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富平民間風俗(渭北民俗一)

2023-10-18 19:48:41

傳統的春節

渭北傳統的春節是非常講究的,尤其禮儀更是不能馬虎。所以說春節是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至為關鍵的節日。到了臘月,人就說聞到年氣了。這就要準備過春節所需用的東西。

春節拜年叩頭

春節前先打掃屋子,除掉一切灰塵,將院前屋後收拾得有條有理。香、蠟、紙、表、曆書、年畫、灶神等,這些都是春節所必備的用品。再就是磨麵,賣乾菜、鮮菜。到了臘月二十五開始蒸年饃。蒸年饃不光是要蒸待客的饃,最主要是走親戚的饃。走親戚的饃相當講究:下輩給長輩出門必須帶一對角角,(如魚一樣兩頭尖的花饃)這是長輩理當吃的。其次是大圓饃,互相交流用;給小輩拿五個留三個,給長輩拿六個留四個。外家給小外孫或小外甥送燈,還要帶一對追巴。(追巴象一個肥胖的娃娃魚,用大紅棗嵌兩隻眼睛,而沒有嘴鼻的饃)。

二十八、二十九即開始做年菜。一切預備停當,年上宴待客人時稍加熱便端上桌,就方便多了。

臘月三十日這一天是男主人最忙的一天了。要擦亮錫制的祭器(即香爐、香筒、蠟扦)、掛先祖族譜(神軸子)、對聯、桌裙、祭拜時鋪的竹蓆或毛氈。還要給門額、窗額對角都貼上黃表,再貼春聯。把屋子院子前後都重新打掃一遍,因為初一是不允許掃地的。晚上一切預備停當,就準備除夕守夜。山南海北歸來的親人坐在一塊,一邊吃點心,一邊喝茶敘長問短,話盡離別之情,再擺來年新規劃,新任務,新理想等等,直至一、兩點左右或徹夜不眠。四、五點時,村子裡便開始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不歇,直至大清早;這是最令人神情振奮的時候。家裡的男主人同男孩子,穿戴上節日禮服,點亮前後屋子及祖靈前的燈火,將早已暖在炕頭的煙花爆竹拿出來,打妥紙錢並劃開。解放前及解放初,男子大小都必須穿長袍或長衫,戴上紫氈禮帽;婦女穿短襖長裙。五十年代,孩子們都穿普通新衣,由家長領著男的到大門外先放大炮數個,再跪在一排,在大門外畫三個圓圈,在圓圈內焚化紙錢,行三拜九叩之禮後,再響起鞭炮,等於將先祖魂靈迎回了家中。這時候,全家人都起來了,穿戴一新,由長輩開始,不分男女每人在祖靈前為逝去的先祖各上一爐香,叩一個頭;再由小輩在祖靈前按輩份將長輩喊應後再說:「你娃給你叩頭了」。按輩分叩過頭的大人一一站起,再讓晚輩行禮。叩過頭的孩子才有資格領長輩給的壓歲錢。表示尊老愛幼,從小做起。

緊接著昨晚上已預備停當的肉餡餃子已煮熟了。全家人都先祭過祖靈再自己吃餃子(都說是吃銀子錁哩,準能在新的一年財源廣進,萬事如意)。吃過餃子並不等於沒事了,家中除留長者外,其餘男女都相攜先拜近族(即侄兒侄女拜祖輩、父輩)長輩,為他們叩過頭後再拜遠族。村子裡只要是一個族系,晚輩都要為長輩拜年叩頭的。不是一個族系的,道個祝賀語「伯伯,年過的好」就行了。

