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2023-10-11 12:57:05 2
篇一:《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讀書筆記
看這本書時很多次有感動到極致的感覺,就像看一部特別好的電影。電影是虛構的,但這本書記錄的是真實的,這讓我對原本感覺缺乏感覺的生活,又萌生了一絲希望。
或許擦亮眼睛,仔細找,感動還是能找到的,特別是我們還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領。則像一股細細的沙,慢慢流進心裡,一點一點填補了石頭的縫隙,同時帶來一份柔潤,抹平石頭的稜稜角角。
作者馬麗娟老師:中國第一批接受國際華德福?史坦納幼兒教育協會培訓的幼兒教師李躍兒芭學園資深教師,擅長教育管理,培養、提升教師團隊以及對教育感悟的總結。在10年不間斷地教育實踐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觀察筆記及隨筆心得,最終形成本書。
我帶著這樣的疑惑去讀這本書:
我們天天都在講「要給孩子幸福」,那麼究竟怎麼樣才算是給了孩子幸福?怎麼樣才可以讓孩子感受當下的幸福?
在書中馬老師給出了答案:
?馬老師的答案:
幸福對於有的人來說就是,他能撅著屁股在沙坑裡玩一上午;能滾著一個破舊的輪胎在院子裡撒歡似的跑上幾圈;能七扭八扭地縫一個布包包;能將豆沙醬包在麵團裡放進烤箱;能拿個大瓢給菜地澆水,給羊洗澡……
?我的理解: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就應該讓孩子享受他這個年齡段應該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給予孩子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所以,當你看見孩子不顧剛穿上的新衣服,專注地趴在地上看螞蟻時,請你不要阻止他;當孩子不顧弄髒雙手玩泥巴時,請你不要指責他;當孩子天馬行空地給你描繪他的理想時,請你不要嘲笑他……因為,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讀這本書時,有一些精彩片段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l片段一:點燃心靈的蠟燭
「我們要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們真實地學會一件事情,就像他們真實地學會等待一樣,孩子們才會真實地活在當下。」
我的收穫:孩子們一旦學會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學會了,不會忘記的一種學會。如果我們讓一個小孩子很快地學會一件事情,那麼相信他忘記得也快。因為,那是他人將別人的發現硬塞進孩子的記憶中,並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實地經驗它而記住它。所以,就如馬老師所說的「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點燃他們內心那盞不滅的蠟燭,保護好它,讓它燃燒得更明亮、更久遠。」
l片段二:長著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並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過孩子生活中的活動,我們會認識到,每個孩子狀態背後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幫助到一個孩子成長,了解孩子狀態背後的一些緣由,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穫: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原本走的路就會不一樣,正因為這樣的不同才使得每個人都具有他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們成人的幫助,才會漸漸地了解這個世界的。
那麼,作為教師,如何讓一個有困難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幫助,顯得尤為重要。而幫助一個孩子,不僅僅是指,對著孩子微笑,問他我可以幫助你嗎,實際上,幫助的意義遠不止這些,這是需記住的事情。我們不僅僅要蹲下身來看孩子,更要蹲下心來看孩子。
l片段三:「難相處」背後的秘密
「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們成人要帶著一種敬畏和理解這個孩子的態度去感受他、幫助他。同時,還要看這個孩子的狀態是不是已經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幫助的範圍,不管從哪一個角度幫助,我們都有必要了解他狀態背後我們看不到的那部分東西。」
我的收穫:面對這類孩子,我們需要的還不只是接納這個孩子,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在他的生活中,成人用什麼方式在和他交流,還有他的生活環境、飲食、作息規律等都是什麼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個適合他的生活環境和具有規律的生活節奏,還需要幫助他的人給他提供可以學習的情景。讓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對待一條金魚,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魚缸,如何與人一起做一個事情,如何表達自己……當他看到這樣的場景,會從中學習到怎樣真正地去照顧一條魚,會學會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漬,會學會協助同伴做一個事情,會學會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讀這本書,我就像在看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字裡行間充滿著溫馨愛與親切。