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8篇
2023-10-09 04:10:39 7
《論語》是孔子智慧的精華,書中講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們一生去慢慢體會。下面給大家分享《論語》的讀書筆記範文,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書筆記1
一本好書就好比一座礦山,只要你不斷地從中挖掘,反覆品味,就能受益無窮。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書的作者談話,因為書是作者內心所見,所感,所思。而我第一遍閱讀一本書往往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但在深入的了解,思考,你就會發現一片好比天空和海洋一樣讓你寧靜致遠的世界。《論語》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一本站在諸子百家頂峰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政治,人文,禮儀,道德等許多方面,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而這部經典之作在當下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走進《論語》,跨越時空的障礙,何其有幸見到了和藹可親的孔子和他那些勤勉好學的弟子。我聽見了孔子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看見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學術討論,互相交換自己的志向,我感受到了孔子及其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自身嚴格的要求。我便向孔子提問說:「怎樣才能做一位君子呢?」孔夫子一縷鬍鬚,呵呵笑道:「君子不器。」「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我與孔子交談一番後,又看到了他的門生曾子,他一邊走一邊吟誦:「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誦完後微笑著看著我,我猛然醒悟,他是在叫我每天反省自己過錯並加以改正,我謝過曾子,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兒,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人正坐在路邊若有所思,心想此人一定是顏回了。便不由得低吟起孔子的那句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情此景,孔子之言不虛啊!所有的身外之物都拋諸腦後,只想著去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學養,我暗暗記下這一幕,不去打擾顏回。遨遊在仁愛的海洋裡,我不能自已。
中華泱泱大國,上下歷史5000年,長江,黃河,遼闊中原,孕育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它是《論語》,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積澱;它是《論語》,是華夏璀璨文明的結晶;它是《論語》,是國家乃至世界的瑰麗寶藏。而《論語》讓我最受用的是它告訴了我生活中許多處人為事的道理:腳踏實地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學習、誠實守信地交友、孝順地對待家人,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完美。這就是論語的智慧,它像一劑良藥,治癒著我們的心靈,它是一盞明燈,點亮我們勇往直前的道路。
《論語》讀書筆記2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每每讀到《論語》中的這句話,總會生發些許感慨。是啊,在這浮躁的時代,人們總是知易行難。臨睡前腦海中的激情澎湃,在第二天卻連早起都做不到。人在做事前說得慷慨激昂,似乎一切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卻在實施時,由於自己的懶惰和好逸惡勞使計劃往往以失敗告終,不僅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還使別人對自己的信譽產生懷疑。
聞一多先生說「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他似乎並沒有「說」,但他卻刻苦研學,不屈不撓,實現真理,不顧一切,做出了輝煌的成就。回顧往昔,又有哪一位偉人不是像聞一多先生一樣做了再說,做了不說呢?大禹治水,我們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卻不知他三次在家門前駐足的嘆息與淚水。絕世智者臥龍諸葛為興復漢室,一生鞠躬盡瘁,積勞成疾而死,只為報三顧茅廬之恩和踐行對先帝劉備的許諾。周恩來總理從小立下宏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他的努力和不斷奮鬥,使他沒有辜負這句話,他所創建的豐功偉業,使中國人民敬仰,也贏得了世界人民尊敬。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表明的不僅僅是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亦是對社會和國家的信譽的保障。為人民服務不僅僅是社會的口號,如今醫療保障,城鄉建設,脫貧攻堅戰略等民生政策的實施和不斷改善,是社會對其承諾的踐行。國家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不斷發展進步,使中華民族的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多邊貿易,對外開放,現代絲綢之路亦是國與國之間的承諾。
吾輩若欲成芳華,必須無問東西,走遍風雨兼程。與其對別人侃侃而談自身星辰,不如用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斬破眼前的黑色長空,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使心中的夢在汗水的澆灌下熠熠生輝。只有無問東西砥礪前行,夢想之花才會燦然開放。
《論語》讀書筆記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並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裡,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
世間什麼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麼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義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讚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於心態,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餘,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並不在於人知,而在於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聖賢之書。
《論語》讀書筆記4
初讀《論語》,竟莫名其妙的被它詩性的光輝和崇高的靈魂所徵服,為它的靈性,更為它的精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一種體驗。這是一種知識學到後的心情體驗。其實,每個人都有過類似的體驗,當我們完成一項從未完全掌握的工作,當我們切身明白一條早已耳熟能詳的道理,是否會會心一笑呢?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一種人生的大樂。「朋」。固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來,免不了酒酣耳熱,傷身破財,又有何樂之有呢?而同樣有志於學,有成於學的朋友,聽聞了你的學問,見解,慕名來與你相談,與你共事,分享胸中之學,笑傲風物,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才算人生的一大樂事。樂與悅都是高興,但其火不同,樂表現在外。有知己遠來,原來獨會於心的悅則變成相視而笑的大樂了。
「人不知而不慍」是一種境界。「不慍」則是不生氣,不埋怨。要做到「不慍」,光脾氣好是遠遠不夠的,前提是你的學問要達到大成的境界,達到一種「君子知命」的開闊豁達的境界。一個人若達到這樣的境界,他就已然成為大德的君子了,當然也就能獲得無上的歡悅了。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是一種態度。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與別人共事是否做到忠誠,反省自己與別人交朋友是否做到誠信,反省自己每天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反省,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態度,更是對他人負責的一種態度。
