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春節的風俗的作文(家鄉春節的風俗習慣作文)
2023-10-12 06:30:57 3
家鄉春節的風俗的作文?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著自己特有的風俗,每個人家鄉的風俗習慣也與眾不同,那麼你家鄉春節的風俗習慣是怎麼樣的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家鄉春節的風俗習慣作文【10篇】,供大家參考,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家鄉春節的風俗的作文?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家鄉春節的風俗的作文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著自己特有的風俗,每個人家鄉的風俗習慣也與眾不同,那麼你家鄉春節的風俗習慣是怎麼樣的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家鄉春節的風俗習慣作文【10篇】,供大家參考。
家鄉春節的風俗習慣作文1
人們常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說明春節就是人們一年到晚的盼頭,在外遊子的歸宿,家裡人們期盼的團聚,可見,春節就是個盛大的節日。
我的家鄉在建陽的小山村裡,大年三十每家每戶都在貼對聯掛燈籠,準備紅紅火火,辭舊迎新。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臉上都露出了喜悅。大家用了一大部分的積蓄購買了食物,小孩喜歡的糖果,客人們喜歡的菜餚,老人們喜歡的水果……備好這些東西,準備過新年。年夜飯,桌上有很多好吃的:比如說春卷、蝦餅應有盡有。好吃的東西吃也吃不完。說到水餃,除了好吃還好玩,包水餃可要有點功夫。首先拿一張餃子皮,然後夾一些肉(把肉剁成肉沫,再加七七八八的食材)再用勺子把肉末舀到餃子皮上接著再把餃子皮兩邊吻合,一家子其樂融融地包餃子,吃年夜飯。
春節到了我們中國人就會放鞭炮,放鞭炮的來歷是因為傳說中有一怪物叫「夕」,「夕」最怕的就是光和紅色,所以大年三十人們就要放鞭炮,不關燈。
最激動人心的就是壓歲包啦,長輩都會給晚輩包一個紅包裡面有壓歲錢和心意,壓歲錢的來歷是因以前有一種叫「崇」的怪物會傷害小孩,大人給小孩壓歲錢就是保護小孩不被傷害。
大年初一,新的一年新的開始,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家鄉春節的風俗習慣作文2
「春節」是一年中最歡快的節日,也是人們最愜意的時候,然而在這個節日中,它有許許多多的風俗。
給「壓歲錢」就是其中之一。傳說,人間有一個野獸,叫做「歲」,每到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就跑出來作怪,專門來吃小孩子,鬧得人心惶惶。後來有一戶人家的孩子,睡覺的時候將長輩給的錢放在枕頭底下。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可怕的野獸「歲」跑出來了,正巧跑到那戶人家裡,看到那細皮嫩肉的孩子,頓時口水直流,邪惡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枕頭底下的錢發出了閃閃的金光。「歲」像觸電了一樣,「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了。人們知道了制服殭屍的辦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後來給「壓歲錢」不只是為了趕跑可怕的「歲」,更是長輩對晚輩美好的祝福。
除了給「壓歲錢」,在春節中還有人人重視的團圓飯。
團圓飯不同於平常的飯菜,除了菜品很豐富之外,還有象徵意義。例如:魚象徵著「年年有餘」,年糕象徵著「步步高升」,芋頭和腐竹象徵著「富裕」,這些共同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美好祝願。吃團圓飯時,每一個親人都要到場,缺一不可。長輩們還要一一敬酒,晚輩們也應一一回敬,表示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期望以及晚輩對長輩的尊敬。
我喜歡春節,因為它不僅讓我知道了許許多多不同的風俗,更讓遠在四方的親戚朋友都聚集了,讓彼此間的血脈親情更加濃厚了。
家鄉春節的風俗習慣作文3
我的家鄉過春節的風俗就是吃上一碗熱乎乎的餃子,那可是一件既開心又幸福的事。
餃子相傳是東漢的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原名「嬌耳」,建安初年,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辭去了太守的官職,告老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
他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許多百姓,發現他們耳朵都凍得雪白,他一到家就有許多登門求醫者蜂擁而至,張仲景是心裡老惦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鄉親們,於是他便搭起了醫棚,盤上了一口大鍋,專門舍藥為窮人治病,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麵包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嬌耳」下鍋煮熟,人們吃後頓時覺得兩耳發熱,從冬至起,張仲景天天舍藥直到大年三十。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好年。
所以每到除夕的時候,媽媽總是要包餃子,她先把餡拌好,面和好。我們便開工了,媽媽先給我示範包了幾個,媽媽包得可熟練了,不一會兒像扇貝一樣的小餃子就一個個立了起來,我看媽媽包得那麼熟練,覺得包餃子非常簡單,於是我便躍躍欲試,但是我一包就難了,不是餡少就是破了皮兒,要不就是包了個立不起來的「懶餃子」,我又氣又急,心想莫不是這餃子故意和我作對,不讓我包好,媽媽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問我是不是覺得難了,要有耐心,我馬上就領會了,餡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果然,這次包得比以前好看很多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雖然很平常,但是其樂融融,你說呢?
