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獨立公投合法嗎(這個島搞獨立公投)
2023-10-15 09:09:04 1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地球知識局
NO.2112-新喀裡多尼亞
作者:臨溪主人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鹹帶魚
位於南太平洋中心地帶的新喀裡多尼亞,是法國具有特殊地位的海外屬地,也是聯合國認定的非自治領土。各條海空航線在此交織,使得這裡成為航運樞紐。因此,自法國在當地確立殖民統治以來,一直不肯撒手。
在圖中找到新喀裡多尼亞(法)
(滑動下圖,橫跨太平洋)▼
二戰後,隨著民族獨立運動興起,法國人也不得不做出退讓。2021年12月12日,法屬新喀裡多尼亞迎來了的第三次獨立公投。次日,公投結果公布,新喀裡多尼亞繼續留在法國。
地方不大(比北京稍大一點),事情不少
(圖:esa.int)▼
根據與法國政府達成的協議,當地民眾在2022年前有權舉行三次獨立公投。在2018-2020年的兩次獨立公投中,贊成獨立的票數均未過半。對當地的獨立派來說,這次公投是他們的最後機會。
法國國旗與「獨立派」的旗幟▼
殖民統治的確立
雖然新喀裡多尼亞是法國殖民地,但卻是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在1774年發現的。在庫克看來,這裡的風景與蘇格蘭十分相似,因此用蘇格蘭的別稱「喀裡多尼亞」命名這片土地。十幾年後,第一批法國探險家才登陸此地。
庫克船長多次探索太平洋
在1772-1775年航行中(下圖),發現新喀裡多尼亞▼
俯瞰努美阿,新喀裡多尼亞的首都所在
如同阿佛洛狄忒出水時濺起的潔白浪花
(美就完事了,圖:NASA)▼
當時,踏足這土地的歐洲人稱呼原住民為「卡納克」(Kanak),這在玻里尼西亞語中是「人」的意思。
新喀裡多尼亞被殖民者找到後的半個多世紀裡,有許多商人到訪過這兒。1788年,英國在澳大利亞建立殖民地後,很多英國商人前往新喀裡多尼亞尋找檀香木。
在歐洲殖民者尚未涉足這片島嶼之前
卡納克人已經於此生活居住了千百年
(誰最早?圖:Flickr)▼
19世紀40年代,法國武裝進入新喀裡多尼亞地區,受前者支持的天主教勢力一度和基督教發生衝突。19世紀50年代,隨著島上檀香木數量的下降,澳大利亞對該島的影響力也隨之減弱了。1853年,法國人正式建立對新喀裡多尼亞的殖民統治。
兩百多年的殖民統治,把一切都烙上法國元素
哪怕到今天,法國的影響力也從未有減弱跡象
(這也有馬克龍,圖:Flickr)▼
19世紀中期,法國納入統治的幾個太平洋島群,其經濟價值十分有限。早期外來殖民者想要在當地發展種植業,然而除了咖啡、甘蔗外,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情況並不理想。
在當時,這些殖民地除了提升法國的國際聲望外,沒有多少戰略意義,因此願意主動移民過去的法國人很少。
正因此,當權者拿破崙三世決定把新喀裡多尼亞作為罪犯流放地。之後幾十年內,有近十萬名犯人被流放到這裡服苦役。
也不知道拿破崙三世怎麼想的,巧了不是
上一個被流放海島的皇帝不就是他大伯麼?
