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國家以前是不是屬於蘇聯的(烏克蘭民族國家的形成之)
2023-10-21 06:39:54 2
儘管烏克蘭人的政治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但是確切地說,1917-1918 年沙皇俄國與奧匈帝國的結束才為烏克蘭人自由發展民族主義創造了適宜的環境。
1917 年3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放棄王位之前任命李沃夫公爵為總理,由此結束了羅曼諾夫王朝在俄國的統治。
臨時政府很快就被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承認,但這個臨時政府從1917年3月12日到11月7日,只存在了大約8個月的時間。
與此同時,第一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於6月16日在首都召開,代表來自350多個地方單位,包括285名社會革命黨人、245名孟什維克、105名布爾什維克,以及一些來自較小的社會主義政黨的代表,大會選出了執行委員會作為蘇維埃的最高權力機構。
這一時期的俄羅斯處在一種非常脆弱的平衡當中,受西方支持的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形成了二元政權局面。
而在烏克蘭,沙皇政府的垮臺帶來了烏克蘭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復興,形成了俄國臨時政府、各地的蘇維埃政權以及民族主義者團體之間三足鼎立的局面。
1917年到1920年誕生了多個自稱為獨立烏克蘭國家的政治實體,然而這一時期革命、對外戰爭和內戰不斷,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出現。
後來,烏克蘭大部分領土被納入蘇聯版圖,西烏克蘭分別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分割,而烏克蘭的獨立運動也就此天折。
一、早期烏克蘭建國的嘗試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沙皇俄國崩潰,烏克蘭出現數股勢力,包含斯科羅帕茨基政權、內斯託爾•伊萬諾維奇•馬赫諾率領的黑軍、白軍將領弗朗格爾男爵率領的保皇軍,西蒙•彼得留拉率領的綠軍。其中最著名的兩個是分別是以基輔為中心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以哈爾科夫為中心的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政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內戰的大背景下,在烏克蘭的土地上湧現出多個自詡為烏克蘭獨立政權的組織。
在烏克蘭,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反對俄國資產階級的帝國主義和沙文主義政策,捍衛烏克蘭勞動人民的民族利益。
在李沃夫的繼任者亞歷山大•克倫斯基禁止召開烏克蘭士兵代表大會時,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刊物支持了烏克蘭人民的合法權利。在全俄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等諸多場合,列寧都發表了烏克蘭人民有權決定是否同俄羅斯結盟或分離的講話。
同時,列寧認為,解決烏克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早在1917年3月4日就已經建立了由首任議長為烏克蘭歷史學家米哈伊爾格魯舍夫斯基領導的烏克蘭中央拉達。
然而,直到1917年秋,在烏克蘭絕大部分蘇維埃裡,布爾什維克仍不佔多數,甚至在一些蘇維埃,布爾什維克比例極少,比如,在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400 名代表中只有70名布爾什維克。
作為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範圍大致包括烏克蘭東南部的盧甘斯克州、頓涅茨克州、扎波羅熱州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一部分,面積達63,393平方公裡,1897年人口就多達2113萬人。
