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與努力作文
2024-08-27 14:08:10 1
「天賦+努力=成功」,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公式,可它卻告訴了我們成功的基本條件,小編收集了天賦與努力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天賦與努力
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一直認為它是基本正確的。當看見上面那句話時,有一種想法在我腦海中,如雨後春筍般勢如破竹而出——若只功夫深,鐵杵不成針!
在世界的歷史長河中,與中國同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都曾被滅國,它們的文明也都曾間斷,只有我們中國不曾被滅國,我們的文明不曾間斷。這絕不僅僅只是偶然。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無數劣根性又有著無數閃光點的民族,在這些閃光點中,有一顆明星叫勤奮。
中華民族的勤奮,世界矚目。
有資料顯示,我們的鄰國日本,其人民每年的的工作時間,約高出歐美國家四五百個鐘頭。而究其根底,日本的勤奮又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那麼中國人的勤奮,又到了何等的程度?
《中國人的氣質》中所說,中國人之勤奮,世界罕見。
所以人們常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但是中國人所有的,絕不僅僅只是勤奮。
在世界的所有民族中,我們中華民族的智商,絕對可以排前幾位。
李白是勤奮造就的嗎?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不是。自科舉制設立以來,士人用功讀書風氣漸長,勤奮者不計其數,只說流傳至今的都有路溫舒披蒲編、公孫弘削竹簡、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還有車胤囊螢、孫康映雪……中國人之勤奮者,可謂數不勝數!李白,負有「詩仙」之名,自然不會懶惰,可若說他是勤奮造就的,那中國歷史上的李白,可能只有一個嗎?但是,中國只有,一個李白。
君不見,多少書生數十年如一日地發奮讀書,試問十載寒窗可換來金榜題名?
君不見,李白之後多少人發憤著詩,試問多年筆耕不輟幾時有洛陽紙貴?
瞎勤奮和不勤奮,其實差不多。
李白之所以是李白,正在與李白與詩歌的不解之緣。他一醉,就揮毫出穠豔唐詩的半壁江山,他一怒,便推就出半個詩歌燦爛的唐朝。
若世間無唐詩,則世間無李白。
我想把成功公式化——Z=XY。Z是成功,X是你天賦所在,Y,勤奮。倘若選錯方向,X便得零,即使付出再多,亦是徒勞。
鐵杵是杵針是針。
逐夢,朝你天賦所在的方向。
看完還不過癮
第二篇:天賦與努力
小的時候,我認為天才出於勤奮,在我的文具盒,朋友贈我的那個文具盒上,我把這句話當作我的座右銘。而且我也相信我的朋友也很相信這一句話,如果不信這句話他不會送我那個文具盒的。
後來,我還知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汗水。再後來,我覺得天才畢竟是天才,在看到愛迪生名言後面那句話時,我更是覺得有天才,那句話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汗水,有時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孩子還更要。
今天,看網上一篇文章《到底有沒有天才?》文中講到:《紐約客》專職作家格拉德威爾則認為,天才不過是做了足夠多的練習的人,藝術領域也不例外。他總結出了一個10000小時定律。研究顯示,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功的關鍵跟天分無關。只是練習的問題,需要練習10000個小時——10年內,每周練習20小時,大概每天3小時。好像大腦需要這麼長時間,以吸收達到精通需要知道的東西。
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上世紀90年代初在柏林音樂學院做過調查,學小提琴的大約都從5歲開始練習。起初每個人都是每周練習兩三個小時.但從8歲起,那些最優秀的學生練習時間最長,9歲時每周6小時,12歲8小時,14歲時16小時,直到20歲時每周30多小時,共1萬小時。
比如比爾·蓋茨,他在西雅圖上初中和高中時,由於得到了9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幸運的機會而得以累積了他的10000個小時:早在1968年,上八年級的時候,他就讀的私立中學購置了一臺最早的一批可以直接連接到大型計算機上的電腦終端機。小時候他家挨著華盛頓大學,在那裡他可以接觸到一臺更高級的計算機。到蓋茨大學二年級從哈佛大學輟學去開辦自己的軟體公司時,他已經連續練習了7年的程序設計,超過了10000個小時。
莫扎特6歲就開始作曲。但是心理學家麥可·豪說,按照成熟的作曲家的標準,莫扎特小時候的作品並不突出。他小時候的作品可能是他父親記下來並作了改進的。莫扎特童年的很多作品都只是對別的作曲家的作品的重組。他直到21歲才寫出堪稱偉大的作品,到那時他剛好已經寫了10年。
「天分不是唯一重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智商超過120,你就跟智商達170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一樣大。」克里斯多福·麥可·蘭根的智商高達195(愛因斯坦是150),但他只能在密蘇裡鄉下的一個馬場工作。他為什麼沒有成為火箭科學家或腦外科醫生?因為他成長的環境:一生中沒有人幫他開發他的天分,他只能依靠自己。
看來,教育的作用還是很大的,特別是早期的開發,不過後天的努力也很重要,我認為我沒有寫作的天分,但是經過勤奮努力,我也能寫一些小文章,愛好使我的生活多彩,有人說我的文章寫的好是天賦,我覺得就是勤奮。
第三篇:天賦與努力
「天賦+努力=成功」,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公式,可它卻告訴了我們成功的基本條件,有一個故事很好的向我們詮釋了它其中蘊含的道理。
相傳,宋朝江西金溪有一位神童方仲永,他五歲就會寫詩,並且能在詩上踢上自己的名字,詩中蘊含的文採和道理皆可給人啟迪。他這麼的有才,是上天眷顧的神童,可他那鼠目寸光、貪圖小利的父親,把他當做了搖錢樹,不讓他學習,最終從天資過人變成了「泯然眾人」。
這個故事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先生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來的,題目名為《傷仲永》,意為:為仲永而感到嘆息。故事中的方仲永為什麼從神童泯滅成了普通人呢?原因很簡單,成功的條件中的「天賦」與「努力」,他只擁有了一樣。如果說天賦是一條在大海中遨遊的小船,那麼努力就是雙槳,即使小船再精緻、再堅固,沒有船槳,也無法行駛。正所謂「業精於勤荒於嬉」,方仲永因為父親不讓他學習,以及他自己不努力學習,最終泯滅成了普通人。
我們再說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偉大、最有影響的科學家,同時也是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的艾薩克·牛頓,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所謂的天才、神童,他資質一般、成績平平,但他喜歡讀書,勤奮好學,喜歡研討、探究問題,最終成為了一代偉人。
同學們,我們聽了這兩個故事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現在我們在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可有些同學不珍惜這樣好的教育,上課開小差,作業不認真完成,虛度光陰,你們又沒有想過,「白駒過隙,韶華易逝」,如果現在不努力學習,長大以後會變成什麼樣?那註定會碌碌無為、一事無成。連方仲永這樣的神童不接受後天教育都成了普通人,我們是不是要從中吸取一點教訓呢?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相信「天賦+努力=成功」,發奮學習,勵精圖治,把自己當成海綿,不斷的吸取知識的海水,為美好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