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茴香(茴香回香回鄉)
2023-10-15 05:04:19 1
-----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茴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中學時代讀這篇課文,老師怎麼解釋,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真正體會到魯迅先生這幾句簡單精闢文字下面的複雜感受,如同文中的店小二「我」一樣,內心對這個迂腐無能、淪落為眾人取樂對象的寒磣讀書人,充滿了鄙夷,孔乙己想在孩子身上爭取到一點點自尊的可能性,也被無情地扼殺。成年後再讀此文,不知為何再也笑不出來,體會到更多的是酸澀與同情,終於明白,孔乙己會寫「茴」字的不同寫法,並非迂腐,他的問題在於:除了會「茴」字的不同寫法,其他什麼都不會!相反,假若他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讀書人,那麼結果會截然不同,跟一個孩子探討茴字的不同寫法,可能還會被當作一件軼事被老百姓津津樂道。
不過,我今天不是來談教育,也不是來抨擊古代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我只想說說令人愉快的一種香料 – 有著「味王」之稱的八角茴香。
作為國產的香料之王,八角在大江南北各地菜式中,佔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八角在北方被稱為「大料」,特別是紅燒牛羊肉時,一般都會扔幾顆大料進去,既能去除羶味,又能使肉味更加醇厚。八角能夠驅出肉中的臭氣,使之重新增香。茴香,回香,難道只是文字上偶然的契合嗎?
作為香料之王,八角幾乎代表著中國燉滷的味道,無論紅滷還是白滷,茴香的參與,引領著其他香料和配料,炮製出一鍋濃鬱滷汁的基調。不知是不是因為了這星光四射的外形,茴香在一眾香料中,當仁不讓地起到領頭羊作用,因而也成為家庭必備香料,誰家廚房裡沒備著幾顆八角茴香呢?
八角是伴隨著我長大的。小時候咱家廚房裡有一個木質的簡易廚櫃,上面兩層帶對開門,放剩菜剩飯,下面的格子擱碗碟。廚櫃角落裡,常常塞著母親的一些烹飪寶貝,比如香料、酒麴、酵母等等,其中有個小瓶子裡裝的就是八角和桂皮,從來沒有空置過。我們喜歡茴香是有道理的,這個神奇的小東西能使素菜變出葷味來:清淡的大白菜加了醬油和茴香,竟然品嘗出了些許肉鮮味;菜油燒熱,加幾顆八角茴香炸出香味,和著醬油拌麵,蒼白的陽春麵就成了肉味拌麵。當然,母親也會燒茴香豆,但不是孔乙己吃的那種紹興茴香豆,直接將幾瓣茴香、桂皮與新鮮蠶豆同煮,煮到透爛就成了鹹鮮可口、回味帶著甘草微甜的一盤茴香豆菜。八角茴香從來都是素菜葷燒的良材,在那個吃不上肉的年代,幫助我們度過了多少嘴裡淡出鳥來的尷尬。
愛茴香還有一個原因是它那極具幾何美感的外形。大部分食材,經過晾曬和烘乾,會失去生命的光彩,比如筍乾,比如魚乾,比如菜乾。茴香則恰恰相反。新鮮時的茴香長在樹上,是一個個淡綠色的八角形果子,並無殊色,摘一顆咬開嘗嘗,辛辣伴隨著發膩的甜味。經過深度加工和烘乾的八角茴香,仿佛經過一場特殊儀式的洗禮,以另外一種生命的形式得以重生並大放光彩:蓇葖果上邊開裂,像一隻只迷你小艇,外端則向上翹起如鳥喙,每個果莢內含著一顆光澤油亮的種子。八顆種子呈輻射狀排列,如一朵金褐色雛菊,讓人無法不感嘆大自然妙手天成的藝術創造。深度烘培後的八角沒有喪失生命的光彩,反而煥發出驚人的幾何美感!十六世紀時,英國航海家託馬斯•卡文迪士從菲律賓帶回八角茴香,當八角登上歐洲大陸,它那充滿幾何魅力的外表和奇特甜味對西方人產生了莫大吸引力以及好奇心,濃鬱的香味和對嗅覺、味覺產生大膽刺激,如同來自遙遠東方群島、渾身散發著異國情調的熱辣女郎,讓西方人耳目一新,甚至催生荷爾蒙分泌,Illicium(拉丁文「誘惑」)成了他們賦予八角茴香的美名。
但茴香始終是東方的,中國的。西餐中常會使用芳香植物和香料,味道須適宜生食,茴香的氣味過於濃烈和刺激,不適合西餐料理中直接食用,長期以來並未真正融入到西式烹飪中去。在登陸歐洲之後的一個世紀內,茴香更多被用於藥用。似乎是為了證明他們前輩引入茴香的正確性和必要性,17世紀時英國人嘗試將八角茴香加入到茶和烈性葡萄酒中進行調味,茴香奶茶和茴香酒一度在地中海沿岸頗為流行。英國人甚至將其推廣到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印度的國寶奶茶馬沙拉茶就是在阿薩姆紅茶中融入八角茴香、桂皮、豆蔻、丁香等香料,再與牛奶混合而成。有個印度朋友曾經跟我說想在中國開印度奶茶店,我未曾做過此類市場調研,也不好給人家的創業熱情潑冷水,我個人意見是改變一個地域居民的口味、或者讓他們接受異域口味還是具有很高挑戰性的,比如在內蒙古旅遊時,當地的奶茶喝著還挺上癮的,衝動之下買了奶茶粉,果然回來之後束之高閣。在中國,紅燒肉、茶葉蛋、茴香豆、燉牛肉、各種紅滷白滷、五香料理……加八角大料炮製那是理所當然的事,用文火慢燉,不僅能豐富食材味道,還能緩解重葷菜使人脾胃脹氣的問題,然而在西餐料理中,八角卻長期找不到它合適的位置。
八角是屬於中國的。不僅在大江南北各地人們愛吃的滷味中,八角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中國文化中,八角也佔據著舌尖上鄉愁的方寸天地。
茴香,諧音「回鄉」。當年宋徽宗被金人擄去,受盡屈辱與折磨,日夜思念中原。某一日親自下廚,讓僕人尋找茴香來燉肉。僕人找來一包茴香,宋徽宗打開,發現包裝紙上是宋高宗趙構在南方即位的消息,不禁大喜,認為老天有意來報喜,自己歸鄉可期,連連欣喜地呼道:「茴香者,回鄉也,豈非天乎?」讓跟隨的侍從一起拜舞歡慶,之後讓一個大臣帶著自己的背心偷偷逃出,去南宋找趙構,背心上書「你快來援救父母」,群臣悲泣。唉,可憐的徽宗,沒想到趙構內心並不願意他們回去,在皇帝位置與親情之間,他並不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前者(可參見《橘夢》一文中關於趙構與嶽飛的描述)。可惜了這位中國古代皇帝中頂級的藝術天才,那清癯飄逸的瘦金體,精緻絕倫的花鳥工筆,無數悽美哀怨的詩詞佳作,挽救不了被金人囚禁九年、客死他鄉的悲慘結局,恰似應了那句「回鄉須斷腸」的絕句。
茴香,除了能給食物回香,還能給人帶來「回鄉」的念想和寓意,人之情愫,簡單地寄托在一株草本植物上,可見自古以來,思鄉的祈願一直是溢乎常情,所見、所聞、所食,都可以綿延成無盡的鄉愁,葉落歸根是每個遊子小心珍藏在心底的秘密和願景。我們的民族,是個戀家的民族,思鄉情懷,是一首隔了千山萬水、千世萬代、永遠都唱不完的歌!
【雲端原創】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