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節氣之穀雨古詩(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七章)
2023-10-24 20:35:29 1
陳錦雲、曾秀英選編《節日節氣詩》正文
穀雨七絕283—314首賞析
十四、穀雨(三月下半月)
穀雨簡介:鬥指辰,即東南方向,太陽黃經為30度。這時雨水充沛,是穀物生長的良好時節。穀雨就是雨生百穀、作物生長的意思。(見季著34頁)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這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發育關係很大。雨水適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穀」,反映了「穀雨」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但雨水過量或嚴重乾旱,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後期產量。穀雨在黃河中下遊,不僅指明了它的農業意義,也說明了「春雨貴如油」的特點。
中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穀雨時節,花信風將結束了。花信風,應花期而來的風。中國節氣用語。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云:「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人們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花為代表,叫做這一節氣中的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根據農曆節氣,從小寒到穀雨,共八氣,一百二十日。每氣十五天,一氣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氣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順序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穀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俗話說得好:「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蔭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繁育、遷徙等,都與氣候變化相關。人們把這些大自然的一種節律現象叫做物候。了解一些物候常識,有助於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詩的內容。(百度·百科·穀雨)
穀雨
28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盛唐)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出處】律詩70頁。唐三全譯422頁。小學生43頁。唐典300頁。風景詩27頁。絕句三百首38頁。歷代風景詩128頁。歷代絕句168頁。鬱賢皓編選《李白集》34頁。唐詩選172頁。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天水縣附近),隋末其先流寓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即出生於此。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一作清廉鄉)。二十五歲離蜀,長期在各地漫遊。天寶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薦舉,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權貴讒毀,被「賜金放還」,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敗牽累,至德二年(757)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東還。晚年漂泊困苦,卒於當塗縣令、篆書家李陽冰家中。李白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歌、神話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偉絢爛的色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有《李太白集》。清王琦所注《李太白詩集注》較為完備。見唐典1401頁,小傳中一冊156頁,唐詩選121頁。
【簡析】送別詩。千古名篇。富有詩意的送別。大唐全盛之時,大名鼎鼎之地,風流倜儻之人,英姿勃發之情,萬眾矚目之地,集萬千美好因素於一詩,千古難覓。當然,詩仙最難覓,換成別人來送行,也只是多說幾聲拜拜而已,太俗。煙花三月下揚州,千古麗句,千載之下,誰有此語?
穀雨
湖北省黃鶴樓新貌
李白畫像
284、江南逢李龜年
(盛唐)杜 甫
歧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出處】律詩123頁。唐三全譯425頁。小學生80首67頁。唐典599頁。絕句三百首56頁。歷代絕句262頁。杜甫集293頁。杜甫詩選390頁。
【作者】杜甫,見立春七律030首《立春》簡介。
【簡析】「少陵七絕,此為壓卷」(孫洙《唐詩三百首》)。唐代宗大曆五年(770)作於長沙。杜甫此年去世。此為杜詩絕句中最晚的一篇,也是最好的一篇。一二句對仗工整。落花時節又逢君,一語雙關,渾然天成,千古傳誦,誰與爭鋒?以美景襯託哀情,十分成功。
穀雨
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畫像
285、己亥雜詩(其五)
(晚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出處】律詩483頁。初中生121頁。清典1437頁。絕句三百首328頁。歷代絕句1543頁。清詩三百首293頁。
