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負荊請罪講的是誰的故事(成語披荊斬棘由來)
2023-10-17 21:16:15 2
一、初識劉秀:
馮異,字公孫,潁川郡父城縣(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人,出自姬姓馮氏,周文王后裔,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七位。
馮異
新莽政權末期,馮異任潁川郡郡掾。公元22年,南陽郡劉縯等綠林軍起兵,馮異奉命,統領五縣,據父城,抵抗綠林軍。23年,新莽政權覆滅,綠林軍擁戴劉玄,建立更始政權,開始平滅其它勢力,更始帝劉玄,派劉秀率軍,由南陽進攻父城,馮異外出巡視屬縣,被綠林軍俘獲。此時,其堂兄馮孝等,皆在劉秀軍中,共同保薦馮異,劉秀遂勸降馮異,曉以天下大勢,馮異身為豪傑,為劉秀的氣度所感染,慨然應允。馮異回到父城縣,搬取老母,準備歸順劉秀。
不料,風雲突變,劉玄定都宛城,殺劉縯,將劉秀調回宛城,另派將進攻父城,馮異是為劉秀所感召,是要投奔劉秀,並非是要投奔更始政權,因此,馮異始終堅守父城,拒不投降更始政權,先後擊敗了更始諸將的十餘次圍攻。
劉秀回到宛城並受封武信侯後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
後來,劉秀任司隸校尉,經過父城。馮異立即開城奉獻牛酒迎接,正式投奔劉秀,被任命為主簿。馮異又推薦許多同鄉,如後來同為雲臺二十八將的銚期等,劉秀任命他們為掾史,馮異很快成為劉秀的得力助手。
河南綠林軍,先後定都宛城、洛陽、長安,但是,山東赤眉軍、河北銅馬軍不服。更始帝劉玄到長安後,急欲平定河北,想派劉秀前往討平河北,大司馬朱鮪等諸將,強烈反對劉秀出巡河北。就在劉玄猶豫不決的時候,馮異給劉秀出了一條錦囊妙計,馮異勸劉秀,一定要想辦法巴結當時頗有權勢的左丞相曹竟,劉秀聽從了馮異的建議,「厚結納之」,最終,得到劉玄批准,討伐河北,這一下,劉秀之勢不可阻擋了。
劉縯遇害後,劉秀在獨居時常哭泣。馮異前去寬慰,並進言,勸劉秀收攬人心以發展自己的勢力,劉秀深以為然。
24年,王郎在邯鄲起事,劉秀入據信都縣(今河北省邢臺市一帶),命馮異至河間一帶(今河北省東部滄州市河間市)招收兵馬,授偏將軍。此後,馮異隨劉秀,擊破王郎,平定河北,以及戰功封為應侯。
擊破王郎
為了促成和真定王劉楊的聯盟,劉秀親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此時距劉秀在宛城迎娶陰麗華尚不足一年。
見劉秀在河北勢力猛增,更始帝劉玄頗感不安,於是,他遣使至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令其交出兵馬,回長安領受封賞,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由,拒不領命,並將劉玄派去接收的官吏一一擊殺。
劉秀髮幽州十郡突騎,與佔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交戰,經過激戰,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軍,將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
至此,劉秀脫離綠林軍,改換旗號,其主力變為銅馬軍,與劉玄綠林軍,樊崇赤眉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二、獻計破敵:
劉玄派舞陰王李軼、大司馬朱鮪等,率三十萬大軍鎮守洛陽,防備劉秀。劉秀為鞏固在河北的統治,命寇恂為河內太守,馮異為孟津將軍,統率河內、魏郡二郡駐軍,共同抗禦朱鮪、李軼,從北方壓制洛陽。
馮異探知朱鮪、李軼不和,為了分化瓦解,致書李軼,曉以禍福,指出劉玄政權已危在旦夕,而劉秀勢力則蒸蒸日上,勸其歸降。李軼自從通書後,不再與馮異交鋒。馮異趁機大力奪取各地,北奪上黨,南取成皋(虎牢關一帶),直逼洛陽。
馮異見分化瓦解策略已經奏效,於是上奏劉秀,建議劉秀進一步激化李軼、朱鮪間的矛盾,故意洩漏李軼與馮異通書信的內容,劉秀照辦,朱鮪聞知大怒,派人刺殺李軼,馮異率部,南渡黃河攻朱鮪,朱鮪迎戰失利逃歸洛陽。
捷報傳到河北,諸將慶賀劉秀,並勸他即位稱帝。劉秀遣使令馮異來鄗邑商議大計,馮異也勸劉秀稱帝。
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正式建國,於河北鄗城(即高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是為漢世祖光武帝。
26年,改封馮異為陽夏侯。
三、剿平赤眉:
此時,赤眉軍已經殺到長安,擁立劉盆子為帝,擊敗綠林軍,更始政權一片混亂,劉玄投降,因赤眉軍暴虐,關中父老都心向綠林軍,想再擁立劉玄,赤眉軍恐怕有變,遂殺劉玄。
