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榆林民俗老話(榆林風俗之歲時節令)

2023-10-13 18:36:55

榆林民俗老話?傳統節日正月初一,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主人黎明即起,先放開門炮,然後祭拜天地、祖宗,鳴放鞭炮,村莊一片氤氳孩子們得枕下壓歲錢,穿上新衣給長輩拜年這一天諸事不做,諺云:「初一閒,滿年閒」,尤其禁忌擔水,害怕把龍擔回來村人相見,互相拜年問好,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榆林民俗老話?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榆林民俗老話

傳統節日

正月初一,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主人黎明即起,先放開門炮,然後祭拜天地、祖宗,鳴放鞭炮,村莊一片氤氳。孩子們得枕下壓歲錢,穿上新衣給長輩拜年。這一天諸事不做,諺云:「初一閒,滿年閒」,尤其禁忌擔水,害怕把龍擔回來。村人相見,互相拜年問好。

有的地方有村人聚集一塊,吆著牲口,到某一個山坡空曠地去的習俗,這叫出行。出行要看方向,擇時辰,回來要馱柴,意即一年發財,四季吉祥。民國二十二年《葭縣縣誌》記載:「是日早飯,以麵包羊肉蘿蔔菜,名之曰扁食,蓋取肉、面、菜一齊香之義。」扁食既好吃又有元寶的象徵意義,榆林老百姓招待客人多用扁食,過年吃扁食更家家如此,一家人坐一塊捏扁食,團圓、溫馨,還有意把銅錢(現在用鎳幣)或純肉包進去,誰吃出錢幣意味一年財門打開;誰吃出肉扁食意味一年有吃祿,有口福。

綏德、米脂等地的老百姓有在正月初一下午吃錢錢飯的習俗。正月初一吃錢錢飯,目的有二;其一,過年前後,接連幾天吃油膩食物,改食清淡爽口的錢錢飯,既利於消化,又讓人胃口大開;其二,錢錢飯者錢錢翻也,今年財門大開,大吉大利,有福有喜,討個口彩。

一些地方舊時有拜神子的習俗。一般是正月初一早飯後,族人聚居於家廟,按輩分給「老影」(祖先畫像)叩頭、宰殺獻祭,商討族內大事,然後聚餐。

21世紀以來電話(手機)拜年已成時尚。

初二開始,親戚朋友攜帶禮品,互相拜年。

初五,送五窮。陝北人吃「福」,盼望五福臨門,也送窮,盼望窮鬼遠離。農曆正月初五,送五窮之日。《榆林府志》記載:正月「五日,掃除塵垢,名『送窮』。晨起飽食,謂之『填五窮』。」燃放爆竹,吐故納新,送去窮鬼,迎來財神。民國《米脂縣誌》記載:正月「初五日,飽食糕面(謂之『填五窮』)。有剪紙作夫人狀,五更時掃室中塵土,同紙人送街市路側(謂之『送窮』)。」綏德、米脂等地一老者擔著爐灰到冰灘上劃一個大十字,將灰倒其上,焚香燒紙,叩頭祝曰:「窮鬼!窮鬼!速離我去,別來殃我,速殃財主!」也有的地方,從正月初一起,所掃的垃圾都堆在腳地拐角處,此日早晨,婆姨端上垃圾土,倒往遠處,口中念道:「送窮神,送窮神,把窮神送個乾乾淨淨!」。神木、府谷一帶正月初四晚上清掃一次屋子,垃圾不倒掉,放在角落裡。然後用五色花布做一個布女人,女人還特別有衣兜,衣兜裡裝乾糧,把這個布女人放在堆放垃圾處,焚香燃紙,叩頭祭拜。第二天凌晨,主婦把布女人尻子裡放一個二踢腳炮,簸箕端上垃圾,出門向南走360步,邊走邊念念有詞:「窮媳婦窮,窮媳婦窮,窮媳婦早離我家門,三十裡路上喝水去,五十裡路上歇腳去,八十裡路上吃飯去,離了我家門,到那財主家門。急急如律令!」走到目的地,放響二踢腳炮,倒掉垃圾,撿回一根柴棍,趕快返回,飽食一頓油糕有的還把糕捏成橢圓型的餅,這叫「填窮圪坨」,這樣就把窮媳婦送走了。還撿回來柴,自然財門大開了。神木、府谷城裡和鄉下送窮有區別。城裡人清晨把垃圾倒的遠遠的,要接五路財神。也就是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撿回點柴或炭,就算迎來了五路財神。生意人忌諱正月初五出借、賒欠、還債,這天只進不出,才可不窮。有「正月初五,攆走窮神,迎來財神,增祿增福,一生不窮」的說法。