(罪犯排隊登船,圖:壹圖網)▼
此外,殖民政府還頒布了新的土地政策,並引進了大量牲畜,試圖在當地發展畜牧業。為此,殖民政府對卡納克人佔有的土地以予承認,然後反手將「未被佔用」的空置土地收入囊中。
對於這個所謂的「空置」,法國殖民者有最終解釋權。但事實上,他們所徵用的土地往往是暫時休耕的卡納克人土地,不是無主之地。
開著船打上門來,跑馬圈地,鳩佔鵲巢
在當時的世界各地,殖民者玩著相同的把戲
(沒有天理,圖:壹圖網)▼
其次,法國殖民者不承認卡納克人的私人所有和家庭所有權,只承認部落所有權。這樣一來,卡納克人酋長就可以代表全部落向殖民政府出讓土地所有權;而這在過去是需要整一個氏族集體決定的事兒。
同時,卡納克人還被限制在殖民者圈定的「保留地」中。如此一來,卡納克人的生存空間遭到極大擠壓,只能逐步退到貧瘠的山區地帶。
平原地帶集中在西側沿海
島上大部分都是山地(圖:google map)▼
新喀裡多尼亞的發展
雖然有著各種殖民政策加持,但新喀裡多尼亞的白人數量增長速度始終十分緩慢,有人歸咎於罪犯流放地,認為其不是生產者,而是消費者,使得當地開發成本大大增加了。
1894年,法國殖民者暫停罪犯流放地政策,首次嘗試鼓勵大規模自由移民,並大力發展咖啡種植業經濟。而卡納克人只能是給白人莊園主當長工。
殖民統治下,哪有什麼公義可言
原住民嘗到的,只有無盡的苦澀
(圖:digitallibrary.usc.edu)▼
此前,法國殖民者曾預言卡納克人將很快滅絕,結果後者的人口數量卻大幅增長。相反,法國移民數量逐漸減少,很多定居者紛紛離開,新喀裡多尼亞的土地所有權變得越來越集中,小農資本主義在當地並沒有奏效。
別高興太早,他們很快又會捲土重來
然後再次佔據這裡,將自身存在「合理化」
(看現在,圖:Flickr)▼
事實證明,新喀裡多尼亞的未來在於採礦業,尤其是鎳礦。這裡的鎳礦儲量巨大,而且質量上乘。
1881年,由希金森創立的法國興業鎳業公司(Societe Le Nickel),到1889年產量已超過19000噸。到1900年,新喀裡多尼亞的鎳礦出口量達到10萬噸。
這一定是個富礦,120多年前產量就這麼高
看到這,知道為什麼法國死活賴著不走了吧?
(1909年鎳礦海運發貨,圖:Wiki)▼
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新喀裡多尼亞的經濟發展也趨於停滯,採礦業成為當地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鎳、鉻和鈷等礦產的價格並不穩定,曾因為鎳礦供過於求,導致其國際市場價格一度腰斬。
這個地方自發現鎳以來,就指著這碗礦產飯
如今,島上產出的鎳約佔世界供應量的10%
(真·家裡有礦,圖:shutterstock)▼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卡納克人也是被忽視的參與者。一戰期間,新喀裡多尼亞、大溪地的白人和卡納克人曾編為一個營並肩作戰,卡納克士兵的陣亡率是白人的兩倍。
二戰期間,選擇支持戴高樂自由法國的新喀裡多尼亞,成為了盟軍在太平洋上的一個重要海軍基地,而它也確實控制著通往日本和新加坡的太平洋航線。
時至今日,法國在新喀裡多尼亞仍設有軍事基地
地方不大,以至於有些美國軍官都不知具體在哪
(瞅,擱這呢,圖:Wiki)▼
卡納克民族主義的復興
兩次世界大戰,讓很多參戰的卡納克人意識到了本民族的不平等地位。有不少在戰爭中為法國流血賣命的卡納克士兵,在戰後以此要求取得法國的公民權。
彼時,法國本土的自由主義思潮盛行。但不能忽視的另一大因素則在於鎳礦產業的飛速發展,造成了工人大量短缺的現象。為了增加工人,法國政府也就不得不在殖民政策上做出讓步。
1946年,法國人廢除了限制原住民人權的《土著人地位法》,並給予卡納克人法國公民的身份。此後,卡納克人所能擁有的政治權利才得到些許改善。
把殖民地當兵源地,是法國人的老套路了
這些為法國賣命的士兵,沒有得到應有尊重
(圖:loopsamoa.com)▼
1957年,所有的新喀裡多尼亞原住民都擁有了完全的法國公民地位。但政治權利的提升,沒有改變卡納克人的生存環境。近一個世紀以來,卡納克人被長期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
