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漢字藝術與姓氏(康-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2023-10-15 02:10:28 2

一、文字演變

二、姓氏讀音

拼音:kāng

注音: ㄎㄤ

漢字結構: 半包圍結構

造字法:廣

簡體部首: 廣

五筆86:YVII

五筆98:OVII

UniCode:U 5EB7

四角號碼:00299

倉頡:ILE

GBK編碼:BFB5

規範漢字編號: 2385

康的部首筆畫: 3

總筆畫: 11

筆 順: 捺橫撇折橫橫豎捺橫撇捺

安寧:康樂(lè )。康平。康寧。

空,空虛:蘿蔔康了。

寬闊:康莊。康衢(四通八達的大路)。

無病:康健。康復。康泰。健康。

豐盛:小康。康年。

姓。

三、姓氏起源

一,源於姬姓

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天下而「封諸侯,建同姓」,起中國「封建」之始時。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畿內康國,所以得名為康叔。當年周武王克殷紂,以殷餘民封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位比諸侯,以奉其先祀不絕。因武庚未盡服,恐怕他將來乘機作亂,武王就令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為祿父相,以治殷。周武王駕崩後,年僅12歲的周成王繼位,由他的四叔周公旦輔政。管、蔡懷疑周公擅權,聯合武庚一起作亂,被周公伐滅。之後,周公看到對殷商遺民的統治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理由很明顯,這些殷商的遺民,內心未必認同姬周,如果對他們的處置不當,很可能會引起叛亂,豈不是後患無窮!周公最後決定,把這批殷商遺民交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去統治,並且改封康叔為衛國國君,侯爵。後來,康叔至衛,按照周公的教導,把過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動的殷民處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敵為友」,功在周朝社稷。因此,康叔的聲譽日隆,到周成王長大親政之時,並且被舉用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逝世後諡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諡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氏正宗。

後世康氏源於康叔,在歷來研究姓氏學的學者心目中,是被認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對於漢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這樣一種記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書就異口同聲地指出:「衛康叔之後以諡為氏」,可見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為得姓始祖。

康氏的第二個受姓祖先是劉康公,姬姓。東周周頃王(公元前618年~前613年在位)時封王季子(周定王之弟,姬姓)於劉累古封地劉城,諡號康,史稱劉康公,其後有劉氏,也有支系姓康者。這支姬姓康氏距今也已經有2600年的歷史。

二,源於子姓

戰國時宋康王后人,有以康為氏;東周楚康王后人,有以康為氏,廬山康王谷。

三,源於陰康氏

應劭的《風俗通》記載:「陰氏,陰康氏之後,周有陰不佞。」陰康氏是傳說中女媧的後裔,曾在今陝西商洛一帶建立陰康國。後來,陰康氏演化為「陰氏」和「康氏」。

四,源於康居

康居(康國),以國為氏,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成帝時,康居遣子侍漢,貢獻。然自以絕遠,獨驕慢,不肯與諸國相望。」 但漢庭因為「其新通,重致遠人。終羈縻而未絕。」以上記載明確地說:西漢成帝時,康居國曾遣子入漢,而且此後雙方還交流不斷。最早記載康姓的史書,後《梁書》卷一八《康絢傳》亦載:「初漢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於河西,因留為黔首,其後即以康為姓。」此條不僅繼承上說,且更具體地指出:後留於河西,以國為氏。

康乘,中華康氏的得姓始祖,中華古西域康居國(唐.康國)王子。於公元前21年來到漢廷,定居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新唐書》載:「康」等昭武九姓,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縣境內),祖先為月氏人。後來西遷西域中亞地區。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成帝時,康居遣子侍漢,貢獻。然自以絕遠,獨驕慢,不肯與諸國相望。」

五,源於匡易康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登基後下詔天下避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雖然在宋末以後,有部分支系陸續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還延續著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吉水、安福(古廬陵);南昌(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分宜(古袁州)等地。以至於泰和(古西昌)成為匡易康氏的第二個發祥地,是廣大匡易康氏的嚮往之地。

在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廣」,遷徙的原因是朱明王朝的遷民運動。元末暴發眾多農民起義,多年的戰爭使湖廣(現湖北、湖南)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朝廷下詔,從江西遷民填充湖廣。故這時期,有許多匡易康氏及其他百姓從江西泰和、吉安等地遷徙到湖廣一帶。湖南、湖北境內的許多康氏支系,就是在這次大遷徙中的匡易康氏的後裔子民。