在哈爾科夫,350名代表中只有120名布爾什維克;在基輔,500 名代表中,只有200名布爾什維克。在頓巴斯的一些蘇維埃裡,布爾什維克也不佔多數,1917年 12月5日,布爾什維克在哈爾科夫成立了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與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相抗衡。當時仍為隸屬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自治共和國。
各方勢力互相爭奪,先是蘇聯紅軍佔據優勢,「中央拉達」 雖有自由派知識分子的支持,但是缺乏廣大工人階級的階級基礎,面對蘇聯紅軍支持下的蘇維埃烏克蘭的不斷西進。
1918年1月25日,中央拉達發布了最後一份通令,宣布烏克蘭的政治獨立,即「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就此成為一個屬於烏克蘭人民的、獨立的、自由的主權國家,不臣服於任何人。」
米哈伊爾•赫魯舍夫斯基強調了通令的兩大任務:第一,促成與德國和奧地利的合約籤署,確保烏克蘭作為獨立國家的國際承認資格:第二,保護烏克蘭不受布爾什維克入侵和赤衛隊的破壞。
這一通令的歷史意義在於:它是自伊凡•馬澤帕時代以來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第一次公開決裂。1918年2月9日,中央拉達放棄了基輔。
隨著德奧勢力的不斷推進,局勢出現逆轉,蘇聯開始節節敗退。1918 年2月,德國發動一戰東線最後攻勢拳擊行動進攻蘇維埃俄國,之後德軍進入基輔,3月3日,布爾什維克與德國籤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條約要求俄國必須放棄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讓這些地區從俄國的控制中擺脫出來,成為德國在政治上和領土上的衛星國。
1918年4月,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被德國軍隊下令解散,維尼錢科政權被德國人扶植帕夫洛•斯科羅帕德斯基推翻,根據蘇德在戰時籤署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建立烏克蘭國,德國人扶持烏克蘭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德軍食糧。
烏克蘭國還參加了對布爾什維克的戰爭。在德國戰敗之後,德國軍隊撤出烏克蘭。在德國投降之後,俄國立刻展開了收復失土的行動。
在這年年底,烏克蘭軍隊發起叛亂,由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取代。
十月革命之後,彼得留拉組織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軍隊與蘇聯紅軍、白軍作戰,試圖維持烏克蘭獨立自主。1919 年末與波蘭第二共和國結盟。
1920年4月波蘇戰爭期間,彼得留拉代表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與波蘭第二共和國領導人約瑟夫•畢蘇斯基籤訂《華沙條約》,彼得留拉以利沃夫為交換,與波蘭結盟共同對抗布爾什維克政權最終失敗,後彼得留拉流亡歐洲。
隨著戰爭的不斷推進,烏克蘭獨立的夢想也漸行漸遠。競逐烏克蘭的三大勢力主要有:
首先是波蘭,波蘭軍隊控制著加利西亞,並且已經挺進波多利亞和沃裡尼亞,想要重建一個大致和前波蘭立陶宛相當的波蘭人的國家。
其次是以協約國為靠山的白軍,從南烏克蘭地區向北進軍,突入俄羅斯境內,其藍圖是重建一個沙皇時代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家。
第三,就是布爾什維克,他們想要世界革命。
最終在1921年3月,俄羅斯蘇維埃、烏克蘭蘇維埃和波蘭三方在拉脫維亞的裡加籤署《裡加和約》之後,確定了一條新的波蘭-蘇俄邊境,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被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代替。
此時的烏克蘭不再像第一次世界 大戰以前只分屬兩個國家,而是被四個國家瓜分:戰敗的匈牙利不得不把外喀爾巴阡地區交給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1918年被羅馬尼亞佔領的布科維納仍然在捷克斯洛伐克手中。
總之,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烏克蘭民族解放運動來說,都是一次大規模的動員。一戰期間,在烏克蘭出現了諸多宣稱代表烏克蘭的政治組織,但是沒有出現一位領袖式的人物,也沒有哪個組織能夠脫穎而出獲得其他組織的支持,最終還是沒能建立起一個獨立的國家。
二、蘇聯建立到二戰結束的蘇維埃烏克蘭
烏克蘭被分治以後,每個控制著烏克蘭國土的政府都以各自的方式嘗試解決烏克蘭問題,使用了融合到鎮壓等不同政策。