「祭神如神在」是一種提升。所謂「祭神如神在」並不是要承認在人的世界之外又有一個所謂神的世界,而是指人的內心體驗到的一種存在。它既是一種人的內在精神的提升與淨化手段,更是一種待人處世的真誠態度。而這也必將換來同樣真誠的回報。任何虛假的東西,都將如竹籃打水一樣,不會帶來任何收穫。
《論語》,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寶藏,是結晶,透過《論語》去理解語言背後所蘊藏的民族精神、思想和智慧,對於我們無不是一種心靈上的是提升與升華。
《論語》,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縮影,是五千年文明的積澱,是中國人的精神元素,是一種生命的延續,是一種國量的所在,是一種精神的不朽。
《論語》讀書筆記5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裡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讀書筆記6
看因講《論語》所體現出知性氣質而被眾人所熟知的於丹女士的專訪,她這樣描述孔子: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專訪在笑聲中結束,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巨大的困惑。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孔子?換言之,孔子及《論語》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現實中的意義重點在於作為誘惑出現。眼睛作為對外界認知的一個通道,似乎更易被現實所亂,從而蒙蔽內心。色彩是斑斕無常的,正如每一種誘惑與欲望,而能夠抵之御之的唯一辦法即是強大、堅定自己的內心。
而溫度,正是內心的良藥。
《論語》教與人天地和諧共處之道為先,其意很是明確:一個人可以閉世隱居(而這點確實由許多人難以揣測的社會因素造成),但他必須活在世上——意味必須先學會與自然相處,儒家所講的類似與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體現。而第二要務即為心靈之道,我覺得這足以體現孔子這個聖賢對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靈足夠強壯,那麼便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在人生的風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氣平;同樣,是要給心靈找到正確的歸途,那麼仁、義、禮、智、信自然成為其準則,黑白清濁也就自然分明。國外的情詩中總說:WESHOULDBESTRONGENOUGHTOFIGHTFORTHISLOVE。雖然情感亦屬錯綜複雜,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個「足夠強壯」也與孔夫子所倡的心靈之道不謀而合。
明白這兩點後,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問題。「為大事者不拘小節」主要的路徑已確定,自然就難墮迷途。我們確實能從《論語》中看到一個真實的孔子,他擁有一個常人應有的率性,也擁有一個聖哲的豁朗與通徹;也會對天發誓,也會「知天命」而慨嘆。——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嚴格要求心靈,放鬆生活狀態。
在現代社會紛雜之中,人生需要一個自己心靈的樂土,而《論語》的意義在於「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照耀下踏上歸途。」
《論語》讀書筆記7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人國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捧著這本厚實而蘊含著生命真諦的《論語》,輕輕的翻開,那淡雅而古老的書香,便撲面而來,感悟一頁頁間,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一面面,洗滌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天,人類社會正處著急劇變化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孔子曾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在風和日麗暖的季節,其他樹木和松柏沒有區別,鬱鬱蔥蔥,一身碧綠。到了大雪飄飛,嚴寒時節,其他樹的葉子紛紛凋零,唯獨松柏卻經得住風霜雨雪的考驗,歷劫不同,一身傲骨!也只有受得起磨練,在任何惡劣環境下依然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人,才能擁有著君子的節操,唯有這樣,民族魂才得以發揚,唯有這樣,中華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揚,國家才得以發展壯大!後有長徵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徵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是更具有現實意義。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白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哦不斷發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為人民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進步的光輝點。
讀著《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有更有意義。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現在,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棵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論語》讀書筆記8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讓我們每星期做讀書筆記積累好詞好句。老師告訴我們讀書一定要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樣才能把書讀好,做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我讀過一本書《論語》這是儒家經典。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美好藍圖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裡面故事十分精彩讓我特別喜歡。
記得有一篇是這樣: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他的祖先是名門,到了父親那代家敗了。張衡從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雖然家境貧寒,但張衡從不自暴自棄,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聰明,十分好學。通過各種辦法找書來讀,他對知識十分渴望。他喜歡晚上一個人對著天空數星星,滿天星星吸引他漸漸地他對天文學產生濃厚興趣。他喜歡聽祖母講嬋娥奔月的故事,他邊聽邊思考,為什麼晚上會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裡去。祖父留下好多書,他用幾年時間就全部讀完。張衡和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我讀了這篇故事深有感觸,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慚愧。以前爸爸媽媽讓我多寫一些字,我就不高興,一會兒跑來跑去,一會兒看電視。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心裡總有委屈,就知道讓我寫字。有一次,我把作業本上的字寫得東倒西歪。媽媽看見了讓我擦掉重寫,我不但沒有寫好,反而把作業本弄破了,媽媽狠狠地打了我,讓我道歉,我也要把自己想法說出來,才認錯。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媽媽嚴厲也寫不好今天的字,我決定以後一定要聽爸媽的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好孩子。
書,使我開動腦筋,使我快樂,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惡,書增長我知識開闊了我眼界,學會了感恩伴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