過年的初一是不 走親戚的。家族拜過年後,男子便抬出鑼鼓在村道使勁的敲,你敲累了他換著敲。女子則扭秧歌、跑旱船,玩逛一天。

臨渭區秧歌表演

初二開始走親戚。走親戚還是分關係遠近的,哪一天去哪家哪戶,先後次序不能馬虎。過去走親戚,進門後先應看人家族譜靈位設在那裡,先與人家祖靈上一爐香、叩一個頭後,再一一叫應長輩或說:「舅,給你磕頭了;妗子,給你叩頭了」。如此為他們都叩過頭後,才被迎進客廳喝茶、吃點心,寒喧往事。若領孩子,小孩子也應學著大人的樣與長輩必須叫應說明後叩過頭才能領壓歲錢;不叫應聲叩頭,大人指責叩的是啞巴頭,是不算數的。這樣的風俗一直延續到解放後的六十年代初,到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後,這些尊老愛幼的好傳統,才被當作「四舊」廢除殆盡了。

解放前後的婚俗

解放後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的婚俗,基本沿襲了中國傳統的結婚程序,既隆重,又節約。縫幾身單、夾、棉新衣就行了。解放後的新媳婦,過門後出門入戶大多穿(陰丹藍)平布雙緝邊掏襟衫(即胸背無中縫的大襟中式衫),黑條絨西褲,方口布鞋。

解放前新娘子都要租用結婚禮服,像舞臺上皇后娘娘穿戴的鳳冠霞帔。皇后娘娘每逢節日都可隨便穿用,但老百姓只能在結婚時穿用一次。迎娶新娘得用花轎或轎車,梳頭扶女的陪新娘子坐在轎車內,嗩吶樂隊吹吹打打,分外熱鬧。人常說:上轎打的是埋喪鼓。因要與養育恩深的父母分離,未免心裡產生異常悽涼悲切之情。新娘子頭上蓋著三尺長、一尺多寬、繡著精美牡丹花兒、兩頭各有彩須銀鈴的大紅綢緞蓋頭,由兩個穿著紅錦繡衫翠綠裙的伴娘扶著款款前行。至先祖靈位前和穿著長袍馬褂或彩緞長衫、頭戴插花禮帽肩上斜系紅綾的新郎倌與新娘子站在一排,拜祖宗、拜父母、拜鄉親、夫妻互拜等後才雙雙入洞房(即新房),宴賓客。

解放後習俗變了。門前搭彩帳棚,音響放著秦腔名流的唱片,婚慶聯幅把院前屋後布置得頗具氣氛。新郎倌穿一般新衣服即可,但多改穿流行的新列寧制服或軍幹服。新娘子還是要坐轎車的;穿的是大紅錦緞長旗袍,戴彩絨花鳳冠、帔肩、披頭紗(即1.5市尺粉紅喬其紗),在頭上挽個大花結,兩端從身側垂下;再不戴紅蓋頭了,都是微低著頭,雙手摟抱一大朵塑絹彩花,由兩個身穿長旗袍、頭簪灼灼花朵兒的俊俏伴娘左右扶著步下轎車舉行結婚儀式的,但還有鞭炮、鑼鼓、騾車、樂隊助興,甚為隆重熱鬧。新的結婚儀程大約有十二、三條。一、鳴炮開會。二、新郎新娘就位。三、宣讀結婚證書。四、新郎新娘交換禮物(互換佩戴在胸前的腔花)。五、新郎新娘相向一鞠躬。六、新郎新娘向來賓鞠躬致謝。七、新郎新娘向父母親鞠躬。八、新郎新娘談戀愛經過與計劃生育。九、介紹人講話。十、雙方家長講話。十一、來賓講話。十二、鼓掌閉會入新房。此後即由伴娘陪同步入新房。在宴席之間,由新郎執杯與諸位來賓一一斟酒問候並鞠躬施禮。

吃過飯後新娘子還是穿戴著旗袍帔頭紗由家族姊妹陪同在村中挨門齊家,由姊妹招呼讓村院鄰裡中的長輩老人都出來看新媳婦,並與以介紹是什麼稱呼。新娘子叫應聲後再深深低頭鞠躬,又走另一家。後面跟著一群看熱鬧的小娃。這種風俗農村人叫引拜。也就是出來認人,熟悉輩分、稱呼的意思。