看著故事裡的孩子們遊戲、學習、搗亂,看著看著我就會被這些小傢伙感染,跟著他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學習,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長。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書裡沒有深奧難懂的語言,沒有驚人的創見,沒有苦心的勸導,有的只是老師對孩子濃濃的愛,一種發現優點的眼神,一種可以溫暖孩子心靈的光,引領幼兒成長。透過馬老師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一個寧靜的世界,一個充滿力量的世界,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我覺得應該像她學習,用心去體會孩子,真心將自己的生活和孩子們融匯在一起。
幼兒園老師,絕對不是我們以前想像的那樣,只是一個「能帶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樣,幼兒教育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工作經驗,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個人魅力,創造才華......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並不是僅僅有「愛心」就足夠的。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我要成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兒園教師。
篇二:《不會說話的孩子想「說」什麼》讀書筆記
最近,我在閱讀一本書名字叫《不會說話的孩子想「說」什麼》。其中有一個章節談到「培養快樂、負責、有能力孩子的5個訣竅」。
在學習這5個訣竅之前,要先了解孩子天生就會使用的9種情緒密碼:好奇、開心、驚奇、苦惱、生氣、害怕、羞愧、噁心、厭惡。
訣竅1,允許孩子充分、合理地表達所有的情緒密碼(儘可能不讓孩子的情緒受到壓抑)。表示開心、好奇的情緒密碼,都是正面的情緒密碼;表示苦惱、生氣、害怕、羞愧、噁心、厭惡,這些都是負面的情緒密碼。
訣竅2,儘可能鼓勵孩子多多表達好奇和開心的情緒密碼(儘可能讓正面情緒充分發揮,及至最大)。例如,孩子抓起一本圖書或是雜誌,開始動手撕扯。如果這本書不是那麼珍貴,你不妨先觀察一會兒,看看孩子對撕扯所發出的聲音、撕扯時候的感覺、撕扯本身都有什麼反應。或者你應該捫心自問,孩子是不是在模仿爸爸撕報紙的動作。然後,要讓孩子知道,你認可孩子的興趣,也對此表示欣賞:「這本雜誌很棒,對不對?上面的圖案也很漂亮,紙張也很棒喲。」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撕雜誌,那就那另外的紙換下它,同時要跟孩子說:「這本雜誌不可以撕,這有一張紙,你可以隨便玩。」
訣竅3,排除引起苦惱的因素(儘可能設法消除因其負面情緒的因由)。有的孩子只要看到戴眼鏡的人就會哭,如果我們忽視孩子的這種表現,或者對孩子的哭鬧不予理睬,這樣做會讓孩子誤以為你沒有明白他發出的情緒密碼,這樣不僅對孩子沒有幫助,反而會讓孩子越來越苦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孩子抱起來,讓孩子背對那個人,也可以請那個人把眼鏡摘下來,或者還可以問那個人是否介意讓孩子玩一玩他的眼鏡,以便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
訣竅4,用話語幫助孩子表達情緒密碼。例如,小孩子因為飢餓哭泣時,不要只是餵他,也要花時間同他說話:「我聽到了,孩子,你現在餓了對吧,我們找點東西來吃吧!」若孩子被汽車喇叭聲嚇到了,你可以跟他說:「那種聲音真可怕,把你嚇壞了。」孩子開心地蕩著鞦韆,你可以用話語增強這種經歷給孩子帶來的正面感受,可以發出誇張的聲音,比如「哇——」的一聲,或者說:「你玩的很開心,對不對?」這些語言描述不僅對孩子的感覺予以認可,同時也能把孩子身體的感覺用語言描述出來。
訣竅5,理解孩子的願望,他想要變得和大人一樣。1歲大的索尼婭走到電視機後面,想要看看那些奇妙的電線和插頭,這時爸爸平靜地說:「索尼婭,若果插頭在插座裡,電線就會有電,你碰它會受傷,到我這來,我給你看看這段沒有電的電線,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要不來玩這個好玩的球吧!」然後索尼婭走到爸爸面前,聽爸爸簡單描述了一下電線和電流的用途,就開心地玩球去了。這時爸爸不妨說一句:「索尼婭,謝謝你不去玩那些電線,我愛你。」在這件事情上,首先,爸爸以平靜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並幹預了她的危險舉動,儘管孩子不能完全聽懂爸爸的意思,但她明白說話的含義和語調。其次,他還給索尼婭提供了一種非常好玩的東西——球。最後,「謝謝你,我愛你!」他用這樣正面的語言對孩子的做法予以肯定,引導索尼婭在行為上做出改變並給予獎勵。這位爸爸所有的舉動和反應,都是在給索尼婭師範一些寶貴的經驗,還會有助於她將來長成一個心地仁慈、態度冷靜以及情感和諧的大人。
篇三:《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