送窮,寄託著舊時榆林老百姓拔掉窮根的美好心願,現在,送窮一般比較簡單了,僅僅倒掉垃圾而已。

初六,俗稱過小年,過法和除夕相似。早上燃放爆竹,吃油糕,中午祭奠祖先,回來後食雜麵,下午在門拐角處放置冰炭,晚餐是豐盛之餚饌,室外掛燈籠,室內點長明燈。去年新婚之婿,攜帶妻子到嶽父家過小年。定邊、靖邊有以長幼為序叫魂的習俗。榆林舊時有將炒黑豆撒於房壁叫作「爆六甲」的習俗。

初七,人日。《北史·魏收傳》引晉議郎董勳《答問禮俗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榆林俗呼人日為「人情」或「人七」,過法同正月初一日,但不再拜年。也有不少禁忌,諸如不吃囫圇的,不動針剪,不動刀案等。春節文娛活動多從此日始,不少村社鬧秧歌,給村人沿門拜年。也有的晚上轉九曲。榆林舊時用糠著地上以火柱炙之,名救人疾。

初八,是穀日,府谷有在晚上做面燈祀星的習俗。燈是用棉紙折成花型,蘸油點燃,燈有49盞的,108盞的,初更時即設香案,設獻供然後祭之謂順星。相傳正月初八諸神下界,故有此俗。

立春日,有打春牛的習俗。這個習俗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據說,西周周公旦始,一到立春這天,就要製作一個春牛,來告誡農民該春耕了。舊時,各州縣衙門在立春這天要舉行鞭打春牛的儀式,據清光緒二十五年《靖邊縣誌》載:「每歲預造春牛、芒神,立春前一日,縣官率屬僚俱吉服迎春,東郊祭勾芒神,至本日朝衣祭芒神迄,各執彩鞭遂擊鼓三聲,各行禮畢,各官更莽衣,行耕藉禮。」「立春日,署中鞭春畢,小民爭搶春牛,得撮土,即調水塗灶,或剝得牛身席片,有紙糊為器,謂歲收必豐,年運必達。」葭州州官迎春儀式更為隆重。立春這天,縣官身穿朝服,花翎頂戴,腳蹬朝靴,還披著獸皮披風,坐在轎內,夥同其他官員、地方紳士、廟會糾首等,由吹鼓手、和尚、道士簇擁著到州城南先農壇處,先象徵性地吆牛犁地,又去城東郊祭祀勾芒神。這時有四個拉木製春牛的人,春牛後還跟一個人抱著紙制的童男,童男一般不穿鞋,或只穿一隻鞋,沿途群眾不斷將裝有五穀的小袋掛在春牛角上,祝願五穀豐登。到了東郊祭祀之後,即有一衙役反穿皮襖、歪戴帽子,連跑代跳地到州官跟前下跪報捷。連報三次:「報,報,報,報大老爺 連身三級,一品當朝。」「報,報,報,報百姓無災,州境平安。」「報,報,報,報迎春大吉,五穀豐登。」之後,州官回衙門。次日早晨,在州衙大堂口搭的臨時帳篷內放著春牛,州官手執牛鞭,對春牛左右各打三下,最後一鞭落下,早已等在那裡的群眾一哄而上,把春牛搶了,把搶的牛角、牛角、小春牛或放在屋內,或掛在門上,或放在小孩枕邊,或把五穀袋綴在小孩衣服上,鎮邪祈福。今已不如此。佳縣民間,還做一個絲綢小雞,叫春雞,戴在小孩頭上。府谷還有小孩過春牛肚膛的習俗,曰「鑽春牛」。榆林於是日設春盤,食春餅蘿蔔菜,謂之「咬春」。人們頭插金花,自成行列,由北到南,遇街「迎春」,晚間在城西南角擺九曲黃河陣,喜鬧半夜。此俗已無。

十二日,老鼠嫁女。《榆林府志》記載,正月,「十二日,『鼠嫁女』,不炊米,謂之鼠忌,是夜家人熄燭早寢。」《府谷縣誌》記載:正月初十,「名鼠嫁女日,是夜家人滅燭早寢,恐驚之致害百穀,齧衣裳。」《綏德州志》記載:正月「初十俗稱老鼠嫁女,忌食米粥,是夜家人滅燈早寢,恐驚之也。」民國《米脂縣誌》記載:正月「十日,謂鼠嫁女,晚以食物撒隅,名為鼠撒路。」清道光《清澗縣誌》記載:正月十二日「名老鼠嫁女日,忌汲水,至二十日,曰老鼠回門,不推碾磨,不吃小米。」老鼠嫁女竟持續七八天,還回門呢。

