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街的傳說
2023-10-15 21:39:24 3
在「萬裡古茶道」第一鎮——河口古鎮,還保留著一條5華裡長的老街。這條老街,人們把它叫做「明清古街」,文物保護部門行文的名稱則是「鉛山縣河口鎮臨河古街道」。清《續文獻通考》載:「河口估舶自所聚,商務勃興,人口五萬」。可見,明清時的河口城市規模已是相當大。就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河口鎮仍然保留著「九弄十三街」的格局和風貌。可是,只在近短短20多年間,千百年形成的一座著名古鎮就被「發展」到只留下一條「老街」的殘局了。今天的人,也只能從這有幸遺存下的老街和「九弄十三街」的殘存而「窺斑見豹」了。
老街和信江河平行,青麻石板鋪就的路面兩側店鋪一家緊挨著一家。木結構店鋪都是前店後坊。從上街的一堡街、二堡街直到三堡街尾。這裡有一段三十幾米長的街道只有半邊店鋪,靠信江的一側沒有房屋,站在半邊街上可直接觀看到對岸的九獅山峰,和中間一段山坳裡的千年古寺——天乳寺。廟宇裡的香客活動看得一覽無餘,念經誦讀的聲音也能飄揚過江,隨風悠揚。半邊街的這一奇特現象傳說是葛仙翁為救一戶人家男孩出的聖招。
那是明末清初,在三堡街尾有一家店鋪取名字叫「元昌」字號,經營著鉛山特產的關山紙、連史紙、毛邊紙等,店老闆系本地的陳坊鄉人,姓餘名元昌。隨父母親來河口時的餘元昌才15歲,父母帶在身邊幫工。20歲時自己創業,開始小打小鬧,小本經營著一家紙店,經過近20年的打拼,由於他經營得法,誠信為本,為人和氣,帶來了財氣。紙店由原來一個小店鋪發展到一個年經營幾十萬刀土紙的大紙號。所在位置也拆除祖上的土牆陋室,新建造一棟坐南朝北、庫門式樣的磚瓦大屋。取名「元昌紙行」。前廳的一邊是一排高櫃檯的帳房屋,另一側擺放了幾條大師椅和茶几,大門外邊左邊庫房,存儲紙貨。庫房直對獅江碼頭,生意火爆時,碼埠邊停靠著幾艘帆船接貨、裝船發運。元昌紙號的街對面幾家是鐵匠鋪、南雜貨店、煙花爆竹和裁縫店。
餘元昌雖是商人,但不惟利是圖,他謙虛誠信,樂善好施,豁達大度,常做善事。餘老闆不論誰家有急事難事,他都會盡力去幫助他,常常不計較金錢。久而久之,於是,人們給了一個尊號:「餘善人」,他的陳夫人是虔誠的佛教信徒,「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常掛嘴邊。餘夫人與鄰裡街坊關係處得很好,笑容常掛嘴邊,在這一條街上深受讚譽。
有一年深冬的上午,天氣寒冷。元昌老闆來到二堡街,忽然看見金利合藥店的臺階上,靠壁坐著一個年過花甲、衣裳破爛、臉色凍得蒼白的叫花子,伸出乾枯的左手向往來路人乞討施捨,走上走下的人流,少有人去理會。餘老闆看到頓生憐憫之心,他急忙去不遠處一家包子店內,買了10個大包子,返回身送到叫花子手上說:「你不要走,我回家去拿幾件衣服給你穿!」他將要辦的急事也拋開了,急急忙忙地趕回家裡,對著夫人說:「趕緊找幾件我穿的好衣服來,送給一個可憐老人!」夫人一向溫柔賢慧,聽從丈夫的話。她即刻找到幾套半新的冬裝,還拿了一雙洗淨的膠鞋,用一塊舊布打成一個大包裹,和丈夫一道來到二堡街,將包裹送到這個素昧平生的叫花子面前。乞丐老頭兩眼睛突然一亮,炯炯有神的看著他們夫妻倆足有幾分鐘。街上路人看到都圍了上來,紛紛讚揚元昌老闆扶貧濟困的義舉。
