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道德綁架作文議論文
2024-08-29 01:34:10
隨著成長過程的不斷推進,生活中出現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小編收集了拒絕道德綁架作文議論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拒絕道德綁架
還記得前幾天在微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羅一笑事件嗎?且不論該事件的真假,單就轉發該事件的朋友圈來看,就足以讓筆者感慨萬千。
我是在上體育課的間隙玩手機刷朋友圈時看到眾朋友同學都在瘋狂轉發羅一笑的募捐文章的。說實話,我一直是不喜歡發朋友圈的,除了剛玩微信時興致勃勃地發了幾條朋友圈外,就一直處於潛水狀態,但每當我看到朋友圈大肆轉發同一條募捐信息時,都會在指間猶豫,要不要跟風轉發,可是我真的不喜歡發朋友圈,而且覺得轉發的信息也不一定是真實的,于是之前我一直堅持堅決不發朋友圈的原則,可是,這次我卻妥協了,也許是因為同為文人,對賣文章募捐這一新形式有種深深的同情,也許是因為這次太多人轉發,特別是微信裡的同學全都轉發了,自己如果不轉發,會不會給同學留下冷血的印象,我覺得是後者的原因為主,於是,我在道德綁架中無奈地點擊了轉發,轉發後,覺得自己的良心得到了釋然,但又覺得自己像個被強權打倒的士兵,狼狽不已,只不過,這次的強權變成了人們高尚的道德。
道德綁架,是指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我覺得道德綁架現如今已沴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連自由的微信,都受到了束縛。
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道德綁架,或許就在公交車上,公車的讓座問題,本來是種自發的美德,現在卻成了年輕人的道德綁架,老年人一上車,年輕人就必須讓座,若有不讓座者,輕則被指責,重則被毆打,年輕人不讓座反被老人掌捆的事件已不少見,讓座本來是為了讓年老體弱者提供更舒服的條件,可現在有些老年人每天退休生活過得舒適,精神飽滿,有些身體素質比年輕人還好,站一會可能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相比之下,每天忙忙碌碌的年輕人疲於生活,勞累了一天,剛想在公車上眯一會,卻被不分青紅皂白的所謂道德給要求讓座,如果只是勞累還好,還能強撐下,讓就讓吧,站會也沒什麼,可若年輕人遇到身體不適時,是否也要強行站起給健壯的老年人讓座?我的朋友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那天她正好身體不適,頭暈的很,本想去醫院看病,可就在公交車上,遇到一位老人,一上車看到她沒有主動讓座,就在她身邊喋喋不休地指責她,說她沒有禮貌,不懂得尊老,最後我朋友無法,只好撐著站起來給老人讓座,而她自己卻差點暈倒。我聽了她的講述後不禁唏噓,如果不讓座就被視為道德敗壞,那麼這種衡量實在是太偏頗了。
而在虛擬生活中,如微信中的道德綁架,也讓人頭疼不已,就像前文中提到的,當朋友們都轉發了募捐信息,或轉發尋物啟事,這時,你是不是也要必須轉發諸如此類的信息,方能顯得你有愛心,不冷血,有人情?這樣或那樣的道德綁架,不管是在現實生活還是在虛擬網絡中,都如蜘蛛絲般纏繞著我們,讓我們逃脫不得,感到厭惡的窒息。
道德如法律般,本是起著促進規範作用,讓人們有更良好的行為,但美德的形成應是人人發自內心的實踐,從而傳播開來,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道德綁架卻讓這種美德成為了個人的作秀,人們做得不情不願,每每在道德的高壓下做出所謂的善行,都會感到一種噁心與反感,這樣的善行,在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會不會引起人們的逆反心理,從而索性不做了,如此這般,又怎麼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而善行,本來是人們發自內心做出的,人們之所以做善行,是為了獲得內心的愉悅,可是被道德綁架的人,是在不自願的情況下做出的,他們無法在踐行美德後獲得內心的愉悅,也就無法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的美德,在下次沒有道德的監控下,會不會變成一種可怕的冷漠?
我們尊重道德,但拒絕道德綁架,讓道德在空氣中自由的呼吸,比將它強行加壓到人的身上,會更讓人喜愛。
第二篇:拒絕道德綁架
今年五月,山西省繁峙縣副檢察長穆新成被雙規,其資產大約有兩億元。
打倒了一個貪官,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當地卻有很多人力挺副檢察長穆新成,僅僅是因為他的貪汙款中有一部分用於公益事業。
乍一看,穆的做法確實勉強可算得上是半個好人,雖然受賄,但他做「慈善」。實在也算的上是貪官中的極品。
但是,在我看來,與其說穆是一個良心未泯的人,倒不如說是那本不屬於自己的錢給自己弄個好名聲。要說的難聽點,叫「又當婊子又立牌坊」這樣的一個人卻能得到當地相當一部分人的稱讚,這是為什麼?
