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陽穀定水民間故事(史耀增合陽民間俗語裡的民俗)

2023-10-14 03:27:41 1

合陽民間俗語裡的民俗

史耀增

社會生活民俗

有錢沒錢,灶火門兒朝南

  合陽農村人習慣把燒火做飯的爐灶稱為「灶火」,填柴搭炭的灶口則叫「灶火門兒」。「有錢沒錢,灶火門兒朝南」是合陽一句民間俗語,除非是個別家庭因灶房裡的地形限制,不得不作一點變通之外,絕大多數農家的灶火門兒都一律是朝南的。這是何故?按照中國古老的五行觀念,把五行、五方與十天幹搭配起來,便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南方是火位,灶火門兒朝南,爐膛裡的火肯定很旺,也象徵著家業的紅火。人們還認為,從南方吹來的風是帶有財富的薰風,讓灶火門兒接納這從南方吹來的風,就會增加家中的財富。靈泉村南城門上的匾額題著「財阜南薰」,舊日和陽村南灣巷南頭的梢門上方大書「薰風自南」,井溢村張家南城門上磚刻的「化被薰風」,都是取這一層意思。

  火的發現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重大事件,由生食改為熟食則是人類生存方式的一次巨大飛躍。在合陽人過去的觀念中,認為數代人同住一院,同在一個灶火吃飯是家庭興旺的一種標誌,所以在族譜等地方史料中,常常可以發現某村某家弟兄幾人子孫數代不析爨的記載。兒子長大成人,都娶了媳婦,便要分開生活,另起爐灶,叫做「分火」。新的灶房裡灶火盤成之後,要從老灶火裡分出燒得通紅的炭塊或木柴,放到新灶火裡,添上柴或炭,拉動風箱,讓灶膛裡的火燒得更旺,預示著這個小家庭新生活的幸福美滿,紅火向上,也寄託著老人對後代興旺發達的美好祈盼。

兩個不撇火

  農村裡有些人為了些許小事鬧得不合,平時見面不搭話,碰到紅白喜事也不往來,旁人說到他們時便會說,兩個不撇火!

  撇火,是合陽農村人過去獲取火種的方法,許多家庭婦女燒火做飯時也會拿火鐮撇火,甚至有的人能熟練到摸黑撇火點燈,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還有的抽旱菸的老人仍使用火鐮,而不習慣使用農村人稱為「洋火」的火柴。

  撇火的工具有火鐮、火石(學名為「燧石」)、媒紙(農村人俗稱「媒頭子」)、棉絨以及裝媒紙的竹筒。火鐮是月牙形,刃薄,加上好鋼;上端與皮製的用來裝火石的小袋連在一起,袋上有蓋,蓋下端有扣子,可以開合。有的火鐮做得十分講究,皮袋上鑲著白銅皮製成的圖案,經過長期手的摩挲,明光鋥亮,現在已成為極為難得的收藏品。火石是烏黑的小石塊,過去在地裡鋤地時經常可以碰到。人們見了便拾回去放在窗臺上備用。媒紙即農村人抽水煙用的火紙,從外地運來,據說是用竹子製成的。不過撇火用的媒紙不像抽水煙的媒紙捻得那樣只有筷子粗細,而是有拇指粗細,10釐米左右長,平時裝在一個小竹筒裡,以防揉爛。小竹筒的下端是竹節,上端則削成馬蹄形。棉絨一般是舊衣服裡拆下的爛套子,弄蓬鬆了,便於著火;有的人還將嫩灰條菜搗爛了,擠出汁液浸潤這引火的爛套子,然後晾乾使用,因為灰條汁裡含有硝質,更易燃。

  撇火時把媒紙從竹筒裡稍往出拉一點,貼在馬蹄形部分,按上一小團棉絨和火石,用火鐮在火石上由裡向外撇,火石上冒出的火星濺在棉絨上,引燃棉絨,再引燃媒紙,這時用口輕輕地吹,使媒紙著得更旺以至騰起火苗,便可以用來抽旱菸或點燃灶膛裡的柴火了。

  兩個人不說話,便不會進行語言交流,更不會撞擊出思想的火花,這就跟火鐮不在火石上撇(擊打)便不會冒出火花一樣,所以農村人說兩個人不說話是不撇火,實在是形象而生動的比喻,可惜對於從未見過火鐮撇火而用慣了各種新式打火機的年輕人來說,是不會理解這種比喻的貼切性的。

