至於現代,「貧」簡直成了一種罪惡,「安貧樂道」在大多數人眼中看來,簡直就是消極棄世。不錯,樂道未必就貧,貧也未必有道。只是在物質生活的進步中,人的心靈是否也同樣在進步,這就值得懷疑了。在講求效率和功利的現代社會,人為自己的生命保留多少空間和反省的餘地?現代人物質生活不虞匱乏,心卻貧乏得可憐呢!

三五、喚醒夢中之夢,窺見身外之身

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譯文]

聆聽寂靜的夜裡傳來的鐘聲,喚醒了生命中的種種迷惘。靜觀清澈潭水中的月影,仿佛窺見了超越肉身的真實自己。

[評語]

蘇東坡在夜宿燕子樓時,曾寫下「古今如夢,何曾夢覺。」的句子;就廣大的時空來看,文明也不過是人類所作的一場夢。以最微細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和我們的心識肉身,沒有一剎那是存在的。當我們聆聽靜夜的鐘聲時,仿佛覺察到,生命中無論多大的傷痛,或是多深刻的凝情,都不過是夢中之夢,何必苦苦執著不放呢?

明月在佛經中常為實相的象徵,禪宗以指指月,不可執指作月,是指一種超越文字所能表達的實相。所謂的身外之身,乃是指我們每一個人所具有的真實本體。這真實本體,並不在我們之外,卻也不拘限在肉身之內,而是大則「橫超三際,豎遍十方。」小則納於芥子微塵。一切的符號乃至於我們的感官意識,都是相對的,這本體卻是絕對的,因此,沒有任何語言刻意表達它,我們也無法以相對的感官意識去揣度它。但是,它卻是真實的存在,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真實的自我。時空對它而言,只不過是幻相,倘若我們能認證了它,它就是宇宙無窮奧秘的解答。過去有無數智者依此超越了生死與永恆剎那的界限,未來仍有無數人會做到,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有這種意願和勇氣,超越生死的迷惑,尋求永恆的覺悟。

三六、打透生死關

打透生死關,生來也罷,死來也罷。參破名利場,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譯文]

超越了生死的界限,活就能活得自在,死也能死得自在。看破了名利爭逐的虛妄,就會覺得,得到了也好,失去了也好。

[評語]

打透生死關,在佛家來說,就是超越了生滅之見,體悟到不生不滅的本性。在《楞嚴經》上,講到觀音菩薩當初為眾生時,超越生死的方法,便是由耳根超越能聞所聞的對待,再達到空掉覺知與所覺知的對待,進入一種空的境界。再把這能空所空的對待也破除掉,便達到了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的程度,但是,這並非空無,而是「忽然超出世間,十方圓明。」到了這種境界,即是佛家所謂的見到自己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此時便無生死可言,這便是打透生死關了。這是在佛經上所提到超越生死而證到永恆的方法中,較常被提到的一種。

名利亦是如此。人之超越生死,乃是參破了生死的虛妄,而對名利的超越,亦是看破了名利的虛妄性。得到名利時,若是十分歡喜,這便是一種輕生,也是一種死;失去名利時,若痛苦萬分,同樣是一種生,也是一種死。爭逐名利的人,便在生死的痛苦中流轉。凡是執著於名利的人,很難超越生滅的痛苦。

三七、一筆寫出,便是作手

作詩能把眼前光景,胸中情趣,一筆寫出,便是作手,不必說唐,說宋。

[譯文]

寫詩的人若能把眼前所看到的情景,以及胸中的情意趣味,一筆表現出來,便算是能作詩了,不必引經據典,說唐道宋。

[評語]

眼前光景是客觀的世界,胸中情趣是主觀的情意,將主觀情意與客觀意象融合,達到情景交融,表現出來的文字就是詩。王國維說:「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然而,不管是客觀之詩人,或主觀之詩人,都必須具備橫溢的才華,所謂「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若能將心中所要表達的意念,一筆寫出,淋漓盡致,就是個作詩好手,縱使引經據典,也未必能寫出好詩來。

三八、隱逸林中無榮辱

隱逸林中無榮辱,道義路上無炎涼。

[譯文]

在隱居的生活中,沒有榮華或恥辱。在選擇道義的路上,也沒有人情的冷暖可言。

[評語]