【作者】龔自珍,見驚蟄七絕097首《己亥雜詩(其一二五首)》簡介。
【簡析】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暮春時節離開京都辭官南歸杭州故裡時作。詩人身負「絕世奇才」,企圖變法圖強,為英國利用鴉片入侵之事,力主對英作戰,得罪主和派的大臣穆彰阿,被迫辭官南歸。「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寫落花最好之詩句,已成為廣泛傳誦的名句,無感傷,有亮色,富有哲理,十分精警!千載難聞此語!落紅(即落花)是詩人自己坎坷身世的自喻。他表示,他要像落花一樣,化成春天的泥土,哺育生意盎然的春天花朵。哲理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充分表現了詩人在逆境中不甘沉淪、積極進取的戰鬥精神。
離愁,摸不著看不見,居然言「浩蕩」(浩蕩,形容水勢洶湧壯闊,例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這是典型的拈連的修辭手法,有如李白《贈汪倫》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楊朔《荔枝蜜》的「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穀雨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畫像
286、金谷園
(晚唐)杜 牧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出處】唐三全譯452頁。唐典1100頁。歷代絕句657頁。
【作者】杜牧,見元日七絕004首《歲旦朝回口號》簡介。
【簡析】詠史詩。詠某一具體事件,好。人類社會的滄桑巨變,最為深刻動人!第二句使用反襯寫法。流水,野草,反襯人類社會某些歷史事件帶給後人的悲傷之巨,感慨之深,是常見寫法。第四句聯想合理,比喻貼切自然,意味雋永。
金谷園,故址在今河南洛陽西北,是西晉富豪石崇的別墅,繁榮華麗,盛極一時。唐時已廢。《晉書 • 石崇傳》記載,石崇有妓曰綠珠。美而豔。孫秀使人求之,不得,矯詔收之。崇正宴於樓上,謂綠珠曰:「我今為爾得罪。」珠曰:「當效死於君前。」因自投於樓下而死。流水,指東南流經金谷園的金水。
穀雨
金谷園
晉朝美女綠珠畫像
落花猶似墜樓人
287、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盛唐)李 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出處】初中生75頁。唐典286頁。作品選中一冊85頁。絕句三百首37頁。歷代絕句185頁。李元洛唐三283頁。李白集175頁。唐詩選165頁。
【作者】李白,見穀雨七絕283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簡介。
【簡析】此詩約作於天寶八載(749)。把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的寫法,其實就是擬人寫法。當人們需要表現強烈或深厚的感情時,常常使用這種寫法,效果不錯。此詩第三句奇絕,正因為此種寫法。楊花落盡子規啼,正是暮春景象。
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狹義的五溪即今湖南省懷化市。其境內重要的沅水支流有巫水(雄溪)、渠水(滿溪)、酉水(酉溪)、㵲水(潕溪)、辰水(辰溪)等,古稱「武陵五溪」,因此懷化自古便稱「五溪之地」。廣義的五溪的範圍就是沅水中上遊地區,以懷化為中心地帶,包括湘黔渝鄂等省市的周邊地區,共三十幾個縣市。今懷化市、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等都在五溪之內。
李白此詩中提及的「夜郎」,是古縣名,位於今湖南省沅陵縣。不是傳統認為的位於今貴州省桐梓縣的古夜郎國。
「夜郎國」,是中國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夏商時屬百濮地,《國語·鄭語》云:「楚鼢冒始啟濮」,又《史記正義》載: "濮在楚西南"。夜郎成名問世,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將軍莊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省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 這時,人們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國。夜郎國被中原政權記述的歷史,大致起於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夜郎王興同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王朝,被漢朝牂柯太守陳立所殺,夜郎也隨之被滅,前後約300年。
古漢語成語中有「夜郎自大」(拼音: yè láng zì dà),最早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東漢班固《漢書·西南夷傳》亦有相似的記載。後人根據上述文獻提煉出成語「夜郎自大」。該成語原指國土很小的夜郎國王自以為大,比喻人不自量力,妄自尊大;在句中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新唐書 • 文藝傳》記載,王昌齡因為「不護細行」(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左遷龍標(治所在今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黔城鎮(原湖南黔陽縣))尉。李白對其充滿同情和關切,故有此作。
穀雨
楊花落盡子規啼
湖南省懷化市(五溪)新貌
懷化市洪江市黔城鎮:黔陽(龍標)古城
288、淮上與友人別
(晚唐)鄭 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出處】律詩254頁。唐典1349頁。絕句三百首115頁。歷代絕句861頁。李元洛唐三309頁。
【作者】鄭谷,見清明節五律280首《旅寓洛南村舍》簡介。