緊說撈飯,湯都上來咧

  撈飯是合陽人過去的日常飯食之一,原料是用穀子碾成的小米。將米下到鍋裡後煮上兩三滾,到米七成熟時用笊籬撈出——「撈飯」大約即由此得名——放到箅子上。如果是用荻子棍縛成的箅子,米粒漏不下去;如果是鐵箅子,則需鋪上一層乾淨的籠布,以防米粒漏到鍋裡。然後再用文火蒸熟,箅子下面的米湯也熬好了,就可以開飯。米粒撈出後,通常是給裡面拌些鹽末和調和面,蒸出來即可食用。也有的人家另外灠些蔥花或炒些臊子,拌入撈飯中。剩下的撈飯晾涼後還可以倒一點油炒來吃。撈飯多是早飯時吃,家庭主婦發現饃不夠吃,而又來不及蒸新的,便用撈飯來補充。撈飯是乾飯,比米湯耐飢,俗話說,「忙時吃幹,閒時吃稀」,適宜於在農忙時食用。

  蒸「撈飯」時如果火太大,鍋裡的米湯就會溢上來,把箅子上的米弄得粘乎乎地,不像乾飯又不是米湯,當媳婦的臉上無光,說不定還會遭到阿家(合陽人對婆婆的俗稱)的一頓數罵。在生活中,人們在幹某件事時總要反覆強調要如何如何,要注意哪些方面,但往往由於意想不到的原因,得到的卻是另外的結果。每到這時,人們就會嘆一口氣說,緊說撈飯,湯都上來咧!也有時候就某件事反覆向人叮嚀時,對方顯得有些不耐煩,會說:「你再甭說咧!我曉得!」說的人就會無限感慨地說:「甭嫌我絮絮叨叨,緊說撈飯,湯都上來了,還敢大意!」

趕緊把「策」拔了

  農村人過去磨麵用的是石碨子。石碨子是兩扇,上面的一扇鑿有兩個碨眼,糧食就從這碨眼裡漏下去,通過石碨扇的轉動磨成麵粉。為了控制糧食(開頭是糧食,磨碎後把面羅過再搭上去的便是麩皮了)漏下的速度,便在碨眼裡插進一些細竹棍(從竹掃帚上折下,比筷子細,卻又比香股粗些),人們把這些細竹棍叫「策」(弄不清這個字該如何寫,且以此代替,方言念cei)。碨眼裡插的「策」多,擋住了糧食(或麩皮)下漏的通道,便下得慢;「策」插得少,速度自然加快,把「策」完全拔出,那就是最快的下漏速度。把磨麵時插策和拔策的道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當遇到某件事需要加快辦理,甚至碰到那些說話囉囉嗦嗦的人,旁邊的人就會催促道:「趕緊把『策』拔了!」

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

  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這是舊日合陽農村流行很普遍的一句俗話。由於人們頭腦中封建思想作怪,認為媳婦是自家掏錢買來的,「娶下的媳婦買下的馬,任我騎來任我打」,同時認為女人是賤皮兒貨,「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而婦女們對此無休止的打罵則是逆來順受,忍氣吞聲,頂大到娘家哭訴一番。實在受不了的,跳井上吊,了此一生。更為可悲的是,當「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後,同樣容忍、慫恿甚至唆使兒子打媳婦。現如今在農村打媳婦的現象極少,但並沒有絕跡,不然「家庭暴力」這個新名詞就不會產生,保護婦女兒童權益中反對家庭暴力也就不會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對這個話題不多說,只說說在合陽民間飲食民俗中極為重要的揉面。

  北方人的日常飯食主要是麵食,但無論是蒸饃還是擀麵,揉面都是關鍵的一環。蒸饃時先起酵面,酵面發好後摻入麵粉和好便開始揉面。這是個力氣活,一大塊面要揉好並不容易,各家都有很大的起面盆,在盆裡把面和好,切成塊,放在案上一塊一塊地揉。婦女們把渾身的勁都集中在兩條胳膊上,身子也隨著揉面的動作上下左右運動。冬天天冷,面硬,揉時更得使勁。只有面揉好了,蒸出的饃才會表面光潔,形狀好看,暄騰虛軟,口感極佳,不然就可能成為扁平的柿餅,表面像麻子臉,不中看又不中吃。

  做麵條(包括麻食、餛飩等花樣飯)時同樣要把面揉到。在小盆裡把面和好(關鍵在於掌握麵粉和水的比例),然後反覆地揉。過去的婦女手腕上都戴著銀鐲子,隨著揉面的節奏撞擊盆邊,發出清脆的響聲,奏出家庭的美滿和諧曲。能幹的婦女講究面揉好後「三光」:面光、盆光、手光。只有把面揉到了,才能「擀成紙,切成線,下到鍋裡蓮花轉,挑到筷子上戲鞦韆」,吃到嘴裡光滑筋道,越嚼越有味。相反地如果面揉不到,要麼硬的擀不開,要麼軟的粘擀杖,下到鍋裡隨了湯,甚至煮成一鍋漿子。自家吃還可勉強湊合,碰到招呼客人,可就太丟面子,所以婆婆總是叮嚀兒媳婦,「甭心慌,把面揉到!」

