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哪位皇帝定下來的(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2023-10-13 15:51:31 1
今天正月十五,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稱正月十五、小正月、月半、元夕、元夜、上元節、燈節等等,其中「上元節」的稱謂來源於道教。元宵節一般都有登高、吃元宵或湯圓、點燈、猜燈謎、劃旱船、做競技遊戲、燃放鞭炮等等民俗活動,其中點燈習俗來源於佛教。也許因為元宵節是年節之後的第一個節日,到元宵節就意味著「過年」的結束,大家就要投入到緊張的生產和工作之中,還因為元宵是新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寓意著團圓、圓滿,值得慶賀,所以,元宵節是一個老百姓特別喜歡的隆重、熱鬧節日。
關於元宵節起源的說法特別多,有一定可信度的大致有三個:一是西漢漢文帝劉恆為慶祝剷除「呂氏之禍」而下令設立元宵節;二是西漢漢武帝劉徹為祭祀太一而在正月上辛夜設立誦唱儀式並形成制度,後來演變成元宵節;三是東漢漢明帝劉莊為引進佛教、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宮中「燃燈表佛」而成元宵節。其中,在第一、第三兩個傳說中,漢文帝「剷除呂禍」和漢明帝「弘揚佛教」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但我查遍《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並沒有記載漢文帝或漢明帝設立「元宵節」的記載,同時期的禮儀、詩詞、歌賦等文獻也並無相應的佐證,說明這兩個說法的歷史文獻依據不足。而第二個說法講,即漢武帝為「祭祀太一神而規定在正月上辛夜進行誦唱,後演變為元宵節」,有確切的正史文獻記載,可信度比較高,後文我將對此深入講述。除以上三個說法之外其他許許多多的傳說故事,就更無依據了。
西漢 司馬遷撰《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第二》收錄於《四庫全書》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樂書第二》裡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說的是大漢皇室經常在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神,從黃昏月明之時開始祭天,一直到天亮為止,祭祀過程中使用七十名童男童女齊聲誦唱,常常有神光如流星一樣落在祭祀壇上。這種儀式在當時已經形成慣例。正月上辛就是正月之後第一個辛日,是帝王祈求豐年的吉利日子。太一神,也叫泰一神,在漢朝之前是指國家祭祀的主神,也叫天帝,名稱由來與「泰山封禪」有關,漢代之後泰一神就不是最高神靈了。在後來出現的道教中,泰一神變成了「太上老君」。
西漢 司馬遷撰《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收錄於《四庫全書》
這種每年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通宵舉行祭祀泰一的儀式正是漢武帝劉徹創造的,這在《史記》之《孝武本紀第十二》和漢代班固撰《前漢書》之《禮樂志第二》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原來,漢武帝劉徹非常迷信,很想長生不老,希望與天上的神仙直接進行對話。受自己多次前往泰山進行「泰山封禪」的啟發,漢武帝劉徹在公玉帶等一批方士的蠱惑下,於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在甘泉宮建設大型祭壇,用來祭祀泰一神,並設立樂府,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推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編寫詩詞歌賦,同時規範音律,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加上一些趙、代、秦、楚等地的民歌,以在正月上辛夜裡進行通宵誦唱,文武百官在月光下聽誦並觀摩神光的出現。從此以後,漢武帝劉徹每三年都要親自來此祭天一次,其餘年份由官員按時代為祭祀。這種夜誦儀式廣為天下知曉,並被後世朝廷仿效,但正月祭天的時間,由正月第一個上辛日(具體日期不確定),逐漸演變為固定日期——正月十五。
漢代 班固撰《前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收錄於《四庫全書》