中國呼喚法治社會也有一陣子了,為什麼仍然無法真正建立呢?穆新成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拋開幕的道德問題不談,也不管穆受賄是否是為了當地人民,穆收受巨額賄賂的客觀事實確實存在的。欠債還錢,殺人償命,受賄判刑,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在當地一些人看來,只是因為穆的「良心」尚未泯滅,不僅受賄之事可以容忍,還「得豎拇指」。
我對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人背後的社會環境無話可說。就算穆受賄是出於公共利益的考慮,就算他良心發現到拿贓款做公益,在道德和法律面前,你選擇什麼?
不錯,道德很美麗,道德也更讓人引起共鳴,比起冷冰冰的法律起來,道德也更容易讓人接受。但當道德與法律衝突時每個人都應該力挺法律。因為只有法律才是社會唯一可精確量度的準繩,只有法律才能維持社會最基本的運行。
然而,一些人在做出現實選擇時卻被道德吸引。於是有了力挺穆的人。如果僅僅是因為穆所做的那些「善事」,就網開一面,讓道德綁架法律的話,那就將是一個穆新成落馬而千千萬萬個穆新成將會屹立於中國的政府部門。此先例一開,葬送的將是政府的公信力,法律的尊嚴以及中國法制建設的前途。
魯迅曾在《未有天才之前》中提到,在未有天才之前,應有產生天才的國民。
現在我想說,在擁有法制社會之前,應有容納他成長的社會環境,而不是讓道德等綁架了法律。
第三篇:拒絕道德綁架
我一個七年的閨蜜拉黑了我,原因是我拒絕參與她組織的「救助流浪狗」活動。
閨蜜是個不折不扣的愛狗人士,這些年我看著她為一個又一個動保活動搖旗吶喊,「攔車救狗」有她,「反對狗肉節」有她,「給流浪狗一個家」也有她。
我並不是沒有同情心,看到虐狗棄狗的新聞會心痛氣憤,對於閨蜜在愛狗道路上的滿腔熱情也打心眼裡佩服。
只是我從小怕狗,遇到大狗會自動保持安全距離,就算是小狗朝我跑來都會戰戰兢兢。
在幾番推辭後,她很生氣的說:狗狗那麼可愛,有什麼好怕的?你不要找藉口,你就是冷血。
我想不通我怎麼就冷血了,在微信上發了條消息找閨蜜理論,卻發現她已經把我拉到了黑名單。
女明星因為在閱兵日發兒子照片,瞬間被罵上熱門。
微博裡過十萬的評論裡充斥著匪夷所思的愛國情懷:「你居然不發閱兵的照片,真是對國家沒有感情」;「都不表達下自豪,你不配做中國人」;「這麼重要的日子你還要秀小孩,趕快滾出中國」……
大商人這些年慈善做的不少,卻因為一場災難沒有做出表率被逼捐,一大波人用著逼債般的口氣指責他有錢不捐款就是為富不仁。
曬娃就不愛國,有錢就該捐款,這是哪門子的強盜邏輯。
如果是個人行為實屬可恨,如果是群體行為,那就只能說是可悲了。
說到「道德綁架」,就不得不提歷史上「阮籍喪母」的典故。
魏晉時期的大名士阮籍秉性孝順,但聽聞母親去世臉上卻沒有悲戚之情,靈堂上其他兄弟都痛苦流涕,他連一滴淚都沒有掉。
阮籍的冷漠遭到了眾人的不滿,紛紛指責他薄情寡義。到了母親快要下葬的時候,他卻因為悲慟過度吐血數升,幾乎死去。
中國自古以來講求禮法,悲傷有很多種形式,淚水往往是最直接的演繹。
但內心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喜怒哀樂只是表情,不是表演。
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可是有的人花了大半輩子也沒弄明白什麼是真的道德。
道德是用來約束有錯的人,不是用來禁錮無辜的人。
制定自己的準則,綁架別人的道德,這是一種畸形的價值觀。
每個人的成長方式不一樣,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就像我不愛狗不代表我冷漠無情,我不讓座不代表我不懂孝道,我不發朋友圈不代表我不重視友情……
而站在所謂道德據點的你們大可不必咄咄逼人,慷別人所慨,強別人所難。
請停止道德綁架,世界不是法庭,而你也不是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