「心」是榮辱的關鍵,「有心」便有榮辱,「無心」便無榮辱可言。隱居山林,正因無心追逐世間的名利,當我們心中什麼都不執著的時候,名利寵辱皆不會到來。「道義路上無炎涼」,這是勇氣和決心的問題。選擇道義,等於是選擇了一條不好走的路。因為,既然選擇道義,就必須抱著入世的精神,全身投入。不怕人情冷暖,不畏強權威勢,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不論是踽踽獨行,或是有聲氣相應的朋友,都要像「過河卒子」,勇往直前。

三九、皮囊速壞,神識常存

皮囊速壞,神識常存,殺萬命以養皮囊,罪卒歸於神識。佛性無邊,經書有限,窮萬卷以求佛性,得不屬於經書。

[譯文]

我們的身體很快就會朽壞,但是,阿賴耶識之中的業債卻始終還不清。宰殺動物來養活臭皮囊的業債,將全部藏納到我們的阿賴耶識中,使我們將來受果報。我們的覺悟本性是無邊無際的,而經書中只是一些有限的文字而已,窮究萬卷的經書來求佛性,一旦得到了,將會發現,經書只是方法,而不是佛性的本身。

[評語]

佛家講十二因緣,說我們最初由一念無明(困惑迷亂),而在行為上造了種種的業。這些業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使我們因這個受染的神識而投胎,然後產生了色、受、想、行、識、五蘊,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出胎之後,便對色聲香味以及思想產生相對執著,而有苦樂的感受和「我」的意識。又因為苦樂而產生愛欲和貪求,厭惡惡境,執著樂境。這些經驗和記憶,都藏在能儲存印象的阿賴耶識中。學佛的人所致力的,便是要將有纏縛的識,轉變成無纏縛的智。佛經上有許多方法,讓我們去證取這本來清淨的佛性,我們研讀佛經的意思,乃在通過其中的文字,去認取超越生死纏縛,轉識成智的方法。但是,這無上的智慧,並不是憑我們的意識去認取的,一旦我們得到了實證,我們便可明白經書中的文字,乃是指導我們認證實相的手指,而非實相的本體。

四○、聞謗而怒者

聞謗而怒者,讒之隙;見譽而喜者,佞之媒。

[譯文]

聽到毀謗的言語就會發怒的人,最容易接受讒言。聽到讚美恭維的話就沾沾自喜的人,也最容易聽進諂媚的話。

[評語]

就像牆什麼地方有縫,風就從什麼地方進來一樣,讒言本來是不會發生的,它只在容易接受讒言的人心中生根發芽,因為,聽到毀謗言語不先探究虛實就發怒的人,有最適合讒言生長的泥土。所以說他是讒言發生的媒介。

同樣地,一個人喜歡聽恭維的話,這就變成他的弱點。大部分人都喜歡聽別人讚美自己,但是,如果所讚美的是事實,那便是本當如此,沒什麼可喜的;假如所讚美的話超過事實,這就是虛假的話,當然更不值得高興了。因為虛假的言語而沾沾自喜,就很糟糕了。別人一知道你愛有此癖好,就來個「投其所好」,諂媚逢迎,騙得你團團轉。因此,喜歡聽虛假的話的人,是很少不受人愚弄的。

四一、人勝我無害,我勝人非福

人勝我無害,彼無蓄怨之心;我勝人非福,恐有不測之禍。

[譯文]

他人勝過我,則沒有什麼害處;因為,這樣他便不會在心中對我積下什麼妒恨。我勝過他人,就不見得是自己的福氣了;倘若遇到心胸狹窄的人,恐怕會有難以預測的災禍發生。

[評語]

潛藏在人心中的好勝心理,可以說是爭鬥的根源,人之所以有自卑和自大的心理,便是從這裡發生的。我們總把他人當作超越的對象,做一些未必適合自己的事,他人也同樣把我們當作競爭對手。任何一種競爭,到了超過雙方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就十分痛苦了。很少有人相信,真正該超越的是我們自己。爭強鬥勝,敗了不足悲,勝了不足喜。敗了或許反而能「明哲保身」,勝了卻反招不測之禍,因為別人心有不甘,蓄意報復。倒不如以自己當競爭的對手,一日比一日充實,一年比一年長進,不會沾惹是非恩怨,自己還能更上層樓,豈非自求多福?