在清朝初年的「湖廣填四川」遷民運動中,又有許許多多匡易康氏子民從湖南、湖北遷徙到四川、重慶等地繁衍生息。此次運動的原因是明末,張獻忠的起義軍幾次攻佔四川,以及滿清對四川的多次洗劫,戰爭造成了四川人口的嚴重銳減。清初,朝廷下詔從湖廣遷民到四川。

根據「康氏脈系研究網」收集掌握的資料說明,在如今中華大地上,處處都有匡易康氏的支系分布。匡易康氏已經成為中華康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眾多,人才輩出,為中華康氏大家族做出了重要貢獻!

六,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Jorgut Hala。所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爾奇特氏,亦稱主兒乞氏、主兒勤氏、月兒斤氏、禹兒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長子斡勤巴兒合黑所建部落名稱,是蒙古東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學者和田清認為其是女真人,達斡爾民族亦有該姓氏,滿語為Jurk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⑶.蒙古族瑚爾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陳蒙古巴爾虎氏、亦稱胡拉特爾氏,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滿語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爾拉特氏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後代多冠漢姓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七,源於滿族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赫舍哩部族人,滿語為Heseri Hala,取部落名為氏,世居都英額地區(今遼寧清原英額門)。滿清開國初,其祖赫舍哩·碩色歸清,隸屬正黃旗滿洲,精通滿、漢、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滿、漢、蒙文字,由頭等侍衛歷著戰功,受世祖章皇帝之託顧命為輔政大臣,受一等公,諡文忠。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後代分為赫、張、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漢字諧音「康」為氏,隸屬正黃旗滿洲,官拜木力佔牛錄、武德騎尉。他在清康熙年間出兵遼東,生五子,長子和次子皆無後,五子過繼富氏。三子赫舍哩·達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裡其的後人分為兩支,前後駐防丹東鳳凰城,分別在正黃旗滿洲和正白旗滿洲下註冊。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遼陽澗溪溝。

⑵.滿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稱亦卡爾他吉爾氏、卡勒塔基爾氏,滿語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爾哈赤時期就有陸續歸附後金的(比如遼寧省鳳城有一支卡克他氏姓康,就是努爾哈赤時期投奔來的)但主要還是在皇太極時期入的八旗。崇德4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極調軍平索倫部,從此索倫部眾悉數編入八旗,但真正被調往瀋陽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數索倫部眾就地安置編旗繼續從事生產,清廷並沒有將其納入深層的八旗管理。到康熙年間,由於沙俄的進犯黑龍江上遊的各旗索倫人才真正列入以車滿洲,編練成兵參加了雅克薩戰爭。此後因索倫部旗人在戰爭中的英勇表現,清廷將其視為精銳兵源,每有重大戰事必調遣自黑龍江。索倫部旗人幾乎參加了清中期以後的所有戰爭。黑龍江省的一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滿族人就是這些以車滿洲索倫部旗人的後代。,祖籍在長白山以東訥佛賀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隨努爾哈赤其兵,後來他的孫子1644年"從龍入關"。1687年四世孫卡克他氏圖美、圖奈兄弟2人奉命遷居鳳凰城駐防,隸蒙古鑲白旗官保佐領下當差,居鳳凰城北山,圖美任參領,圖奈任額兵,為始祖。因家屬仍在北京,弟圖奈未再娶妻,兄圖美娶妻王氏,生3子。長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長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壽、必倫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託力吉。至第二世遷居大堡康家溝。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溝一支人口達到1000多人。1905年編修《卡克他氏宗譜》,以慶字為第八世,確定"慶(上)會(上)運(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濟(上)聖(上)清(下)。國(上)華(下)全(下)貴(上)品(下),世(上)祿(下)廣(上)恩(下)榮(上)。德(上)義(下)昭(上)隆(上)業(下),賢(下)良(上)繼(上)盛(下)名(上)。永(上)懷(上)先(下)澤(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個字以序輩數。括號中上者用于姓名中間,俗稱居中;下者用於末尾,俗稱落底。已傳13世

⑶.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滿族姓氏,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綏分河上遊地區)、愛琿(今黑龍江黑河愛琿鎮)、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康氏、安氏。

