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什麼要看花燈吃湯圓(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
2023-10-20 13:06:43 2
【冷知識】
春節為什麼是十五天?
在年文化傳說中,正月的前十五天,不止是人的節日,每一天都是一種與人相關的動物的年節,或者植物的年。
通常說法有以下幾種:
1.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九龍十虎,十一貓兒,十二老鼠,十三蚊子,十四虼蚤,十五大年。
2.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九龍十虎,十一貓兒,十二老鼠,十三十四抱雞母,十五過大年。
3.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九龍十虎,十一貓兒,十二老鼠,十三皮蜂,十四虼蚤,十五大年。
4.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豆(九麻、九油、九果),十棉(或十菜、十蔬、十麥)。
但不管那種說法,大年十五是元宵,這是個不爭的節日。
1.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燈節、小正月。
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前,中國還沒有公曆一說,只有農曆,「正月」又稱「元月」,古人城「夜」為「宵」,加上正月十五這天是「大年」,因而將這天稱為「元宵節」。
據說,元宵節起源於漢文帝時期。
西漢初年,劉邦駕崩,呂后(呂雉)專權,呂氏家族眾異性王各自為政,不服中央號令。呂后死後,開國大將周勃(?—前169年)平定諸呂之亂,擁立文帝。
漢文帝一來感念周勃,二來感嘆太平盛世的不易,於是將「平定諸呂」的正月十五這天定為「元宵節」,旨在與民同樂,普天同慶。
2.關於元宵節放花燈的神話傳說
在民間傳說中,元宵節起源於上古時代。
那時候,毒蛇猛獸橫行,經常禍害人畜性命,人們忍無可忍,只好團結在一起,背上弓箭,拿起棍棒,上山去消滅那些禍害。
卻不料,此時天帝的一隻寵物鳥偷偷溜下凡間來逍遙快活,遇上了那群除暴的百姓,被當成禍害百姓的怪物射死了。
天帝非常寵愛這隻鳥,知道他被百姓殺了以後,非常憤怒,便下令在正月十五這天,讓火部天兵降下天火,把這片土地上的房子、家禽、牲畜等燒個精光。
天帝的小女兒聽到了這事,覺得百姓無辜,便悄悄來到人間,趁著夜色,施展仙術,化出許多分身,給眾人託夢說:
「正月十五災禍生,消災不如鬧花燈;天上人間難分辨,紅紅火火到五更。」
天亮以後,人們發現大家都做了同一個夢。
一位有智慧的老人參破了天機,對眾人說:「天上的仙女是讓我們在正月十五這天點上花燈,熱鬧一宵,這樣就會讓天帝以為人間著了火,便可躲避災難的發生。」
人們聽了老人的話,立馬忙活起來,各家各戶都在正月十五這天放起花燈,敲鑼打鼓,鬧騰了整整一夜。
當天夜裡,下凡來的天兵還沒來得及放火,便被人們請到家裡,吃上美美的湯圓。可能是湯圓太美味,也可能是天兵被這熱鬧喜慶的氣氛感染,天兵竟然沒有放火,可能是故意忘了。
天帝透過雲霧一看,只見人間一片火光,聲響連天,以為是天兵放下的大火,便也不再過問此事。
後來,躲過劫難的百姓繼續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這天熱熱鬧鬧地放花燈,表達對天女感恩之情。
3.元宵節為什麼被稱為「情人節」?
這個故事可能是近代人對應西方情人節,加上寫元夕佳節的宋詞名篇眾多,從而編撰,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禮教特性。
據說在唐朝以前,女性不能夠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
某年的正月十五這天,皇帝(別問是哪位皇帝,我也是聽說的)舉辦燈會,與民同樂,卻不見一個女子的身影。皇帝不禁感慨,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女子也應該同樂才對。於是就下詔,允許女人在元宵節一起熱鬧。
這一開禁,從此元宵節的街上燈火輝煌,人流如織,成就了無數郎才女貌的神仙眷侶故事,更成就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
比如北宋大文豪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又比如「詞中之龍」辛棄疾那首人盡皆知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些詞不但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若輕的地位,詞中的愛情故事更是唯美動人。
4.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
傳說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
元宵長年居于禁闕宮闈,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
奇人東方朔不忍見元宵如此憔悴,便決心幫她。
東方朔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
東方朔是當時的名人,說句話很有分量,所以漢武帝同意了東方朔的請求,讓「元宵」姑娘如願以償地見到了家人。
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
後來,人們就用在元宵節這天吃圓圓的、團團的元宵(湯圓),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5.湯圓的由來
關於「湯圓」這個名字的由來,近代有個民間故事,多少含有些政治趣味,流傳不廣。
話說民國初年,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復闢稱帝,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那時候,湯圓還不叫湯圓,叫元宵。
由於袁世凱姓袁,與「湯圓」的「圓」諧音,人們便把鍋裡圓滾滾的元宵叫做「燙圓」。人們希望,吃這碗「燙圓」的時候就像吃著袁世凱的肉一樣。
果然,不久之後,袁世凱倒臺,人們歡呼雀躍,都以為自己的詛咒成功,便把「元宵」改為「燙圓」。
後來,「燙圓」的故事越傳越廣,「元宵」也就變成了「湯圓」。
(原創內容。圖片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