端上老碗說放心

  放心的放,還有放下的放,在合陽方言中都讀fō。「放心」,是老碗的又稱。老碗又叫「大碗」、「大磬」、「磬磬」、「磬碗」、「缽缽」,都是因其碩大而得名。「碗比盆大」也是「關中百怪」之一。地處渭北高原的合陽,黃土厚重,民性淳樸,老碗在過去是各家必備之物。為何叫「放心」?昔日的合陽十年九旱,糧食老是歉收,三五年便有一個年饉,「借的吃,揭的還,跟上碌碡過個年」的民謠是窮苦人家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即就是中等人家雖不至於吃了上頓沒下頓,也是「糠菜半年糧」。早飯燒米湯,午飯擀麵條,鍋裡的東西都有限,所以拿個老碗一下子舀滿,肚子差不多也就吃飽了,不須跑第二次,心自然就放下了,因之便從用老碗盛飯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出發,給它又起了個名字叫「放心」。仔細思之,這個名字在戲謔的成份之外,又含有莊稼人多少心酸!從春到冬,每天把太陽從東山背到西山,一個汗珠摔八瓣,臨完還要為填飽肚子發愁。且不說碗裡盛的內容是什麼,只要吃飽,便可「放心」,昔日農民的生活是何等地悲慘!

  在農村中,當有人對不涉及自己利益的事發表不著邊際、不關痛癢的「高見」時,旁邊人聽得刺耳,便少不了奚落一句:「你那是端上老碗說放心哩!」

  時代發展到今天,老碗已經變成了收藏品,在城裡人的博古格子上常常會發現它的身影。在農村,端上老碗圪蹴在大槐樹下吃飯的場景已永遠消失,青年人嫌老碗其貌不揚,把它塞在牆角裡,再也不願派上用場,只有經歷過糧食困難時期的老人,有時才會靜靜地仔細地品咂那把老碗叫成「放心」的歲月。

拾到籃籃裡都是菜

  農村裡有的年輕人好高騖遠,大錢掙不來,小錢又看不上,每當這時,巷院中好心的老年人總會善意地規勸他:「好娃哩,一钁挖不出個井,一口吃不成胖子,甭嫌掙的少,總比坐著強。拾到籃籃裡都是菜,拾上個總比遺上個強!」

  還有些鄉間文人,把自己為別人撰寫的對聯留存下來,見到旁人寫得好聯,也一一抄下,用他們的話說,「拾到籃籃裡都是菜」,日積月累,居然輯成了一大冊。

  這裡說的「拾到籃籃裡都是菜」,只是個比喻,來源於農村婦女的挖野菜。

  合陽是傳統的農業縣,解放前的糧食產量一直不高,小麥畝產也就百十來斤,加上十年九旱,缺糧現象極為嚴重。「糠菜半年糧」,這裡的「菜」即指野菜。每年春荒時節,天長活路重,有限的饃(絕大部分是雜糧饃)和麵條先盡乾重活的男人吃,婦女和孩子們則以各種野菜來填飽肚子。除了少數富裕人家,一般的家庭都是如此。從薺兒菜(俗稱「地菜」)在返青的麥行子裡露出頭、苜蓿冒出嫩芽,婦女們便提著小籠籠在田野裡遊走了。白蒿芽、油勺兒、斜蒿、圪奴(蒲公英),小蒜、苦苣,溝裡的藤花(紫藤的花苞)、樹上的洋槐花、榆錢,只要能下口的,拾到籃籃裡都是菜,回到家裡再分別派上不同用場。地菜剁餡可以捏包子、包餃子;苜蓿芽是做菜糊糊(俗語所謂「黃鼠狼拉雞娃」)的理想材料,摻少許麵粉捏成菜疙瘩,上籠蒸熟,吃起來也不錯;洋槐花、藤花、榆錢、白蒿芽等都可以用來蒸麥飯;圪奴清熱敗火,雖然有點苦味,但人們仍十分喜歡;小蒜則調上鹽、辣椒和醋作為下飯菜,其味鮮美,俗話說,「二八月小蒜,香死老漢」。野菜幫助人們度過春荒,在窮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永遠難忘的記憶。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野菜作為不上化肥不施農藥的純天然綠色食品又重新被人們重視,尤其在旅遊區「農家樂」的餐桌上大受青睞,一盤菜疙瘩的價位常常和一盤炒菜不相上下。在風和日麗的春天,農村婦女傳承了千百年來挖野菜的風俗,不過如今已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米麵不缺的富足生活增添一些色彩。