四二、閉門即是深山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譯文]

關起門,就像住在深山中一樣。能讀書,則處處都是淨土。

[評語]

將門關上,沒有任何人來幹擾,那種感覺,就好像住在深山中一般。深山不在遠處,而在於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時空。有時,甚至連有形的門都不需要關,便能享受如處深山的樂趣。

好書之中固然有十分令人喜悅的境界,但是,書中的境界是由我們的心靈產生出來的,可見我們心中有更可喜的境界。佛家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是阿彌陀佛憑其悲願所形成的。我們每個人心中也有一塊淨土,當我們眼見形相之時,心中卻無形相;耳聽聲時,心中無聲,鼻嗅香時,心中無香;舌嘗味時,心中無味;身觸覺時,心中無觸;意思想時,心中無法;久而久之,便達到一種不動心的境界。然後,我們便能使感官和意識不與外界相勾結,而達到一種清明的狀態,所有念頭都不再生起。當這種境界穩固之後,我們面對任何事物,都能以一種清淨而無染無著的思維去處理。無論在何種喧囂的環境,都能保持心中一片最明澈的淨土,不受任何幹擾。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深山吧!住在深山,還未必有這種絕對寧靜的心境呢!

四三、欲見聖人氣象

欲見聖人氣象,須於自己胸中潔淨時觀之。

[譯文]

想要見到聖人的胸襟氣度,必須在自己內心一塵不染的時候觀察,才可以明白。

[評語]

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釋迦牟尼則說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可見所謂的聖人,乃至於佛,每一個人都做得,都有成為聖人和佛的潛力。但是,大部分的人在世事中流轉,以致心智昏沉而蒙昧,無法靜下來面對自己的生命。

聖人的本性和我們的本性是相同的,聖人就像金礦中已提煉出來的金子,而我們則是包容著許多雜質的礦物。倘若我們要像聖人一般成為珍貴的金子,就必須把心性中的雜質除去。只要我們相信自己能做到,便能由改善自己,進而改善別人。禪宗慧經禪師有一首偈是這樣的:「清清淨淨一靈光,剎剎塵塵不覆藏,萬萬千千都失覺,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但是,大部分人不是不敢承當,就是不肯承當。

四四、成名每在窮苦日

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志時。

[譯文]

一個人成名往往是在過窮苦日子的時候,失敗則是在志得意滿之時。

[評語]

人在窮苦之中,比較容易立志向上,因為,困難的境況,正足以激勵自己,所以,往往會不斷地努力來充實自己,就像種籽在黑暗的泥土中,為了見到陽光,便不斷地吸收養分往上鑽。終有一天,它會衝破泥土,發芽抽枝,開出最美的花朵。

然而,人在成名之後,就容易志得意滿,也失去了貧窮時那股衝勁。再加上成功之後,外界增加了許多引誘,以至於能力不斷向外耗散,卻沒有增加。此外,一個人在成功之後,如果不懂得收斂鋒芒,太過於炫耀,結果反而會招致失敗。

四五、讓利精於取利

讓利精於取利,逃名巧於邀名。

[譯文]

將利益讓給他人,比和他人爭取利益更為明智;逃避聲名比求取聲名更為聰明。

[評語]

與人交往或共事,利益往往是大家爭執的起因。每個人都想獲得較多的利益,也因而失去珍貴的友誼,或是做人的立場,甚至喪失人格。最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寧可少得一些利益,而不要傷了彼此的友誼與和氣。利字旁邊一把刀,可能傷害自己,也可能傷害別人,爭名逐利者,應引為戒。

聲名使一個人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但是,眾人的眼光也像一條條無形的繩索,將一個人牢牢地捆住。因此,明智的人逃避聲名,就好像美麗的禽鳥逃避獵槍和羅網一樣;否則,一旦被捕獲,就失去自由自在的生活了。所以,「逃名巧於邀名」。

四六、過分求福,適以速禍

過分求福,適以速禍;安分速禍,將自得福。

[譯文]

過分地求福,將使禍事加速降臨;對於突發的災禍安然處之,自然能夠逢兇化吉。

[評語]

