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文化長廊(正朝著更美好的花樣年華進發)
2023-10-11 18:25:03
心手相牽,創造美好生活。膠東花餑餑見證著膠東人的花樣年華,作為風格獨具的山東手造項目之一,它貫穿於民間節日風俗中,是膠東地區民俗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表達著膠東人的心理感情和文化內涵,並強化了民俗情境和民俗事象。
山海間的創造素材
膠東花餑餑與菏澤面人、郎莊面老虎、濟南麵塑,共同構成了山東四大麵塑。其中,膠東花餑餑因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精神氣候,在題材、內容、造型、設色等視覺形象方面不同於魯中、魯西南、魯西北三個區域的麵塑創造。
「膠東花餑餑的製作區域是連成片的,從威海到煙臺,再到青島,在風格上各有變化。」膠東民俗專家、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蘭玲介紹。
綜合各種研究材料,麵塑起源於祭祀活動。據史書記載,早在漢代就已出現餅食藝。宋代《夢粱錄》中有麵塑的記載,其應用於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等喜慶日子。民間麵塑經由祭祀活動,推衍至人生禮儀、歲時節令中,在民俗活動的場域中,刺激了麵食文化區域內人們對面材的塑造欲望,形成了有生命力且寓意豐厚的麵塑藝術。
「膠東的麵塑製作由來已久。平時自家吃的餑餑,講究的人家不用刀切,而是一個個用手揉出來,叫蒸『桃』,還要捏出個『桃嘴兒』來。」蘭玲介紹,出鍋晾後,習慣用木刻的花章點紅,花章上一般刻有喜、壽等字樣或梅花等圖案,喜慶吉祥。沒有花章也要用細麥秸管蘸著「家水紅」,點上幾個紅點兒,逢節日或禮儀場合更為重視,棲霞稱之為做花餑餑。
靠海吃海,對海的敬畏、尊重之情也通過花餑餑折射出來。膠東沿海一帶的漁村、漁民大都有祭海的風俗。每年正月十三是祭海的日子,這天供奉的是龍王和海神娘娘,供桌後面擺放十多對人首魚身、蟹身、蝦身的花餑餑,因為這是置之神靈前的祭品,又是供眾人觀賞的非食用品,所以在製作時盡心竭力。漁民認為這些海鮮都與海神有關,保佑漁民滿載而歸,中央放一條大面魚,象徵富貴有餘;兩邊多放五個一摞的大棗餑餑。
膠東的花餑餑還與膠東地區的節慶風俗緊密聯繫在一起。在人生禮儀中,花餑餑在婚俗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有鴛鴦、鯉魚、壽桃、如意、老虎、大桃各一對。有的地方還做臉盆餑餑花,即把花餑餑底座做成盆口大小,放在盆中。其中,有龍鳳呈祥大件,上面是龍鳳呈祥,下面是四季發財,邊上是獅子滾繡球;另一個是年年有餘——底座上鑲嵌兩條鯉魚。乳山一帶結婚做媳婦餅和囤底,又厚又大,寓意團圓美滿和將來的日子富裕。文登一帶做的餅小而薄,叫媳婦餅或喜餅。除了這些,還做花飽子、炸面魚、翻背果等,與喜煙、喜糖一起作為給來賓的回禮。
在農耕社會中,人們非常重視婚嫁、養育、祝壽這些人生禮儀,這時人們要做一些花餑餑,或饋贈鄰裡親友,或祭祖供奉,皆取如意吉祥、祈福禳災之美好願望。膠東各地又有給新生孩子過百歲的風俗。孩子出生後第一百天即百歲,孩子的姥姥做一些花餑餑叫作送百歲。花餑餑有百歲、牛蹄、虎頭等,期盼外孫健康成長。有的姥姥要送一百個小餑餑,寓意長命富貴。
嬰兒過周歲,也叫過一生日,要做一斤重的大桃兩個,二兩重的小桃數十個,也有的做幾十個象徵長命百歲的面穗,乳山等地叫長穗,取長命百歲之意。另外還蒸葫蘆,為驅災闢邪;蒸元寶、聖雞之類,求富貴平安和多財多福。
