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中現存輩分比較高的(轉貼京劇界中的)
2023-10-12 04:31:57 2
京劇中的「八大老爺」
cxag
「老爺」指的就是關羽,京劇中的關公戲,又稱為「老爺戲」,演關公戲最為著名的有「八大老爺」:
「真老爺」
京劇鬚生創始人程長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潛山市人。清代徽劇、京劇表演藝術大師。程長庚幼年在徽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後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同治、光緒年間,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闆。歷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總管。在京劇第一代人物中,與四喜班的張二奎、春臺班的余三勝並稱為「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程為「三鼎甲」之首。程長庚為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京劇之父」等。
傳聞程大老闆演關公不用勾臉,酒後凝神運氣臉即紅潤。劇目有《戰長沙》《漢津口》《華容道》等。
「活老爺」
老三麻子,王鴻壽。據聞,他不僅豐富了紅生劇目,自編改編了《走麥城》《古城會》多出劇目,而且改進了關公的舞臺形象,創製了前有杏黃絨球、後綴壽字披風(後兜),兩耳垂白飄帶和黃絲穗的綠夫子巾代替了原來的包巾,又改揉紅臉為勾重紅色的臉。將過去的木板刀頭畫一條龍的黑杆青龍刀改為金杆金刀頭鏤空塑龍的新式青龍刀。並在舞臺上闖出關公的特有亮相、馬趟子、刀趟子的表演,為今天京劇舞臺上的關公形象定了型。
「八旗老爺」
夏月潤先生。它主要在上海演「關」戲,曾任上海伶界聯合會會長,有很高威望。曾在演關公時該穿大靠,紮上八面靠旗,故有此稱。
「泥塑老爺」程永龍先生。他身材較胖,臺簾一打,他扮演的關公膀闊腰圓,使用的青龍刀刀頭大、刀杆、刀纂的長度相等。從臺下望去,氣魄驚人。他夜讀春秋的姿勢,一手持書,一手捋髯。動中寓靜,宛如關帝廟的關聖塑像,所以有此稱謂。「海老爺」周信芳先生。曾得老三麻子指點,深得其神韻,眼神十足,因周先生是「海派」老牌,遂冠以「海」字。「武老爺」李洪春最常在北京演出的「關老爺」。曾拜老三麻子為師,甚有建樹,在北方頗負盛名,因其關老爺偏武,故稱「武老爺」。「小老爺」李萬春先生(1911-1985),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藝術教育家。滿族正黃旗人,原籍河北雄縣道口村,出生於哈爾濱。父親李永利是紅遍江南、稱絕一時的清末著名武花臉演員。李萬春的妻子李硯秀是京劇旦角演員。李萬春4歲隨父母遷居上海。6歲上學讀書,不足五歲就開始隨父練功學戲。《佟家塢》、《陰陽魚》、《田七郎》、《大力將軍》等為其獨有劇目。其成名甚早,稱之「童伶奇才」,演關公時年輕,個小,深受觀眾喜愛,稱「小老爺」。
「文老爺」林樹森先生(1897年-1947年11月4日),京劇老生。藝名小益芳。江蘇丹陽人,祖籍福建蒲田,生於上海,是南派京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祖父林連桂原是徽班演員,清同治年間由北京來滬,工文武老生。父親林寶奎,工老生。舅父王益芳是清末上海京劇舞臺上著名武淨演員。林樹森幼年喪父,由舅父王益芳收留,並加以嚴格的培養,為之打下了紮實的幼工基礎。他七歲登臺,藝名「小益芳」。十一歲去北京與梅蘭芳、周信芳、貫大元等一起在「喜連成」搭班學藝。十五歲回到上海,先唱老生、武老生,拜徽京名宿諸壽卿為師後,又唱武生戲。林樹森也曾與老三麻子同臺,得其真傳。所演關公的特色是沒有強節奏感、明顯停頓的亮相,像關公出場的戳刀亮相等全是穩穩一擱,點到而已。文而穩,「神」感極強,獲「文老爺」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