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的文字的來歷(漢字大寫數字來歷溯源)
2023-10-18 05:18:57 7
漢字中的數字原本沒有大小寫之分。「大寫數字」實際上是「小寫數字」的10個同音別字,「大寫數字」原本另有其意,有一些沿用至今,另有一些在歷史的長河中被遺失、忘卻。
壹:專一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荀子·大略》
譯: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學生一心一意地學,很快就會有成就。
貳:變節,叛變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詩經·衛風·氓》
譯:女子沒有什麼差錯,男子行為卻前後不一致了。
叄:「參」的另一種寫法,加入,接見
肆:任意妄為
伍:古有「五人為伍」之說
據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記·岱嶽觀造像記》記載,《岱嶽觀造像記》是武則天時所立的石碑,上面已經有了大寫數字。顧炎武考證說:「凡數字作壹、貳、叄、肆、伍、陸、漆、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製字。」
眾所周知,武則天成為女皇帝後,認為自己是開天闢地第一位女皇,不但把唐的國號改為周,還製造出很多漢字,這些漢字大多已不傳,流傳至今的,除了跟她名字有關的「曌」字,也就剩下上述可以防止塗改的大寫數字了。
大寫數字在武則天朝以後不僅使用在碑石上,也出現在詩文中。唐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長慶集》中《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有這樣的記述:「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捌萬貫。」其中「貳」「拾」「漆」「捌」都是大寫數字。顧炎武說這個「漆」字,本應作「桼」,多的三點是後人妄自加鑿的。「漆」後簡為「柒」,又省作「七」。
大約到了宋代,官府文書所用計數數字都得用大寫。宋代學者程大昌在其所著《演繁露·十數改用畫字》中寫道:「今官府文書凡計其數,皆取聲同而畫多者改用之。於是壹、貳、叄、肆之類,本皆非數,直是取同聲之字,藉以為用,貴點畫多不可改換為奸耳。」
所以,武則天才是漢字大寫數字的發明者,而朱元璋的功績,在於把「漆」變成了「柒」,「陌」變成了「佰」,「阡」變成了「仟」,他是個完善者。
關注qingmeizhujiuren(長按可複製),閱讀5000年歷史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