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來歷幼兒園(風箏的來歷)
2023-10-16 20:41:38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王鼎-【村居】
風箏的發明,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人類最早發明的飛行器,直到今天,飛行及航天行業仍在利用它的飛行原理。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斫木製鳥,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後有公輸般,魯班改為竹製,得以成功。至隋唐五代時期,改用紙糊,故稱「紙鳶」。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記述:「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而真正形成流派,還是從清朝大文學家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問世後開始的,在他撰著《紅樓夢》的同時,曾為殘疾人撰著一部《廢藝齋集稿》,全書共分八卷,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總結了43種中國風箏的扎、糊、繪、放的技法及圖譜,同時還附有各種風箏製作要領的21首口訣,經藝人們相互傳遞、抄錄,將風箏技藝流傳至今,使我國的風箏文化技藝再次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出現了濰坊、北京、天津和南通四大區域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