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讀後感600字
2024-09-06 03:52:11 1
篇一:《馬說》讀後感
《馬說》的作者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此文寫於貞元11年至貞元16年間,這時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沒有達成,便寫下此文來抒發「伯樂不常有」的情感。
此文是寫「千裡馬」因得不到「伯樂」的發掘,又因「食馬者」用不適當的方法去飼養和對待「千裡馬」,從而導致「千裡馬」被埋沒。在從中,作者把自己當作「千裡馬」,把發掘他的「伯樂」當作是「伯樂」,把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是「食馬者」,在最後,食馬者還因不懂的是別「千裡馬「而感嘆:」其真不知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從中人們不難看出《馬說》這篇文章不僅對封建社會這種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抨擊,同時對現代社會也也做出相應的影響。現代人們對人才的判定並非從能力上去評價或認可,而是從身高,外貌及身家背景去衡量一個人的地位。證明了現代有了以貌取人等醜陋的心態,才致使有些有才能的人因身體有些缺陷而不能像普通人那樣工作和平等的對待,才使得有才能的人流失,從而被那些無能而身家富厚的公子替代了,才使得社會上有那麼多貪汙腐敗的現象出現。
但是,一個人真正有出人的才能,並非一定得靠「伯樂」,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更加出色,到時候,是是沙子也會發光的。
記住,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珍珠總會發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會發出耀眼的光芒的。
篇二:《馬說》讀後感
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當今年代,人才需要學會表現自己。我們需要伯樂,但我們更要學會自己去找伯樂。只要有本事就應該展現出來,姜太公釣魚式的等待已不適應社會需求了。
「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這是一句管理者的口頭禪。可是,如果如果金子被埋在地下,那麼它所發出的光又有誰知道呢?那麼這塊金子有還有意義嗎?
千裡馬的才能被食馬者埋沒,令人婉惜,無知的食馬者應承擔大部分責任,這是外界因素。但千裡馬沒有主動表現自己的才能也是一個因素,這就是千裡馬內界本身的因素了。
社會給了人才一個施展本能的舞臺,創造了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的人才競爭社會,讓每一個人靠真才實學贏得社會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如果你是千裡馬,如果你確實有才,那麼你就應該展示自己的風採,讓伯樂發現你。這幾年最紅的電視節目「超級女聲」、「夢想中國」等等,都為大家鋪展了平臺,有多少懷著音樂夢想,懷著明星夢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了目標。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和勇氣。
在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年代,有才不露還不如毛遂自薦,如果你沒有勇氣和自信去像大家推薦你自己,那麼你就已經間接的被社會淘汰了。
談到選拔人才,大家必然會聯想到教育的培養,這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自古就有一個傳統美德——謙虛。在這裡,我並不是認為謙虛是錯的,只是如果大家都過分謙虛,有才不露,那麼我們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就沒有什麼前程可言,社會也就不會再進步了。
因此,我覺得要想成功的培養出一代代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和勇氣,讓他們敢於地向社會推銷自己,讓自己這匹「千裡馬」被伯樂所發現,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用武之地。
如果你是千裡馬,如果你是一塊被深埋在地下的金子,如果你想要成功,那麼就請你自己去尋找伯樂和「識金者」吧!不要再做無謂的等待。我們的青春是短暫的,讓我們去為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