【簡析】送別詩。寫得別開生面,富有情韻。前三句用江頭春色、楊花柳絲、離亭宴餞、風笛暮靄等意象,迴環往復,反覆渲染離情別緒,蓄勢充分,因此第四句就顯得水到渠成了:君我對比,各奔前程。以敘述語作結,韻味更加深長。
楊花,《詞源》解釋為「柳絮」。古代詩詞中的「楊柳」意象,不是指楊樹和柳樹,而是指柳樹,一般是指垂柳。此詩第一句說「揚子江頭楊柳春」,更可見是指柳絮了。(參見百度百科•楊花)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農曆約為三月底四月初,暮春時節),柳絮飄飛,情景迷人,詩人多有佳句。南朝梁庾肩吾《春日詩》:「桃紅柳絮白,照日復隨風。」盛唐杜甫《絕句漫興》之五:「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北宋蘇軾《和孔密州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北宋晏殊《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均可佐證。
此處還有(元朝)黃庚《一春》(新綠園林雨過時,黃鸝無語恨春歸。楊花怕逐東風去,搭住闌幹不肯飛)七絕一首比較值得一讀。
揚子江頭楊柳春
數聲風笛離亭晚
289、暮春歸故山草堂
(中唐)錢 起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出處】律詩133頁。唐典638頁。歷代絕句314頁。
【作者】錢起(710?—780?),字仲文,吳興(今屬浙江)人。天寶進士,曾官藍田尉,官終考功郎中。「大曆十才子」之一。詩以五言為主,多送別酬贈之作,有關山林諸篇,常流露追慕隱逸之意。有《錢考功集》。見唐典1403頁,小傳中一冊217頁。
【簡析】反襯寫法,好詩!一二句寫春鳥、春花之容易改變,反襯出翠竹的不容易改變,體現了詩人對翠竹的喜愛和讚美。同時,詩人的憐竹之意,和翠竹的待我之情,似乎十分和諧、融洽,不僅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而且意蘊深刻,令人回味無窮。
穀雨
辛夷花
杏花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290、晚春
(中唐)韓 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出處】絕句57頁。唐典802頁。歷代風景詩142頁。歷代絕句444頁。最美的節氣詩詞(春)43頁。
【作者】韓愈,見雨水七絕083首《早春》簡介。
【簡析】詩題一作《遊城南晚春》,可知是詩人長安郊遊時即景遣興之作。主題是讚美春天,挽留春天。擬人寫法,運用得十分生動,也十分高明。寫得頗富奇趣。
表面上寫郊遊即目所見之景:晚春時節,草樹為了挽留春天,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因風起舞,化作雪飛,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對春天的熱愛。
實際上可能暗含哲理:詩人胸懷開闊,眼光獨到,也許他是在鼓勵那些「無才思」者勇於創造、敢於表現自我的精神。無才思,未必是諷刺、挖苦,也許是讚許、鼓勵。正因詩意可以有多種理解,此詩才更加耐人尋味。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291、春怨
(盛唐)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出處】唐三全譯431頁。唐典623頁。歷代絕句223頁。
【作者】劉方平,見驚蟄七絕098首《月夜》簡介。
【簡析】宮怨詩。第二句尤其含蓄。金屋,用漢武帝金屋藏嬌典故,暗示宮女。淚痕,暗示垂淚已有多時,內心之憂傷自不待言。門外梨花凋謝,色調慘白,有力地烘託了門內宮女的幽怨之情。梨花似乎還象徵著宮女美人遲暮的命運,更加值得玩味。此詩既寫出時間之推移,又寫出空間之變換,層次分明,十分難得。
梨花滿地不開門
寂寞空庭春欲晚
292、南園十三首(其一)
(中唐)李 賀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出處】四季風光109頁。絕句三百首84頁。歷代風景詩57頁。李元洛唐三167頁。
【作者】李賀,見清明節七絕260首《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其四)》註解。
【簡析】寫景詩。似乎有所寄託。園子中的草樹都依次開花了,這些花,無論大小紅白,都嬌豔得如同美女的臉龐。但可惜日暮風吹,只能零落於風前,凋謝於土裡。似乎暗喻懷才不遇之人的悲慘命運。
南園,李賀在福昌(今河南宜陽西)昌谷故居的讀書之處。越女腮,暗用典故。梁朝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蓮花泛水,豔如越女之腮。」日暮,並非實指當天傍晚,乃暗用李白《將進酒》「朝如青絲暮成雪」之典,極言青春變成衰老之快。嫁與春風,即花落之意,聯想豐富,說得特別有詩情畫意而已。
小白長紅越女腮(梨花)
小白長紅越女腮(牡丹花)
293、雨晴
(晚唐)王 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出處】律詩258頁。唐典1373頁。千家詩48頁,詩題為《春晴》。歷代風景詩66頁。歷代絕句899頁,題為《晴景》,詩句頗多異文。李元洛唐三145頁,文句頗為不同。
【作者】王駕,見春社七絕151首《社日》簡介。
【簡析】傳世佳作。即景詩。寫雨後漫步小園所見的殘春之景。花是春天的象徵,一二句通過寫雨前、雨後不同情景的對比,體現了詩人的惜春之情。第三句筆鋒一轉,由靜而動,寫蜂蝶紛紛離去,使小園更顯冷落、寂寞,詩人心情壓抑至極。第四句是神來之筆,造語奇崛,令人耳目一新。純是詩人天真心態,於理不通,但卻寫出內心最為獨特的新鮮感受,確是全篇之精髓。李白「疑是銀河落九天」,妙處同此。此詩內容普通、平淡,但寫作技巧高超,寫得平中見奇,饒有趣味,值得學習。
雨前初見花間蕊
卻疑春色在鄰家
294、春愁
(清朝)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出處】絕句三百首341頁。清典1670頁。愛國詩歌233頁。歷代絕句1582頁。
【作者】丘逢甲,見元宵節七絕059首《元夕無月》簡介。