劉秀派鄧禹率軍西入關中,此時,赤眉軍將關中禍害到,三輔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數十萬大軍擁在長安,糧草告罄,只得撤出長安,西走隴右以補充糧草,被割據隴右的隗囂(AO,三聲)擊敗,此時嚴冬,「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斃」,赤眉軍只得再次折回長安,並擊敗了進駐那裡的鄧禹軍,鄧禹逃出長安。
27年,劉秀又派馮異前往關中,為徵西大將軍,代替鄧禹指揮西徵軍。馮異剛到關中東部,鄧禹敗兵聯合馮異部與赤眉再戰,再次大敗,馮異退到河南邊界,鄧禹則遠走宜陽。馮異收攏歸散的部下,堅壁清野,待機再戰。不久,馮異軍與赤眉再次大戰於崤底(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這是雙方的決戰,一直殺到日頭偏西,雙方皆傷亡慘重,馮異提前選精壯之士,伏於道路兩側,此時見雙方皆已力衰,伏兵殺出,赤眉軍驚潰大敗,八萬餘人被迫投降。崤底之戰,使得赤眉軍遭到重創,元氣大傷。
光武帝劉秀下詔表揚馮異先敗後勝,詔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後來演變為成語,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赤眉軍向宜陽一帶逃去,馮異率軍緊緊追趕,劉秀率軍在宜陽一帶阻截,尚有十幾萬兵馬的赤眉大軍無奈在宜陽被迫投降,並向劉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的傳國玉璽和更始的七尺寶劍。赤眉降後,上繳的兵器和甲冑堆放在宜陽的城西,與旁邊的熊耳山一樣高。
劉秀又命馮異,佔據關中,整頓已經被赤眉軍禍害得殘破不堪的關中。
這時赤眉雖已投降,但關中當地豪強武裝分據各郡縣,互相攻擊。馮異邊戰邊走,屯兵於長安上林苑,這時關中,百姓飢餓,人吃人,一斤黃金只能換到五升豆子,馮異軍士都以果實為糧。劉秀命南陽部隊援助馮異,並且送去穀子和絹,援兵及糧草到時,馮異軍中齊呼萬歲。馮異兵士糧食逐漸增多,遂對不聽從命令的當地豪傑們逐個擊破、收服,漢家威德盛行於關中,關中全境平定。
馮異統治關中,人稱「鹹陽王」,馮異不自安,向劉秀請求調離,劉秀很信任他,勸他不必擔心。
這幾年間,在關東,據守洛陽的朱鮪歸降,此後,劉秀平滅了梁王劉永,統一了關東。
30年,建武六年春,馮異到洛陽朝帝,劉秀賜以珍寶、衣服、錢帛,數次賜宴引見,商議討伐隴蜀大計。
劉秀指著馮異對滿朝大臣說:他為我劈開多刺叢生的荊棘,平定了關中。 」披荊棘」本是劉秀誇獎馮異的徵戰之功,後演變為成語「披荊斬棘」,比喻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或克服創業過程中的艱難。
披荊斬棘
四、進攻隴右:
此時,劉秀佔據關東、關中,與佔據隴蜀的隗囂、公孫述,呈三足鼎立之勢。
劉秀派馮異進攻隴西隗囂勢力,馮異率軍,一路攻入隴西,
33年,建武九年,隗囂去世,部眾擁立隗囂子隗純,繼續佔據冀縣一帶,公孫述派遣部將往救隗純,光武帝劉秀命馮異任天水太守,擊敗公孫述援軍,切斷了隗純的外援。
34年,建武十年,馮異病故於軍中。劉秀得知後,賜諡號為陽夏節侯。
五、大樹將軍:
《資治通鑑》記載,馮異為人處事,謙虛退讓,不居功,不自誇,出行與別的將軍相遇,就把馬車駛開避讓。軍隊前進停止都有明確旗幟信號,在各部隊中,馮異軍最有紀律。漢軍宿營時,其他將軍在一起討論功勞,馮異經常獨自退避到樹下,軍隊中稱他為「大樹將軍」。每次重新安排各將領任務時,士兵們都說願意跟隨大樹將軍,光武帝劉秀因此而大為稱讚。
大樹將軍
馮異的後裔:
子:馮彰,襲封陽夏侯,後改封東緡侯,又改封平鄉侯;馮欣,封析鄉侯。
孫:馮普,馮彰之子,襲封平鄉侯,後因罪廢除爵位。
曾孫:馮晨,馮普之子,襲封平鄉侯。
公元60年,漢明帝命人繪二十八功臣像,宣於南宮雲臺。雲臺二十八將,馮異名列第七。
782年,唐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徵西大將軍陽夏侯馮異」在列。
1123年,宋武廟七十二將中,馮異在列。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馮異亦位列其中。
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東漢時期的大臣只有鄧禹、馮異。
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是馮異故裡,馮異歸葬於此。清代《寶豐縣誌·輿圖》中標註有「馮異冢」,據縣誌記載,馮異冢,墓園範圍有九千多平方米,墓前有石碑,大約高七尺、寬二尺,上書「大樹將軍之墓」,文革期間,墓園被毀,現在變為農田。
清嘉慶年間,馮異墓經過一次整修,據《寶邑碑銘》收錄,馮異冢的墓碑上有碑文:「保主劉秀將軍馮異,年殉四十五,憨厚忠貞,不求功績,陣亡沙場,回故土埋葬安寧鄉。」款為「皇清嘉慶二十年重修」。
姬姓馮氏,包括很多支系,其中一系是長平之戰韓國馮亭的趙國馮氏、秦國馮氏,而馮異則是與馮亭不同的另一系,馮異的後裔,形成「大樹堂」。
馮異開創了「大樹堂」一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