家鄉春節的風俗習慣作文4
新年獨特的聲音,在臘月廿五就開始了。
臘月廿五一早,在村子裡醒來,聽到的是用竹枝扎的掃帚用力掃在粗糙的水泥地上的聲音,腦海裡浮現的是奶奶粗糙的手緊握著掃帚把,與掃帚一起移動到門口的情景,身體甚至能感覺到灰在空中揚起。
起床後,是一連串我最喜歡的聲音——潮潮地抹布在乾淨的能照出人影的桌上擦拭產生的短暫刺耳的聲音,整齊的書籍在書桌上立起的低重的聲音,已經理好的衣櫃櫃門合上的細小的聲音,衛生間洗拖把的水流聲……平日裡不喜嘈雜的我也不反感這些代表家一塵不染的聲音。
到除夕以前,更多的就是垃圾袋打結時塑料摩擦的聲音了。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寫的大概是詩人陸遊看到除夕之夜迎來瑞雪,心裡非常高興,來不及喝酒慶祝,趕著寫桃符換下舊桃符迎接新年的樣子。村子裡的除夕,雖然沒有下雪,但人們的心裡可與陸遊無異,因為整整一年沒見的兒女們都早早地回來幫著洗菜做飯,好不熱鬧。晚飯很早就燒好了,但先要把魚肉端去正廳,點上蠟燭,斟上燒酒,開始燒紙錢、紙元寶,然後拜一拜,就祭神祭祖了。
吃完飯,大人們聊天時,才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間——放鞭炮。其實也不能叫它「鞭炮」,因為有很多樣式:丟丟炮——往地上一扔就會響的、仙女棒——女孩子最喜歡的、竄天猴——一點著就往天上衝的……由最大的孩子向大人借一個打火機,幫每個年齡小點兒的孩子點著煙花,最後才點燃自己的。
丟炮的聲音清脆「啪」;仙女棒的聲音很長「呲——」;竄天猴的聲音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啾——」……每一種鞭炮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聲音。
年的聲音,很獨特。
家鄉春節的風俗習慣作文5
春節是團圓的節日,一到春節,在外掙錢的、讀書的、遠嫁外鄉的人都會紛紛回到父母身邊團聚。每逢這時候,都是我們最快樂的日子,禮物、壓歲錢、久別的玩伴兒,都是我們最關心的。家鄉的春節那種濃濃的鄉土氣息,更是讓逐漸成年的我回味。
春節那天,節目很多。最早的節目,要數供「祖佬」了。農村人迷信,都想在最早供自家的「祖佬」,我們也被噼裡啪啦的鞭炮聲早早叫醒,給「祖佬」叩頭,祈求保佑我們平安,考試得高分。其實,這些都是假的,只不過是大人們讓我們一起懷念死去的爺爺奶奶吧。
然後的節目便是「過年」了。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著豐盛的早餐,舉杯互相祝福。而我們,更是該好好表現了,拿著杯子,「姑姑、叔叔、爺爺奶奶」甜甜地叫著,哄他們高興了,下一個節目「發壓歲錢」,「毛爺爺」則一個個飛來了!
貼春聯、穿新衣服,更是我們喜歡的傳統節目。選好春聯後,大人們總是考我們,春聯哪副在左、哪副在右,什麼意思,誰家的春聯最好?貼好春聯,則是給我們換新衣服的時候了。洗完澡,穿上爸爸媽媽獎勵我們學習進步的新衣服,嘴上不說,心裡那個美啊,真是難以言表!然後小夥伴們一個個拿著鞭炮,比誰的鞭炮最響,當然更少不了比比誰的衣服漂亮!
春節的節目還有好多好多如:包餃子、看春晚、拜年等等,越過越懷念,正如爸爸媽媽們說的,春節,是為我們安排的。真的,比六一兒童節還熱鬧!
我愛家鄉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