【簡析】中日《馬關條約》籤訂於1895年4月17日(即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本詩作於光緒二十二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正是「去年今日」,時當穀雨節氣。傳誦一時的名作。愛國思想,十分強烈。勿忘國恥,強我中華!非一般吟風弄月之作可比也。
春愁難遣強看山
295、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楊萬裡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出處】四季風光118頁。宋典 頁。
【作者】楊萬裡,見立春七律032首《十二月二十一日迎春》簡介。
【簡析】描寫農村春末夏初小景之詩。一二句寫環境。簡樸,疏淡,有濃鬱的鄉土特色,使人感到親切。三四句寫兒童追蝶的情景。風趣幽默,充滿童真。觀察仔細,細節描寫比較成功。全詩雖無深刻意蘊,卻通俗易懂,靈動飛走,引人入勝。
籬落疏疏一徑深
飛入菜花無處尋
296、絕句
(宋朝)吳濤
遊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
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
【出處】四季風光124頁。絕句三百首184頁。宋典748頁。宋詩選注147頁。歷代絕句1087頁。
【作者】吳濤(生卒年不詳),南宋詩人。字德劭,崇仁(今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人。系宋高宗紹興年間著名隱士環溪先生吳沆的大哥(伯兄)。此處所選《絕句》一詩便是吳沆著的《環溪詩話》中存錄的。全宋詩收入其詩四首:《絕句》,《山居》,《在杭日作》,《仲春》。其中以《絕句》廣為流傳。其餘事跡不詳。見宋典1476頁,百度百科•南宋吳濤。
【簡析】在《宋詩選注》裡,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這是一首寫春深夏淺、乍暖還寒的情味(的詩),倒是極新穎的。」相當精確,值得聆聽。穀雨前後,天氣可能還會一度變得相當寒冷,俗稱「倒春寒」。《德化縣誌》(新華出版社版1992年版)記載閩中戴雲山區俗語,有「清明穀雨,寒死虎母」之語,可資證明。
穀雨
桃花飛盡野梅酸
297、豐樂亭遊春三首(其一)
(北宋)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遊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出處】四季風光107頁。作品選中二冊144頁。歷代絕句965頁。
【作者】歐陽修,見驚蟄七律108首《戲答元珍》簡介。
【簡析】寫愛春、惜春之情,還算典型。只是語言直白,沒有詩味。歐陽修善寫散文,詞也寫得不錯,詩歌比較不行。
遊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豐樂亭
豐樂亭
歐陽修《豐樂亭記》廣告牌
298、落花
(南宋)朱淑真
連理枝頭花正開,妒花風雨便相摧。
願教青帝常為主,莫遣紛紛點翠苔。
【出處】千家詩50頁。宋典不載。詠花114頁。歷代風景詩154頁。
【作者】朱淑真,見元宵節七律072首《元夜》簡介。
【簡析】好詩。比喻、象徵的寫法,很成功。連理枝,比喻恩愛夫妻;妒花風雨,比喻摧殘愛情的可惡勢力;青帝,比喻維護愛情的力量;落花,比喻愛情不幸的人。此詩即景生情,借花喻人,想像豐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是古詩中通篇使用比喻寫法比較成功的作品。此類作品還有:劉禹錫《玄都觀桃花》二首,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朱熹《春日》《觀書有感》等等,別具一格,含義深刻,尤其值得注意。
青帝,司春之神。晚唐黃巢《題菊花》有「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之句,也提到青帝。朱淑真只是「願教青帝常為主」,將命運寄託於他人來主宰,是被動的;黃巢則是「他年我若為青帝」,希望自己來做命運的主人,是主動的,境界高明多了。
此處還有(晚唐)嚴惲《落花》(《全唐詩》)、杜牧《和嚴惲秀才落花》(李元洛唐三169頁)兩首七言絕句值得一讀。
願教青帝常為主,莫遣紛紛點翠苔
299、春日二首(其二)
(北宋)晁衝之
陰陰溪曲綠交加,小雨翻萍上淺沙。
鵝鴨不知春去盡,爭隨流水趁桃花。
【出處】律詩328頁。宋典688頁。四季風光117頁。歷代風景詩149頁。歷代絕句1053頁。
【作者】晁衝之(生卒年不詳),字叔用,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晁補之從弟。授承務郎。師從陳師道。紹聖間隱居具茨山下,徽宗時屢薦不起。詩屬江西詩派。有《晁具茨先生詩集》。見宋典1474頁。小傳不載。
【簡析】即景詩。詩人晚年之作。他少年時代曾是一位豪華自放的貴族公子,如今年老了,偏偏遇上這桃花凋謝、鵝鴨戲水的暮春之景,以人生的秋天面對自然界的春天,感受一定比常人更加獨特深刻。「小雨翻萍上淺沙」,觀察仔細,寫景工巧細密,靜中有動,非心情淡然、盡去浮華者不能為。三四句寫景動感強烈,生活氣息濃厚,流露出淡淡的惜春之情,頗有感染力。
桃花
爭隨流水趁桃花
鵝鴨不知春去盡,爭隨流水趁桃花
300、暮春即事
(南宋)葉 李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出處】千家詩53頁。宋典不載,無條目。
【作者】葉李(生卒年不詳),《宋詩紀事》作葉採,號平巖,或作平嚴,邵武(今屬福建)人。南宋太學生,理宗寶慶初任秘書監。其他生平事跡不詳。見《千家詩》54頁。宋典、小傳均不載。
【簡析】閒適詩。境界清幽,情懷高雅。一二句對偶工整,烘託出書房之寧靜,頗見功力。不踏青,不飲酒,不聊天,而是讀周易,暗示其追求與眾不同。此詩是封建時代情趣高潔的讀書人的生動寫照。
穀雨
點點楊花入硯池
閒坐小窗讀周易
301、春暮
(南宋)曹 豳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
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
【出處】千家詩28頁。宋典不載,無條目。