隨著朝代的更迭,正月十五由原來單一的祭天儀式,逐漸演變成一個例行的宮廷活動,活動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皇帝在這天要舉行祭天儀式,還可以舉辦諸如與群臣一起登高、郊遊等等類似的活動,具體什麼活動關鍵要看皇帝的喜好。與其他中國古代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相類似,在南北朝時期,正月十五也由宮廷活動慢慢走入民間,發展演變成為天下百姓普天同慶的節日。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卷十六《志第六•禮三》收錄於《四庫全書》
我們來看歷史記載的證據。據《南朝•宋書》卷十六《志第六•禮三》記載,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二年(公元455年)正月庚寅,有大臣啟奏,請求在今年正月十五祭天時,恢復使用周禮上規定的舊儀式。另據《北史》卷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元胄》中記載:「嘗正月十五日,帝與近臣登高,時胄下直,馳詔召之。」講的是有一年正月十五,隋文帝楊堅與親近的大臣登高遊覽,當時右衛大將軍元胄值班已結束並回府,隋文帝沒看見元胄,便快速傳遞詔書,召元胄速來陪駕。這些記載表明,在此時期,正月十五是帝王例行舉行活動的時間。
唐•李延壽撰《北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柳彧》收錄於《四庫全書》
然而,就在同一時期,民間正月十五舉辦的遊藝活動正在蓬勃發展起來,為此還多次引起朝廷的不滿,有官員以傷風敗俗為由上奏皇帝,請求予以禁止。據《北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記載,治書侍御史柳彧見近代以來,都城的老百姓每逢正月十五日,就作角牴戲,互相爭競誇耀,以至於浪費很多財力,便上書隋文帝楊堅,請求下令禁止,說:「臣私下見到京城和京城之外的州縣,每逢正月十五日夜,人群充塞街道,鼓聲震天,火炬照徹大地,人人頭戴獸形面具,男子身穿女人之服,倡優耍弄雜技,奇形怪狀。男男女女都來觀看,互相不曾迴避。竭盡資財,破費財產,都在此時一爭高低。人們傾室而出,不論高低貴賤,男女互相混雜,黑白不分。汙穢的行為因此而生,盜賊由此而起。不僅無益於教化,而且實在有損於百姓。請求頒詔天下,一併立即禁止。」隋文帝楊堅果然下詔禁止。柳彧在奏章中描述的情形,正是當時民間新穎而生動的元宵節節日景象。另據《南朝魏書》卷十二《孝靜帝紀》記載:「天平四年(公元537年)春正月,(孝靜帝)下令禁止正月十五進行輕薄的遊戲。」可是,蓬勃發展的正月十五民間遊藝活動,廣泛受到天下百姓的喜愛和青睞,朝廷想禁止無異於螳臂當車,哪能說禁就能禁得住!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四十:爾朱文暢》收錄於《四庫全書》
據《北齊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四十 爾朱文暢》記載:「自魏氏舊俗,以正月十五日夜為打竹簇之戲,有能中者,即時賞帛。」講的是武定三年(公元545年)正月十五日,撫軍將軍爾朱文暢趁東魏孝靜帝元善見觀看打竹簇遊戲時謀反,被殺。據《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記載,隋開皇年間,「鄴都俗薄…(相州刺史長孫平)在州數年,坐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戲,畫衣裳鍪甲象,上怒免之。」講的是隋開皇年間,鄴城的民風很不好,衝突不斷,長孫平常常深入民間調解……長孫平做相州刺史多年,竟然常常在正月十五畫著臉譜、穿著戲服、戴著盔甲,參與演出民間戲曲!皇上知道後勃然大怒,罷免了他的職務。如此等等,這些史料的記載表明,皇帝以及地方主要官員在正月十五觀賞甚至參與了民間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事實上,從南北朝到唐代,統治階層包括朝廷和各地官府,對正月十五民間的各種節日活動,經歷過一個從抵制、默認、接受到支持的過程,最後發展到參與其中、與民同樂。
南朝梁 宗懍(lǐn)撰《荊楚歲時記》載於《四庫全書》史部十一 地理類八
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有一些南北朝時期南方的正月十五習俗:白天用豆粥、油膏、酒肉加楊柳來祭大門,晚上祭廁神,也是蠶神——紫姑,叫迎紫姑,並祈求養蠶等農家之事興旺。請注意,一直到隋唐初期,歷史文獻中並沒有出現「元宵節」二字的記載,還都是「正月十五」,這說明此時期之前,還不叫「元宵節」。元宵節這一稱謂,大概是在唐代中期,由民間開始稱呼,並慢慢流行開來的。