⑷.滿族康錫哩氏,滿語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遼寧桓仁雅河鄉附近),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⑸.滿族訥哷氏,亦稱那爾氏,滿語為Nere Hala,世居黑龍江,所冠漢姓為春氏、康氏。

⑹.滿族滿族卡宜氏,滿語為Kay Hala,以祖名為氏,原屬於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駐防鳳凰城,分隸正黃旗和正白旗下,隸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隸正黃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兩個字「卡宜」為姓,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⑺.滿族康儀理氏,滿語為Kangyili Hala,亦稱康吉裡氏,漢義「苗條」,世居費爾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裡處),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八,源於其他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瑤族、土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康氏,世代相傳。

四、得姓始祖

康叔。據《元和姓纂》和《姓苑》等書記載,載,漢族的康姓,出現於大約3000多年以前,他們的始祖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於康(今河南省禹縣),故稱康叔。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旦輔政,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的不服,殷紂的後裔武庚便聯合他們反叛。周公平叛後,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康叔統治,康叔在封地建立衛國,管理那裡的殷室遺民,將衛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對穩固周王朝統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後,諡號為「康」,即「使民安樂」之意。康叔後人以其功績、聲譽為榮,取其諡號為氏,稱康姓,康叔自然成為康姓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康姓為避戰亂,徙藍田(今陝西省藍田西灞河西岸),後漸向東南遷移。

史載,南朝宋時,設華山郡藍田縣,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後秦河南尹,後舉族眾三千餘人遷湖北省襄陽之峴南)族人,並任命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葉茂,人丁興旺。

唐代,有寧夏靈武人康植之孫康日知被封會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會稽郡公,後世子孫繁衍昌盛,發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紹興則為南方各地康姓遷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諱而改姓的匡姓,成為康姓新的支脈。另有洛陽康再遇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顯達當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間,改朝換代頻繁,北方多動蕩,故有康姓徙遷南方安居樂業。

明代,康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徙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其中山東、福建、廣東大部分是康子元的後裔!

從清代開始,閩、粵康姓陸續有人遷至臺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中國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三。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京兆郡)、山東(東平郡)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

康氏最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地區(今甘肅省境內)、其後分布陝西、河南、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京兆郡)、山東(東平郡)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陝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遷始於三國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一帶。唐玄宗時有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封天山縣男(今新疆託克遜縣東北),其孫康日知,舉家南遷浙江省紹興縣定居。北宋初, 蔚州人(今河北蔚縣)從徵入蜀,後定居四川;同時,康氏還有遷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康姓在大陸是第七十五大姓,在臺灣為第七十九個大姓,以屏東、嘉南等地為最多。現臺灣的屏東、嘉南、臺北、苗慄、臺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臺灣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蹤跡,可謂遍布臺灣的每個角落。

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3%。

六、家譜文獻

《鄖陽康氏族譜》為1488年到2018年鄖陽康氏530年發展史,也是1907年版(康安吉編撰)家譜和2018年版家譜(康偉編撰)合訂版。

吳寧康氏宗譜,(清)康武琴等纂,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吳寧康氏宗譜兩卷,(清)康士佩等纂,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

吳寧康氏宗譜,(清)康明良等纂,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

吳寧康氏宗譜四卷,(清)康國昌等纂,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

江蘇泰縣南沙康氏重修宗譜二十四卷,(清)康維恆、康延書等重修,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奉化康氏宗譜十七卷,(清)石褚壁修,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康邑江夏堂康氏族譜,(清)黃濤、黃萬球等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江夏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滿族康氏族譜全稱為《赫舍哩氏康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開始修譜。

河北通州康氏世譜一卷,(朝)康圭錫纂修,朝鮮隆熙年間(公元1907~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複印件一冊。

遼寧塔山康氏家譜,(民國)康氏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康氏續修族譜,(民國)康發啟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品較差。

蒲田康氏重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西昌官溪康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衡山溕衡康氏十修族譜,(民國)康和聲修,鉛印本。

湖南婁底康氏七修族譜九十三卷,首一卷、未一卷,第九十一卷分上下冊,(民國)康堂等主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南康康氏族譜,(現代)康一挺等修,1998年京兆堂計算機排印本九冊。

遼寧鳳城康氏世譜一卷,(民國)康明良等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鉛印本。

浙江奉化連山康氏宗譜四卷,(民國)工序賓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

莆陽康氏家譜,(清)康仁聲纂修,民國年間莆田康爵手抄本一冊。

浙江奉化連山康氏宗譜四卷,(民國)王禮賓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鎮江潤東順江洲康氏族譜四卷,(民國)康壽等七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七、郡望堂號