【作者】曹豳(bīn)(1170-1249)字西士,號東畝,一作東猷、東圳,溫州瑞安曹村(今屬浙江)人。南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安吉州教授,調重慶府司法參軍,改知建昌。紹定六年(1233 ),擢秘書丞 ,兼倉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 ),除浙西提舉常平,移浙東提點刑獄。嘉熙初,召為左司諫。與王萬、郭磊卿、徐清叟俱負直聲,時號「嘉熙四諫」。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禮部侍郎召,為臺臣所沮,遂守寶章閣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諡文恭 。劉克莊為撰神道碑(《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遠傳》。《全宋詞》輯其詞二首。見千家詩49頁。宋典、小傳均不載。又見《唐宋詞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1月北京第1版)402頁。參見百度百科•南宋曹豳。
【簡析】即景詩。花落了,草密了,鶯走了,蛙鳴了,典型的暮春之景。景中含情,體現了詩人對春天逝去的淡淡的憂傷。先寫植物,後寫動物;先寫靜態,後寫動態;以動襯靜;句句不見人,卻句句都寫人。心態淡薄寧靜。寫作技巧還有可以借鑑之處。
另據《最美的節氣詩詞(春)》第128頁稱,曹豳,浙江瑞安曹村人,該村歷史上曾出過82名進士,人稱「中華進士第一村」。有對聯說:「一村文武如斯,思猛士,慕鴻儒,頓使東南為世重;千載溪山猶是,繼先賢,開後學,通觀家族出才多。」曹豳為官清正勤勉,正直敢言,堪稱謙謙君子,可資參考。
穀雨
門外無人問落花
青草池塘獨聽蛙
302、題鶴林寺僧舍
(中唐)李 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出處】千家詩54頁。唐典不載。
【作者】李涉(生卒年不詳),自號清溪子,洛陽(今屬河南)人。憲宗時,為太子通事舍人,後貶為陝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文宗大(太)和年間(827—835),召為太學博士,復以事流放南方,浪遊桂林。其詩擅長七絕,語言通俗。《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另存詞六首。見唐典1406頁。小傳不載。參見百度百科•唐朝李涉。
【簡析】詩題一作《登山》。仕途失意,現實殘酷,詩人精神上十分痛苦。表面上無所事事,沉醉終日,實際上是借酒澆愁,體現其對現實的不滿。三四句故作瀟灑,略顯閒適,骨子裡還是發牢騷。
此詩還有後話:有好事者調整其句序以諷刺庸僧不學無術、語言無味,詩云:「又得浮生半日閒,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終日昏昏醉夢間。」幽默含蓄,聞之足以噴飯。當然,李涉「井欄砂遇盜」題詩(《井欄砂宿遇夜客》(暮雨瀟瀟江上村),見《唐詩紀事》《雲溪友議》《全唐詩》等記載)一事,更加有趣、有味。
穀雨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303、送春
(北宋)王 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出處】千家詩59頁。宋典不載。
【作者】王令(1032—1059),字逢原,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以教書為生。擅詩文。其詩風格奇崛豪放。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見宋典1472頁。小傳不載。
【簡析】暮春即景詩。雖有對春光逝去的一絲惋惜,但更多的是對生活前景的樂觀精神。首句寫景角度獨特,仿佛春光還在。一二句對比分明,說明自然界仍然生機勃勃。三四句挖掘甚深,造語甚奇,由白晝寫到夜晚,從杜鵑鳥挽留春天之勤奮,更讓人聯想到詩人挽留春天之深切。非積極向上者,豈能有此語?
穀雨
三月殘花落更開
子規(杜鵑鳥)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304、三月晦日送春
(中唐)賈 島
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鍾猶是春。
【出處】千家詩60頁。唐典不載。歷代絕句591頁。
【作者】賈島(779—843),字閬仙,一作浪仙,範陽(今河北涿縣)人。初落拓為僧,名無本,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曾任長江主簿,人稱賈長江。其詩喜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苦寒之辭。以五律見長,注重詞句錘鍊,刻苦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長江集》。見唐典1406頁,小傳中一冊348頁。
【簡析】詩題一作《三月晦日贈劉評事》。風光別我苦吟身,妙語!擬人寫法,生動。其實是我告別春天的風光。君指誰呢?應該是指春天,是擬人寫法。未到曉鍾猶是春,痴語。以分秒來計算春天的時間,體現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珍惜、留戀之情,顯得非常獨特、罕見。一個簡單的惜春、戀春之意緒,卻挖掘如此之深,造語如此之奇,不愧為苦吟詩人。別人無話可說之處,他卻能苦吟出一堆內容。內容雖無多大可取,藝術卻有獨到之處。
從葉李到賈島這五首七絕,僅見於千家詩一書,不見其他節日、節氣之書收錄,頗感奇怪。其實它們寫暮春情景,還是相當動人的,有一定的價值。姑存之,以備後人參考。
穀雨
風光別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鍾猶是春(銅壺滴漏)
此處還有(明朝)王一鶚《三月晦日》(花外東風送馬蹄,平原一望草萋萋)(明詩三百首177頁),(明朝)于謙《暮春客途即景》(雨中紅綻桃千樹,風外青搖柳萬條)(元詩三百首71頁),(北宋)邵雍《暮春吟》(林下居常睡起遲,那堪車馬近來稀)(詠物詩選20頁),(北宋)蘇軾《三月二十九日二首(其二)》(門外桃花猶的爍,牆頭荔子已斑斕)(古今歲時雜詠501頁),(中唐)白居易《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慈恩春色今朝盡,盡日徘徊倚寺門)(古今歲時雜詠227頁),(中唐)元稹《望驛臺三月盡》(可憐三月三旬促,悵望江邊望驛臺)(古今歲時雜詠226頁),(北宋)史徽(字東美)《題壁詩》(穀雨初晴綠漲溝)(古今談54頁。宋典不載,無條目。此詩見宋代馬純《陶朱新錄》一書,系史徽於北宋大觀年間在南京道河亭上的題壁詩),(元朝)黃復圭《暮春雜詠寄友人》(綠漪池沼燕交飛,深院重門客到稀)(元詩選注450頁)等七絕之作比較值得一讀。