禍事起於過分貪求,而福事卻存在安分守己之中。比方吹一個氣球,吹得太脹,它就會爆炸;能適可而止,它便冉冉飄升。因此,一個人過分求福,不但連原有的福分會失去,甚至招來更大的禍害。而對於突發的災禍,則不要太過驚慌:就像走在危橋上,如果太過害怕而手忙腳亂,很可能就會掉進激流中。所以,禍福相倚,雖難預料,但也看人是否能自守福分。

四七、看書不可拘泥舊說

看書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舊說,更不可附會新說。

[譯文]

看書貴在能將書中的道理貫通透徹,不受舊有學說的限制而不知變通,更不可對新學說還未十分了解時,就盲目地信從。

[評語]

書是人類運用心靈、觀察外界種種現象,以及對人類自身反省的紀錄。根本上而言,人心才是一切知識發生的根源。各種學說,目的在改善人類的生活和生命,但是,任何學說都只具有相對真理的意義。也就是說,隨著時代的改變,以及人類客觀環境的變遷,它可能不再適用於人類。同時,這些學說可能有錯誤,而對人類本身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學說的新舊對於其真確性並沒有必然的關係。也許在舊學說中,我們發現了人性中比較基本而長久的東西,而新學說有時反而像走入迷宮,使人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了。因此,改善文明和人性的出發點――「人心」,成為最重要的學問。就這點而言,現代人做得未必比古人好。一切書中的道理,都比不上人心的改善,人具有使自己幸福的智慧和能力,但卻不知好好掌握。

四八、對棋不若觀棋

對棋不若觀棋,觀棋不若彈瑟,彈瑟不若聽琴。古云: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斯言信然。

[譯文]

與人下棋不如觀人下棋,觀人下棋不如自己彈瑟,自己彈瑟又不如聽人彈琴。古人說:「只要能體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這句話是很可以相信的。

[評語]

下棋難免有殺伐之氣和得失之心,不如旁觀者清。觀棋不語真君子,眼看兵死馬亡的,不說又如鯁在喉,說了又惹人厭,不如自個兒去彈瑟。但是,瑟音悽切,彈來寂寞,倒不如聽人彈琴。

然而,彈琴是有心彈呢?還是無心彈呢?聽琴又是有心聽呢?還是無心聽呢?不管有心無心,又豈在弦呢?有弦琴以有心聽,何若無弦琴以無心聽,更能解琴中真趣呢?世事如棋不足觀,人心如琴不可彈,誰又能解「人間」這張無弦琴的真意呢?

四九、伶人代古人語

伶人代古人語,代古人笑,代古人憤,今文人為文似之。伶人登臺肖古人,下臺還伶人,今文人為文又似之,很令古人見今文人,當何如憤,何如笑,何如語。

[譯文]

唱戲的扮成古人,代替古人講話,代替古人笑,甚至替古人生氣,現在的讀書人寫文章就仿佛如此。唱戲的在戲臺上很像古人,但是一下了戲臺,又恢復伶人的身分了,現在的讀書人寫文章又和這點很相似。假使讓古人見到現在的讀書人,真不知他們要如何生氣,如何笑,如何講話了。

[評語]

這裡雖然是批評讀書人寫文章不該像演戲的人,僅是模仿古人,但是,如果我們以同樣的觀點來看人生,就是這麼一句話:「生命應該由其內容來決定其角色。」

無論把人生的過程當作一篇文章,一首詩,或者是一齣戲,當我們在模仿他人,或是不經思索就接受一種生活模式時,是否已陷入了虛偽的生命中?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是否與自己真正的內在完全不符?我們是否真正反省過自我的生命,才選擇了這個角色?還是讓角色來選擇我們,自己如同伶人一般,為別人哭,為別人笑,為別人生氣呢?