在列寧時代建立的蘇維埃聯盟,其政治目標是要建成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在族群關係上則長期推行列寧提出的「幫助落後民族發展」的方針。列寧認為,唯有對大民族採取「不平等」的政策,才能幫助落後民族在一段時間內趕上大民族的發展水平,從法律上的平等過渡到事實上的平等,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民族的完全融合。
1918年1月12日通過的「勞動者和被剝削大眾權利宣言」是蘇維埃政權的早期文獻之一,包含了新國家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則。這個文獻宣稱,新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在「自由民族的自由聯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聯邦制國家。
同時,列寧強調指出,這個聯盟必須是自願參加,不允許一個民族壓迫另一個民族。正是基於這些原則,1922年12月30日,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包括15個加盟共和國、20 個自治共和國、8個自治州和10個民族區,它們都享有民族自決權,擁有自己的自治機構,在蘇聯議會中有自己的代表。
烏克蘭蘇維埃正式成為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的一員。
然而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內戰,加上1920年和1921年連續兩年的乾旱和1921年的饑荒,對於廢墟上的蘇聯可謂是雪上加霜。面對社會癱瘓,黨內外怨聲載道的背景下,列寧一方面承認世界革命短期內不可能實現,另一方面在1921年春天開始推行其新經濟政策, 以代替戰時共產主義。
這些舉措再一次證明,列寧是一位現實主義的政治家,他能夠擺脫強大的教條束縛,確保黨內對自己觀點的普遍支持,進而獲得全國人民的支持。
蘇聯採取一系列舉措來發展新生的蘇維埃,在烏克蘭,蘇聯的治理舉措主要有:
首先,在行政自治權上保留烏克蘭蘇維埃加盟共和國的地位。1922年, 史達林提出把烏克蘭、白俄羅斯和高加索地區併入蘇維埃俄羅斯(正式名稱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同時允許它們保留高度自治,這個建議最初得到了列寧的首肯。但列寧很快就改變了主意,要求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在這個聯盟中,烏克蘭和俄羅斯將擁有名義上的平等地位。
1922年2月6日以後,按照國家計劃委員會制定的全國經濟區劃方案,烏克蘭分為兩個區域:以基輔為中心的西南區和以哈爾科夫為中心的南部礦業區。烏克蘭代表認為這樣劃分不妥。後來劃區時,烏克蘭保留為一個統一的經濟區。
其次,在文化上推行素質教育和烏克蘭本土化政策。文化建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經濟轉型的組成部分。在與國家形式的殘酷鬥爭中保持民族運動的文化形態,強調弘揚文化,是黨在文化領域政策的主要特點。掃除文育,實行普通義務教育,報考高等學校時優先考慮勞動者,是文化建設的重要趨勢之一。
第三,經濟上由新經濟政策向第一個五年計劃過渡。新經濟政策是一種妥協,是俄國通往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次暫時的退卻,為的是給國家一個喘息和恢復的機會。用列寧的話說,這是一個「農民版的《布列斯特合約》」。新經濟政策在國民經濟的復興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並且積累了極為重要的經驗。
1921年到1922年饑荒過後,蘇聯的經濟獲得了驚人的發展。由於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蘇聯鐵路運輸的恢復速度很快。至1923年,全國大部分鐵路均已經完成修復,機車車輛的不良率大幅下降,勞動生產率得到較大提高。
頭三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鐵路運營裡程從1928年的769萬公裡增長到1940年的1053 萬公裡。1935年,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開始對烏克蘭鐵路的運輸繁忙區段進行電氣化改革。在戰前的五年計劃期間,烏克蘭境內新建超過5,000公裡的鐵路,鐵路技術水平亦得到很大提高。
20 世紀30年代末,烏克蘭的工業產量相較於1913年已經增長了8倍,農業部門的集體化已經完成,98%的農村家庭和99.9%的可耕地成了集體資產。