穀雨
305、清平調詞三首(其一)
(盛唐)李 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出處】律詩65頁。千家詩19頁。詠牡丹詩詞精選(下文簡稱詠牡丹)4頁。唐典246頁。歷代絕句176頁。《李白集》113頁。
【作者】李白,見穀雨七絕283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簡介。
【簡析】根據《松窗雜錄》記載,此三首詩當是天寶二年(743)春天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一日,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宮中觀賞牡丹花,命李白寫新樂章,李白奉詔而作。原作共有三首,想像奇特,比喻精當,把牡丹花和楊貴妃合起來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取得很大成功。
第一首最佳。一二句實寫,三四句虛寫。虛實結合的寫法,運用得非常成功。雲想衣裳花想容,可以理解為,見雲而想到楊貴妃的衣裳,見花而想到楊貴妃的容貌;也可以理解為,把楊貴妃的衣裳想像為雲,把楊貴妃的容貌想像為牡丹花。交互參差,給人花團錦簇之感。春風拂檻露華濃,表面上是寫景,實際上是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三四句忽然一轉,聯想到西王母所居之群玉山、瑤臺,既說楊貴妃容貌像仙女一樣美麗,又暗喻楊貴妃是仙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據說,清朝某文士集句成對,苦吟「水如碧玉山如黛」,不得下聯,其父是個聯痴,臨終之時,躺在床上,輕輕吟出「雲想衣裳花想容」而逝,後人嘆為絕對。可見此詩影響力之巨大。其中,露華濃一詞,還被拿來用作企業名稱。2014年1月3日《時代報》第八版《露華濃退出中國市場》報導:「在華擁有37年經營歷史的美國知名化妝品企業露華濃宣布退出中國市場。」
【牡丹花簡介】牡丹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是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是中國國花,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牡丹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花大色豔,品種繁多。國內主要產地有山東菏澤、河南洛陽、湖北武漢、四川彭州。此外還有杭州、牡丹江、成都、江陰、南京、上海、嘉興、寧夏、蘭州等都為重要栽培基地。
牡丹不僅有觀賞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將牡丹的根加工製成「丹皮」,是名貴的中草藥。其性微寒,味辛,無毒,入心、肝、腎三經,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經之作用,還有降低血壓、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壽。養血和肝,散鬱祛瘀、適用於面部黃褐斑,皮膚衰老,常飲氣血活肺,容顏紅潤,改善月經失調,痛經,止虛汗,盜汗。
牡丹花和武則天之間,有個傳說流傳很廣。宋代人高承編寫的《事物紀原》中說:「武后冬月遊上苑,花俱開,而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陽為冠首。」同時代人吳淑在《江淮異人錄》中也有記載:「武后詔遊上苑,百花俱放,牡丹獨遲,遂令貶於洛陽。後洛陽牡丹甲天下也。」
《全唐詩》中有傳為武則天所作的《臘日宣詔幸上苑》:「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有人對這首詩作了註解:「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後託術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清朝李汝珍在其長篇小說《鏡花緣》中亦有類似描寫,可供參考。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牡丹花的花語是:圓滿、富貴、吉祥、幸福、繁榮。(百度·百科·牡丹花)
牡丹花
楊貴妃畫像
楊貴妃畫像
李白畫像
306、清平調詞三首(其二)
(盛唐)李 白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歲得似?可憐飛燕倚新裝。
【出處】詠牡丹5頁。唐典246頁。歷代絕句176頁。《李白集》115頁。
【作者】李白,見穀雨七絕283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簡介。
【簡析】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襄王的陽臺,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朝宮中的沉香亭北。三首之間,相互鉤帶,遙相呼應。雲雨巫山,用楚襄王巫山遇神女的典故。此處意為,楊貴妃比巫山神女更加令人懷想。趙飛燕,漢成帝的皇后。貌美,善舞,善妒。第二首以壓低神女和趙飛燕,來抬高楊貴妃,借古喻今,突出主題,十分得體。
牡丹花
307、清平調詞三首(其三)
(盛唐)李 白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出處】詠牡丹5頁。唐典246頁。歷代絕句176頁。《李白集》116頁。
【作者】李白,見穀雨七絕283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簡介。
【簡析】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把牡丹花、楊貴妃和唐玄宗相提並論,融合在一起,總括三詩,點明題目意思,圓滿得體。一篇應酬文字,能夠寫到這種程度,實在是匪夷所思。內容並無多少可取之處,但寫作技巧相當高明,值得借鑑。三詩並非專寫牡丹花的,但因寫得出色,詠牡丹一書,照收不誤。