五○、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痴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譯文]

讀書人貧窮而不能在物質上救濟他人的,逢到他人遇事糊塗迷惑之處,能夠用言語來點醒他;或是遇到他人有急難時,用言語來解救他,同樣是無可比擬的善事和美德。

[評語]

我們可以發現,言語是一種惠而不貴的東西,智慧更是千金不易的寶貝。讀書人也許在物質上無法提供給別人很多的幫助,但是,在言語和智慧上,卻可以貢獻給別人無盡的寶藏。

在物質上救濟人並不困難,救濟人的心卻很不容易;用車子載人一段很容易,為痴迷的人指引一條光明的道路卻很困難。讀書人在物質上也許並不富足,但是,在心靈上應該較一般人更為明智。他應該在生活和生命的智慧上,讓自己成為一座燈塔,幫助眾人過更和諧圓滿的生活。

五一、夜者日之餘

夜者日之餘,雨者月之餘,冬者歲之餘。當此三餘,人事稍疏,正可一意學問。

[譯文]

夜晚是一天所剩餘的時間,下雨天是一月所剩餘的時間,冬天則是一年所剩餘的時間,在這三種剩餘的時間裡,人事來往較不頻繁,正好能用來專心一意地讀書。

[評語]

夜晚讀書,神志較為清明,因為,一日之事已畢,白日種種紛亂的念頭,都已平息下來,無人打擾,正是最好的讀書時間。下雨天時,人們多半不喜出門,有的人因雨而感到煩躁,然而,聰明的人正好利用這段時間來讀書,此時惟有雨聲相伴,更使人心無旁騖。豈非讀書最好的時候?

冬日天氣寒冷,在寒氣中精神更為清楚,此時讀書理路甚為明白,所以最為適宜。懂得由書中汲取樂趣的人,夜晚、下雨天、冬日對他而言,都是可愛的時光。不懂得讀書的人,夜晚感到無聊,下雨天覺得煩躁,冬日就乾脆提早鑽進被窩,真是辜負了老天的美意。

五二、簡傲不可謂高

簡傲不可謂高,諂諛不可謂謙,刻薄不可謂嚴明,苟不可謂寬大。

[譯文]

不可把輕忽傲慢誤為高明,也不可將阿諛諂媚視為謙讓,待人苟酷不能稱之為嚴明,也不能視人格卑賤為心胸寬大。

[評語]

有很多德性極容易為人混淆,不可不辨明。像人們往往以待人傲慢,來表現自己高人一等;把善於運用花言巧語的人,當作是謙虛的人。事實上,高明在於內涵,而不在外表;謙虛出於真心,而不出於假意。真正有內涵的人,絕不輕忽傲慢;真正謙虛的人虛懷若谷,並不對人阿諛奉承。

有人誤把待人苛刻當作嚴明,又把人格卑賤視為心胸寬大。實際上,嚴明並不失寬大,寬大亦不失去做人的原則。苛刻不過是自私和殘忍,卑賤則是毫無人格,所以,苛酷的人踐踏他人,卑賤的人則是自我踐踏。

五三、畫家之妙,皆在運筆之先

畫家之妙,皆在運筆之先;運思之際,一經點染,便減神機。長於筆者,文章即如言語;長於舌者,言語即成文章。昔人謂丹青乃無言之詩,詩句乃有言之畫,餘則欲丹青似詩,詩句無言,方許各臻妙境。

[譯文]

畫家的靈妙之處,全在下筆前構思之時。此時如果有一點雜念,便無法將神妙之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善於寫文章的人,他的文章便是最美妙的言語;善於講話的人,所講的話便是最美好的篇章。古人說的畫乃是無聲的詩,詩則是有聲的畫;我認為,最好的畫如同詩一般,能無窮地展現而不著一字。如此,詩和畫才算達到了神妙的境界。

[評語]

畫家要下筆繪一幅畫之前,必先沉思靜慮,默想要表現的心靈世界,如何採擷醞釀在心靈中的風景,如何在貼切的安排中達到盡善盡美。畫家畫的是「意」,色彩和形相乃是他表達心中「意」的工具;倘若他在下筆之前,沒有將感覺和心靈提升、純化至某一境界,他所繪出來的畫,就會有不協調的雜質出現。

畫是空間的藝術,而詩是時間的藝術。事實上,這只是表面的看法,真正的詩和畫是時空兼容,甚至超越時空的。詩和畫的神妙處不完全在詩、畫的本身,而在它的畫面、文字之外,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是此理。

五四、累月獨處

累月獨處,一室蕭條,取雲霞為侶伴,引青松為心知;或稚子老翁,閒中來過,濁酒一壺,蹲鴟一盂,相共開笑口,所談浮生閒話,絕不及市朝。客去關門,了無報謝,如是畢餘生足矣。