老鼠嫁女之日,或在正月初十,或在正月十二,但一定在晚上舉行,晚上是老鼠的天下。老鼠是子神,夜半當然是它的天下。據說老鼠嫁女之日,不吃囫圇食物(應吃磨碎的食品,即麵食)。下午不用刀切東西。據說切了東西,傷了鼠爪,鼠害更烈。還說讓小孩頭枕驢鞍子,在灶頭靜聽,可聽到老鼠嫁女之時的鼓樂之聲。晚上家人早寢,恐驚老鼠。

現在已不如此,僅作茶餘飯後閒談的資料。

十五日,元宵節。或食油糕,或食元宵。此日農家多做米茶,據說此日做的米茶香甜可口。婦女不做針線,恐傷佛目。此日春節秧歌活動進入高潮。白天,秧歌聚集公眾場合公演,觀者如堵;晚上,不少地方轉九曲,觀燈,街衢張燈結彩,嗩吶鑼鼓、鞭炮、秧歌之聲,聲震群山,不少地方家家壘火塔塔。

米脂、子洲有的村莊有打鐵鏵放火花的習俗,燒紅的鐵鍋用鏵鐵用力摩擦一下,頓時天空火花飛濺,絢麗好看。

橫山等地元宵有放花的習俗,更為壯觀。

元霄節,各地還有一些獨特習俗。

《延綏鎮志》記載:「十五夜,用面為不託,名燈盞,注油燃燈,至十六日早作羹食之,視收燈也。」

舊志記載,佳縣有拜街習俗:「無論男女於是早燃香盈地,由南城極南始,行至北城隍廟,焚香紙,邀神貺,約數百人,謂之拜街。」(民國二十二年《葭縣誌》)

子洲淮寧河一帶新嫁女兒得回娘家觀燈,叫躲燈。

清末民國初年,米脂城內,還有僧眾作齋醮的習俗。

府谷縣在元宵晚上,有給祖先墳墓燃點火塔塔的習俗。「元宵日,同牲獻、香紙、酒菜於祖宗墳墓前祭拜。」

榆林城入夜,四處城門口燃燒的大火塔和「火判(用磚泥砌成的「火判神」,內燃燒煤炭,口鼻耳冒火焰)烈焰熊熊,全城各式各樣花燈、彩燈競放,五彩繽紛,光明如晝。此時大街上又來載歌載舞耍龍燈、耍獅子、跑旱船的,人們拖兒抱女爭著鑽「龍身」,稱之可「消災免難」。之後駝峰山上大放禮花,各種各樣禮花在夜幕中騰空而起,競相開放,火樹銀花,絢麗多彩,歡聲四起。大街小巷遊觀人群熙來攘往,直至深夜。舊時,每到元宵節期間,榆林城內西南沙灘還擺「黃河九曲陣」,男女老幼,前呼後擁都要前去轉一次「九曲」,俗語說「轉九曲活九十」。榆林城內吃元宵,但農村仍吃扁食(水餃)。

十六日,榆林城中士女探親訪友,謂之散百病。鄉村農戶於是日晚上點燃篝火,是謂人火,將衣服、被褥、枕頭等在火上烤,邊烤邊說:「燎百病,燎乾淨,滿年四季不生病。」小孩跳躍篝火,既歡且樂;大人也象徵性地跳一下,祈求吉利。有的村莊還撂火梗,叫作撂毒蟲。火熄了在灰燼上烤白饃,至脆黃髮香,食此饃饃,據說可以不生惡瘡。第二天,有人在灰燼上撥拉的看一下,有何種穀物,預測豐稔。有的地方將灰燼送到河上撒在冰灘,謂之送百病。

二十日,小填倉日。倉子是儲放糧食的地方,陝北人的倉子有石板倉,也有柳編倉,填倉意味著倉內糧食增加,滿倉滿箱。這一日用灰在院子裡灑一個圓圈,名為打灰窯,中午吃米麵蒸的十五,不吃稀粥,即不食囫圇食物,食之則生白髮小孩,今已廢止。晚上用面做成燈盞,凡有窗子處都點上一兩盞,還可以做一個端著燈盞的面人,為倉官。此日忌開倉,防止糧食走失。