308、牡丹
(南宋)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出處】詠牡丹144頁。宋典857頁。詠花60頁。宋代絕句212頁。絕句三百首181頁。宋詩選注137頁。歷代絕句1076頁。宋詩選365頁。
【作者】陳與義,見寒食節五律238首《寒食》簡介。
【簡析】此為陳與義詠物懷鄉詩的名篇。作於紹興六年(1136)春,當時陳與義以病告退,除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於浙江桐鄉縣北青墩(一名青鎮)壽聖禪院之無住庵。當時無論就國家的局勢看,還是就個人的身世看,都使詩人感慨無限,他便以牡丹為題,寫下此詩,抒發了自己真摯而強烈的傷時憂國之情。兩年後詩人就去世了。
胡塵: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汴京(今河南開封),二年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北宋滅亡。伊洛:即伊河、洛河,伊河為洛河支流,洛河為黃河支流。《國語•周語》云:「昔伊洛竭而夏亡。」伊洛既指詩人的故鄉洛陽,又暗寓亡國的隱痛。路漫漫:既指詩人十年來顛沛流離,北望故鄉,無由再達的痛苦,又暗用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典故,表達思鄉復國之念不已之意。牡丹:洛陽牡丹號稱「天下第一」(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此處提及牡丹,是一個文學意象,既實指眼前所見牡丹,又虛指故鄉洛陽的牡丹,寄寓著思鄉之情,愛國之意。
獨立東風看牡丹
309、賞牡丹
(中唐)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出處】詠牡丹16頁。詠花61頁。四季風光155頁。
【作者】劉禹錫,見春分七絕172首《春詞》簡介。
【簡析】「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據說是詠牡丹最著名的詩句之一。詩人寫詩善用對比、反襯之法,本無可厚非,但是讀者千萬不要以詩家語為評判是非之標準,否則會出問題。例如此詩,為了抬高牡丹,硬要去貶低芍藥和荷花,何苦呢?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你再怎麼詆毀,人家還不是照樣進入「中國十大名花」(牡丹花、梅花、蘭花、荷花、菊花、桂花、茶花、月季花、水仙花、杜鵑花)之列嗎?
可惜,後人依然走此老路。北宋韓琦《月季花》一詩云:「牡丹殊絕委春風,籬落蕭疏怨晚叢。何似此花榮豔足,四時常放淺深紅。」(詠花111頁)蘇軾《月季花》一詩亦云:「牡丹最貴惟春晚,芍藥雖繁只夏初。惟有此花開不厭,一年長佔四時春。」(詠花112頁)不知韓蘇二詩的構思是否受到劉詩的影響?
惟有牡丹真國色
惟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310、裴給事宅白牡丹
(盛唐)裴士淹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出處】詠牡丹2頁。唐典941頁。歷代絕句591頁,作者題為裴潾,文字稍有不同。
【作者】裴士淹,字士淹,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盛唐時期大臣,扶州刺史裴獻曾孫。以門蔭入仕,起家郎官,遷司勳郎中。天寶十四年(755)任給事中,巡按河南、河北、淮南諸道。發覺安史之亂,遷京兆尹。跟隨唐玄宗奔向蜀郡,充翰林學士、知制誥,擢禮部侍郎、知貢舉。寶應二年(763)為左散騎常侍、絳郡開國公。永泰二年,以檢校禮部尚書,充儀禮使。大曆初,拜禮部尚書、絳郡公。大曆五年(770),作為魚朝恩餘黨,貶饒州刺史,卒於任上。《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詩外編》補詩一首。見詠牡丹2頁。唐典此詩作者題為裴潾。未知裴潾、裴士淹是否為同一個人。諸書並未明言,不敢妄斷。另外,此詩作者,除裴士淹外,還有盧綸、裴潾、開元名公等說法。署名不同,詩題、字句也稍有差異,但基本詩旨大體相同。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九的記載較為可信(見詠牡丹2頁)。參見百度百科•唐朝裴士淹。
【簡析】託物言志的寫法。紫色牡丹,盛開慈恩寺,年輕人爭相欣賞;白色牡丹,冷落月光下,雖別有風韻,有如玉盤承露,卻無人欣賞,形成強烈對比。詩人是欣賞白牡丹的,故此憤憤不平。此詩就此現象,借物喻人,含蓄地批評了當時趨炎附勢的社會風氣。
唐制,三品以上官員服紫,五品以上官員服朱,六七品官員服綠,位不及者也常有賜紫之舉。顏色之於官階大矣哉!明了此理,有助於加深理解此詩。本書124首李商隱《春日寄懷》有「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之句,青袍,即指官服,可為佐證。
此詩一二句頗多異文。唐典作「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詠牡丹及歷代絕句均作「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此從唐典。對比、比喻、象徵的寫法,值得注意。
白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
無人起就月中看
311、惜牡丹花二首(其一)
(中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出處】李元洛唐三165頁。詠牡丹25頁。歷代絕句538頁。中國二十四節氣詩詞鑑賞210頁。全唐詩卷四三七第4861頁。
【作者】白居易,見元宵節五律078首《正月十五日夜月》簡介。
【簡析】此詩大約作於元和三至五年(808—810)之間,詩人時年37至39歲,任翰林學士之時。年華老去,功業未成。詩人惜花,也是珍惜易逝之美,更是珍惜易逝的青春與生命。以花喻人,含蓄生動。李商隱的「客散酒醒人醉後,更持紅燭賞殘花」(《花下醉》),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陸遊的「常恐夜寒花索寞,綿茵銀燭按涼州」(《花時遍遊諸家園》),恐怕都受到白詩的啟發吧?
