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紅色文化資源(思享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研究)
2023-10-17 15:07:40 1
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張莉
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紅色遺址豐富,2018年,四川省在《關於貫徹落實〈2016-202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中,就確立了包含阿壩紅原邛溪鎮、甘孜瀘定磨西鎮、雅安石棉安順場在內的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紅色旅遊特色小鎮。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這些紅色遺址,一方面能促進文化交融,形成團結各族人民磅礴的力量。另一方面,將為少數民族革命老區沿線帶來經濟輻射功能,改善生活環境,切實有效地促進少數民族革命老區鄉村振興。
以「人」言說紅色文化
基於「紅色遺址旅遊」視域下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傳播路徑中,長徵親歷者與紅色文化傳承人的言說是最直接、寶貴和鮮活的。1934年5月29日,中共工農紅軍從石棉場強渡大渡河,迅即沿大渡河西岸直奔瀘定橋,開啟了在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長達一年零八個月的長徵。這一路上,工農紅軍用實際行動踐行偉大長徵精神,紅軍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地宣傳紅色文化,「紅後代」將紅色精神一代一代傳播,少數民族同胞也深受紅色文化薰陶,有較深刻的紅色文化積澱。
從「人」的向度上講,主要聚焦在三類典型言說者。首先是流落紅軍。亟待對健在的流落紅軍進行全面的口述史研究整理,形成珍貴的流落紅軍資料庫,以此還原當年最真切的長徵歷史,永恆定格最鮮活的瞬間。例如,今年1月,四川高校科研團隊與四川電視臺合作,對現健在的流落紅軍王全英進行了採訪與口述,同時對紅軍歌謠等口頭文化進行了演唱、挖掘整理,讓這些珍貴的口述材料,通過文字、音頻、視頻方式保存下來。其次是「紅色後人」。「紅色後人」的口述,將是長徵歷史與紅色文化的有益補充。第三類典型是意見領袖。如當年協助紅軍長徵過境的著名人士有四川甘孜州百利寺格達活佛,與劉伯承歃血為盟的彝族果基家頭人果基小葉丹都對紅色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通過少數民族革命老區解說員、文化宣傳者的講解,已經成為了有溫度的革命故事,感人至深。
以「物」傳遞紅色文化
1934年10月以後,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陸續開始了戰略大轉移——長徵,分別通過了十多個少數民族地區,其中紅二、四方面軍在川、康的藏羌少數民族地區停留的時間更長,達一年以上。這些少數民族革命老區苦難深重,渴望解放的心情十分迫切。長徵中,紅軍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主張深受當地群眾擁護,也潛移默化內化到了當地群眾的思想中。例如,中國工農紅軍《對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同胞布告》、紅四方面軍《告川西北藏彝民族書》、流落紅軍名冊、長徵用品、人物傳記、生活紀實、人物書信、日記、電報、回憶錄、流落紅軍認定材料、紀念品、紅軍歌謠、地方志、媒體影像資料陳列在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各地革命紀念地,形成極強的視覺展示,遊客可以駐足留影,並通過朋友圈展示給更多人。
紅軍走過的少數民族革命老區基本都形成了紅色遺址。例如在涼山州會理縣的皎平渡紅軍渡江遺址、會理會議遺址、涼山州冕寧縣彝海結盟遺址、冕寧紅軍長徵紀念館、雅安市寶興縣夾金山紅軍紀念碑、甘孜州瀘定縣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等。從「物」的向度上講,依託於這些紅色遺址,遊客從紅色旅遊中得到精神洗禮,當地群眾則通過基於紅色遺址的旅遊,獲得更多就業機會,例如四川涼山州冕寧縣就是通過彝海結盟紅色遺址旅遊,使得全村110戶貧困戶早在2018年就全部脫貧。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依託「兩彈一星」紅色遺址,完成了「兩彈歷程館」「鄧稼先舊居」「王淦昌舊居」「三防教育觀」四個現場教育展館建設,累計徵集展陳圖書資料2萬多份,文字資料500多萬字,原子彈、氫彈、華龍一號等實物模型以及其他珍貴文物3000餘件,形成了良好的紅色遺址旅遊群效應。
以「儀式」踐行紅色文化