二十三日,此日據說是老君爺的生日,諸事禁忌,晚上,用冰鎮門,是夜家家仍打焰火,此日之火為老君爺的火,煤工敬奉老君,對此日尤為重視。府谷次日有燎百病的習俗。榆林人壘火塔跳躍說可燎百病,不吃米飯,而吃麵條和疙瘩,有「頭疼疙瘩牙疼面」的說法,農村尤為重視。綏德人此日在城內點火塔鬧秧歌,尤為隆重。《延綏鎮志》記載,此日夜,「聚豬羊骨雜燒之,名『煉幹』。俗諺曰:大忌二十三,太上老君不出庵。」

二月一日,據說是蜇龍升天之日,鄉人聚集龍王廟祭祀,謂之開廟門。廟門開,龍神起。灑掃後,殺羊祭祀。清澗、子洲、子長等地,晚上村人舉辦龍眼會。屆時,每個社的群眾聚集在龍王廟前,敲鑼打鼓,舉著上寫「東、西、南、北、中」的五方五色旗,浩浩蕩蕩走上山頭(有的地方舉著火把,並要至少湊夠七姓之人)。上山後,先點燃火塔塔,把五色旗插向五方,插時旗下得各埋一顆雞蛋,然後焚香燃紙,全體下跪,由糾首宣讀祭文:今告於五方五帝之神前曰:神靈施恩,普救眾生,瘟疫遠離,百病不生,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冰雹不生,普降甘霖,拯救眾生。然後,在中方的旁邊畫一個大圓圈,圈內刨一個土堆,插上香把,所有的人在圈內拿一炷點著的香,不敲鑼打鼓,不東張西望,靜悄悄地迅速走回社內公館。此時才歡聚一堂,暢飲美酒,歡歌笑語,熱鬧非常。之後糾首準備一塊磨扇一個碾夾子,一個紙釘和一隻公雞,靜待雞鳴。當雞啼第一聲即將結束鳴叫時,一人手持紙釘和碾夾子,向磨扇上早已準備好的紙和紅布猛擊一釘,這樣在紙和紅布上留下深深的釘印,這叫龍眼紙和龍眼肚肚。據說,用龍眼紙擦身可以醫疾病,小兒穿龍眼肚肚可以避邪。此俗各地大同小異。子洲老君殿一帶,讀祭文前,先由一長者引唱,眾人附合。左轉數圈,右轉數圈。唱詞大意是:祈風伯雨師,保佑愚民,將冷風雹雨下在深山曠野,把和風細雨下在莊稼地裡,確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歇一會又唱,一連數次,之後宣讀祭文,讀畢祭文後,祭活雞一隻。另外由數人組成打天氣組,觀察西北方天氣,如有黑氣,則預兆將有冷雨,即忙朝其連放數槍(土槍)。據老農說:初夜見西北黑氣,主四五月降冰雹;半夜見西北黑氣,主夏降冰雹;後半夜見西北方黑氣,主秋降冰雹,黑氣流向何處,何處有冰雹。

二日,龍抬頭之日,太陽未出前不得擔水,恐怕擔回龍頭;也禁女工,怕傷了龍目。舊俗早上吃龍眼窩窩,謂之「啖蠅頭」。有些農家蒸十二個軟糜子窩窩,看那個窩窩上水多,預兆那月雨水多。此日,男子多理髮,叫抹龍殼或揭龍蓋。諺云:「二月二,龍抬頭,糞爬牛不抬頭,一腳踏到地裡頭。」府谷、榆林舊時有用灰圍宅舍謂之圍蚰蜒的習俗,今已無。米脂、綏德一帶,吃過年時的黃饃饃和燒黑豆,正月不理髮,此日適宜理髮,叫「抹龍殼。」

二月二日,也有開廟門掃廟宇的習俗,諺雲,廟門開,龍神起。

三月三日,為上巳節。清乾隆《府谷縣誌》載上巳日「晨起,折柳條鞭宅舍中牆壁並窗、門、角,插於屋上,以驅毒蟲。士女踏青郊外。」光緒《綏德州志》記載:「三月上巳日,以黃紙書符貼壁間,並以楊柳鞭壁,謂能收蛇蠍於葫蘆,使不蟄人也。」民國《米脂縣誌》記載:「三月三日昧爽,取新柳枝鞭室內四壁,名刷蠍子。」上巳節主要有兩項民俗活動,其一,踏青;其二,用柳枝鞭打四壁。一個目的:驅除邪惡,換來清爽。用柳枝鞭打四壁的習俗漸少,而士女興致勃勃,上廟燒香,踏青郊遊,仍流行。有的採新生艾葉,以備疾用。