唐•張九齡等撰《唐六典》卷二:唐代官員的假期 收錄於《四庫全書》
根據唐代開元宰相張九齡等編撰的《唐六典》卷二記載,唐代朝廷正月十五假期只有一天,和普通的旬假一樣。這個記載表明,在唐代開元年間,正月十五已經成為朝廷給假期的節日,儘管此時民間可能已有「元宵」的叫法,但官方的稱呼依然還是「正月十五」。唐代的正月十五節不僅增加豪華的歌舞百戲、花燈,民間還流行一種名叫「牽鉤」也就是拔河的遊戲。《舊唐書》中還有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在正月十五夜喜歡觀看花燈的記載,有的便裝到民間看花燈,有的在宮中點花燈。點燈是佛教習俗,這說明,在唐代佛教已經深入影響到社會風俗。唐代的晚上一般是實行宵禁的,但正月十五除外,一些大家閨秀都是要出來玩的,因此正月十五之夜特別熱鬧,其盛況有武則天時期宰相蘇味道的詩《正月十五夜》為證:「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還有著名詩人李商隱的詩《正月十五夜闖京有燈恨不得觀》為證:「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民間老百姓為什麼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原因大致是因為正月十五節的精彩節目大都安排在晚上,而且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與另一個稱謂「元夕」類似,「元」為第一,「宵」為美好之夜,故稱「元宵」。
北宋 龐元英撰《文昌雜錄》卷一:宋朝的假期 收錄於《四庫全書》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的女婿、北宋朝廷官員龐元英在《文昌雜錄》卷一中記載,北宋朝廷公共假期全年76天,其中上元節放假三天。相對於唐朝只有一天假期,說明正月十五在宋朝得到朝廷的進一步重視,而且此時有了道教的節日稱謂——上元節。北宋民間已經普遍把正月十五稱作元宵節。有人說北宋是我國歷史上假期最多的朝代,動不動就放假,其實不然。雖然北宋節日假期多一些,但旬假只有一天,即每10天休一天,哪有咱們現在一周7天休2天、全年休息104天多!相對於宋朝全年76天的公共假期而言,咱們現在的假期是115天。
宋代 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卷六《元宵》收錄於《四庫全書》
北宋的元宵節比唐朝更熱鬧。據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卷六記載,宋徽宗宣和年間,都城汴梁自冬至後,一個節日接著一個節日,直到元宵節。開封府為過節還專門搭建大棚、設立帆杆,正對宣德樓(宋徽宗看戲的地方),遊人往往聚集在御街兩廊下,等待皇帝的光臨。街上總是奇術異能、歌舞百戲、擊丸蹴踘、踏索上竿……喝彩聲、叫賣聲一浪高過一浪,聲傳十餘裡。從正月初七就開始布置元宵彩燈燈山,皇宮的彩燈燈山有「宣和與民同樂」等各種大匾牌,左右有用繒彩組成的文殊菩薩騎著獅子、普賢菩薩騎著白象等裝飾,菩薩的手臂可以搖動,手指噴出五道水,都是用轆轤絞水到燈山山頂的木櫃裡再放流出來,像瀑布一樣……內設樂棚,交替上演各類劇目……宣德樓上,都垂黃色邊簾,中間放置一把椅子,就是宋徽宗的御座……兩邊皆禁衛排立……老百姓都在露臺下觀看,演員表演常常引起觀眾的呼喊喝彩。皇帝十四日要去五嶽觀,十五日要去上清宮,十六日就到宣德樓,所到之處,似乎真的營造出「與民同樂」之景象。從《東京夢華錄》卷六的記載還可以看出,湯圓(圓子、湯元)已經成為北宋元宵節應景食品。元宵節不僅是個過節湊熱鬧的節日,還是個男女情侶間浪漫約會、寄託相思之苦的節日,有大文豪歐陽修的詩《生查子》為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宋•周密撰《武林舊事》卷二《元夕》收錄於《四庫全書》
根據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二記載,南宋臨安的元宵節效仿宣和盛況,比宣和時更加精妙,場面也要熱鬧得多,平日不常出門的婦女,也都趁機上街一飽眼福,只是沒有皇帝登樓與民同樂這一環節。到底熱鬧到什麼程度?各種舞隊表演、人潮洶湧之後,「至夜闌則有持小燈照路拾遺者,謂之『掃街』。遺鈿墮珥,往往得之。」觀眾、遊客散場之後,有人打著燈籠「掃街」找遊客散落的貴重物品,往往能找到鈿釵、墜子、耳環等寶貝,說明參與元宵節遊園活動的女人非常多。按記載,和北宋相比,除遊戲節目多、商品多、人多之外,還有兩個最大不同,一是歌舞傀儡表演分十多個隊伍進行對抗,隊員都打扮得珠光寶氣、花枝招展,傀儡都有相應的名字且多得數不勝數;二是新增猜燈謎遊戲,即在精巧的花燈上,有的寫上詩詞、圖畫,有的寫上隱語戲弄遊客,有的寫上謎語讓人猜,猜不中往往難為情,以此增加節日樂趣。臨安過元宵節情景有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姜夔的詩為證:「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宋•吳自牧撰《夢梁錄》卷一《元宵》收錄於《四庫全書》