光的跟魚魚子一樣

  魚魚,是合陽民間常見的飯食之一,俗稱「魚魚子」,金水溝以西有的地方也叫「圪蚪子」,是因為魚魚外形極像澇池中的蝌蚪,而民間將蝌蚪俗稱「圪蚪子」的緣故。

  做魚魚的原料是粉面(過去是綠豆粉、扁豆粉,現在是紅薯粉)、玉米面、糜子面,也有用麥麵的。用麥麵、玉米面、糜子面做魚魚時,先在大鍋裡的沸水中不斷倒入麵粉,再不停地用勺子攪動,待稀稠差不多時,用文火煮熟,即成「攪團」,是農村婦女特別喜歡的飯食。舀入碗中,倒上酸醋油辣子和成的醋水,便是人們戲稱的「水圍城」。把攪團趁熱舀到漏魚盆中,一人兩手端盆,一人用勺子背使勁攪動,同時帶一種向下壓的力量,使之漏入涼水中冷卻,即成魚魚。漏魚盆是陶製的,口沿有兩個對稱的平耳,便於漏魚魚時兩手端平。盆底整齊地鑽著無數小拇指頭粗的洞眼,攪團從洞眼中漏下,成了兩頭尖細中間粗圓的魚魚。吃魚魚一般都是吃涼的,調上鹽、醋、油辣子,撒一撮蔥花或韭菜花,有的人還加點蒜泥,清熱敗火,酷暑炎夏時節是極為理想的飯食。合陽靠黃河、靠金水的東南鄉和南鄉,春天有個「跳河節」,是婦女和孩子們春遊的節日,與古代的上巳節頗有些類似。節前婦女們都要漏魚魚,祈禱當年莊稼豐收。

  魚魚光滑爽口,用筷子撥拉到嘴邊,稍一吸氣便可咽入肚裡,所以農村人說那些四方討好、八面玲瓏或躲奸溜滑,什麼責任也不想擔的人是「光的跟魚魚子一樣」。

蒸饃省,烙饃費,疙瘩吃的賣了地

  蒸饃,合陽人平時單稱一個「饃」字,是合陽民間的主食,直至今天仍然如此。不光早飯與喝湯(晚飯在合陽稱為「喝湯」)時以饃為主,即使中午飯(俗稱「晌午飯」)吃的是麵條,吃畢後也還要「壓兩口饃」。只要有饃吃,人們就感到滿足了,所以過去在巷院裡常常可以聽到老人教訓年輕人說,「一頓饃饃一頓面,你還嫌不滋潤,還想到天上摘的吃星星呀!」合陽人到外地出差,感到最大的不方便就是吃飯時買不到饃,任你再說大米的營養豐富,他就是覺得吃了不頂飢,吃了好像沒吃。有的人早上起來下地前,先從饃籠裡抓一個「冽饃」,邊走邊吃。出門支差拉炭,最不能忘記的是要裝上一布袋蒸饃。平日趕集上會,到外村看戲,懷裡也少不了揣兩個蒸饃。剛出鍋的白虛軟饃,夾上紅油辣子,在合陽人眼裡,那就是天底下最美的飯食了。有民諺曰:「白虛軟饃夾辣子,一口一個月牙子」,大有給皇帝都不坐的滿足感。

  合陽人蒸饃用酵坨發麵。酵坨用糜子面或玉米面做成,拍成圓餅狀,晾乾備用。用酵坨蒸出的饃有一種麥香味,口感極佳,掰一塊饃含在嘴裡慢慢咀嚼,那應該是一種享受,有不少人都喜歡這樣品嘗饃香,所以又有了一句俗語:「合陽一大怪,吃饃饃不就菜。」改革開放以來,城裡人也曉得合陽的酵面饃好吃了,逢年過節總要設法從合陽弄些饃回去吃。有的人瞅準了這個商機,專門蒸製酵面饃,還特別仿照民間過喜事時的餛飩饃,給饃裡包上鹽、清油、芝麻、小茴香、椒葉,既好吃,又有圓滿、渾全、幸福、吉祥的寓意,大受歡迎。餛飩饃在合陽飯店酒樓的餐桌上也是少不了的主食。