從「儀式」的向度上講,基於紅色遺址旅遊,通過舉辦長徵紀念活動,能幫助遊客深刻地把握長徵精神在少數民族革命老區的傳播脈動,感知長徵崢嶸歲月。例如,在建黨百年的契機下,四川省於今年4月在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場紀念廣場舉辦了「重走長徵路 奮進新徵程」紅色旅遊年啟動儀式,巧渡金沙江紀念地涼山州會理縣、飛奪瀘定橋紀念地甘孜州瀘定縣、艱辛過草地紀念地阿壩州紅原縣被設為「紅色遺址旅遊儀式專列」,舉辦了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優秀紅色講解員講百年黨史巡迴宣講活動、紅色文獻巡展、「重走長徵路」體育活動,讓觀看及參與儀式的遊客在紅色遺址旅遊中有更深入的情感捲入及思想體會。
除了緊密圍繞紅色遺址旅遊的紅色文化儀式,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各地有鮮明的民族文化,構建「紅色儀式 民俗儀式」融合發展思路,可以強化紅色產業帶動作用。開展紅色旅遊藝術節、演藝和賽事活動。例如紅原、若爾蓋是紅軍長徵走過的大草原,當地建立了長徵紀念館等紅色遺址,具有豐富的人的向度與物的向度紅色資源,同時,當地有濃鬱的民族音樂文化,犛牛、賽馬、青稞酒、帳篷都是可挖掘的民族元素,因此,將基於紅色遺址的紅色資源與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研發自主的文創儀式,形成紅色文化培育、紅色遺址旅遊價值綁定的民族文化全產業鏈體系。截止2021年,四川省阿壩州紅原雅克音樂節已經舉辦了五屆。
以「新媒體」傳播紅色文化
「新媒體」傳播紅色文化有「新興傳媒服務傳播」與「新興傳媒主導傳播」兩種發展趨勢。具體來說,一方面,新興傳媒仍然依託於傳統意義上基於「紅色旅遊遺址」地標本身開展的文化傳播,新興傳媒拓展媒介形態,豐富了媒介表達方式,增強了媒介傳播效果,但其本身作為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媒介屬性並沒有改變。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可在立足線下紅色遺址旅遊常態與紅色文化傳播的基礎上,藉助微信、抖音等新媒體為紅色遺址旅遊宣傳造勢,舉辦長徵文化網絡論壇,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活動。例如,今年6月,四川省委網信辦、重慶市網信辦、四川省委統戰部和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聯合主辦「重溫光輝歷程 傳承紅色基因」網絡名人川渝行活動。網絡達人們通過線下親身參與重走長徵路活動,實地了解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豐富的紅色遺址資源,以此回到新興傳媒空間,在網絡平臺上共同講好黨的故事、少數民族革命老區長徵故事、少數民族老區革命故事、紅色文化傳承與傳播故事。與此同時,近年來,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基於「紅色遺址旅遊」的紅色文化傳播已經延伸出無限網絡空間,所有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均有官網、微博、微信,形成紅色遺址旅遊的標配。在這些「紅色」微信公號中,可以聽語音講解,可以上黨課,可以查看「人物介紹」、「基本陳列」、「館藏精品」等,以此形成對傳統基於紅色遺址實體旅遊的有效補充。
另一方面,新興傳媒即是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媒介,又是一個具有自身敘述邏輯的傳播域。紅色遺址和紅色文化在由實體化呈現向虛擬化展示轉變的過程中,也需要遵守新興媒介敘述邏輯,方能在新的傳播域中進行傳播。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人員旅遊流動,尤其是跨省紅色遺址旅遊受到限制,四川紅色遺址旅遊也受到影響,但這卻加速了新興傳媒主導紅色文化傳播的進程。「新興傳媒」具有打破時空界限、信息高集成、可視化、沉浸式體驗、高頻互動等敘述特點。例如今年9月10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中央黨史研究室指導,四川省網信辦承辦,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四川省扶貧和移民局等單位協辦的「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全國近60家媒體一起,為紅色遺址旅遊在新興傳媒傳播域中如何傳播進行充分討論,提出要充分遵循網際網路敘述邏輯,利用大數據、VR、AR、裸眼3D等新技術讓四川少數民族革命老區紅色遺址活起來,動起來,實現紅色文化的互動式傳播。
(作者單位: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日報理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郵件主題處註明「理論投稿」字樣,四川日報思想周刊和川觀新聞思想頻道將選擇選擇刊用。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