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難題:林建文驟逝誰做接班人?
2024-08-19 14:09:11
據我國臺灣省媒體報導,在臺灣省擁有87年歷史,橫跨PC、家電、重型機電、TFT-LCD、教育等眾多行業的巨型家族企業大同(Tatung)集團近日傳出噩耗,公司董事長林挺生先生的長孫、執行副總裁林郭文豔之子林建文,於3月25日驟然辭世,外界傳言死因為自殺(一說服藥不當),但有報導指出內情並非如此單純。
林蔚山、林郭文豔夫婦育有兩子,林建文是長子,次子林建元目前在大同海外事業任職。林建文生於1977年,在美國獲得企業管理碩士學位,是其母親、掌握大同集團實權的林郭文豔著力培養的第三代接班人。林建文記憶力驚人,能力也頗為出色,因此母親林郭文豔寄予厚望,安排大同內部資深老臣貼身帶領林建文實習。林建文學業結束之後,於2000年到大同墨西哥電腦組裝廠以廠長特別助理的身份實習兩年半,之後轉往大同總公司擔任全球運籌部門的經營委員,去年7月調任大同北投廠擔任課長職務,負責生產和銷售業務。
大同集團董事長林挺生有二房太太,子女眾多,接班態勢複雜。雖然林挺生十分欣賞林郭文豔,但林家還有嫡長子接班的不成文規定,導致林郭文豔無法真正接掌大同,因此業界認為林挺生有意跳過第二代,直接由第三代接班,而對嫡親長孫林建文的訓練方式,則被各界解讀為默認林建文是「理所當然」的接班人。這次林建文驟逝,則為大同集團權力更替投下更多變數。近日外界盛傳,林建文驟逝後,林挺生剛找活躍於金融界的大房次子林蔚東回大同,雖然大同集團並未證實這一傳言,但分析認為,新的權力爭奪也許即將揭開序幕。
有報導指出,大同集團內部對消息封鎖相當嚴格,不僅大同、華映對此事不發表任何意見,甚至連林建文逝世的消息,媒體也是遲至3月30日才得知,在此期間林蔚山、林郭文豔夫婦每天照常上班及出席各項活動,如果不是媒體曝光,連大同員工都不知道兩人正承受喪子之痛。
● 背景:林郭文豔——家族企業大同的女「當家」
林建文的母親林郭文豔,是林挺生大房長子林蔚山之妻,很久以前就被以嚴謹著稱的林挺生等長輩相中,結婚4年後便進入大同集團權力核心,掌握財務和IT產品決策的實權,但在公司內部沒有正式頭銜,對外職稱僅是「資訊部顧問」,行事非常低調。表面上,林蔚山是大同集團和諸多子公司的最高負責人,但部門實權卻掌握在林郭文豔手中,公司的各種公文報告在送達林蔚山處後,便由林郭文豔的秘書取走,交給她處理。
在林挺生中風、健康狀況惡化的情況下,林郭文豔逐漸走向前臺,瞬間高升執行副總經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同集團「當家人」。
中華映管董事長林鎮弘先生
林郭文豔掌權後,通過一系列財務舉措改善大同集團運營狀況,並成功地將大同由傳統的家電廠商轉型為IT公司,目前大同的IT產品比重達到85%,家電產品則降低到3%。在林郭文豔的帶領下,大同陸續獲得了HP、NEC、eMachines(被Gateway收購)和海爾等廠商的臺式PC訂單,PDP和LCD TV也獲得HP、JVC大單,甚至連沃爾瑪也將LCD TV的訂單交給大同。此外,大同也是全球最早推出Tablet PC的廠商之一。
在集團內部,林郭文豔對待員工以親切隨和著稱。部署生病住院,她親自買水果,交代他人送去;記憶力好到能隨時叫出見面不過一、兩次的員工的名字,親切地打招呼;在員工大會上,也會在員工鼓掌要求之下上臺高歌一曲……良好的人際關係加上優秀的管理能力,使得林郭文豔逐漸贏得大同員工的信賴,很多員工甚至慶幸有這樣一位「女主」的帶領。
但是,在大同內部權力的鬥爭中,林郭文豔的手腕卻相當強悍。2003年4月,與林郭文豔向來不和的二房次子林鎮源突然辭去大同轉投資的面板廠中華映管(CPT)董事長職位,由二房三子林鎮弘接任,林鎮源退守美齊科技(Jean)出任董事長,華映6大副總也有3人先後離任,原技術副總陳修乾出任美齊總經理,方江漢、吳英秦兩位副總也以「屆齡退休」為由辭職。。
美齊科技總經理陳修乾先生曾任華映技術副總
由於大同掌握華映一半以上的股份,而大同董事會目前仍由家族成員掌握,因此只要控制了大同,自然就能控制華映及其他轉投資公司。在林挺生有意移交權力之後,大同掌門人的爭奪趨於激烈,此前外界一直盛傳二房林鎮華、林鎮源、林鎮弘兄弟與大房長子、現任大同總經理的林蔚山不和,在林建文驟逝之後,新的接班人恐怕需要一段時間的爭奪才能產生。
[POP視點]
臺灣省電子產業從六、七十年代起步,發展至今已有30多年,在第一代電子業企業家成功創業並逐步將企業做大做強之後,接班人問題已經陸續開始浮出水面。華人PC產業的代表宏碁(acer)已經順利完成團隊交替,施振榮先生轉向風險投資,由王振堂和義大利籍總經理蘭奇共同接掌。除了宏碁之外,鴻海、臺積電、聯電等企業也都開始面臨團隊交接的考驗,能否順利過渡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穩定和未來發展,並進而對整個電子產業帶來相當的影響,因此這些企業的團隊更替也始終是業界關注的焦點。正如明基董事長李焜耀所說,團隊的交接應當及早準備,像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先生那樣,年近90還要掛名將近20家公司的董事長,實在太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