明太祖朱元璋也很喜歡觀燈,掌燈時間很長,據明代學者李一楫撰《月令採奇》卷一中記載,太祖高皇帝「元宵觀燈,多至十餘日。」老百姓家裡可以點七盞燈。但總的說來,除了增多一些遊藝、活動項目之外,形式基本延續宋朝傳統,其規模也不及宋朝。
清代元宵節點燈5日,從正月十三一直點到正月十七,但只有正月十五為正燈。每到元宵節,皇宮都要大擺筵席、放煙花,北京的街市則到處點燈,各種遊藝、戲曲、雜耍都悉數登場,雖熱鬧程度不及前朝,但各類戲曲卻蓬勃發展。
現代有不少文章說,袁世凱由於元宵的諧音是「袁消」,不吉利,下令禁止叫元宵,而把元宵改稱湯圓,於是才有了湯圓,其實這是無稽之談。前文講過,元宵稱謂是從唐代開始、宋代流行起來的,而湯圓稱謂是宋代就有的。民間老百姓為什麼把湯圓與袁世凱聯繫起來?原因是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立即廢除舊曆、啟用了陽曆,同時禁止過舊曆傳統節日,雖然1914年1月24日袁世凱批准將舊曆元旦設為春節,但元宵節等其他一些傳統節日仍然沒有著落,搞得老百姓無所適從、很不適應。加上袁世凱企圖復闢稱帝,都還沒來得及登基,隨著全國一片唾罵和討伐,於元宵節之後不久即宣告帝制失敗,做了83天未登基的關門皇帝,2個多月後一代梟雄袁世凱竟得尿結石而亡,令天下人恥笑。有人因此就編排元宵改湯圓這個故事來諷刺袁世凱。
現在元宵節的民俗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或元宵、猜燈謎、放煙花、耍龍燈、戲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各地不盡相同,南北方差異也比較大。比如南方主要吃湯圓而北方主要吃元宵,南方的湯圓是包成的,元宵是搖成的,不少南方人還想像不到北方的元宵是如何「搖」成的。
專供南方人觀看的視頻:元宵是如何搖成的(來自網絡)
我老家把元宵節叫「正月半」。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正月半的晚上,家裡到處點燈,燈火通明,可以挨家串戶地去串門玩耍。那個時候沒有電燈,煤油燈數量也不多,一般都是用從山裡撿回來的「松明子」(松樹腐朽後留下的部分,帶有松油,易燃)來點燈,我們當地的土話把它叫「嗆(qiǎng)光」。平時山裡人家晚上都是漆黑一片,山裡野獸的叫聲此起彼伏,再加上房前屋後埋有一些墳墓,小孩子都害怕,一般不敢亂走動,只有在正月半這天晚上,小村裡燈火通明,可以四處走動串門,實在是熱鬧非凡。
當然,我感受到最熱鬧的元宵節,還是在西安上大學的時候。一般元宵節這天,正好是寒假結束後返校的日子。元宵節晚上,或同學或老鄉,相約一起去西安城牆上逛元宵節遊園。真不愧是古都長安,元宵節的熱鬧勁兒,頗有唐代遺風,遊客之多、節目之豐富說不完道不盡。單就城牆上遊覽一圈,都會走得兩腿酸疼、擠得汗流浹背,猜燈謎、做遊戲、看戲曲、觀魔術……古色古香,頗有穿越進入盛唐長安的韻味。城牆上人頭攢動,擁擠不堪,政府必須動用非常多的警力才能維持秩序。
過元宵節,欣賞古詩詞。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南宋著名將領、詞人辛棄疾的詞《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生於金國金熙宗天眷三年(即南宋宋高宗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5月28日,逝世於南宋宋寧宗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 ,山東濟南歷城人。辛棄疾出生時,山東濟南已經在金國的統治之下。
網絡上的辛棄疾畫像(應為臆造)
受到祖父辛贊的影響和教導,辛棄疾從小就立志反抗金國、報國雪恥、投身大宋恢復中原,養成一身俠義之氣。南宋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趁金國皇帝完顏亮揮師大舉南侵、北方漢族人民奮起反抗金國殘酷統治之機,二十一歲的辛棄疾聚集兩千多人,參加聲勢浩大的起義軍隊伍,同金軍英勇作戰,隨後歸入南宋。辛棄疾在起義軍中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聲大噪,被當時世人認為是一員超級勇猛的戰將,他曾帶領幾十個人衝入金國幾萬人軍隊的大營,把叛將張安國捉拿歸案,送到南宋朝廷問斬。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的辛棄疾紀念館(辛棄疾故裡)