三天後新娘子要回門了(即回到娘家)。這時候租用的彩絨鳳冠帔頭紗已經歸還,新娘子只是頭上簪著彩絹花,穿著紅綢緞長旗袍與新郎倌同行。三天回門,還得有村院中親友陪伴。到了丈人家,有耍女婿的習俗。陪女婿的這時就要出點子解脫丈人家耍女婿殷勤敬酒等過分行動,盡歡而回家中。

一九六六年後,這一切都被當作「四舊」打倒了。新娘子自己騎上自行車在親友的陪同下進夫家門舉行結婚儀式,再不穿旗袍、戴絨花鳳冠帔頭紗了。只是隨便穿上衣為紅色的衣服便可。但大多為中式掏襟桃紅花緞夾襖或大紅平絨掏襟衫等,也有穿不拘任何色彩的制服的。

改革開放後,因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婚禮則大操大辦,大宴賓客,厚禮疊贈。由於圖奢侈、趕時髦,穿白色婚紗,大小汽車一串串。家庭條件差的,也不甘落後,爭相效仿。還興什麼必須要求的「三金、一冒煙,兩層子戳破天;組合家具大彩電,要有存資上十萬……」到門前,還有新郎倌把新娘子往回抱的現象。

解放前後的葬俗

解放後五、六十年代,基本沿襲傳統葬俗。解放前有將已過世老人在家放七天的現象,名曰「福七」。或根據陰陽先生選擇的吉日良時安葬。諺云:「死人不開口,一天得三鬥」,這都是富戶人家的作為。一般戶是放不起的,大都是第三天就入葬了。

人若危重,就早先置備老衣,即「壽衣」。壽衣有兩種,一種是傳統式中式壽衣,一種是現代的西式壽衣。但都分五件、七件的講究。中式壽衣有襯衫「大襟式」的白單衣,再套對襟式的黑夾襖,再套一件對襟薄棉襖,再套薄棉袍一件,再套單長袍罩一件;西式「壽衣」俗稱「對襟」,裝袖棉襖,裝袖袷衣,再套一件黑呢長大衣。女「壽衣」則按傳統女連袖大襟式布紐扣製備,也有白大襟襯衫,黑色或藍色大襟夾襖,薄大襟小襖,厚大襟短襖,連袖直筒式長旗袍。也有系鬥蓬的,都是用花絲織綢緞品所製做,根據逝者年齡採用不同顏色,年齡大的顏色比較深沉莊重,年齡輕者色澤趨於亮麗。女西裝」壽衣」則按裝袖時裝式製備。完全用「對襟」裝袖式,也是用各種顏色的綢緞絲織品製作。趁早剃頭沐洗,還需先買上個新瓦盆,盆底鑽透三個孔備用。人若咽氣後,就在盆內先燒已經用人民幣打拓好的黃白紙或冥幣,取出的瓦盆,在盆內燒化,這叫「燒倒頭紙」。未咽氣時就請村上經常為人穿壽衣的老人幫忙先將「老衣」穿妥。咽氣後開始支床,將遺體放於床上,兩手各用線繩系一個白蒸饃,面蓋青帕,設臨時靈堂,全家人圍在一起祭奠一番。並用白紗布剪三個花形(約一尺寬三尺長)橫掛於門額或用白紙紮、剪個標誌掛於門額,表示有人逝世。當天就派人報喪,隨即就有至親如兒女孫輩等探喪哭奠。然後回家準備祭品。晚上燈火不熄,孝子披麻戴孝,徹夜守靈。另外,村裡幫忙的人在院中設幾個場子打牌坐夜。

