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為什麼不能上北宋(讓北宋頭疼不已的契丹)
2023-10-15 22:22:18 3
契丹與北宋的恩怨情仇這是曾經威震三朝的民族,雄霸半個中國,讓北宋頭疼不已的遊牧民族——契丹。
當時的契丹有數百萬的民眾,北宋滅亡都沒打下來的民族。
那麼契丹滅亡後,這些人都去了哪裡?現在是哪個民族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跟其他的遊牧民族相比,契丹算是興起比較晚的,他最早起源於中國東北地區,早在唐朝年間,契丹族就曾向唐朝表示過臣服之意。
那個時候契丹之所以低聲下氣,就是因為他們還不夠強大,畢竟他們的頂上還有一個突厥。
契丹真正起了反叛的心思是武則天當政時期,作為遊牧民族,他們距離京師天高皇帝遠,骨子裡又天生帶著好戰的血脈,反叛是遲早的事。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契丹一直在騷擾唐朝,隨著這些年的發展契丹逐漸壯大起來。
而契丹真正意義上的獨大是在公元907年,此時出現了一個叫做耶律阿保機的人。
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結束了他們的部落歷史,建立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國家,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遼國。
而遼國在後來的上百年間都成了宋朝最頭疼的問題。
原先唐朝時期的契丹因為是一些散亂的部落,沒有凝聚力、沒有統一的軍隊,所以一直沒有壯大起來。
但是如今不同以往了,契丹如今有了統治者,他們只會不斷的發展壯大,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以後,先是開始學習中原文化,然後又組建了正規的軍隊。
在這些年間,他還不斷創造了法律,完善了官員制度,更是創建了屬於自己的文字,遼國的全勝時期還曾吞併渤海,國疆域一度擴大,足足有近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歸根結底,宋朝一直被契丹壓了一頭的原因,就是因為趙匡胤建立北宋的時候,遼國已經存在53年了。
宋朝剛剛成立初期,雖然戰鬥力和民族凝聚力非常高,但是同時也是最不穩定的時期。北宋跟遼國就像天生的仇人,兩方相見分外眼紅,北宋剛剛建立,契丹就在旁邊虎視眈眈。
不過趙匡胤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能掃蕩周邊割據勢力建立北宋,自然對契丹有自己的對付方式。
趙匡胤並沒有選擇立即出徵,而是在東北邊境布下了重兵嚴加防範,打算敵不動我不動。
有趙匡胤坐鎮,契丹這些年來還算是本分,也沒有輕舉妄動,直到宋太宗趙光義登位,契丹與北宋之間才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趙光義曾北伐親徵,與契丹展開過決戰,不過很可惜,一場激戰過後北宋軍隊被擊敗,趙光義受傷,最終以宋軍撤退為結束。
在這之後,北宋對契丹的恨意越來越深,趙光義一直沒有斷了滅契丹的心思,不過在後來的幾次對戰中,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北宋一再失利。
無奈之下,北宋只能由攻勢轉為守勢,而拿到主權的契丹也摸清了北宋的底細,開始了猛烈的進攻。
宋遼之戰一直沒有停止,在這之後親徵的北宋皇帝不少,也曾打過勝仗,不過這對契丹來說就像撓痒痒,失敗一次對他們半點影響也沒有。
後來的契丹越戰越勇,甚至已經開啟了開掛模式,這邊盯著北宋,那邊卻還騷擾著西夏。
契丹的興風作浪攪得宋朝頭疼不已,朝廷數次徵戰,但是每次都付出沉重的代價,契丹卻不痛不癢,這讓北宋非常無可奈何。
遼國已經成為了所有割據政權中的第一強國,每次宋軍出兵北伐,用巨大的犧牲換來突破契丹的外圍,這樣的苦戰顯然得不償失。
那麼遼國能夠發展壯大,也就意味著契丹的文明和經濟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同時契丹的文化教育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升,這些遊牧民族逐漸被注入了一些中原文化。
念過一些書後,契丹也逐漸意識到了一些問題,像契丹、突厥一類的遊牧民族被中原人統一認定為是匈奴,是被他們瞧不起的蠻夷。
於是契丹開始思索自己是否也要有一些歷史底蘊,這樣才不被看輕,而契丹的這些想法就是他們與北宋之間展開激烈爭奪的起源。
