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棺定論 2013年手機處理器終極指南
2023-10-21 01:48:06 1
泡泡網CPU頻道8月13日 你一定很厭煩Android平臺上無窮無盡的硬體大戰,但我們很遺憾的告訴你:在谷歌對Android發展方向做出戰略性調整之前,硬體規格是評價Android設備好壞的重要標準,對於部分用戶而言甚至是唯一標準。歷代熱銷的Android手機型號,無一不具備同時代手機中領先的硬體規格;即便是iPhone和iPad,為了實現一流的體驗,也配備了地球上最龐大的嵌入式GPU。可以這麼說:一臺硬體規格強悍的手機不一定是好的Android手機,但一臺好的Android手機,必然是一臺硬體規格強悍的手機。
科技的發展總是日新月異的,只不過短短一年半,手機就已經到了坐四望八的時代。面對網上眾多一知半解和「專家們」的誤讀,我們特意準備了兩篇文章,上一篇對已經問世的四核平臺作回顧和分析,下一篇再來展望今年和明年將要到來的新平臺。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對這個行業的現狀、將要遇到的難題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做一些分析和預測,希望能幫大家撥開謎霧,真正了移動處理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群雄並起 四核平臺微架構初探
由於種種原因,德州儀器選擇了在雙核轉四核的時代退出了移動領域SoC的競爭。對於一家如此老牌的企業而言,這實在是顯得有些奇怪,箇中原因可能也只有德州儀器自己才能告訴我們了。作為結果,曾經的四大天王變成了三足鼎立,整個2012年,市場上只能見到三星、高通和nVIDIA的「三國演義」了。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忽略MTK,畢竟後者在今年初也推出了定位入門級的低端四核Cortex A7並且取得了不俗的市場成績。但是這篇文章畢竟是以旗艦平臺為主,因此就不對MTK做過多介紹,關於MTK的架構設計我們將會在完成架構分析和性能驗證後再開新篇。希望各位不要介意。
德州儀器曾經的路線圖,OMAP5清晰可見
既是先鋒也是先烈 NVIDIA Tegra3
截止去年為止,nVIDIA的行事風格一直都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甚至早在2011年底,Tegra3就已經走入了實際產品,而去年第一批搭配四核處理器的手機更是無一例外清一色Tegra3。相比Tegra2,前者的架構改動並不大,只是將CPU子系統從雙核Cortex A9增加到了四核Cortex A9,集成的GPU也依是較老的GeForce ULP系列,頂點維持不變,像素和光柵化等組件得到了增強。只是作為一個四核CPU,內存維持了單通道LPDDR2的設計,顯得比較莫名其妙。
現在看來,導致Tegra3成為一代最弱四核的一個主要原因,還是落後的工藝。但是這並不能過多責怪nVIDIA,畢竟後者和臺積電打了多年交道,深知臺積電的特色,因此主動放棄了28nm。事實上臺積電一直到2012年下半年才總算可以勉強量產28nm晶片,證明了nVIDIA的遠見。不過40nm的功耗卻不是可以迴避掉的問題,所以nVIDIA特別設計了4+1核心的奇特架構,這也成了nVIDIA產品的設計特色之一,一直延續到了今年的Tegra4和Tegra4i,與ARM的big.Little技術相映成輝。
眾所周知,Tegra2因為缺少NEON協處理器,在雙核時代被人吐槽的不輕,Tegra3總算沒有再犯同樣的錯誤。不過Tegra3卻存在著一個由4+1架構帶來的新問題,那就是由於主核和伴核共享同一片1MB的二級緩存,而兩者的頻率之間最多可以差到3倍,因此Tegra3的二級緩存被設計為按照一個固定的時間返回核心所請求的數據——對於主核而言,二級緩存的等待周期會多一些,而對於伴核而言則少一些。這樣的設計不可避免的會讓二級緩存工作在一個比較「慢」的狀態(尤其是對主核心而言),進而影響整體性能。而實際上由於伴核的工作條件比較受限,並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切換,因此很多時候Tegra3也不得不以高功耗的主核心去應付低負載,也許會對功耗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影響,也最終決定了Tegra3的用戶體驗與評價。
謹小慎微步步為營 三星Exynos4 Quad
說起Exynos4 Quad,也許Exynos 4412這個名字更為人熟悉一些。它就是Galaxy S III與Galaxy Note 2的核心,2012年最為熱門的四核SoC。若從角度來看,Exynos 4412顯得相當樸素:基本上,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獵戶座」處理器的工藝升級外加四核版。但是即便如此,這款產品的實際表現卻幾乎成為一代標杆,原因除去上一代獵戶座在規格和性能上已經足夠優秀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先進的工藝——這成為了Exynos4412的殺手鐧,甚至在現在看來,Exynos 4412也有可能是迄今為止最為平衡的一款SoC。
當然這麼說也不太準確,Exynos4 Quad也有一些比較小的改進,比如四顆核心的頻率和電壓具備完全獨立的門控(聽起來有些像高通異步架構的特性,不過實際中還是必須跑同頻)、改進了內存控制器與CPU核心的連接方式、codec升級了視頻編碼的流暢度、引入了完善的溫度控制和過熱保護等等。都不是什麼大提升,姑且算作錦上添花。
與高通相比,三星對於工藝的宣傳要低調的多——這是很奇怪的情況,在高通的營銷攻勢下,很多人以為28nm「是非常先進的工藝」。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也不算是錯的,但實際情況是,Exynos 4412的製造工藝——32nm HKMG——要遠比高通的28nm先進得多,甚至可以說有著「代」一級的差異。這也許會令人費解,我們留到後面再詳細介紹。
也正是因為工藝的進步,Exynos 4412的核心頻率被定在1.4/1.6GHz,GPU頻率更是從獵戶座的200MHz大幅提升到了440MHz,幾乎翻倍。唯一可惜的是,具體的GPU依然還是Mali400 MP4,並沒有更換。這在當時自然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到今天開來,這就成了Exynos 4412最大的短版。
架構為王 高通驍龍S4 Pro APQ8064
與NVIDIA不同,高通果斷選擇了28nm工藝,帶來的結果就是APQ8064這款產品與預期的上市時間相比幾乎延期了整整一年,而早期的低良品率也讓高通不得不先推出雙核產品作為過渡。當然高通也有自己的苦衷,APQ8064實在是太大了,即便使用了28nm工藝,核心面積也只能堪堪控制在100mm2上下。造成這個的原因是高通同時升級了CPU和GPU的核心架構。從Scorpion升級到了Krait「環蛇」,後者同樣也是高通在ARM v7-A指令集上自行發展的核心設計,就像ARM官方以Cortex A命名的核心設計一樣。在早期的宣傳中,高通一直試圖讓消費者以為Krait是與Cortex A15同級的產品,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實際表現的面前,這種說法的信奉者越來越少,以至於高通也不再提及了,不過至於究竟是怎樣的情況,我們還是需要在後文中作進一步的分析,才可以給出一個大致的結論。
Adreno320 GPU則是另一個亮點。與前任Adreno 22x相比,Adreno320對於微架構做了較為大幅的優化,改善了內部緩存的連接方式,增加了片內EDRAM高速緩存(最終產品中是否出現似乎沒有確認),最重要的是,Adreno320的規模再次得到了翻倍,擁有16組4+1D SIMD US。如果以規模論,這會是移動GPU領域除去SGX554MP4以外最為龐大、性能最強、也最為耗電的GPU,在Android領域更加是全無敵手。
簡短的回顧到此為止,下面我們會對上一代旗艦的某些技術細節做更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