「在老人的壽誕日,龍口、萊州等地講究兒女親友要做大壽桃,再就是鶴鹿同春等大件作為壽禮。」蘭玲介紹,鶴鹿同春把仙鶴用細如髮絲的小彈簧與面制的底座連接起來,稍一顫動,仙鶴便似展翅翱翔。金鹿立於松樹下,仰視仙鶴,栩栩如生,寓意松鶴延年,祿壽雙全。除了老人和孩子以外,其他的家人過生日,一般也要蒸一鍋餑餑,多是做成桃、元寶、聖雞等樣式。
在農村,蓋房是件大事,煙臺地區的農村在上梁、立柱等活動時,主人家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慶典。供奉麵塑的老虎、聖蟲、龍鳳呈祥、獅子把門、肥豬拱門等花餑餑,象徵播龍抬頭、鳳落寶地。萊州、龍口一帶在上梁之前,把親友贈送的一斤多重的蹲獅、臥虎、金龍分別放置在正門兩旁和大梁之上,表示獅虎守門、飛龍繞梁。
祈願福祿壽禧財
在膠東,歲時節令的花餑餑,更是花枝招展。春節前夕,蒸製喜餑餑是必不可少的習俗,一般是做一對盤坐的聖蟲,一對爬行的聖蟲,十個大棗餑餑。另有放在水缸上的魚、蟾,放在窗臺上的猩猩、寶葫蘆,放在麵缸裡的小聖蟲、刺蝟等。魚表示年年有餘,猩猩保佑家裡的大人孩子身體健康,寶葫蘆表示招財進寶,小聖蟲、刺蝟表示家裡的糧食吃也吃不完。膠東各地的棗餑餑規格不一,但都要挑上鼻梁插上棗。
龍口、萊陽一帶,大年初一中午,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餅。團圓餅直徑一尺多,內層很像中秋節的多層月餅,但製作、花飾卻不同。每層餅內一般要夾上紅糖、白糖、芝麻、青紅絲或棗泥餡,以示來年日子過得有甜頭,生活節節高。幾層大小不同的餅疊好後,便在餅上嵌上些捏制的小玩意兒,如蝙蝠、梅花鹿、花卉、聖蟲、刺蝟、元寶之類。蝠鹿代表福祿雙至;牡丹、荷花代表富貴、純潔;刺蝟、聖蟲代表五穀豐登、家有餘糧;元寶代表發財。吃的時候用刀切分,每人一份,但不能全吃完,要留一些給正月初三回娘家的女兒吃。「春節麵塑可以說包含了人們所有對福祿壽禧財的祈願元素。」蘭玲介紹。
到了元宵節,人們習慣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生肖燈,按照家庭成員的屬相,給每人做一盞屬相燈,節日晚上放在一個盤中點燃,俗傳誰的燈燃亮的時間長,誰必長壽。有的做全部十二生肖燈,寓意消除病災,人丁興旺。此外做代表十二個月的月燈,用於祈禱各月收穫的農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豐收。做狗燈擺在門口,做牛燈、馬燈送到牛棚、馬棚,做雞燈放在雞窩上,做金魚燈放在水缸裡,做荷花燈、壽桃燈、娃娃燈放在居室各處,並將犄角旮旯之處照一照。
農曆三月三日,膠東一帶盛行做三月三麵塑為新婚婦女送節時用。膠東的萊州、棲霞、龍口、招遠等地都有在三月三蒸面燕子的習俗。當地百姓說,小孩吃了不害眼病。而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即載有北宋時蒸面燕子的習俗。一是清明正是北方燕子歸來之時,此時做面燕子是與節令相應。二是含有生育的寓意。膠東民間稱燕子為喜,喜也包含了生兒育女的意思。
萊州有些地方乾脆就叫三月三是小媳婦節,小媳婦指當年結婚還未生育的新媳婦。民間俗傳小媳婦過不好這一個節日不利於生育。因而小媳婦過節前回娘家做許許多多的面燕,三月三帶回婆家分送給鄰居親友,謠曰:「三月三,大燕小燕做一千。」棲霞、海陽的面燕,古樸自然。萊州的面燕五色斑斕,口中還銜著一塊鮮豔的紅布條。面燕做成各種姿態,有的靜立觀望、有的展翅欲飛;有大燕、小燕,還有大燕背小燕,又叫子母燕。精巧美觀,常被人們放置在案頭床前,用來觀賞。