李躍兒老師所著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讓我了解到了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用心去愛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著,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著。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回味多時:「在現實當中,成人對於孩子,大都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他們這樣做就會像一個無情的割草人一樣把把美好的東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質給扼殺了。這樣下去,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人格、品質也會出現問題。」沒錯,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應當是安全防範教育的一部分,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於孩子的心靈關心卻是越來越少的,老師和家長所關心的大多是孩子的進步,孩子的退步等等。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孩子的內心又是如何的,卻無人問津。
書中提到李躍兒老師在對5歲的楊一凡的教育過程中時時刻刻都關注著她。從孩子的各個方面著手,仔細觀察著孩子的每一個點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實想法。這讓我認識到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我們也要秉承著這樣的理念,從各個方面觀察孩子,觀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從而進行適當的活動。很多孩子是內向的,他們的表達能力常常會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只是看著你。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不會與人溝通,和教師、同伴之前完全沒有正常的交流,不管怎麼同他說,都無法改善這樣的情況。這就是他,有著自己的世界,不接受別人,只有自己。這就是他,會用天真的眼神看著你,卻讓你無奈的只能發笑。面對這樣特殊的孩子,有改如何是好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老師仔細的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於是我開始關注這個不講話的孩子。經過幾次的觀察,我發現,他其實很想玩遊戲,但是他根本就不會玩,完全沒有理解遊戲規則,這樣就使得他在遊戲中無法正常的介入。
於是再一次角色遊戲時我說:「今天,我和你一起玩遊戲,我牽著你的手,今天我是你的媽媽,我帶你玩,你好好看看媽媽是怎麼玩的,今後你也那麼玩,好嗎?」他對媽媽這個詞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為這個詞,他願意和我接近。我帶著他一個一個的玩,他很高興,拉著我的手,跳啊、蹦啊。第一次用別的眼神看著我,這也讓我的心頭湧起陣陣的暖風。我們來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麼水果啊?媽媽買給你好不好啊?」「是掛」也?什麼聲音?「是掛」再一次的聲音,讓我知道我並不是在做夢,他開口講話了。「什麼?剛剛媽媽沒有聽清楚,再說一遍好嗎?」「是掛」想了半天,沒有明白這「是掛」是什麼。「對不起,媽媽聽不太懂,你能指給我看嗎?」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面一指,原來是西瓜。「跟媽媽說:西瓜」於是我開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語言交流。
雖然只是短短的言語,但是他願意和你交談了,這是那麼久以來我和孩子的第一次對話,這讓我的心激動不已。孩子的成長要靠溫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他說,只是說,他一點也感受不到什麼,似乎我只是簡單的在和他說而已。但是通過觀察我發現了問題,於是我用行動溫暖了他的心,同時的他也用他小小的舉動來回報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簡單的幾次觀察、溫柔的一次交流,讓我和這個孩子慢慢的靠近。短短的幾個音節讓我明白,什麼是從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教育孩子。更讓我明白教育需要我們能夠平等地寬容地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中,作者並不簡單要我們一心一意去愛孩子就行了,而在愛的基礎上,要有智慧的愛,愛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躍兒老師所說:「作為老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就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但是光有這一點是絕對不行的,光有這一點是不能做一個合格老師的。因為這樣,你會愛得不到位甚至錯位,愛出許許多多的不好的後果。」因此,我們要用心去感受、了解、熟悉孩子。
李躍兒老師是個有著一顆真愛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要做到這一點,相信這樣孩子們的明天會是一片燦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