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盧梭的浪漫主義和哲學(簡談盧梭的浪漫主義和哲學)
2023-10-07 11:39:39 1
一、盧梭的風流
盧梭的前半生基本上是在流浪中度過,在1745年,他開始和巴雷莎.勒.瓦色同居,她是盧梭在巴黎居住時,旅館中的一位僕人。
盧梭後來終生都與她生活在一起,並且生下了5個孩子,不過都送去了育嬰堂,也就是生而不養,不過他卻是一位育兒大師,寫出了《愛彌兒》!
最讓我們不明白的是,巴雷莎即難看又無知,不會閱讀也不會識字,盧梭只教她識字不教她閱讀,而她和她的母親只是把盧梭當做搖錢樹!
盧梭自己斷言,他與巴雷莎從來沒有過一絲絲的愛情。巴雷莎在晚年酗酒,還追求過年青馬車夫!
奇怪的是,盧梭到死也沒有娶她,但幾乎把她當做妻子看待,而所有和盧梭來往的貴婦都得讓她幾分。
盧梭和巴雷莎認識之前,認識了一位名叫瓦朗夫人的婦人,她很迷人。盧梭在九至十個年頭,都是在她家度過,甚至在她已經成了自己的情婦之後依然叫她「媽媽」。
先放下盧梭的風流,看他在《愛彌兒》中的主張。
二、盧梭在《愛彌兒》中的主張
盧梭很鄙視那些沒有親自母乳餵養的母親。他說:她們從空氣新鮮的農村老家,請來保姆,住在空氣汙濁的城市小房間裡,照顧她們的寶貝。這樣,這些溫文爾雅的母親擺脫了她們的寶貝,就歡天喜地地,到街上追求自己的快樂。
他繼續說,這些女人們,對停止給孩子餵奶還感到不滿足,她們甚至希望再也不要做這些事情,認為這是一種負擔,進而讓更多的女人們,想方設法地避免成為母親,這樣就損害了人類的繁衍。
如果當代女性讀到這一段,我不知道用什麼詞來形容她們的怒火。
他繼續說,如果母親們願意照顧自己的孩子,那麼道德風氣就會自行改變,自然的情感就會在每個人的心中甦醒。家庭生活的吸引力是道德敗壞的最佳解藥。也就是說,一旦女人重新變成母親,男人就會變成丈夫和父親,夫妻之間會更加相愛,因而他們的婚姻關係也會更加牢固。
這一段的主張,明顯跟他的風流格格不入。
下面,我們開始探究盧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哲學裡有些什麼!
三、浪漫主義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這樣描述,盧梭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軍人物。這場運動起於十八世紀中葉,在藝術、文學、哲學,甚至在政治上,都受到這場運動所特有的情感方式,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從1660年到盧梭之間的這段歷史,有前浪漫主義,但充斥中法蘭西、英國和德意志的宗教戰爭,以及內戰的各種回憶。此時的人們,很清楚混亂無序的危險,以及強烈的激情會引發無政府的危險,他們更需要安全,寧可犧牲浪漫主義的激情。
到了盧梭時代,人們已經厭倦了安全,並開始渴望激情。法蘭西大革命和拿破崙讓他們受到了足夠的刺激。但到了1815年,政治世界重歸寧靜,這種寧靜是那樣一種死寂、僵硬,對一切生氣勃勃充滿著敵意,只有那些之前被嚇破了膽的保守黨,才能忍受得了。
結果就出現兩種反抗,一種是馬克斯的無產階級運動,一種是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者追求以,有生氣又富有激情的個人生活作為追求目標。
浪漫主義運動的總體特徵是,用審美標準替代實用標準。蚯蚓有用,但不美麗;老虎美麗,但是沒有用;不是浪漫主義的達爾文稱讚蚯蚓,而布萊克則稱讚老虎。浪漫主義者喜歡把老虎放出來,觀看老虎撕碎綿羊的慘烈畫面!
在浪漫主義的小說中,他們喜歡寫一些奇怪的東西:鬼魂、古老的城堡、憂鬱的傳人、催眠術人士,和失去勢力的暴君等。
說了這麼多,我想表達的是,出問題的不是浪漫主義的心理,而是他們的價值標準。他們欣賞強烈的激情,不論是什麼類型,也不論會帶來什麼社會後果。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最強烈的激情都是破壞性的。受到這種浪漫主義激勵的人,都是激烈的,反社會的,不是無政府主義的造反者,就是耀武揚威的暴君。
下面說浪漫主義和哲學的關係。
四、浪漫主義和哲學的關係
浪漫主義一開始和哲學沒有聯繫,它們走在一起是因為盧梭。他的《愛彌兒》作為一部教育巨著,對各國政府是無害的,但他在第四卷中有一段對白,闡述了盧梭所理解的自然宗教的原則,這就激起了天主教和新教兩方面的怒火。
而他出版的《社會契約論》更加危險,這本書提倡民主制,這是一種偽民主制,與洛克的有差異,否定了王權神受說。這兩本書增加他的聲望的同時,也給他帶來暴風雨般的災難,他被迫逃離法國。
在《愛彌兒》的那段對白中的自然宗教,就是上帝可以直接向每個人做出啟示,而天主教主張上帝只向特殊的人做出啟示,但我不知道新教是否也反對這一條,羅素沒有明說。
還有一點是關於地獄的,盧梭主張拯救不會局限於任意一個教會的成員,這一條肯定觸犯了天主教和新教。
《社會契約論》中提出了不合邏輯的「自然人」,這是虛構的,認為客觀事實必須建立在內心情感的基礎上。羅素對此的反駁是:1、對於這種信仰,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它是事實;2、這種信仰的產生是私人性的,而心對不同的人訴說不同的事情。有些野蠻人因為「自然之光」而深信吃人是他們的責任。
也就是說,《社會契約論》走向了內心神學,這種內心神學免去了論證,因為它無法被反駁,他沒有聲稱能夠證明他的觀點。說到底,這種神學提供給我們唯一接受它的理由是,它允許我們沉溺在白日夢中!
《社會契約論》中最危險的地方我認為應該是,盧梭所說的總體意志,總體意志大致是這樣:每個人都有兩部分利益,私利和全體利益,私利這一部分在大多數人的相互競爭中就消耗殆盡,剩下的全是全體利益。
總體意志我只是簡單的概括,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西方哲學史》下冊的第19章。
浪漫主義與哲學扯上關係,是因為它侵犯了道德和政治的領域,靠近神學的部分。按羅素的分類,哲學的領域屬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無人領域。
浪漫主義是美麗的,但也是危險的,在失去宗教的約束之後,我們可以用理性的哲學加於約束。對於盧梭的內心神學,我接受羅素的觀點,我寧可相信基督教,也不相信盧梭的不合邏輯、全無理性的內心神學。但對於他的《愛彌兒》,依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不要因為他的奇怪的多愁善感的激情,而忽視了他理性的、經驗的《愛彌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