話說餘家家族三代單傳,傳到元昌這代,夫妻倆結婚10多年後才喜得貴子,中年得子自是高興的不得了,取名餘傳寶,其意就是餘家有香火代代相傳了。傳寶這孩子出生後身體健康,看不出有什麼毛病,直到了二歲多後才逐漸發現傳寶不會學說話,走路也跌跌撞撞。夫妻倆產才開始感覺到了不正常,於是著慌了起來,事不宜遲,元昌老闆開始到處求醫問藥,也請最好的郎中上門看病,幾個月下來治療效果都不好,傳寶的病情日益見重,夫妻倆甚是著急。餘夫人更是到了附近廟宇求香拜佛尋求菩薩保佑。
後來左鄰右舍勸他趕快到「葛仙山」去求求葛仙翁保佑。為了趕在這一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一日「葛仙山」開山門的日子,餘老闆只留下帳房先生看店,帶著夫人,兒子傳寶和夥計、學徒20多人六月二十日就出發了,為得是能搶到「葛仙山」開山門後的第一柱香。夥計學徒們推著10多輛花車,載著幾十斤上等茶油和許多香燭鞭炮、上等毛邊紙等進香物資,浩浩蕩蕩從河口出發。沿著贛閩道去名揚四方的著名寺院葛仙山進發。餘夫人抱著兒子坐在另一輛花車上。餘老闆則全程走路陪伴在兒子左右。經過10多個小時的趕路,他們在「葛仙山」腳下的楊村投宿。第二天的半夜三點鐘他們就開始爬山了。終於趕到了早上六點的開山門,向葛仙翁敬獻香油燭紙等。夫妻倆跪在大雄寶殿的葛仙翁腳下,一拜再拜懇求葛仙翁救救他的兒子,並許願以後每年會帶兒子進山拜望葛仙翁。在主持和尚靈秀大師的指導下餘老闆夫婦抽籤。幾番拜託後他抽到了101籤。靈秀大師高興地說,這是葛仙翁顯靈了,本來只有100籤,葛仙翁另加了一籤給你,趕快按菩薩的指意去做。他帶著從「葛仙山」抽來的籤請帳房先生解籤。
101籤,曰:「紅日東升江水平,北揚佛經早晚聆。破悔出氣心生純;指日雲開定如前。」帳房先生對餘老闆說:「這是葛仙翁送的專籤,因為寺廟裡的籤最多只有100籤,加出來的這一籤是葛仙翁給的專籤。說的是:紅日東升江水平,說的是家門前的信江河,朝迎旭日升起河水平緩流淌,這是葛仙翁的一句安慰話,意思是說小孩子的病會好的,不要怕。第二句北揚佛經早晚聆,說的從北邊傳來的念經誦佛的聲音早晚都要聽。聆聽了淨化心靈的念經誦佛的聲音,破除悔氣心中正氣上升,純潔靈魂。這是第三解。第四句說:指日雲開定如前,就是說要不了多久你的兒子就能恢復正常生活。老闆元昌大喜,連連說謝謝葛仙翁。
又一年初冬的一天早晨,元昌打開店門,見一鬚眉花白的老者已坐在店門口,伸手乞討。元昌老闆二話不說,吩咐夥計給老人端來了早餐,臨出門還交代夫人關照。待他傍晚回家了,老人還沒有離開的意思,夫人說:」老人吃了早飯就沒離開,就端出一把大師椅讓他坐,中、晚飯都端給他吃了。「元昌滿意地點頭道:」既來之則安之,就請老者進屋吧!「卻被老人謝絕了。
第二天上午,這位老者又來了,元昌從衣著上已經看出,這位老者就是兩年前在二堡街被他救濟過的老人,今天特意穿著元昌送給他的衣服來見元昌老闆。他說:」你家公子的病,我可以幫助治療,好人應該得好報!「說罷他就從口袋裡拿出來一段木炭,蹲在地上,就著石板寫起字來。幾行歪歪扭扭字不像字,符號又不像符號的文字讓大家看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見元昌疑惑不解的樣子,微笑說:」你去藥店請人來,他能看得懂!照著藥方連續服一月,但小孩要每天早晚要在自家門口耳聽佛門念佛誦經的經聲,同時配合服藥,二、三個月後你家公子病情定會好轉,再過半年就可康復。「元昌夫妻倆大喜過望,千恩萬謝的感謝老人!離別時,元昌拿出銀元20塊相送,被老人謝絕了。老人只要了一刀連史紙說是要畫佛像便辭別而去。