第二天,讓所有人都瞻仰過遺容後再行入殮盛棺。正式設靈堂,靈堂前有供桌,放逝者的遺像及牌位。凡是老人下世,村子裡家家都有婦女串通攜往前去弔喪,以示哀傷(致哀)。婚事叫,喪事到。只要是喪事,村子裡只要知道的人連在外邊幹事的都要回村奔喪,與其幫忙收拾治喪事務。門貼白輓聯與條幅,靈堂前貼七七單等。解放前大戶人家凡幫忙者(村院中人)連同樂隊人員都有散通孝(孝音讀號,就是所有參與者都戴孝)的盛禮。過去戴專門製作的孝帽,以後則是在左上臂系上一尺半長的白紗布就算戴孝。男孝子穿白大襟長衫,女孝子穿白大襟短衫系白百褶掃腳長裙或八卦裙。男戴孝帽,女系眼罩,現在都不用製作孝帽,男女一律用一尺寬一米長的白紗布從額前罩過頭垂直於背後,重孝則略長。孫輩未全燈的小孩,則在頭上像大人一樣系大紅綢彩紗。下午樂隊來先就餐,餐後第一項任務就是引魂。男孝子長子或長孫掌幡,按輩分一個接一個(前有端盤的領隊),樂隊跟著端盤的去每個先祖的墳,一一領回魂靈。女孝子則在家中執香排長隊出門泣(帶著哭聲)接魂靈。魂靈接完後則宴賓客。女婿、外甥等重門戶都須抬食盒。食盒分類有花老虎、大花饃(排花)、花貢、茶點、煙、酒等。凡食盒都必須有香、蠟、紙。女兒還要紙活全合(即高低房、金銀山、搖錢樹、葫蘆垂靈紙,聚寶盆等)。一般晚輩除面蒸祭品外,都須有櫃、紙。朋輩隨便拿點糕點、祭品、紙、花圈就行了。

凡親戚進門都須隨著迎接的樂隊先到靈堂上香、跪拜哭奠,哭奠時孝子必須跪於兩側陪哭,陪哭一陣,挽攜客人入座。接食盒時,親輩必須在村頭正門外等候,所謂正門,即村子裡的大門。過去村村都有土築城牆,像我們的村子,東門為大門,可過大車。西門為小門,過不去大車。解放以後以直至現在,結婚、嫁女、出殯客人從四面八方來,都需進東門。喪葬時食盒若放在西門外,則無人理睬。有人見到了,說明原由,才讓客人將食盒移往東門再放炮。鳴炮有報到的意思。食盒必須先接女屬娘家、男屬外家所抬來的「獻飯」食盒,依次再接女兒家的食盒、各種紙活全合。食盒的種類也有講究。女兒家是至重門戶,食盒必須是用五彩紙打扮十分威武、憨態十足的白面蒸成的面老虎、九條香菸、九瓶白酒都算食盒。侄女、外甥所抬的是大花饃食盒,也叫排花食盒。其他下輩如孫輩的食盒則不那麼隆重,一般蒸上九個小花饃,每個饃上都插上一朵花,這叫「花貢」食盒。再就是抬九碟各種從商店買的食品再配上一把紙花,這叫「雜點」食盒。凡抬食盒的下輩女兒、侄女孫輩類必拿香、蠟、紙,還須在紙活店交做一對紙櫃,紙櫃和蠟燭必須是白色的。根據親情的主次及關係的親疏再權衡家庭條件附加上幾十元或幾百元人民幣則是另外的。主要食盒接過,再依次按來的遲早次序一一接進。接食盒時,必須由樂隊伴奏,再由村上幫忙的接替過親輩所來抬食盒的,由男孝子跪迎叩頭後再隨樂隊進門。由於各地鄉俗不同,還有女婿、外甥拿「銘旌」的。「銘旌」是用紅錦緞縫製的長條幅,約有二尺寬,兩米長。出殯時女婿、外甥執挑「銘旌」,「銘旌」的內容多寫逝者的生卒年月及年齡,入葬時將「銘旌」放置於棺材蓋上。一般親朋好友多送花圈表示弔唁。親朋好友及平輩到靈堂前上一爐香(三根),深鞠三個躬即可入座。下午男孝子就要引魂了。引魂從先祖輩分最高的墳塋起,逐個插上招魂幡,順轉墳三圈再跪著奠酒燒紙後又拔幡迎魂靈回家到靈堂前,再行焚香跪拜。晚上伴著樂隊還有為男女孝子收頭的儀式。重孝如兒子、媳婦、孫輩即直系都要收頭的。收頭布由娘家、外家根據家中的直系人數有幾個,則拿幾副。第三天清早凡拿「櫃」的下輩還都要舉行填「櫃」儀式。(即給紙櫃裝打好的紙錢冥幣)。中午女孝子掃墳,掃墳回來,緊接著就是男、女孝子獻飯。兒女孫輩等按輩分輪番排跪於靈前獻飯。將端來的飯菜碗筷等一一用雙手接住畢恭畢敬的點個頭再一一傳遞;獻過飯後就安排起靈了。出殯時,一般由長子即家中繼承遺產人頂盆,有些弟兄為了爭頂盆權,鬧的嗚呼喧天,矛盾實在解決不了時,還要村幹部出面協調。長子或長孫執幡走在前邊,頭頂燒過倒頭紙的瓦盆,低頭歪腰,邊哭邊行。瓦盆得有人護著高過頭頂,護盆的人必須是外家的男性親屬。走出家門後,在第一個十字路口,將所頂瓦盆就地摔碎。男孝子按輩分走在棺梓之前,女孝子按輩分走在棺梓之後。男女孝子扶靈柩哭出門後,孝子跪在村大道上等候紙紮靈車(也叫洋車)焚燒後, 再執幡及拿著紙棍跟著樂隊逶迤前行。棺梓由十六個精壯小夥抬著,路遠還要分班輪換。出殯時的次序是村中一個幫忙的拿著環形的垂靈紙撕扯著撒於所行的路上。緊跟著是兩個人抬著的獻飯食盒,再走在前邊的是執挑大紅「銘旌」的女婿、外甥。其次才是樂隊。再跟在樂隊後邊的是門宗近族的男孝子,其次才是靈柩。樂隊有四口樂人,有六口、八口、十口、十二口,最龐大的有十六口、十八口樂隊。十六口樂隊就帶戲,帶戲的樂隊不但晚上搭臺唱,中午也唱,在墳前也唱,唱戲掙的是唱戲的錢。

