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介紹
2024-08-18 21:28:10
1、激疑設思法
學起於思,思起於疑,疑方多思,多思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例如,在教學《魚遊到了紙上》時,教師讓學生齊讀課題後問:「題目有沒有讓你好奇的地方?」學生急不可待地提出自己的疑問:「魚遊到了紙上,太不可思議了吧?」「魚怎麼會遊到紙上呢?」「魚為什麼會遊到紙上去?」「魚遊到紙上不會死嗎?」等等。無需教師再導,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學習課文。再如,在教學《蛇與莊稼》一課時,教師在板書課題後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怕蛇嗎?」大部分學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後,教師又提出新的問題:「我們這麼怕蛇,不願意見到它,可卻有人特意到外地買蛇養,哪有這樣的人呢?課文中就有這樣一些我們看起來『不正常』的人。」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會懷著好奇的心情閱讀課文,尋找答案。
2、釋題入課法
題目是課文內容的濃縮。從解析題目導入,簡潔而實用,既可直入正題,又可同時領起全文。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題目就揭示了文章的內容。就可以直接「解題」讓學生明確詩歌的內容。一個與眾不同、別致出彩的題目能夠在短時間內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如果能夠抓住學生的興趣,積極引導,便可有事半功倍之效。「解題眼」就是解釋題目中關鍵性的字詞並由此而推演、生發,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如在教《黃山奇石》一課時,教師先板書課題,然後提問:「讀了題目,可以看出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黃山的什麼?」學生回答:「黃山的石頭。」「是一般的石頭嗎?」「是奇怪的石頭,和一般石頭不一樣。」「說得好,通過讀題目,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就是專門向我們介紹黃山各種各樣奇妙有趣的巖石的,那麼黃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裡呢?」這樣抓住課題,通過引導學生審題,明確了學習重點,從而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情境渲染法
有的課文有著豐富的情感,教學時,宜用情境渲染法。教師富有感情的導入語言、輔以精彩的影片剪輯、音樂,可以創設情境氛圍,喚起學生的情感認知,學生潛心研習文本,他們會更深刻地領悟到作品的內涵。在學習《雅魯藏布大峽谷》時,讓學生欣賞「珠穆朗瑪峰」和「雅魯藏布大峽谷」圖片,然後問學生:「圖片美嗎?可以用哪些詞語形容這種美?」在學生回答後,教師接著說:「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堪稱世界第一的壯麗景觀――雅魯藏布大峽谷。看看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壯觀景象有哪些。」運用各種輔助手段可以創設輕鬆、唯美的課堂氛圍。引發學生帶著探求知識的欲望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趣味導入法
趣味導入是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構成的導入語。使用這種導入語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迅速抓住學生的心,吸引學生學習新內容,並能在趣味中引導學生抓住學習重點,真正做到寓教於樂。關於趣味導入語,教師可用諧音或某些詞的比喻義來設計,可用歇後語、對聯來設計,可用小笑話、小品設計,等等。在上《找駱駝》一課時,教師先出示一則謎語:「四腿長長脖子彎,背上馱著兩座山,一次吃飽水和草,幾天不餓口不幹,馱著重擔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風寒。」然後提問:「這則謎語的謎底是什麼?」學生積極猜謎語,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趣味導入為課堂教學增添了文學趣味,縮短了學生與作品、作者之間的距離,能夠快速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讓他們通過思考發現知識,獲取知識,從而產生一種獲取勝利的愉悅,並將這種愉悅貫穿到整節課的學習。
5、詩歌導入法
詩歌是我國悠久文化傳統中的一朵美麗的奇葩,其語言精練、優美、含蓄雋永。教師用恰當的詩歌導入新課,語言精練簡潔地將學生帶入一種如畫般的優美境界,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在學習納蘭性德《長相思》時,教師可吟誦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鄉愁》與《長相思》內容、意境相同,一個現代、一個古代,由現代很輕鬆地引申至古代。在輕輕的吟誦中,學生會自覺地進入意境。
6、溫故知新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注重語言的運用,讓學生有紮實的語文基礎。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因此,複習知識也是導入新課的常用方法。如講《飲湖上初晴後雨》時,讓學生先背《遊園不值》,那是描寫春天的景色,現在我們看看夏天在蘇軾眼中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呢,是酷暑難耐還是大雨滂沱,還是另一番景象?學生投入詩歌的分析中。
關鍵詞: 小學 語文 教學 方法 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