  要蒸出好饃,對家庭主婦的廚藝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酵面大了,饃會發酸;酵面小了,饃發不好,蒸出來梆硬,農村人形容說「像腳後跟」;泛饃也是關鍵的一環,饃泛不好,外形不好看不說,還死磁,泛過了,又成為一撲踏,擺不到人前頭。火功也十分要緊,火功不到,饃容易「麯心」,在夏天特別不耐放。饃在合陽民間飯食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所以人們誇讚某個好媳婦時總會說:「蒸的好饃,擀的好面。」

  烙饃在合陽民間飯食中只是作為一種搭配偶爾見到,並不經常吃。只有在蒸饃吃完了,還來不及蒸新的,而地裡的莊稼活又比較緊時,家庭主婦才會採取臨時的應急措施,舀一瓢面烙成餅,以填飽家人的肚子。這種烙饃叫「死面飥飥」。當然還有用發麵的,那就是為了給老人備一點零食或走親戚時作為禮物。烙饃裡放上油鹽調和,慢火烙熟。

  疙瘩,即「疙瘩湯」,用苜蓿、地菜、紅白蘿蔔絲等拌上面,加水和成稠糊塗狀,用筷子夾起,一疙瘩一疙瘩地放入滾水中,煮熟後調上鹽醋辣子,即可食用。這種飯食做起來簡單,節約時間,因之農忙時節不少人家的晌午飯便是疙瘩,一碗飯裡面、湯、菜全有了,便當又實惠。

  為什麼要說「蒸饃省,烙饃費(合陽方言中讀xi,系),疙瘩吃的賣了地」呢?蒸饃是平日每天都離不了的主食,可以說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麵粉的價值作用;而烙饃由於油香可口,不只吃飯時會多吃一半個,可能還會在不到飯時便順手取出一個當零食,這在講究儉省光榮傳統的合陽人看來,不是整頓的吃飯便是一種浪費了。至於疙瘩湯,其製作程序便是一種速成法,不光可能拋撒點麵粉,湯裡剩的小面塊也可能隨湯一起倒掉,這自然是一種浪費,所以只可偶爾為之,如果長期如此,便會浪費糧食,以至接不上口,只有賣了地來度春荒了。

饃不吃總在籠裡哩

  在合陽民間,當某人應該得到的某件東西沒有及時去取,旁人催促他時,此人便會說一句:「沒事,饃不吃總在籠裡哩,遲早都一樣!」

  饃,民間也稱「蒸饃」、「饃饃」,是合陽人的主食。平時自己食用的叫「條條饃」,也有的地方稱「麻糖饃」;招待客人的叫「圓饃」、「小饃」,還要點上紅。在過去的合陽農村,差不多每家都有用來拾饃的「饃饃籠」。此處的拾,是收拾、拾掇的意思。饃是入口之物,所以饃饃籠必須保持潔淨,就是拾饃這一項用途,不作他用。饃饃籠亦簡稱「饃籠」,用細竹篾編成,做工相對細緻,樣式也相對美觀。農村人蒸饃過去用大鍋,一次就蒸六、七箅子。出鍋後晾涼,拾到墊著白袱子的饃饃籠裡,上面再用袱子蓋嚴,然後掛到房梁上。這樣一來,既透氣又保持一定溼度,饃既不會發黴亦不會幹硬。家庭主婦做飯時卸下饃饃籠取出幾個,仍將袱子蓋嚴掛回原處。不吃的饃總在籠裡,不會跑到別的地方去,因此合陽農村人就會用它來打比方了。

  饃饃籠平時掛在小房裡,從不拋頭露面,但是也有在人前風光的時候。合陽有拜年和麥收後看忙罷的風俗,這是兩個「小看老」的節日。結婚後女兒第一次回娘家和看忙罷的時候,當婆婆的總要請人蒸好又大又白的調和饃,且必須拿九個(俗稱一碟子),這樣平時走親戚用的小竹籠便不能勝任了,必須改用饃饃籠,還要蓋上紅袱子。如果女方長輩多,帶的調和饃數量大,有時還分裝兩個饃饃籠,用扁擔挑著去。

  農村人碰到那些手腳笨拙的娃娃,幹活老乾不到地方上甚至幫倒忙時,便會有些嗔怒地說一句:「這是個饃籠子!」意思是能吃不能幹。

作者簡介:史耀增,中共黨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陝西省民俗學會副會長。作品代表:《走進古莘》、《合陽風情》、《合陽民間俗語裡的民俗》、《和陽村柳條簸箕》等。先後被評選為「陝西省群眾文化先進工作者」,「陝西省保護民族民間文化先進個人」,「渭南文化領軍人物」。獲「全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貢獻獎」。所著《合陽風情》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首屆學術著作獎·優秀獎」。

文章轉載來源合陽虹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