寒食節。清明前一日,是日禁火。為紀念春秋時隨重耳到過狄地(陝北)的介子推。此日群眾多食冷食,不少地方吃攤黃。清澗、子洲、米脂、吳堡、神木等地有吃「子推燕」的習俗。即在大白饃上捏數個雀雀燕燕蒸熟而食。有的在酸棗枝上懸掛雀饃、燕饃。寒食節捏雀雀燕燕是巧婦們大顯手段的時候。據《東京孟華錄》記載:「尋常京師以冬至一百零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為炊熟。用面造棗錮飛燕,柳條串之,插於門楣,謂之子推燕。」可見子推燕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仍保存在陝北民間。子洲淮寧河川上遊又叫重耳川,春秋為狄地,據說重耳逃難就住在這裡,介子推割股奉獻也在這裡,重耳並娶了狄女季隗為妻。這裡群眾吃子推燕代代不衰,更有一番深情厚意。

清明節。此日群眾多食煎餅,家家上墳祭奠祖先,上墳時間可提前,不能推後。如果上墳太晚,據說祖先魂靈已被收禁,享受不到子孫的祭奠。上墳時墳尖須壓紙錢,並培土。

榆林城群眾,「作鞦韆戲,士女插柳毛、柏葉於鬢,出城拜掃,或選勝踏青飲酒,兒童競放風箏,兩日乃止。」榆林戲鞦韆之俗,少見了,兒放風箏的習俗至今仍有,且一年比一年活躍、新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多組織少年兒童為革命烈士掃墓。

是日,子洲淮寧河群眾未婚夫家給未婚妻送一對形如髽髻的白饃,一對面花籃,四個子推饃,八個燕燕雀雀饃,意即髽髻夫妻,恩愛長久,白頭到老。未婚妻家也回贈一對面虎,一對面魚,退回兩個子推饃,祝願丈夫虎虎有生氣,富貴有餘。

清明節,有給祖宗墳塋立碑的習俗。

清明要清,穀雨要淋。但清明往往下雨,清明下雨,下飽墒了較好,如果雨灑地皮,則「雨灑清明節,風颳四十五。」

穀雨節。據《延綏鎮志》,舊時,榆林群眾在此日貼厭蠍符於壁,書咒其上曰:「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四巡,送蠍千裡化為塵」。又書「叭、吐、口威、口毒」等字於四隅,今已不如此。

四月八日,浴佛節。此日是陝北廟會活動最活躍的時候,不少村社有廟會活動,佳縣白雲山、榆林青雲山等地廟會更為有名。從四月初一日起,不少群眾到佳縣白雲山上香,尤其是攜帶十二歲的小孩還願,靠神籤佔卜年成豐歉世事否泰。群眾或吃豆腐,或吃蒸黃,有諺語曰:「四月八,不吃黃兒不得發。」還有「過了四月八,攔羊娃娃往回爬」的諺語。因天氣漸熱,日子漸長,攔羊娃回晌午。

二十日,據說是鹽神生日,鹽工多祭祀,極為虔誠。

五月五日,端陽節。家家食米粽。榆林的粽子是軟米和紅棗的,香甜可口。所以,信天遊裡有:「大軟米粽子包沙糖,送給我三哥哥嘗一嘗。」。舊時還有喝雄黃酒的習俗。府谷一帶群眾把雄黃酒蘸在手上,在小孩額頭畫十字,為了避邪。雄黃有毒,今已不喝雄黃酒了。還有些地方喝菖蒲酒。菖蒲是一種比較名貴的中藥,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痺,通血脈,治骨瘻,久服耳聰目明。清早將艾葉、柳枝插於門上,將艾葉掛於耳上,據說這樣可以避邪。農家用草汁染成五色絲線,繫於小兒手指、腳趾上,名之曰長命縷,以避邪。有的還佩戴香藥香包。也有書寫符籙貼於門上者。據說,此日用河水洗眼,眼目明快,不患眼疾。遇青蛙捕捉之,可以醫治皮膚疾患。但是很難見到蛤蟆,俗話說:「癩蛤蟆躲端午。」新嫁之女也要回娘家躲端午。舊時,認為五月五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諸事禁忌,不宜出行,所以,用各種方法驅邪避災,期盼大吉大利。

十三日,據說此日是關羽生日,關公在此日蘸水磨刀,故雨多,村人多給關聖帝君放牲祈雨,也有唱社戲、說社書的習俗。民間有「初一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月幹」的說法,如果初一無雨,十三也無雨,再一個月也沒有雨,莊稼不能按時入種,豈不愁煞人?在關羽生日求雨,是陝北以農為業耕作習俗的折射。