然而,辛棄疾來到南方、歸入南宋朝廷之後,由於缺乏政治敏感性而遭遇到和嶽飛幾乎同樣的境地。初來到南方時,對南宋朝廷的怯懦、畏縮和實際抗金不積極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讚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趙昚(shèn)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辛棄疾在南宋任職的前一段時期,曾表現出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提出過不少抗金北伐建議,欲為國一展宏圖,但朝廷對此反應冷淡,對他並未有過真正的重用,一盆盆冷水殘酷地澆在辛棄疾的頭上。故而,辛棄疾雖然一生都想著消滅金國、恢復大宋河山,一身雄才大略卻終不得其志,仕途更是蹉跎坎坷、幾起幾落,最高只做到過四品官,遠大抱負終究未能實現。
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陳家寨鄉彭家灣村陽原山牛皮嶺半山腰的辛棄疾墓
辛棄疾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豪放詞人,他現存於世共計有六百多首詞。辛棄疾的詞多以國家、民族現實問題為題材,基調昂揚,熱情奔放,愛國思想極其濃厚,既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又表達對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辛棄疾的詞在藝術上有很多創新,詞風被許多人模仿,在文學史上產生巨大影響,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中,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文人作家都從辛棄疾的詞中汲取精神鼓舞和力量。可以說,辛棄疾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橫刀捉叛將」。
辛棄疾唯一存世的手跡——行楷《去國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宋時期詩人詞家書寫元夕的不計其數,唯有這首《青玉案•元夕》境界之高雅,無人能及。
南宋 辛棄疾詞《青玉案•元夕》載於《四庫全書》之《稼軒詞》卷三
青玉案•元夕
南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註:元夕:夏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元夕指元宵節夜裡,也叫元夜;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星如雨:指漫天煙花,紛落如雨,星指焰火;寶馬雕車:指裝飾豪華的馬車;鳳簫:就是簫的美稱,也指排簫;玉壺:本比喻明月,這裡也指燈光;魚龍舞: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如魚龍鬧海一樣;蛾兒、雪柳、黃金縷:都是古代婦女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裝飾品,這裡指盛裝的婦女;盈盈:儀態姣好;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香氣;千百度:即千百遍;闌珊:零落稀疏。
這首詞作於南宋宋孝宗趙昚(shèn)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前後。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辛棄疾用豪放大氣的辭藻,描寫元夕節裡香車美女、歌舞昇平,表現出南宋朝野麻木不思進取,只顧享樂粉飾太平。整首詞襯託出作者洞察形勢、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的哀傷。辛棄疾的立意是用滿腹激情、哀傷、怨恨之婉約,表達自己不同流合汙、苦苦追尋報國之道的豪放之情。
尤其最後一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已成千古佳句。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中國書協主席、著名女書法家孫曉雲書寫的《青玉案•元夕》
讀著這首由848年前愛國詞人辛棄疾作的詞,唯美豪邁的詞句,伴著軟糯香甜的元宵、醇厚的美酒,莫不令人沉醉……謹以辛棄疾的詞,給朋友們帶去祝福!願大家元宵節平安、快樂!
程彥林 2022年2月15日●元宵節於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