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無為和避世的思想(莊子小牧童的點化)
2023-10-12 02:42:23 29
《莊子》:小牧童的點化,讓黃帝幡然醒悟,無為方可治天下。在道家思想中,所主張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道理。
順其自然,並非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問,而是做和問的一個過程中,遵循著自然的規律,遵循著一個合理適度的狀態。
這就是正確的學習道家思想的一個道理,如果太過於消極的理解無為而治,那麼一切都是枉然,也毫無意義。
在《莊子》之中,就有這樣一篇文章,黃帝帶領七個賢者一起去拜訪大隗,但是中途迷路。表面上是中途迷路,但是所比喻的一個意思,就是黃帝等人,處於迷茫和困惑的狀態中。
而文章中的牧童,則是通過與皇帝的對話,來表述了「無為而治」內心清靜的一個道理。
有一天黃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訪大隗,陪同皇帝的有另外六個人,他們七個智者迷失了方向,也沒辦法去問路。
剛好遇到了一個放馬的牧童,這個時候就走上前去問路說:「你認識具茨山嗎?」
那個牧童說:「認識。」
又問他:「你知道大隗住在什麼地方嗎?」
牧童說:「知道。」
黃帝就說:「這個小牧童真是不簡單,還認識大隗,問一下怎麼治理天下呢?」
這個時候小牧童就說:「也就是像我這樣的去治理就行了,沒有什麼要幹的,我小時候就在人世間活動,剛好得了眩暈病,一個長者告訴我『你可以隨時光流逝到郊外去遊玩,』現在我的病好一點了,又來活動在人世間之外了。治理天下就這樣做就好了,還有什麼想說的呢?」
黃帝再次追問,小牧童說:「治理天下和放馬是一樣的事情,不過把足以傷害馬本性的東西丟掉就是了。」
黃帝聽了,拜謝之後就回去了。
《莊子》之中這一篇章的智慧,是在於小牧童對於黃帝的點化,黃帝是來向大隗請教,治理天下的一個方法。
這個時候就產生了與小牧童的問答,我們從小牧童的問答可以看出來,他所提倡的正是道家的智慧。
很簡單的一句話,「把足以傷害馬本性的東西去掉就是了」,其實這是符合道家中所強調的保留本性的一個智慧。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就不會離去,就會復歸於嬰兒般的純真和柔和。
在道家思想中,認為嬰兒是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餓了就吃,困了就睡,沒有主觀的私心雜念,所以嬰兒是一種符合道的狀態。
但是這個時候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不可能像嬰兒一樣沒有思想,沒有進取之心,只知道吃飯睡覺。
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在生活中去除私心雜念,讓內心有一種不為外物所累的逍遙,有一種明心見性,達到內心的澄明。
寧可秉持一種淳樸淡然的處事態度,渾渾噩噩,但是實際上大智若愚,保留的正是內心的一個本性。
而有一些人在生活中太過於計較,在追名逐利之中,逐漸也喪失了自我的本性,也是違背了道家中順其自然的智慧。
一個人內心保留本性與自由,就可以順其自然的治理自己的人生。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於《莊子》的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