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城市綠地共享試點(試點公園綠地開放共享)
2023-10-20 15:41:06
開展城市綠地共享試點?作者:王鐘的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通知,決定開展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工作,在公園草坪、林下空間以及空閒地等區域劃定開放共享區域,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搭建帳篷、運動健身、休閒遊憩等親近自然的戶外活動需求,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開展城市綠地共享試點?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開展城市綠地共享試點
作者:王鐘的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通知,決定開展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工作,在公園草坪、林下空間以及空閒地等區域劃定開放共享區域,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搭建帳篷、運動健身、休閒遊憩等親近自然的戶外活動需求。
加大城市公園綠地的開放性,是讓市民享有綠色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不過,具體到何為「共享」,還需要更加細緻的界定與解釋。住建部的通知,明確公園綠地共享可用於滿足搭建帳篷、運動健身、休閒遊憩等需求,為城市綠色空間進一步做好開放共享提供了明確指引。
疫情期間,人們暫時無法出行,室內健身場地也不開放的時候,公園綠地一度成為市民活動與休憩的樂園。從戶外野餐到飛盤運動,年輕人之間流行的種種時尚,無不依託公園綠地開展。在過去三年裡,人們更加意識到身邊擁有一塊公共綠地的可貴,也因此催發人與自然關係的更深刻思考。
過去,在一些生硬的管理措施下,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的空間較為逼仄,更加趨向於「關」而不是「開」。比如,雖然有大片綠地,卻時常用「禁止踩踏」的告示,將遊客一拒了之。長此以往,甚至給人留下一種錯誤印象:只要走進草坪就是不文明的,自然生態「可遠觀不可褻玩」。
其實,公園綠地並非如此「弱不禁風」,市民對綠色空間的享用完全可以達到更高水平。只要不是頻繁而刻意的集中踩踏,很多草坪完全可以承受遊客正常活動,就算造成部分損傷,及時補充新草皮就行。有的公園拒絕遊客走進草坪,與其說是為了保護生態,不如說是出於控制管理成本的考慮。只保護不利用的傳統觀念,限制了人們對生態建設意義的理解。
劃定開放共享區域,允許市民遊客走進綠地、利用綠地,是公園管理服務理念的重要提升。在這種新的分享思維下,市民不再是城市綠色景觀的「觀者」,而是與綠色生態融為一體的參與者、建設者。通過開放共享,人們得以更直觀地感受生態文明之於個體生活乃至社會文明的意義,從內心感受綠意、擁抱綠意。
換一個角度思考,城市公園綠地本來就是人工幹預的產物。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貫徹,近年來一些城市興起建設的公園綠地,有的本來是荒地,有的甚至是建築廢墟,它們並非自然形成的原始植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平衡管理成本、綠地承載力的前提下,更精細地做好規劃設計,讓公眾更充分享有綠色空間,才不違背城市規劃綠地的初衷。
「有放有收」,城市綠地才能實現可持續利用。通知提出的具體要求包括:南方地區要按照應試盡試原則,積極開展試點工作;要根據植物生長周期和特性,可推廣地塊輪換養護管理等制度,避免植被被過度踩踏影響正常生長。這些細節考慮,既考慮了綠地植被的地區差異性,也兼顧了開放與保護,能有效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通知還提出,開放共享區域應處於地形相對平整,服務設施、應急保障相對完善和便捷的區域,避開存在自然災害風險以及生態脆弱區域,避開易幹擾野生動物繁衍和活動區域。這些要求,綜合考慮了遊客安全與生態安全,各地在執行時也要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在試點過程中優先選擇適合開放的成熟區域。
在開放共享的公園綠地裡,孩子們自由自在地嬉戲奔跑,年輕人開展露營、集體運動等符合綠色生態理念的戶外活動,將成為城市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由此,生態效益不斷發揮,環保理念也能持續貫徹,人的主觀能動性與自然規律同頻共振,將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巨大的激勵和促進作用。(王鐘的)
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