六月六日,天貺節。新麥登場,農家嘗新,諺云:「六月六,新麥子饃饃熬羊肉。」此日晾曬衣物、書籍,取灶灰覆裘毳,諸蟲畏之。榆林市群眾雞初鳴即熬綠豆湯,呼之為奠漿水,到明攜至祖塋澆奠,為亡魂解炎熱,以早為好,後至者為不孝。歸來汲水器中,作面醬不黴,不敗。榆林城人此日吃茄子熬羊肉。六月六,還有接姑姑的習俗,農家把女兒接回娘家一塊歡度節日。府谷還有放河燈的習俗,家家戶戶製作各種河燈,於申時開始沿河放燈,下遊之人,撈河燈,誰撈來好河燈,兆有好運。如果撈來熄滅之燈,即是不吉之兆,需順手把一方手帕丟入河中。撈燈之人,今年撈來一盞,來年,要放五六盞。

伏日。伏日,也叫數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頭伏,也叫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二伏,也叫中伏,立秋後第三個庚日叫三伏,也叫末伏。此時是最熱的時候。頭伏第一天,農人多吃麵食,盼望雨水豐旺。不食疙瘩面,恐下雷雨。伏天,大人小孩忌理髮。頭伏三天內,婦女不下河洗衣,男子忌遊泳嬉水。伏天是農忙時候,諺語:伏裡狗刨出,強似秋裡細鋤出。伏裡有雨,鍋裡有米。伏裡不出,秋裡不熟。頭伏蕎麥二伏芥,三伏種的好白菜。都說的是伏天的農事和天氣。 十九日,榆林城人素食敬佛,多食西葫蘆炸豆腐(西葫蘆、豆腐、洋芋塊,均用麻油炸黃,佐以片粉、黃花、蘑菇等燴成),素淡可口。尤其要上萬佛樓敬佛。

七月七日,乞巧日。這是中國的女兒節和情人節。舊俗此日婦女設瓜果祭拜織女星。以乞針之靈巧。有的地方女兒在正午用金針漂水碗中,視針影之妍媸,以測巧拙,今已不如此。據說,這一天是牛郎織女相會之日,夫妻久別重逢,淚水漣漣,故人間多雨。是日鄉間少見喜鵲,喜鵲給牛郎織女搭鵲橋去了。傳說婦女兒童吃了雞膀子能聰慧靈巧。

十五日,中元節。舊時農人攜瓜果往先塋拜掃,佛寺也有做盂蘭會的習俗。陝北稱七月十五日為麻谷節。這一天農戶擇田禾長茂處懸掛黃白紙幡,叫掛田蔓,預祝豐稔。《延綏鎮志》就有記載:「七月十五日農家早向隴頭擇禾之長茂者懸五色紙旗,名曰田幡,慶秋成也。」有竹枝詞云:「盂蘭盆會屆中元,冷向秋風泣墓門。焚罷紙錢齊拜掃,故留一串掛田幡。」今已不如此。據傳說,是日牛郎織女分別,故人間多雨。神木、府谷一帶,七月十五日家家戶戶都要捏麵人。婦女們將白面捏成栩栩如生的諸如:「大肚羅漢」「戴花姑娘」「挑水漢子」「猴啃西瓜」「金魚擺尾」「鼠蛇盤兔」「蓮花生子」等等麵食品,蒸熟、曬乾,或饋贈親友,或讓孩子們吃,孩子們上學也當乾糧帶上,在教室裡互相比試,儼然像一次食品藝術展覽。為什麼要捏麵人呢?傳說隋煬帝有個大將麻叔謀,也叫麻胡。此人非常殘暴,常食嬰兒。後來,被腰斬了。但他死後仍變成兇獸馬獒,吃農家的牲畜,尤其愛吃嬰兒。所以,有人設法在七月十五日捏麵人,獻祭馬獒,久而成俗。至今,「麻胡來了」仍是恐嚇小孩的話語。榆林南鄉這一日有掛鋤的習俗,群眾吃糕斜饃。糕斜,分三層,上下兩層用白面製作,中間那層用糕面製作,黃黃白白,可謂金銀饃,吃時別有風味,並寄託著美好的願望。

二十一日,據說是魁星生日,佳縣白雲山道觀舉辦羊道會。羊道會主要有兩項內容。其一是喝羊道湯。羊道湯就是把羊的各部位從頭到蹄一一做成湯。如羊耳朵湯、羊腦窩湯、羊口腮湯、羊舌頭湯、羊肚絲湯、羊小肚湯、全身羊肉湯、羊蹄筋湯等,每道湯做法迥異,味道醇香,請與會者品嘗。其二是賽詩。賽詩時用抽籤的辦法限定詩題、詩韻,即席作詩,作不出者罰酒三杯。比俗多為文人雅士參加,頻於失傳,1985年又重新恢復。