牡丹花
312、詠牡丹
(北宋)王 溥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鬥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出處】詠牡丹92頁。
【作者】王溥(922—982),五代末、北宋初詩人。字齊物,并州祈縣(今山西祁縣)人。後漢乾祐元年進士。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宋初,仍為宰相。著有《唐會要》、《五代會要》。工詩。見詠牡丹92頁。
【簡析】託物言志的寫法。此詩以棗花、桑葉與牡丹作對比,諷刺了牡丹華而不實、大而無用的特點,表達了詩人對像牡丹一樣的世人的鄙夷、批判之情。這種逆向思維的寫法(或稱反面寫法),值得借鑑。
在唐代,人們爭相欣賞牡丹。唐末,人們的審美情趣改變了,牡丹的百花之王的地位有所下降,因此,在此詩中,牡丹也可以成為被諷刺的對象了。當然,牡丹花並非真的大而無用,其審美價值更是無與倫比,今天已經成為國花了。
堪笑牡丹如鬥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313、刺牡丹
(明朝)鄭文康
名花不入小家園,歲歲花時沸管弦。
只恐春風容易過,鄰翁耕作種瓜田。
【出處】詠牡丹215頁。明詩選192頁。
【作者】鄭文康(1413—1465),明代詩人,字時乂(yi,讀為義,去聲),號介庵,崑山(今江蘇崑山)人。祖籍河南開封。正統元年(1436)進士(明詩選認為系正統十三年(1448)進士)。後因父母相繼亡故,遂絕意仕進,隱居平橋。有《平橋集》。見詠牡丹215頁。
明詩選進一步介紹說:好為詩文,而不自愛惜。存詩多寫時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其詩意主勸懲,詞旨質直,頗近《擊壤集》體,而溫柔敦厚,藹然可挹,要不失風人之遺。」朱彝尊《明詩綜》稱其「詩亦蘊藉」。見明詩選192頁。
【簡析】託物言志的寫法。此詩以物寄意,借諷刺牡丹,實際上諷刺了那些只顧攀附權貴、趨炎附勢、盡享榮華富貴而又目光短淺、曇花一現的人物。詩歌淺顯明白,寓意醒豁。這種諷刺詩,大多從反面立意,讀之令人頭腦清醒。
穀雨
只恐春風容易過
314、吳歌(其一)
(清朝)蔡雲
神祠別館聚遊人,穀雨看花局一新。
不信相逢無國色,錦棚只護玉樓春。
【出處】古今談55頁。清典不載,無條目。
【作者】蔡雲,見花朝節七絕135首《詠花朝》簡介。
【簡析】此詩寫穀雨節氣看牡丹花的情景,體現清朝人對牡丹花的熱愛之情。國色,指牡丹花。劉禹錫《賞牡丹》詩云「唯有牡丹真國色」。玉樓春,牡丹花的一個品種。清朝顧祿《清嘉錄》說牡丹花從前正俗呼為「穀雨花」,因「其在穀雨節開也」。在蘇州一帶,還有「穀雨三朝看牡丹」之諺語。元代王惲《木蘭花慢》:「問東城春色,正穀雨,牡丹期。」
【特別說明】牡丹花是我國的國花,七絕是非常發達的古詩體裁,詠牡丹七絕本應佳作豐富才對,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從上面所選十首詠牡丹七絕來看,詠來詠去,幾乎是離牡丹這個本體越來越遠,其植物學特徵漸漸模糊,以至於無限趨近於零;其引申含義、比喻含義、象徵含義越來越濃厚。此種寫法,雖然符合有寄託的詠物詩的正宗寫法的要求,無可厚非,但是確實已經走入死胡同了(人生哲理有限,已經挖掘殆盡了),後人已經難以為繼了,因此自明朝以後,難以看到佳作了。我倒是希望看到沒有寄託的、實實在在詠牡丹的七絕佳作(例如唐朝賀知章《詠柳》那樣的作品)。暫未找到時,我經常翻看牡丹花的實物照片合集,那種真真切切的花葉、顏色、造型之美,別具一格,是詩歌所無法比擬的。當然,當代蔣大為先生演唱的《牡丹之歌》的歌詞,寫得不錯,可資參考。
不信相逢無國色
此處還有(盛唐)李益《牡丹》(紫蕊叢開未到家)(詠牡丹8頁),(中唐)白居易《移栽牡丹》(金錢買得牡丹栽)、《白牡丹》(白花冷淡無人愛)(均見李元洛唐三165頁)等七絕之作比較值得一讀。
陳錦雲、曾秀英選編,2023年2月2日於瓷都德化
穀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