心情激動的元昌夫婦,不敢怠慢,急忙前往金利合藥店,將店主何老闆請到,何老闆認真看了看石板上的字符,點點頭說:」這是三國時期的華陀發明創造治病專用的藥方文字,我懂一點,可以試試看。「何老闆根據地上木炭字體,翻譯開出方子,共有10多味中藥材,金利合藥店都有。並告訴元昌另外需要三味藥引子:」五年以上的老番鴨心一個、生蟲吃空綠豆的殼一錢三、深山巖壁上的苔蘚一兩五。待中藥買來後,元昌店裡的夥計分頭負責去尋找三味藥引。
藥劑和藥引子很快準備好,惟有最難辦的事情,就是早晚要讓兒子在門口去聽信江對岸寺廟裡傳來的念誦佛經的聲音。因為街對面有房屋擋住,很難聽到對岸的念經誦佛的聲音,只有刮西北風時才能斷斷續續聽到一點「天乳寺」傳來的晨鐘暮鼓和念誦的佛經聲。家人每天早晚抱著傳寶坐在門口,對面房屋擋住了聲音的傳播,大部分時間聽不見念經聲。為此,元昌夫妻十分焦急,又不好意思說出來。此情此景,不久被對面的幾戶老鄰居知道了,他們經過商議,提出了一個令元昌老闆全家既驚訝又感動的做法,紛紛主動要求拆遷房屋,空出地方好讓「天乳寺」信徒每天的念經誦佛的聲音直接傳播到元昌家裡。
張鐵匠最是積極,他說:「我家得到過餘老闆的資助最大。那年大熱天,我90多歲的娘突然病故,我又因故在外地做事,一時半刻趕不回來,是佘老闆資助壽枋幫忙料理後事。今天餘老闆有困難,我得一定幫忙。我們搬到下面一點的地方再建新房,一點也不影響生意」
其他幾戶鄰居都說,餘老闆是個大善人,樂善好施,做了不少的善事,我們都得過他的恩惠,這樣的好人,家裡出現了難事,我們街坊們不幫忙還有誰幫。於是,五、六戶街坊在下遊一點的地方另擇地址重建新房,重新開業做生意。餘老闆全家感動不已,給了每家一筆厚重的拆遷補償費。並一再對鄰居表示感謝。
從此以後,這段街就變成了只有南邊有房屋,北邊空曠,直面信江河,面對千年「天乳古寺」的半邊街了。每天早晚時刻,元昌夫婦都要把兒子傳寶抱到家門口,吟聽「天乳古寺」傳來的悠長念經誦讀的聲音。從此,傳寶一聽誦經聲,便會立刻安靜下來,不再躁動,心態也慢慢平靜,加之配合吃藥,傳寶病情日見日好。半年後,餘傳寶的病情終於痊癒,像正常小孩一樣活潑可愛,元昌夫妻倆高興地合不攏嘴,左鄰右舍都為元昌老闆高興。後來有人說,這位老者就是葛仙翁的化身。全心全意幫忙好人脫困。
同時,元昌紙號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起來,一天到晚要接待幾撥來自省內外的客戶,他們都是衝著紙號的連史紙、關山紙而來。大量的紙品在門前的信江河上裝船發運。山西一帶的來的晉商說,他們那裡有一個老畫家,專畫「如來佛像」,十分慈祥。誰家把佛像請回家準能保平安早生貴子。於是在當地出現了一股瘋狂的「佛像難求」的場面。老者告訴大家,只有江西鉛山河口鎮三堡街大昌紙行出產的「連史紙」畫的佛像才會顯靈。於是乎在山西出現了「洛陽紙貴」「連史難求」的場面。晉商紛紛來鉛山進貨。一時間元昌紙行門庭若市,連史紙、關山紙銷售量倍增。加之餘老闆為人誠信,貨真價實,客戶越來越廣,生意越做越好。元昌夫婦做慈善公益事業的熱情就更大了,建橋修路,建碼頭,救濟窮人等做了許多好事,老百姓交口讚揚餘老闆是菩薩心腸。
從此以後,在河口古鎮的三堡街上有一段街被稱為「半邊街」,就這樣代代相傳,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