[譯文]

連續數月獨居,雖然一屋子的冷清,但是,卻有浮雲彩霞作我的伴侶,青松當我的知心。空閒時,老年人會帶著幼童過來拜訪,這時,我便以一壺濁酒、一盤大芋招待客人,聊的都是一些家常話,而不談及市肆朝廷方面的俗事;聊得盡興了,便告辭而去,不需要起身送客。如果能這樣過一輩子,我就心滿意足了。

[評語]

有的人認為,生命並不需要多採多姿,只要寧靜安祥地過,這種人的生命就像一條清澈的小溪,慢慢地流。

生命在平淡中有平淡的美好,這是生活在激切中的人所渴求不到的。活得激切又如何呢?還不是一樣要流向大海。只要有自己生活的境界,不見得要與別人共流。溪流雖小,載得動孩童的紙船,也映得清老年人的白髮,岸邊的青松和天上的雲彩,最能明白這水一般自在的心境啊!

五五、耳目寬則天地窄

耳目寬則天地窄,爭務短則日月長。

[譯文]

耳目用得太多,便會覺得天地間很狹隘。將爭名逐利的事務減少,則時間便會變得清閒而悠長。

[評語]

許多事情,聽了還不如不聽;許多世態情狀,看了還不如不看。我們要有盲者和聾者的智慧,去聽那無聲之聲,見那無色之色。當我們傾耳去聽,極目去看時,我們所聽所見都是有限;當我們閉目去看,掩耳去聽時,我們掌握了無限。

五六、從江幹溪畔箕踞

從江幹溪畔箕踞,石上聽水聲,浩浩潺潺,粼粼冷冷,恰似一部天然之樂韻。疑有湘靈,在水中鼓瑟也。

[譯文]

在江邊和溪岸的石上曲著雙腿而坐,聆聽著水聲,時而聲勢浩大,時而低如耳語;有時聲音清澈,有時卻沉默寂靜,就好像一首大自然的樂曲一般,不禁令我懷疑,是否有湘水的女神,在水中彈奏她的錦瑟。

[評語]

湘靈只鼓瑟給佇足江邊溪岸的人聽吧!因為,只有他才聆聽得到大自然神妙的樂音。他神清氣定,內心寧靜祥和,物我合一,登高山則能聽高山的雄偉呼喚,臨溪流則能聞溪流的喃喃私語;甚至閒坐家中,也能神遊物外。只要我們凝神感受大自然的樂音是無處不在的。

五七、有書癖而無剪裁,徒號書廚

有書癖而無剪裁,徒號書廚;惟名飲而少蘊藉,終非名飲。

[譯文]

有愛讀書的癖好,卻對知識無所取捨和選擇,這種人不過像藏書的書櫥罷了。只具備飲酒之名,卻不懂飲酒時含蓄不盡的意味,終不能算是能飲之人。

[評語]

讀書而無揀擇,便是對知識毫無主見了,就像一個書架,你放上什麼書,它便容納什麼書。讀書即使是抱著欣賞的態度,總也有喜歡和不喜歡的書吧!像朋友,有的人可以成為知己,有的人卻很難溝通。雖然說各種書都應該去了解一下,但是,並不表示書中講的都要照單全收。所有的知識,都必須經過智慧的關照和批判後,才可以決定哪些觀念真正具有價值,值得我們採納;哪些只不過是心智的殘渣,應該丟棄。善於讀書的人,任何一本書對他而言都像渡河的木筏,既然渡過了河流,就該舍筏登岸,有誰會在上岸之後,還拖著竹筏過日子呢?畢竟一切書本所教導我們的,是應該入閣把生命過得更好。如果,我們能閱讀生命這本大書,並能由其中獲得智慧,那是勝過讀任何書的。

飲酒的意趣不僅在酒的本身,就像畫有留白,詩有無言之美,酒亦有酒外情趣。世人飲酒往往是飲得爛醉如泥,意味這才叫飲酒。名士飲酒卻僅僅沾唇,或是嗅嗅酒氣便已微醺,未必一定要入口,更無需喝得酩酊大醉,神志昏亂。