郡望

康姓的望郡在京兆(今陝西西安)、東平郡(今山東東平)、會稽郡(今江蘇蘇州)、晉陽郡(今山西太原)。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東平堂:以望立堂。

華山堂:以望立堂。

會稽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於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後來討平張韶,昇平盧節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 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號。

晉陽堂(或晉陽郡):以望郡為堂號,乃匡易康氏之總堂號。

三省堂:江蘇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八、字輩排行

湖北鄖陽康氏(今湖北十堰鄖陽區)屬京兆堂,明成化元年自南昌府遷入,始遷祖康聰。

日應印庚水 文成玉壽金 安書邦國正 修德福如春 中和延世澤 良善順天心 大道存仕厚 鴻功自顯明 家傳敦孝友 吉慶本同生 富貴一朝泰 榮華萬代新

即蒙潭始祖珣公(康珣,宋初與梁灝同榜。任袁州(今江西宜春、萍鄉一帶)都使,易匡為康)後第二十四世起:"時元生孫德,曾受祖之佑 繼起華國才,天朝載錫光 永思宗澤茂,家道世榮昌 先賢貽哲訓,忠誠正紀綱 修齊治平守,創極理鴻章"。

陝西省定邊康氏一支字輩:"祿忠孝志正元炳漢"。

四川彭山康氏一支字輩:「紀樹光先得」。

四川資陽康氏一支字輩:「福(富)友華祥瑞萬廷顯正世天(仁)興光明歷代朝綱紀忠厚欽承兆鳳麟壽安錫慶敦洪緒佐運和宣啟俊英盛會榮昌襄上益簡修純萃殿嘉基」。

四川資陽康氏一支字輩:「宗正啟永世明」。

四川資陽康氏一支字輩:「忠孝長存……」

四川遂寧康氏字輩:「乃逢國運盛聿定萬年歌承緒維忠孝傳家尚泰和光裕名聲振佑啟福祉多富貴天以錫詩書應發科」。

四川安嶽康氏字輩:「祭忠孝長存樂友園」。

四川營山康氏字輩:「文成登一學實紹忠家本定泰維自西」。

四川巴中、南江、廣元、旺蒼康氏字輩:「文若思自國魁宗,心成樹德道印中......」

湖南婁底康氏字輩:「南詔仲發季福友華祥瑞甫萬廷顯國世天興光明歷代朝倫紀忠厚欽承兆敦本開基緒儲才啟俊英詔書能迪哲禮讓可億型傳家遵典則祖德定長新誥命重周史清廉貫古今」。