到墳前男女孝子跪在兩側,這就開始下葬了。靈棺入墓,穴口封固後,填土圓堆成墳。長子將幡插於墳頂,其他男孝子將紙棍插於墳前的供桌內側,眾孝子跪伏齊聲慟哭;一切紙祭品由幫忙人焚於墳側。一些大村、大戶人家,在起靈的路上,再戴通孝,樂隊開道,哭叫聲撕心裂肺;真有「滿營中三軍齊掛孝」的磅礴氣勢!其他人或親友在入葬後都陸續回到家中準備入宴。這時幫忙的把所帶到墳裡的紙櫃花圈之類放成堆用火點燃,這叫「化紙」。這時也正是女兒們最傷心之時,一個個跪在墳前啕哭連天,拉也拉不起來。最後才在親友們勸說下硬拉起來,這才停止了哭聲離開墳場。但男孝子還要在葬後隨樂隊送其他所迎回祖先的魂靈。送魂結束後回到家門前,就有人拿一大卷鞭炮在院前先「噼嚦啪拉」響過,這時男孝子回到家裡,最後一行男孝子還要在司儀的主持下向眾親友謝禮跪拜。一切禮儀進行完畢,還要逐席向入席就餐的親友來賓及村上幫忙的一一恭誠敬酒,表示感謝。

謝禮也是一種儀式。由司儀主持,司儀高聲喊道:所有親友肅靜啦,孝子謝禮開始,奏樂。樂隊奏過一段緊湊的樂曲後,司儀大聲說「日出東海落西山,人人都有這一關。外(念「位」音)家外家老外家,老老外家,姨家姨家老姨家,老老姨家;姑家姑家老姑家,老老姑家;姐兒妹子家,乾親朋親,行了重門戶的,孝子以禮相謝,三叩首,奏樂。執事的大總管,把各種人員按排個囅;大事小事他都管,事過隆重還要節樸儉。坐禮簿子管帳的,借桌子的搭棚的,看茶爐子燒水的,其他打雜跑腿的,村院中的抬埋的,為坐夜把眼熬紅的,孝子以禮相謝,三叩頭,奏樂。廚房裡的大師傅,掌案的,幫灶的,擇蔥的,撥蒜的,緊個圍裙忙轉的,還有其它提到沒提到的全都放在一起,孝子以禮相謝,三叩首,奏樂。」孝子又一齊跪拜瞌三個頭。司儀最後說」孝子謝禮結束,望各位來賓入席就坐,吃好喝好。樂隊奏樂。」