在1953年之前,甚至沒有任何一個卡納克人通過高中畢業會考,也得不到任何實現階層躍升的機會。所以,儘管社會地位略有改善,但根本問題沒有解決,他們開始思考造成這種長期不平等的原因。
控制、壓縮受教育的機會,本質是一種不平等
這種人為製造的階層壁壘,把他們困在原地
(圖:digitallibrary.usc.edu)▼
此前,面對法國人殖民統治,卡納克人於1878年掀起了一場大規模起義;起義失敗後,起義部落的土地被法國政府和親法的卡納克部落瓜分吞併。至今,很多卡納克人認為這場起義標誌著卡納克民族意識的覺醒。
1969年,新喀裡多尼亞出現了第一個獨立運動組織。此後,訴求各色各樣的政治組織先後出現,並在80年代出現了新喀裡多尼亞獨立運動高潮,各種暴力活動層出不窮,當地社會一度陷入混亂,到80年代末逐漸平息。
這些組織與島上的法國駐軍實力不成正比
而且法國搞分化策略,駐軍中有不少當地人
(來跟我混,圖:Flickr)▼
1981年,弗朗索瓦·密特朗成功當選法國總統。獨立派希望密特朗能承認新喀裡多尼亞的獨立;而反對派,尤其是來自法國本土的白人移民,則希望法國能繼續維持統治。兩大派系之間因對新喀裡多尼亞前景的分歧,鬧出了許多流血事件。
這島嶼上也生活著許多白人住民,不用說
他們大多數是親法的,或者乾脆就是法國人
(騎大馬的都是什麼膚色?圖:Flickr)▼
1998年,法國政府、獨立派、反獨派達成了《努美阿協議》,明確規定法國政府會逐步移交除外交、國防、司法、財政以外的政治權力給當地政府,並可在將來舉行最多三次全民公投。
不過,卡納克獨立派在新喀裡多亞的人口構成中並未過半。因此,卡納克人一度希望法國政府能夠控制歐洲移民數量。但當地除了白人外,還有不少早些年亞洲勞工的後裔定居在於此,他們對這事兒的影響微乎其微。
亞裔在當地已形成社群,但不是主流人口
(有人去過嗎?橫屏觀賞,圖:壹圖網)▼
趁著最近新喀裡多尼亞這次獨立公投,法國智庫也開始借這事兒炒作「中國威脅論」。有意思的是,雖然過去中國鎳礦進口最大來源一直是菲律賓,但從2016年開始,中國也在逐漸增加新喀裡多尼亞的鎳礦進口量。
跟誰買,買多少,都是市場行為,市場決定
法國人吶,不要擅自加戲,不要砸自己生意
(努美阿港口,圖:shutterstock)▼
新喀裡多尼亞獨立派曾在2018年表態:「獨立是不可避免的,是當地原住民卡納克人的尊嚴問題」。卡納克民陣(FLNKS)前領導人也說過: 「只要還有一個卡納克人站著,就會為自由而戰。」
但就目前來看,新喀裡多尼亞在未來的相當長時期內,將繼續接受法國的殖民統治。
看來,這盤棋最後還是沒能下贏法國人……
(沒有下一局了,圖:Flickr)▼
參考文獻:
1.Lyons M. The totem and the tricolour: a short history of New Caledonia since 1774[M]. UNSW Press, 1986.
2.王助. 新喀裡多尼亞的自治與獨立之路[J]. 世界民族, 2001(03):11-18.
3.Frankum R. New Caledonia: written images and metaphors of France and Europe in the context of the 2018 New Caledonian independence referendum[J]. 2019.
4.S Henningham. France and the South Pacific : a contemporary history[M]. Allen & Unwin, 1992.
2.耿慶軍, 高原. 新喀裡多尼亞獨立歷程及前景分析[J]. 太平洋學報, 2014, 22(11):8.
6.Connell J. The 2020 New Caledonia Referendum: The Slow March to Independence?[J]. 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 2021: 1-17.
7.Connell J. Another Pause for Independence? The 2018 New Caledonia Referendum[J]. The Round Table, 2019, 108(3): 241-258.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