北宋與遼國不得不說的一個地區就是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以前的確是屬於中原的管轄地,但是後來被遼國割走了,從宋太祖時期就曾想著把地給收回來,但是一場仗打了幾十年都沒有結果。
事實上,當初宋太宗出徵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收回燕雲的中心地區——幽州,這個地方地處政治經濟中心,還是個很重要的交通樞紐。
幽州直接控制整個燕雲,其中的政治利益想必不用多說,而幽州就是如今的北京,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宋太宗這麼固執了。
從北宋的前期到中期,雖然契丹一直是他們非常頭疼的問題,不過雙方也算是實力相當,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著穩定對峙的狀態。
不過到了北宋晚期,皇帝越來越荒唐,朝堂越來越沒有骨氣,乃至於直到北宋滅亡,燕雲地區都沒能收回來。
不過一個朝代有新替更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宋朝走下坡路,遼國也不可能一直如日中天。
遼興宗繼位以後,遼國就一日不如一日了,儘管到了這個時候,他們卻還是改變不了自己的習性,時常騷擾西夏。
直到金朝出了一位完顏阿骨打,他建立了金朝,徹底將遼國擊散了。
整個遼國在歷史上也只有210年的歷史,遼國沒有了,契丹人肯定也就四處討生計去了。
不過這並不是契丹的最終宿命,在一個很短的時間段內,契丹有一些貴族還在西北地區聚集,建立了西遼。
西遼在歷史上存在了87年的時間,並且並沒有什麼存在感,後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順手把他們給滅掉了。
也就是這個時候,契丹在歷史上徹底沒了身影。
有數萬民眾的契丹族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此消失,那麼在西遼也滅亡之後,契丹人都去了哪裡呢?如今又是什麼樣貌了呢?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遼國被金國消滅以後,一部分契丹人竟然紛紛搬家,前往東北地區成了金朝的臣民。
他們修改姓氏,與女真人通婚,甚至還隨著他們南徵北戰,足跡踏遍了全中國。
有些人走到半路駐紮了下來,也有些人表現英勇,被分配去了一些駐地,他們在當地定居還被封了官。
大部分的契丹人基本分布在內蒙古赤峰、吉林一帶,這裡還有些契丹人的後裔,只不過由於他們與其他民族通婚,現在這些後裔的血統已經不是純正的契丹族了。
2004年,相關專家利用DNA技術找到了契丹族的消失之謎。
通過鑑定,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專家給出了這樣一個權威的論證:如今的達斡爾族與契丹族有著非常近的血緣關係。
達斡爾族與蒙古族雜居,在歷史上也是一個能徵善戰的民族。
早年這個民族也是被努爾哈赤徵服的,直到康熙年間才有了達斡爾這個名字。
有意思的是,達斡爾族在清代以前使用過契丹文字,後來有學者研究了達斡爾人的生活、宗教、語言等各方面的習慣,經過對比後認為他們跟契丹非常相似。
如今的達斡爾族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和新疆這三個地方,由於當初其他人四散逃亡的時候都改了姓氏,所以很多人的起源已經無從追究。
除了這三個地方,中國大陸的31個省市都有達斡爾族的分布,甚至後世學者還有人說河南地區的一部分楊姓人口是由契丹族起源而來,不過這樣的說法並沒有史料依據。
後來人們發現在雲南施甸縣有一隻族群,他們自稱是契丹的後裔,祠堂的祖宗牌位上還刻著「耶律」的字樣。
專家曾經特意前往這個村子提取了DNA,做了專業的檢測,確實發現與契丹族非常相似的基因。
這些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契丹族人民雖然有自己的起源地,但是由於他們一直保留著通婚制度,所以原有的契丹血脈早就被稀釋的差不多了。
只能說現在達斡爾族有契丹的後裔,但早已不是原本意義上的契丹。
雖然過去的王朝之間有過爭端,但是在我們的現代社會,56個民族早已融為了一家人,不分彼此。
56個民族構成了這個大家園,現在的我們應該消除隔閡,客觀看待歷史,提高民族凝聚力,統一對外才是我們向前的道路。
那麼知道了契丹族的發展史,你感覺意外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