三年之內,七七齋齋,兒孫們都必須將孝服穿戴整齊,挑著招魂幡接回靈魂供餐祭奠;下午又送入陵園。三年滿後,再舉行三周紀念,釋麻換彩,慎終追遠以慰先祖陰靈。 改革開放後,提倡火葬,移風易俗,過去的喪葬習俗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解放前後服飾考

渭北由於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在服飾和禮儀方面是相當講究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所以過去的媳婦必須是未明起床,掌燈沐洗梳妝,幫丈夫打掃院前屋後、抹洗過桌椅板凳後,天已大明,再為老人倒尿盆,問「爸媽昨晚睡覺好!」老人應答後,心底裡很高興。

老人起床後若有喝茶習慣,便先將水燒開,茶衝好,放在桌上,與老人斟上一杯再去幹其它事,或系圍裙上灶廚做飯。

衣服不論新舊,或縫上補丁,但始終要保持乾淨、整潔。女著中式掏襟衫,必須衣扣整齊,不能毛頭不梳出房門。舉止必須莊重大方,笑不出聲(男子笑一哈哈,女子笑一齧拉),不惡言穢語,也不能聲音過高,要給人一種高素質教養的感覺。

姑娘和媳婦的分辨,姑娘留單長辨,不著裙子。媳婦則挽髮髻、戴頭飾,穿長裙。甚至過村道都必須穿裙子,更不能穿著馬夾串門。過去人說:夾夾不算衣,小婆不算妻。若穿夾夾串門都會受到外人指責。媳婦出門走親戚則根據年令穿紅短衫綠百褶掃腳長裙或翠綠(槐綠)短衫淺藍百褶繡花長裙。辛亥革命前,男子著長袍馬褂為禮服;辛亥革命後,農村仿效城市,以穿長衫戴禮帽為禮服。經常穿長衫戴禮帽者則為文人、有地位有權勢者,如大老闆、鄉紳、教師、商界人士或知識分子。婦女偶見有穿旗袍者,但在渭北農村並不普遍流行。

解放後的婦女服,則是根據年齡。年輕者以花畢幾或花平布做日常服。中、老年婦女則以淡藍、深藍、黑色為日常服。平絨條絨出現後,新媳婦的日常服則以棗紅(比大紅深)平絨、條絨布、做成衫子或夾襖,款式都是右衽掏襟布結扣(前胸、後背無中縫的大襟式);黑條絨西褲(但多是前後兩面可換穿),方口布鞋,留雙長辨;就像現代戲梁秋燕的打扮。走親戚出門才有穿綢緞衣裳的現象,再沒人穿裙子、刺繡服裝了;衣裳色彩也不豔麗,顯得很樸實。五、六十年代,農村婦女穿制服,則惹人譏笑:「看人家俏的外勁,竟穿起八大褂來了!」男性則以中式對襟上衣為主,老年男性還穿大襟衫,學生則穿學生制服、列寧服、制服襯衫等。出門走親、逢年過節,男青年還是以穿制服為主。五、六十年代,列寧服;七、八十年代,軍幹服;九十年代初期,多為中山服。九十年代婦女著裝還有八十年代遺風,中老年女性則穿掏襟衫(大襟)、西褲;青少年多穿對襟制服;九十年代後期至二十一世紀,男子則以西服和休閒服為主,婦女服則趨向於市場流行化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服裝款式也百花齊放起來。服裝色彩更趨於鮮豔了。人們思想隨著時潮而變化。中式的民族裝如掏襟衫,除老年人外,中青年人即平常再不流行穿用,而是成了扭秧歌時的專用服裝了。旗袍則成為公關、禮儀服了,這些高雅的民族服裝多被千變萬化的流行時裝替代了。