湖南新化康氏字輩:「富(福)友華祥瑞萬廷顯正世天(仁)興光明歷代朝綱紀忠厚欽承兆鳳麟壽安錫慶敦洪緒佐運和宣啟俊英盛會榮昌襄上益簡修純萃殿嘉基」。

湖南澧縣、臨澧康氏字輩:「業光祖孝友開基」。

遼寧瀋陽康氏字輩:「永久天榮啟晉士兆寶德鳳殿(玉)奎守付國智安民」。

遼寧黑山康氏字輩:「廣九年維萬」。

遼寧撫順康氏字輩:「自有成文國朝鈞復萬連吉慶書章廣世緒紹功先」。

山東菏澤、鄆城、巨野、安徽焦城、江蘇沛縣康氏字輩:「體朝文思延傳家遠天錫慶祥承仁義恩光耀忠厚道德長修身登高嶽宗代奉祿昌」。

山東章丘康氏字輩:「懷守燕葉書殿介傳道都」

山東東平康氏字輩:「忠少思炎振尭維懷書已記」。

山東滕州康氏字輩:」文學秀靈守「

山東聊城莘縣康氏字輩:"學記東興士廣祿」

山東聊城冠縣康氏字輩:「玉振躍東方」

山東臨沂平邑縣康氏字輩:「修德傳榮廣,成明紀世常」

河南鄧州康氏字輩:「民惠(懷)淡養(陽)盈景起中(忠)涵(含)宏(洪)從玉新(心)士振建光(國)定太平榮慶(幸)克化青德順如(汝)連立」。

河南信陽康氏字輩:「國正天心順關清民治安」。

雲南水富康氏字輩:「福貴友華祥瑞(珍)甫萬廷顯正(國)世仁(天)興光明歷代朝綱紀忠厚欽臣兆鳳麟壽安錫慶郭洪序佐運和宣啟俊英盛會榮昌襄上益簡修純翠殿嘉箕」。

湖北襄陽康氏字輩:「才重惟人寬廷院大黎曰園宏邦世仁國溫良立士則道學傳天家志化常青泰開來永光華」。

江蘇如皋康氏字輩:「本貞茂榮安雍近智吉賢端秀」。

江蘇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四九臨安福益永希金子 國號朝元宏茂為迎紹紀 省視承貽傳登忠本懷利 石時廣祖德禮備加真啟」.。

陝西紫陽康氏字輩:「建紹宗立……」

重慶雲陽康氏字輩:「啟之四方仲、承宏茂盛興、天開文運廣、地照福遠曾、正大光明繼、雲昌永亮燈、志祥高萬代、立法乃長春」。

康氏一支字輩:「文德財宗美利」。

康氏一支字輩:「德振□瑞學永」。

江西吉安遂川排溪康氏字輩:「萬世賢良,文武相承,垂芳慶淵,顯耀義昌········『』

安徽阜陽一支字輩:「世府庭天紀,金懷(玉)啟同德(方言發音為dai),永慶曆春景,文明震萬國(方言發音為guai)」。

甘肅永登縣康氏字輩:「仲仁,康福,民,運,如,乃、膺、海、康、道、於、成、逢、泰、永,昌」。

河北懷安縣康氏字輩:"廣恆萬世永,振(春)興"。

九、姓氏名人

康泰,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康僧會,三國時高僧。世居於竺,隨父經商,乃移居交趾。十餘歲雙親並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讖緯這學,尤嫻經律。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三國·吳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孫權為之建塔,因有佛寺,就是江南第一寺「建初寺」(南京大報恩寺)。江蘇、上海(上海龍華寺、靜安寺等也是康僧會創立)一帶亦始興佛法,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形成江南佛教中心。

康僧會,古金陵大報恩寺(前身為建初寺)是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為紀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十萬民工,歷時19年基本建成,耗費白銀248.5萬兩。宣德皇帝欽命鄭和參與工程建設,並主持了落成大典。古金陵大報恩寺是皇家寺廟,所有建築皆依皇家規制,其鼎盛時期範圍達「九裡十三步」,曾與靈谷寺、天界寺並稱金陵三大寺,是明清時期百寺之首,當時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專門機構「僧錄司」也設於此。金陵大報恩寺是明初刻經、印經中心,是義學講壇。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 古報恩寺內五彩琉璃塔高約78米,九層八面,琉璃塔因塔體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磚砌成而得名。琉璃塔以五色蓮臺為基座,塔體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每層的覆瓦、拱門均用赤、橙、綠、白、青五色琉璃貼面。拱門用五色琉璃構件拼接而成,上有飛天、雷神、獅子、白象、花卉等圖案,造型生動,製作精美。塔頂有黃金製成的寶頂,下面有9級「相輪」,之下為「承盤」。塔頂和每層飛簷下都垂懸金鈴鳴鐸(風鈴)152隻,金鈴聞風而鳴,禪意陣陣。塔身內置有146盞長明燈,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輪值管燈,使之晝夜長明不熄,每日耗油五十一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龍懸掛,華燈耀月,數十裡外可見。古金陵大報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負盛名的標誌性建築,永樂皇帝賜封該塔為「第一塔」。明散文家張岱稱之為「永樂之大窯器,中國之大古董」。被西方人譽為「中世紀七大奇觀」之一。1856年,金陵大報恩寺和琉璃塔毀於太平天國戰火。

康絢,字長明,南朝·梁華山藍田人。初仕北齊,後任梁朝司州刺史衛尉卿,以寬厚之德著稱。其先祖出自康居國人,據《梁書·康絢傳》記載,西域的這一支康氏,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在河西郡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並且子孫世代繁衍。

康子元,唐代經學大師,會稽(今屬浙江省紹興)人,字右昌,號毓奇。唐開元四年(731)丙辰年科進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宗正太卿。舉賢能治《易經》、《老莊》之學。形成帝王「受命不於天,於其人」,「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主張改革弊政,創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為歷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冊。後因,上疏安史隱患不納,遂請旨入閩觀風,居建寧府建陽縣,現有遺蹟子元公墓在建陽。為入閩康氏始祖。

