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是什麼節日(上巳節被淡忘了的節日)
2023-10-04 23:39:34 1
□鄭學富
民間流傳說:「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三月三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的誕辰日。三月三古稱「上巳節」,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三月初三。由此衍生出來的祭祀高禖、釁浴祓禊、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著名的民俗活動。
遠古時期的農曆三月三,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因供於郊外,又稱「郊禖」。「禖」通「媒」,有牽線搭橋、成人之美的意思,因此上巳節又是求偶節、求育節。所以上巳節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情人節。農曆三月三由於正值桃花盛開,又稱為「桃花節」,古代漢族少女到了15歲,要於此日舉行成人禮,即「笄禮」,所以三月三也被稱為「女兒節」。
《詩經》中的《鄭風·溱洧》說:「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這首民歌以歡快、清新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古代三月三的風俗畫,我們仿佛看到了陽春三月,溱河、洧河清澈見底,碧水涓涓而流。河畔,一群青年男女身穿春天靚麗的服飾,手持散發著芳香的蘭草,興高採烈地跳著、唱著,互相追逐嬉戲。這就是《詩經》中描寫的我國古代最早的情人節的歡快情景。

唐玄宗對曲江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修建了紫雲樓、彩霞亭、臨水亭、水殿、山樓、蓬萊山、涼堂等建築,並建了從大明宮途經興慶宮直達芙蓉園的夾城。皇帝這天於曲江池賜宴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禮,還在彩霞亭、紫雲閣、承天門等樓閣殿臺擺開「金錢會」,宮女拋撒金錢,士庶百官爭相搶拾,嬉笑哄鬧,氣氛熱烈。白居易的《三月三日謝恩賜曲江宴會狀》詳細描繪了曲江池皇家宴會群臣的盛況。王維的詩《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則說:「萬乘親齋祭,千官喜豫遊。奉迎從上苑,祓禊向中流。」
清明、上巳二節相鄰太近,有時日期甚至重合。宋代由於尊崇理學,之後的文獻不見上巳節男歡女愛的記載,踏青春遊等習俗併入了清明節,上巳節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在西南彝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地區至今還流傳著三月三男女相會的習俗,如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男女對歌、拋繡球、談情說愛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