清明節上墳祭祖

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隆重的節日。不論千裡迢迢,或在海外的子侄、後裔,都須預期趕回,慎終追遠,緬懷祭奠。若有不能如期趕回者,都在他們所住的地方,擇地遵禮遙祭,以示懷念。

清明上墳,家中每個成年男子都要掮鍁添土圓墳、祭奠,焚化紙錢;並每人在墳頂用土塊壓上一張白紙,表示其墳已有後輩上過,繼來者只是焚化紙錢。焚化紙錢時,還應當跪地鄭重其事的用手指畫三個大圓圈(免得別的亡靈把錢搶去),將錢放在中圈點燃後,分放與左右兩個圈內,用手指撥動讓其燃盡(不許用柴草棒撥動,這是個講究)。焚化完畢,叩三個頭,即可歸程。

若系新墳(父母初亡,三年未滿的墳),兒女,尤其女兒到了墳前焚化過紙錢,還要放聲痛哭一番,男兒不出聲也是禁不住珠淚盈眶。

解放前還有上官墳、私墳的現象。所謂官墳,即某村一大家族始祖的墳。這墳是有官墳地的(如籌出十畝地,這十畝地屬於官墳地),每個家族種一年,輪換著種,周而復始。只是有一個條件,在清明節前必須統計這個大家族共有多少男性。出生剛滿月的孩子,只要是男孩,也要抱著上官墳,種官墳地者根據人數預先得烙數百個大小相同的飩飩饃,在清明節這一天,由家族中最長輩者主祭。這天必須穿上長衫,戴上禮帽,抬著祭品食盒,一齊出動,結隊而行,祭奠官墳。祭奠儀式,還是圓墳添土,上墳壓紙,設祭致酒,焚化紙錢,行三拜九叩之禮等等,儀式舉行完畢,不論年齡大小每人分十個飩飩,即結隊回家。上過官墳,才能去上私墳。

除了上官墳外,一個大家族裡還有幾個分支的小家族。這幾個小家族都要按輩分結隊如同上官墳一樣,進行分祭。因沒有公田,不發飩飩。再下來才是去上一家一戶零散的私墳。

臘八與臘八舍飯

臘八就是陰曆臘月初八,講究是清早要吃米兒面的。根據民俗,在這天清早,將麵條下在稀玉米粥或小米粥內,名曰「臘八面」。人常說:過了臘八,就到年下。離春節就很近了。又說:過了臘八,長一杈把。天也慢慢地一天比一天長了。渭北吃臘八粥面還有個講究,凡家院前後所有的花木,家中飼養的家禽,凡有生命的東西都要多少給吃上一點。樹木是將麵條搭掛在樹杈樹枝上就行了。

在解放前兵荒馬亂的年月,窮苦人是吃不上臘八面的。所以信義鄉南焦村的財東家,每年臘八都有舍飯的義舉。逃荒的、逃難的,周圍村子裡的困苦之家,都可攜家帶口到南焦村去吃舍飯。

南焦村幾乎家家都是富戶。凡乞丐在南焦村討飯,每家門房前放一籠蒸饃,由看門的僕人照管饃籠,只要是叫花子(乞丐來),每人發一個蒸饃打發走了事。所以只要把南焦村轉完,就能裝滿一袋子饃。有些乞丐實在是老弱病殘者,但有些乞丐則是精壯漢子打扮得衣裳爛褸、蓬頭垢面,最怕吃苦,不願幹事的人裝扮成的;他們將饃吃不完背出變賣,雖然行為卑賤,卻津津樂道:「嘿,討三年飯,給個官還不坐哩」!

政協渭南市臨渭區委員會

民進臨渭區委員會(陰金榮編輯發布)

投稿請發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