七月七日乞巧節,或做小麵食,油炸,稱為花兒,有民謠「七月七,炸花吃」,或烙巧果子。威海一帶主要是做巧果,叫剝小果,先用油、雞蛋、糖或蜂蜜把麵粉和好,再用果模子製成各種花樣,最後放在特製的鍋上烙熟。果模子有大有小,大的多是吉祥圖案,如蓮子、魚、花籃等。小的多是活潑有趣的圖案,有一種小的模子,一個模子上有十二個圖案一字排開,有葉子、蟬、小魚、小獅子等,甚是生動。在眾多的花樣中,忘不了的是還要做一把面剪刀,以示乞巧。乞巧也是在祈福,祈求婚姻幸福、生活甜蜜,姑娘、媳婦希望用自己的巧手給自己未來的生活帶來吉祥如意。
中秋節,突出幸福團圓主題,除了吃各色月餅之外,萊州一帶還做月與月鼓。月,也叫月糕,用兩層麵餅做成,通體圓形,下一層常做十二個月瓣,瓣上插棗,上一層做玉兔,又裝飾許多麵塑染色花果,兩層之間也夾紅棗,用來供月、贈親友,好看也好吃。月鼓形小,做工精美,節日期間像比賽一樣,孩子們擎著月鼓上街玩耍。
民間工藝美術太美了
著名歷史學家張光直先生在其文《中國文化中的食物》中說:「在中國的民間思想中,糧食幾乎具有一種神聖的性質:糧食不是給人玩或浪費的東西……中國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食物本身在中國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很少有別的文化像中國文化那樣,以食物為取向。」
花餑餑本身,也附著了膠東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想像。「看看膠東花餑餑,那民間的工藝美術真是太美了。」蘭玲介紹,膠東麵塑在製作程序中,都是揉、切、壓、疊、搓、捏等方法並用,但在地域上呈現出自東向西,工藝逐步複雜,顏色逐步豔麗的特點。
「威海的麵塑多是用本色面做成各式圖案,不崇尚色彩的明豔,保持麵塑的原色調,以單件作品為主,食用價值明顯。煙臺的麵塑則重視組件的製作,自棲霞、蓬萊、萊陽、招遠、龍口到萊州,越往西色彩越濃。棲霞的麵塑還多在本色面上再用染色面作裝飾加點綴,而到了萊州,麵塑著色勾線則常常喜用工筆重彩,有的幾乎見不著面的原色,有很濃重的鄉土情調,審美價值更加明顯。龍口、招遠的麵塑,特別精巧、纖細,題材不一,所有的動物都是人面、動物身子。」蘭玲說,無論如何變化,其中無不彰顯著鮮明的民俗祈願心理,福祿壽禧財的五福主題飽滿而熱烈。
在蘭玲看來,膠東麵塑中祈願五福的心理有多種表現形式。比如用象徵、隱喻的表現手法來借物寓意,含蓄、委婉地表達祈願心理。如祝壽麵塑中常有龜鶴齊齡之作,表達多福多壽的願望。另外,還有鳳凰穿牡丹、獅子滾繡球、彩蝶撲瓜、福雙全、五福長慶、八仙祝壽、九世(獅)共(拱)居(菊)等樣式,將蝙蝠、松柏、靈芝、仙桃、鶴龜等寓意長壽的動植物形象移植到麵塑中。
「同剪紙、年畫等藝術形式一樣,在麵塑作品中,這些形象也被人們添加了吉祥富貴含義,用來表現單純的祈願心理。」蘭玲說,福祿壽禧財不可能截然分開,福的概念很廣泛,凡是平安、健康、團圓、美滿、長壽、兒孫滿堂、富貴等世俗願望都包含其中,人們往往借時令節俗將其體現在麵塑作品上,將各種祈願心理合在一起表達出來,純樸而自然。
而今,新元素的注入,為花餑餑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比如虎年,做一些老虎元素的餑餑;有人改用各種蔬菜、水果的汁液,調和成彩色的麵團,讓花餑餑味道更好、營養更豐富、色彩更淡雅、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花餑餑正朝著更美好的花樣年華進發……(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盧昱 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