立秋日。群眾多將綠豆、紅豆、豇豆、扁豆、黑豆、小豆、黃豆、豌豆、蠶豆、刀豆等各色豆子放在一起煮食,叫吃秋豆飯,別有風味。一個海碗裡放著滾圓的豆子,有紅,有黃,有綠,有白,有黑,有紫,有青,可謂七彩繽紛,另人胃口大開。為什麼要吃秋豆飯呢?秋豆,諧音秋收,人們盼望有個好收成,其二,吃了秋豆飯,可以解熱清暑,其三,豆子中含有豐富的營養,各種豆子放在一起是一種滋補品呢。群眾中流傳不少立秋諺語,前晌立了秋,後晌涼颼颼。說得是立了秋,天氣漸涼。立秋糜子四指高,出穗拔節打纏腰。說得是農事活動。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農家皆食水餃。並自製月餅等點心,自己食用外,互相饋贈。晚上用瓜果、梨棗、月餅等獻月,山間老者向月叩拜,極為虔誠。家人團聚,飲酒賞月。有的地方烙一個大月餅,此謂團圓月餅。月餅上有玉兔搗藥、吳剛伐樹、嫦娥奔月等圖案,一家人在一起,分而食之。假如有親人不能歸來。也要留下,設法捎給他。子洲縣老君殿鎮一帶,是日晚有偷兒女的習俗。凡結婚數年尚未生育的婦女,月光下到多子女家菜田偷摘一點菜吃,據說,如此即可生育。榆林城未婚女婿要拜未來的嶽父母。

九月九日,重陽節。田禾上場,有諺語:「九月九,家家有。」是日農家多食米糕,也有吃蕎面餄餎的。有的村莊此日獻場,酬謝穀神。文人雅士有登高賦詩、賞花飲酒的習俗。民間還互送花糕。1989年開始,為全省老年節,尊敬老人,為老者祝福。有的地方召開大會,表彰敬老好兒女、好媳婦。

十月一日,農家上墳祭奠祖先,同時將五色紙折成衣服,在祖宗墳塋上焚燒,曰送寒衣。據說送寒衣只能拖後,不可提前,恐被他鬼搶走。道光《懷遠縣誌》記載:「寒衣節,有喪服之家,剪紙作衣、糊紙為箱,焚於門外,燒側柏枝之有子者,響如爆竹,男婦舉哀以送亡者。」民間有諺語:「十月一,有的有,沒的沒。」意即如果歲歉,有的農家已糧食不多了,所以此日有的家庭照樣美餐一頓,有的家庭就不能美餐了。

十一月冬至日,群眾有熬冬和炒冬的習俗。一般在冬至前一日晚上舉行。所謂熬冬就是將豬骨、羊骨等煮在鍋內,掌燈時,家人團聚,啃食豬羊骨頭。俗話說:「豬的骨頭,羊的髓;雞的翅膀,牛的胃。」熬冬後,孩子們把黃豆、黑豆、高粱、玉米、麻子、小麥等五穀放入大鍋裡,炒成米花,大家抓食。群眾叫此為炒百蟲足。諺云:「冬至熬一熬,來年好一好;冬至炒一炒,來年好一好。」冬至不炒不熬,是少趣味的。冬至和數九連在一起,群眾有連冬數九的說法。諺云:「一九二九不算九,三九四九閡門叫狗,五九六九水在浮面走,七九八九河邊看楊柳,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府谷一帶,是日多吃油炸糕和頭腦。所謂頭腦,就是把適量的洋芋、蘿蔔、豆腐、羊肉切成塊狀,燴在一起即成。舊時從冬至這一天起。文人雅士有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群眾有「數伏數涼哩,數九數暖哩」的說法。

十二月一日,鄉人把熟黑豆、乾草節,紅棗用麻繩間隔串成棗牌牌,掛於小孩胸前,煞是好看。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棗牌牌直到臘日才能吃。