第四,加強烏克蘭蘇維埃的黨建工作。烏克蘭共產黨成立於1918年7月17日,是蘇聯共產黨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分支,創始人為老布爾什維克米科拉•斯克裡普尼克。20 世紀20年代中期,烏克蘭的總人口數不足3000萬,其中烏克蘭人佔比80%,俄羅斯人不足10%,猶太人約佔55%,但黨員的族群構成不合比例。
1922 年在總計大約55萬名烏克蘭共產黨中,俄羅斯人以53%的比例佔據絕對多數,烏克蘭黨員佔比不足24%。烏克蘭本土的共產黨員在數量上不足以保證蘇維埃政權的穩定性。在烏克蘭化的政策主導下,20世紀30年代初,烏克蘭共產黨員人數已經接近50萬,其中60%是烏克蘭裔。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烏克蘭乃至整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對烏克蘭的版圖變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1939年9 月,蘇軍攻入波蘭第二共和國東部,將西烏克蘭併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39年12月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領土上新成立了以下幾個州:沃倫州、德羅戈貝奇州、羅夫諾州、斯坦尼斯拉夫州和捷爾諾波爾州。
隨著烏克蘭國土的重新整合,蘇聯及其組成部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領土擴大了88萬平方公裡,人口增加了800萬。1940年8月,將原屬於羅馬尼亞王國領土的北布科維納和南比薩拉比亞的一部分併入烏克蘭。
烏克蘭的領土又增加了15萬平方公裡。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之後,烏克蘭被納粹德國佔領,1943年7月 17日一1944年4月14日,紅軍逐步收回烏克蘭。
1945年10月24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為一個非獨立國家和蘇聯及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一起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
蘇聯時期主導的一系列政策確實為蘇聯和烏克蘭蘇維埃的經濟與工業化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由於農業集體化引發的抗爭活動也明顯增多,最終引發了30年代大饑荒這樣的悲劇。
此外,在複雜的周邊環境下,於1920 年末在加利西亞滋生了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UPA)以反納粹、反蘇聯、反波蘭,尋求烏克蘭獨立為宗旨,主要在西烏克蘭進行反抗紅軍、德軍的活動。
二戰結束以後,在蘇聯的支持下,波蘭政府展開了維斯瓦河行動,1949 年,烏克蘭反抗軍被正式解散,但殘餘勢力直到1956年仍持續活動。
三、經濟停滯、改革與烏克蘭蘇維埃的抗爭運動
由於勃列日涅夫時期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使得蘇聯逐步走向衰亡,即使有後來者比如安德羅波夫的努力,使經濟有所好轉,但複雜的經濟形勢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在不到兩年半時間內,克裡姆林宮就三易其主,三位最高領導人相繼去世。
戈巴契夫上臺執政的蘇聯,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面臨十分複雜的局面,特別是因內經濟形勢已經非常嚴峻。整個80年代蘇聯治下的烏克蘭蘇維埃停滯、改革與動蕩並存。
首先是發生在烏克蘭蘇維埃的車諾比核事故。車諾比核事故,是1986年4月26日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普裡皮亞季市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的核反應堆破裂事故。
該事故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據烏克蘭官員稱,1986 車諾比核事故導致烏克蘭1614個居民點、144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輻射,其中包括25萬的兒童。共有350萬公頃農田和150萬公頃森林(佔烏克蘭領土面積的12%)需要清除放射性汙染。
烏克蘭民眾普遍不滿聯盟中央不通過當地政府,不顧當地人民健康,興建核電站和部署汙染嚴重的工業,從而對蘇共中央決策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