五八、鳥啼花落

鳥啼花落,欣然有會於心,譴小奴,挈癭樽,酤白酒,飲一梨花瓷盞,急取詩卷,快讀一過以咽之,蕭然不知其在塵埃間也。

[譯文]

聽到鳥啼,見到花落,心中有所領悟而感到十分歡喜,立刻教小僮帶著酒甕買回白酒,以梨花酒杯飲下一杯,並馬上取來詩卷,迅速地讀過,當作下酒的美味,這時胸中清爽快意,仿佛不在人間。

[評語]

樂趣並不在遠處,就在眼前,人們往往捨近求遠。生活完全看自己如何安排,最可憐的是那些擁有金錢,卻不懂得安排自己生活的人。憂苦的人在山間海涯追尋青鳥,卻不知青鳥就在他的窗前,人是多麼地昧與追索,而寡於歡樂啊!

快樂從來未曾躲著人,只是人們無心體味快樂。

五九、自古及今山之勝

自古及今山之勝,多妙於天成,每壞於人造。

[譯文]

古今的名山勝景,其絕妙之處大多在於天然生成,卻往往被人造的景觀所破壞。

[評語]

自然有它自己的生命,人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山林的美好,不僅在其生命的自然,同時也在其遠離人類的種種惡習氣,然而我們看看,我們現在還有幾座乾淨的山?人們愚弄自己的智慧不要緊,他還進一步侮辱了自然。把飛鳥趕出山林,把遊魚驅出溪流,把海洋變成毒藥,把野獸囚在鐵籠,這都是偉大的人類做出來的事。人真的是天之驕子,更不愧是萬物之靈了。

六○、清閒無事,坐臥隨心

清閒無事,坐臥隨心,雖粗衣淡飯,但覺一塵不淡。憂患纏身,繁擾奔忙,雖錦衣厚味,只覺萬狀苦愁。

[譯文]

清閒自在,要坐要躺隨自己的心意,雖然穿的是粗布做的衣服,吃的是沒有佐料的淡飯,但是,卻覺得滋味很濃厚。至於那些憂愁煩惱二患得患失的人,整日都在繁務中勞煩奔走,雖然穿的是錦衣,吃的是美味,卻覺得萬事皆苦。

[評語]

人貴適意,不適意則五快樂可言。最傻的是那些擁有一切卻不懂得享用的人,最聰明的是那些什麼都不擁有,卻享用一切的人。那些身上穿的是錦衣,口中食的是玉食,心卻不知道遺失到哪裡去的人,和木頭人有什麼差別呢?

不擁有一切的人,即享用一切。因為擁有,不僅是你擁有事物,也被事物所擁有,一旦有太多事物纏身,就會失去了自己。不擁有二享有,才是生活最高超的技巧。

六一、舞蝶遊蜂

舞蝶遊蜂,忙中之閒,閒中之忙。落花飛絮,景中之情,情中之景。

[譯文]

蝴蝶款款飛,蜜蜂急急舞,它們在忙碌中有著閒情,在閒情中又顯得十分忙碌。花落了,柳絮也隨風飛揚,在這樣的景色中有著難言的情意,這難言的情意便隱藏在如此的景色之中。

[評語]

蜂蝶是在翩翩飛舞呢?還是在忙碌的工作呢?人有這般的閒情嗎?我們很難將工作和閒情合而為一,蜂蝶卻很有辦法哩!

我們生命中有許多美好的經驗,就像花一般悄悄地凋落。看著落花,我們心中仿佛有一種聲音在告訴我們:「過去了,過去了……」是的,一切都會過去的,就像滿天的柳絮一般,隨風飄逝。

六二、鳥棲高枝,彈射難加

鳥棲高枝,彈射難加:魚潛深淵,網釣不及;士隱巖穴,禍患焉至。

[譯文]

鳥棲在最高的樹枝上,彈弓難以打到它;魚潛在水深的地方,魚網難以捕獲它;有學問的人隱居在巖窟裡,禍害哪裡會降臨在他身上呢?

