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歷史由來和習俗(淺談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2023-10-15 03:42:05 1
端午節的歷史由來和習俗?端午節划龍舟「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徵,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為「飛龍」即龍舟,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端午節的歷史由來和習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的歷史由來和習俗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太平御覽》記載:「仲夏端五。端,初也」。「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相通,「端午」就是初五。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午時為「陽辰」,因此端午又叫端陽。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提倡舉賢授能,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離騷》《天問》《九歌》等名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蕩舟江河之上,寄託對屈原的哀思,此後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害怕江裡的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拿來米糰投入江中,後來就有端午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划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徵,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為「飛龍」即龍舟。
端午掛艾草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闢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端午節吃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
端午節其它習俗
端午節有躲端午、佩長命縷、戴香包、避五毒、採藥、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端午雨、跳鍾馗、鬥草、打馬球、遊天壇等等其他的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