其次是烏克蘭東部工業區爆發持續的工人罷工。烏克蘭東部地區長期以來都一直比較穩定。但是,自從1989年頓巴斯煤礦爆發工人罷工以來,形勢急劇變化。特別是1991年長時間的煤礦工人罷工,從經濟要求發展到提出反對共產黨領導和要求蘇聯領導人下臺的政治訴求,不僅加劇了經濟困難,而且造成了政局和社會動蕩。
第三,隨著蘇聯開始崩潰,社會動蕩和政治不穩定加劇了種族衝突。社會和經濟差異以及種族差異造成群體內民族主義的興起和群體之間的歧視。特別是關於領土邊界的爭端一直是經歷政治過渡和動蕩的國家之間衝突的根源。
領土衝突可能涉及若干不同的問題:已經分離的族裔群體的統一, 對經歷強迫驅逐的人恢復領土權利,以及恢復在蘇維埃時代任意改變的邊界。
領土爭端仍然是重要的爭議點,因為少數群體一貫反對選舉結果並尋求自治和自決。除了領土爭端和衝突的結構性原因之外,蘇維埃和前蘇聯時代的遺產以及實際社會政治變化的突然性導致了整個地區的衝突。
隨著每個群體都經歷了戲劇性的經濟改革和政治民主化,民族主義和種族間衝突激增。總體而言,蘇聯解體後出現的十五個獨立國家面臨著不確定的身份,有爭議的邊界,少數民族權益以及俄羅斯霸權所帶來的問題。
第四,農業的持續衰退成為導致市場供應急劇緊張。蘇聯的經濟問題主要體現在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1982年農業領域連續4年下降。
這種趨勢並未隨著新的領導人上臺和新的改革政策出臺有所好轉,反而是每況愈下。從1983年到1985年,沒有一年的產量達到蘇共中央十一五規劃中預期的年產量24億噸的指標。
農業衰退,對蘇聯社會經濟的消極影響也在不斷擴大:迫使蘇聯大量進口食品和食品原料,這類產品在1983-1985 年分別佔蘇聯進口總額的20.5%、22.5%和21.5%,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調整,也使得市場供應更加緊張,而素有「歐洲糧倉」美譽的烏克蘭,是蘇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產出下降,更是嚴重影響到居民和農業從業人員就業與生活。
隨著社會動蕩的不斷加劇,當時蘇聯社會與廣大群眾對蘇共的信任程度大大下降,甚至對蘇聯長期以來存在的官僚主義體制已經十分厭惡了。
1989 年以後,烏克蘭共產黨的威望和影響不斷下降,但仍然是執政黨。「819」事件後,烏克蘭政治局勢發生突變。
8月24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召開會議,會場內外鬥爭激烈,場外發生大規模的群眾示威,場內反對派議員發難,對烏克蘭共產黨議員施加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領導人和議會主席克拉夫丘克宣布退出蘇共中央和烏克蘭共產黨中央及政治局。接著,烏克蘭最高蘇維埃於當天宣布烏克蘭獨立。
8月30日,克拉夫丘克領導下的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又通過禁止烏克蘭共產黨的命令。克拉夫丘克成了領導烏克蘭「獨立運動」的帶頭人。
1990年7月16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通過主權宣言,宣稱烏克蘭憲法與法律高於全聯盟法律;烏克蘭是本國自然資源的自有支配者;烏克蘭有權建立自己的武裝部隊:獨立後成為永久中立國,不參加軍事集團;建立本國的財政、稅收和貨幣體系:擁有廣泛的外交權,包括與外因直接建立關係,在國際組織中自行處理本國事務等。
經過70年的發展,在計劃經濟和中集權體制的運行下,蘇聯各個加盟共和國的經濟、教育、居民收入、醫療條件都得到顯著的發展與改善,這些成績應當予以肯定。
因此,儘管在過去和將來這些差距對於族群之間、已經獨立的原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仍然具有一定影響,但是很顯然,族群之間的結構性差距(即族群分層)並不是蘇聯解體的最重要的原因。
而且,1991 年3月17日,在蘇聯對於「是否要保留蘇聯」這個問題的全民公投中,烏克蘭民眾投贊成票佔70%以上。
由此可見,是意識形態和國家公有制的改變導致蘇聯解體並激發民族主義,而不是民族主義導致蘇聯解體。
蘇聯解體以後,烏克蘭也繼承了蘇聯時期的國家機器,並在此基礎上通過有選擇的嫁接西方民主制度的方式進行激進的自上而下的改良以符合歐洲標準。
結果是,蘇聯體制的既得利益集團在新生的自由選舉制度遮蔽下瓜分烏克蘭財富, 從而使得新獨立的烏克蘭統治集團失去了民眾支持的權力來源。
烏克蘭作為東歐地區面積和人口僅次於俄羅斯的國家,位於轉型中的俄羅斯與民主的歐洲之間,在2004年末的橙色革命和烏克蘭危機之後,烏克蘭始終未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國家政權,使國家走向民主。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