康崑崙,西域康國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彈《道調涼州》、《羽調錄要》等曲,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日知,唐代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人,至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因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公。

康澄,五代後唐明宗李嗣源時任大理少卿曾上疏言時事:為國家者有不足懼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懼,天象變見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竭不足懼,水旱蟲蝗不足懼也;賢士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不聞深可畏也。」識者皆多澄言切中時病。若從榮之變,任圜、安重誨等之死,可謂上下相徇,而毀譽亂真之敝矣。然澄之言,豈止一時之病,凡為國者,可不戒哉!系康子元後裔。為入莆(福建莆田)康氏始祖。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靈丘)人,仕後唐、晉二朝,皆有政績,所轄之地歲稔倉盈、牛馬遍野。後晉時官至宰相,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

康再遇,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與之,南宋著名學者.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人。曾上書「中興十策」,表現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烏託邦思想。著有《昨夢錄》等。

康進之,元代戲曲家。棣州(今山東省惠民)人,現存其雜劇《李逵負荊》一種。

康茂才,明朝開國大將。康茂才本來是元廷駐應天城的水軍元帥,朱元璋攻破應天城的時候,康茂才率部投降並願意歸附紅巾軍,朱元璋就讓康茂才做了紅巾軍的水軍頭領。以後,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佔了浙東以後,曾派康茂才做那裡的都水營田使,專門負責修築河堤,興建水利工程,恢復農業生產,供給部隊軍需。俗語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朱元璋對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業業地為朱元璋效力。無論打仗還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幹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許多功勞。

康大和,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於福建莆田崇福裡礪山村(今莆田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

康大和於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闈,入京應試,得中二甲進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遷升侍講學士,嘉靖四十年(1561),晉升南京工部尚書。明朝皇帝稱讚大和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元老,學問淵博,治學嚴謹,他為官清正、勤政愛民,為人「樸實敦厚,不事表舉」。其道德文章,為世人所推崇。年輕時被林貞、肅俊所賞識和器重。在學館時他曾書寫「學林」二字於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機。他還常說:「庭機吾所不及也」。可見他為官為人很謙虛的,致仕歸鄉後,與致仕居家的工部尚書林雲同諸儒,結社賦詩,風雅一時。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二人應興化郡守呂一靜之邀,續修《興化府志》,為總裁。後與林雲同等續修《郡志》。除總纂《興化府志》(萬曆甲戌志)外,有《礪峰集》、《續莆陽文獻》傳世。

康海,明代文學家。字德涵(1475-1540),號對山、滸西山人、沜東漁夫。陝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誅,康海受牽連而免職。歸鄉裡後,以山水聲伎自娛。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作品主要有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等。

康女,明代人,因「三賢」聞名。據傳,其父年老無子,勸父納妾生子;母病,嚐糞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元積,公元(1559-1613),字日空,號函三,明萬曆辛丑(1600)年進士,任太常寺博士達13年,改任吏科給事時未到任即病逝。光緒《湖南通志》、李元度《南嶽志》、《衡山縣誌》中,對他均有簡略的記述,衡嶽一帶,則頗為流傳他的故事。其一是:他向明神宗朱翊鈞上《保泰疏》,以「持盈保泰」為宗旨直言時弊,指責朝政,對皇帝和宰相都進行了辛辣的批評,更提出了頗為切合實際的建議。其次隨理學名家王家沐讀書,在王家沐父子死後為他們建「會靈精舍」,每年春秋在此舉行祭禮,兼作教育族中子弟的講學場所。會靈精舍成為繼文定書院而後的由南嶽籍的人手建的又一所書院。在南嶽還留傳一句順口溜就是 「康家祠堂祭得怪,先祭王夫子,後祭康保泰。」康保泰是因為上保泰疏而得來的尊稱。而此處的王夫子,即是王宗沐、王鬥溟父子。康元積是王宗沐的門人。王鬥溟萬曆甲午(1594)任湖廣左參政,主持鄉試,又為康元積座師。康元積同時受王氏父子兩代的知遇而尊師之情愈重了。第二則是他奉旨封藩回衡山時,發現黃堡驛馬差事使衡山百姓疲於奔命,他致函湖南司道予以裁撤。一舉革了為害衡民的弊政。在上述流傳的故事中,康元積表現出政治、大膽、尊師重道,關心桑梓疾苦。官雖不大,能量卻不小。

