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店集團徐文榮是不是金華首富(文史記憶橫店集團徐文榮口述)
2023-10-13 04:30:53 2
2019-03-05 12:3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者按】「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位獨特。為充分挖掘、展現這一豐富的資源,提升浙中生態廊道的文化內涵,金華市政協文史委聯手市社科聯、市方志辦、市文物局、市檔案局、市婺文化研究會和浙江新聞客戶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記憶」,尋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徐文榮 橫店集團創始人、橫店文化產業奠基人、橫店共創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員會主席。就徐文榮他自己來說,雖然已經是一個84歲的老人,但是他一直在找事來做,因為他心中的「中國夢」、「橫店夢」還沒有全部實現,所以,他每天努力地去工作,去奮鬥。他曾多次向新聞界的朋友,總結過自己的一生,這就是:苦難童年、風雨青年、奮鬥中年、成功老年、傷感暮年、勞碌終年。他知道,他這一生,註定要奮鬥,註定是要勞碌終年的。
我出生於1935年3月14日,按南方人的算法,今年84歲。這個歲數,按理早就該離開工作崗位,頤養天年了,而像我這樣,仍然天天忙忙碌碌的在工作,恐怕已不多見。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在我80多年的人生路上,親身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土改、反右、四清、「文革」、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事件,能夠投身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帶領橫店人民走出一條富裕之路,是我一生最大的幸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中國由一個貧窮落後挨打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強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之下,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輝煌成就而感到驕傲。
我覺得,人這一輩子就是一個個夢連接起來的。我說的夢,就是夢想、理想,個人的理想和命運總是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我1975年開始創業,一手創辦的橫店集團正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鐘聲和腳步成長、壯大起來的。記得改革開放初期,小平同志提出20世紀末中國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新時代,同志又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四十年來,總結我在橫店的創業史,就是不斷把中央精神帶回橫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多辦企業多賺錢,多為老百姓辦好事,讓橫店過上幸福生活。經過四十年的努力,橫店農民年人均收入由1975年人均75元增長到2017年人均6.4萬元,已經圓滿完成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邁步進入了大康社會。2016年橫店被住建部列為「中國首批特色小鎮」,2018年5月,《中國特色小(城)鎮2018年發展指數報告》公布全國最美特色小城鎮50強,橫店名列第二。
改革開放40年來,橫店始終堅持「多元化發展,專業化經營」的發展戰略,目前已經形成了電氣電子、醫藥化學、文化旅遊、新型綜合服務四大支柱產業齊頭並進良性發展的局面,2017年,橫店集團實現營業收入733億元,實現貿易出口額82億元,上繳稅收總額43.8億元,佔到東陽市的一半。
國家有關部委在橫店先後掛牌設立了20多個實驗區,新聞界對橫店做了大量專題報導。橫店在磁性材料領域內創建了「東磁」品牌,被媒體譽為「世界磁都在中國,中國磁都在橫店」;橫店在醫藥化工領域內打造了「普洛藥業」品牌,成為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被譽為「江南藥谷」;橫店在節能電子製造領域,創造出的「得邦照明」品牌,成為中國綠色照明行業的領軍企業;橫店影視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橫店影視城的壯大,被美國《好萊塢報導》雜誌譽為「中國的好萊塢」。橫店社團經濟「共創共有共富共享」的產權模式,在中國社科院調查報告中被譽為「東方太陽城」。
早在1994年4月14日,新華社發表專題報導《中國農民實現小康之路 橫店集團紀實》;2000年4月6日,農民日報發表專題報導《橫店大步走向城市化 農民現代化的出路》;2000年5月9日,香港大公報發表專題報導《從橫店看農村城市化 訪全國勞動模範、浙江橫店集團總裁徐文榮》;1997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來橫店考察,費老一生都致力於研究中國農村的發展,看到橫店正在把自己在書本中所研究的課題變成了生動的現實,他激動地說道:「橫店的發展是中國農民的一個偉大創造。」我個人也先後被《農民日報》評選為「中國農村風雲人物」、被《文匯報》稱譽為「中國三農之父」,被中央黨校聘為「中國三農問題特邀研究員」,並當選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就我自己來說,雖然我已經是一個84歲的老人,但是老人也要找點事來做,因為我心中的「中國夢」、「橫店夢」還沒有全部實現,所以,我還必須每天努力地去工作,去奮鬥。我曾多次向新聞界的朋友,總結過自己的一生,這就是:苦難童年、風雨青年、奮鬥中年、成功老年、傷感暮年、勞碌終年。我知道,我這一生,註定要奮鬥,註定是要勞碌終年的。
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所走過的歷程,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只能挑自己感觸最深的幾點來說說。
一、個人的命運,總是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我從小苦出身,解放以後,當了農村幹部,文革前我就是橫店大隊黨支部書記。那時,就總是在想,怎樣解決老百姓的困苦,改變橫店面貌,使大家都富起來。說到橫店,是既不靠海,又不靠邊境,沒有任何交通優勢,更沒有任何資源優勢,作為一個靠海省份典型的內陸山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半畝,橫店的地理環境和基礎條件同中國70%的廣大農村地區沒有任何差別。那時我就意識到,農民光靠種地是不行的,必須大力發展養殖業、加工業和副業。為此我在上任初期,就向農民做出承諾:「苦幹一年,實現一稀兩幹,飯後一個水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我通過興修水利、整理田地、提高肥力、精耕細作,千方百計提高糧食單產;另一方面,發展蠶桑,興辦養豬場、小五金廠、糧食加工廠等,同時,還把本地的木匠、泥瓦匠、箍桶匠、理髮匠、修鞋匠等手工業藝人組織起來,大力發展副業,以增加收入。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糧食的年畝產量由700斤提高到1500斤,農民的收入由每個工分兩毛七分錢迅速增長到七毛六分錢,橫店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農村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
可是在那個年代,總是好夢難圓,在「文革」中,這些努力反而成了「走資派」的罪狀,我也被關進牛棚,挨了批鬥。雖然受到了不公正對待,但是我始終對黨和國家充滿希望,我堅信農民的生活一定會好起來。
1975年我41歲時開始在橫店創辦社隊企業,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搞改革開放,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我帶著橫店老百姓摸著石頭過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探索,大辦鄉鎮企業,先後創辦過七八百家工廠,這其中有一部分工廠關掉了、或者並轉了,但是,留下來的,都發展壯大,我的一個個夢想開始變為現實。
這不是因為我個人突然有了多大本事,而是因為改革開放可以讓人有夢想,可以讓人異想天開。黨和政府鼓勵人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創新,改變命運、夢想成真。這是一代人的幸事,更是國家的大幸。
所以,我認為,個人的命運總是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我對改革開放的最深感觸,就是改革大潮讓每個人都釋放出無限的潛能。只要你肯吃苦,不怕困難;有夢想,不怕挫折,你的正當利益就能得到,夢想就會實現。如果你的境界更高,目標更遠大,想著是為老百姓辦好事,那麼,你的事業就會越辦越大,你的潛能,就會被無限地發揮出來。
口述:徐文榮
整理:孫是炎 李堅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