八日,臘日,又是佛教節日。《延綏鎮志》記載,此日謂「道德臘」。家家戶戶一大早即吃燜飯(即臘八粥)。燜飯的主要原料是軟米,也有放置各色豆子、紅棗的,也可以下油鹽。有些地方是日晚上有轉九曲的習俗。臘八日天寒地凍,故有「臘七臘八,凍死哈巴」的說法。這一天初嫁之女需回婆家。有古訓:「不忌臘八,死娘家爸爸」;「不忌臘八,把婆婆當成哈巴。」其實,快過年了,讓新媳婦別老呆在娘家。橫山有做臘八丸的習俗。這臘八丸是用兔腦和白面在臘八這天做成。這丸子據說催產催生最靈驗。佳縣臘八前一天晚上,「以五穀種入粱葉桶內,束其兩端,置水缸中;晨起取各種驗之,何種生芽為來歲豐收之兆。」(民國《佳縣誌》)

二十三日,祭灶。群眾呼灶君為「灶馬爺,」認為灶馬爺是「一家之主」,對灶馬爺尤為敬畏。群眾放鞭炮、焚紙燒香,送灶神上天。用面蒸成山狀,鑲嵌若干紅棗,此叫棗山山,放置灶君懷前,用飴糖粘灶君牌位,盼望灶君「上天言好事,回官降吉祥。」此日後,即籌辦過春節,尤其是對打掃衛生十分重視,有「臘月二十四,衛生是大事;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塵土,臘月二十六,家家擦燈樹;臘月二十七,裡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八,家具擦一擦;臘月二十九,髒土都搬走」的諺語。同時換窗紙,掛年畫,貼對聯,貼窗花,置辦年貨,準備年飯,清理債務,忙得不亦樂乎。

除夕,榆林人叫年月盡。這天早上,家家戶戶吃油糕。吃過飯後男人們上墳祭奠祖先,女人家中備辦年飯。還要貼春聯和窗花,中午吃雜麵,下午,打掃院子,將水缸盛滿水(水滿福滿),有的地方壓黑豆錢錢(意即福多錢多),掛燈籠,用冰炭鎮門,壘火塔塔。晚上,火塔塔點著後,燈籠也亮了,此時家家歡聚一起,「長幼設席群飲」(《榆林府志》),這叫吃年夜飯。這頓年夜飯,是團圓飯,不論是天南地北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吃團圓飯。如果家中有人因事不能回來過年,吃飯時也得另放一雙筷子一隻碗,表示這個缺席的人也吃團圓飯來了。

吃過團圓飯,榆林府志記載「燈花竟夜,為之守歲。」是日晚,點長明燈,屋裡屋外燈光通明。飯後,老人靜坐,守歲,年輕人盡情玩耍,婦女們仍很忙,準備明天的扁食餡兒,或給孩子們準備新衣服;有的還給新衣服上綴上棗串,核桃等物,以避邪惡。還要打醋罈。所謂打醋罈即是婦女手持笊籬,上置數塊火炭,倒上食醋,頓時有一股異樣的嗆味,在家中各個角落裡走動走動,據說這樣可以消災除病。傳說姜子牙封神時,給自己封了個醋罈神,醋罈神是替老百姓禳災鎮邪之神,是老百姓的保護神。除夕門上放置冰炭、打醋罈都是為了給姜子牙提供驅邪武器。其實打醋罈是群眾講究衛生的傳統習俗,打醋罈可以滅菌消毒,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改革開放以來看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已成了城鄉的一道風景。大家和歲月一起歡樂,更增加了幾分喜氣,幾分春色。直到新年鐘聲響起,大家同時在門外燃放爆竹,火樹銀花,聲音如雷。看過春晚後,孩子們已經睡了,婦女將擀杖、菜刀、甚至驢蹄子放在孩子枕前,有的還用長命韁鎮以石獅子拴好,同時在枕下放壓歲錢,盼望孩子無災無病,增智增福,健康成人。大人繼續靜坐守歲。年輕人歡聚一起或飲酒行令,或玩耍行樂。也有人觀賞燈籠,據說誰家燈光搖曳,暗淡無光主兇;誰家燈籠明亮,則主吉。也有人上山品天氣的,預測明歲收成是否豐稔。清《懷遠縣誌》記載「是夕夜半,雞犬不驚,風霾不作,黑霧不生,群以為來年物安民阜之佔。」仰觀天象,俯察人事,這是一種特殊的守歲,或許是古代星相術在民間的遺存。

舊時,除夕晚上,吹鼓手多到各家各戶吹打一陣,名曰送喜送福,拜年慶賀,實則乞討錢財,守歲的主人甚為高興,或給錢幣,或給糕饃等年茶飯。其實,吹鼓手拜年也是古老的風俗。《東京夢華錄》記載:進入臘月以後,「即有貧者三五人為一夥,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稱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

榆林人叫守歲是熬年,並說熬過年後一年不困。其實,除夕守歲,古亦如此。周處《風土記》記載:「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20世紀末,除夕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已成風俗。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