《保泰疏》寫於萬曆36年(1608)正月,屢經奏進,直到萬曆40年初方得到當時皇帝和宰相的重視。宰相趙煥讀了《保泰疏》後,嘆為「天下第一人」。明神宗則將康元積由太常寺博士這類閒職改任為吏科給事,進入臺省供職。但康元積未等發揮他的才幹而匆匆謝世。《保泰疏》是以中國古代《易》理作為根據,從正月之卦象為「泰」一點,對它的內涵與外延,進行闡釋,結合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各方面情況,反覆曲盡的分析、申述,以動帝聽。它通篇充滿了宋、明理學的光澤,正如鄒元標在《康元積墓志銘》中說的:「其文精、暢、奧、邃,置古名臣奏議中,當為心折。」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敢於對皇帝和宰相直言指責。他指責皇帝不能正確對待江西參政姜士昌、御史宋燾和鹹寧知縣滿朝薦等人的正言,偏聽妄信而又不理朝政。「致使天下之大,悠悠泛泛,如無舵之舟;大小之政,日趨於頹靡而滿失其初;大小之官,日習於苟且而盡忘其故。」吏部則鬻官賣爵,「吏胥雜流,輒旦夕而得官。」戶部則財困糧空,「太倉無二年儲。」兵部則貪功好大,將疲兵惰,「或剝軍以養寇,或弄兵以修隙。」工部則搞皇親國戚的樓殿營建,對河道、農田基本建設卻馬虎了事。禮部則造成了「民競於偷,士習於躁,縉紳竟於門戶,文章竟於纖靡」的社會風尚。洋洋萬餘言,劉部都批評到了,切中時弊,無外乎引起了神宗和宰相們的震動。他在裁革黃堡驛馬的例差致湖南司道書中更大聲疾呼,「衡山地瘠民窮」,驛馬官差所造成的重擔,雖「剜卻百姓心頭之肉」,也難以解決。這種血淚控訴,使湖南當道官員們不得不勉從其請,裁撤了這項吃人的官差,為衡嶽人民稍舒困境。衡山人民曾為此立碑記。

康元積20歲左右受業於王宗沐,難以胡安國的學術思想對他也有影響,加上家學淵源(他祖父康三泉是著名理學家鄒東廓的門人),因而在理學領域涉獵甚深。他專治《春秋》,又旁及諸子百家,佛道內典,著有《麟經約言》、《南嶽筆記》等。他原籍江西安福,因在南嶽讀書,加上祖父康三泉於嘉靖21至31年,十年中兩次來南嶽講學,南嶽又山明水秀,為宋代胡安國、朱熹、張栻,明代湛甘泉、羅洪先、鄒東廓等講授理學的勝地,諸多淵源,使他決定寄籍南嶽。南嶽會靈精舍側有保泰祠,就是康元積的子孫們祭祀之所。

康濤,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工山水花卉,亦善書。為雍正、乾隆年間畫家,以人物畫著稱,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傳統,用筆工整,形象靜逸。所畫《華清出浴圖》,以楊貴妃出浴為題。圖中楊貴妃的雲鬢松挽,身披羅紗。兩個小宮女端著香露,跟隨其後。

康有為,廣東省南海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後依靠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遭慈禧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勳擁清朝廢帝溥儀復闢,十二天後失敗。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大同書》、《中庸注》等,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

康廣仁,號右博,又號大中,廣東省南海人,系康有為幼弟,曾創《知新報》,辦大同譯書局,發起不纏足會。清末維新變法人士。1897年在澳門主持《知新報》,後又經理上海不纏足會艾書、大同譯書局。1898年,在京協助康有為草擬新政奏稿及聯絡事宜。戊戌政變時遇難。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字文僴,號薇君,廣東省南海人,康有為長女。自幼不纏足、不穿耳,開中國婦女界風氣之先。15歲即據二十四史編《風俗制度考》,後又翻譯大量日本書籍,助父編纂《日本政變考》、《日本書目志》等。1897年在澳門《知新報》任翻譯。1898年7月與李惠仙(梁啓超夫人)等在上海創辦中國最早由婦女主辦、以婦女為閱讀對象的報刊《女學報》。精國學和英、日語種,為當時新女性之代表。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