[評語]

在古代,假如想逃避禍害兵亂,只要隱居就好了,甚至可以像桃花源記中的人,避上千年,而「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是,在現代的世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可以說「士無可隱之巖穴」了,一旦發生禍亂,面臨的是整體絕滅的困境,無人可以倖免,也無人可以逃避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現在不再是隱居巖穴的問題,而是如何把巖穴底下遍布的炸藥移去的問題;不是個人禍患焉至的問題,而是整體人類禍患焉至的問題。禍患在哪裡呢?禍患就在人的心裡,就像「桃花源」也在人的心裡一樣。

六三、混跡塵中,高視物外

混跡塵中,高視物外;陶情杯酒,寄興篇詠;藏名一時,尚友千古。

[譯文]

在塵世中安置自己的形跡。眼光卻超出世間的物累,在酒杯中得到了無比的樂趣,在詩篇歌詠中寄託了自己的意興,暫且隱匿自己的聲名吧!只要在精神上能與古人為友。

[評語]

一個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質的層面,他的世界便無比地開闊自由,不為塵世所牽縛。陶情於杯酒,寄興於篇詠,精神的醇酒是充塞於天地之間的,只看你飲不飲得。若是飲得,便是醍醐,便是甘露。同樣地,無形的篇詠,藏於天地,亦藏於微塵,只看你會得,會不得;詠得,詠不得。若你詠得,宇宙便是無邊的詩篇;若是會不得,便化一顆玲瓏心成頑石,五色筆作禿筆,終不能體會風行水面之文。

能為友者,固不在形跡;能顯名者,亦不在一時。一時名聲,徒擾人心;以形為友,總不知心。精神本無時空的界限,展開古人充滿智慧的文章,與之神遊,總比見到眼前虛情假意的人要好得多。名聲能顯耀一時,未必能顯耀千古,無論一時或千古,總以此心無礙,不受束縛為要。

六四、五夜雞鳴

五夜雞鳴,喚起窗前明月;一覺睡醒,看破夢裡當年。

[譯文]

五更天將亮時,雞啼聲將睡夢中的人喚醒,只見一輪明月高掛在窗外。我由睡夢中醒來,憬悟到當年種種,就像夢幻一般消失無蹤。

[評語]

一夜夢中,有多少昏亂,多少追逐?多少得到的欣喜,和多少失去的悲傷?有時夢中微笑,有時淚溼枕被,有時夢裡驚慌,有時夢鎖雙眉,這種種紛亂的夢境,都被一聲雞啼所驚醒,醒來只見窗前明月高懸。想起夢中的一切,望著枕上的淚痕,不禁啞然失笑。

是的,當年的愛恨糾纏,難分難捨,到最後難分的終究是分了,難捨的到底也舍了,如今想來,無非是夢。就像一齣戲,由於演得太入神,竟在臺上哭得涕泗縱橫,下得臺來,才想到原來是戲。但是,有人已經忘了這是戲,只好永遠不停地演下去,演了一出又一出。也許,只有將戲院所有的燈光都打開,他才能覺察到粉墨的虛偽性;將所有的劇本都撕毀,他才能憬悟劇情的荒唐。

六五、取涼於扇

取涼於扇,不若清風之徐來;激水於井,不若甘雨之時降。

[譯文]

以扇子取涼,不如慢慢吹拂的清風。到井中汲水,不如上天及時降下的雨水。

[評語]

畢竟,大自然所能做的,比我們多得太多了,而且做得更好。我們無法使地球運轉,無法使海洋律動,甚至山谷中的微風,我們也無力使它發生。

當我們以扇子取涼時,我們渴望的是清風;當我們汲水於井時,我們盼望的是甘露。當清風來時,我們便捐棄了扇子;當甘霖降下,我們便不再提動井繩。人類所作所為,只不過是補救自然所不肯給予的,當自然給予時,人類還夫復何求呢?

六六、月榭憑欄

月榭憑欄,飛凌飄緲;雲房啟戶,坐看氤氳。

[譯文]

月光下,倚靠著高臺的欄杆,心思早已飛向那恍惚有無之境。打開山居的門扉,坐看山間瀰漫無盡的雲煙變幻。

[評語]

天上明月,照盡無邊的山河大地,無邊的世間夢境。獨立高臺,瞻望明月,這人間的情意何時能盡?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云:「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又云:「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真的,到底有幾人能乘月歸去呢?然而「千江有水千江月」,何處春江無月明呢?

靜靜地坐著,看那山間升起的煙雲千變萬化,沒有一刻停留,難道我們真要看到煙消雲散才肯相信嗎?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