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新的精彩作文
2024-08-21 03:41:10 1
生活離不開創新,同樣,創新來源於生活。沒有創新,答案就會籠統單調;沒有創新,世界就不會豐富多彩;小編收集了關於創新的精彩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創新的人生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遇到過很多人很多事,有的讓我們啼笑皆非;有的讓我們感動流淚……這些都把我們的人生道路處處點綴。一段段的回憶,我們或許早已忘卻,可有的卻又讓我們無法釋懷。
那年春天,我回去了,回到了腦海中的那個樂園。
小時候,我常和表姐在那裡玩,彩蝶飛舞,嬌嫩欲滴的鮮花,緩緩的小河,那個童話般的樂園。她常常穿著白色的連衣裙漫步在花叢裡,清風曼舞,長發在空中飛揚。就像一幅美麗的油彩畫,清新自然。
後來,表姐考不上大學,便離鄉別井去打工了……
我來到了,可它卻遠去了。這裡的一切都變了,留下的只是高樓大廈。這是多麼的可笑的事,更可悲的就連她也變了。
一輛奔馳,飛奔在道路上。可竟然停在了我的身前。從車上下來了一位姐姐。是她,我驚嘆道。
那棕色的捲髮,濃厚的妝,俗氣的香水,昂貴的大衣。我一點兒也看不見一個淳樸女孩的影子了。而是一個自傲自大,不可一世的貴族夫人。
讓我無法言語的事,不過於她身後的40多歲的男人了,挺著一個大肚子,臉上布滿了皺紋,禿了一半的頭,站在表姐身邊一高一低的對比,讓人不堪入目。卻被告知此人便是他的丈夫……
樂園沒有了,天使不見了。留下的只是無盡的唏噓。
創新的人生,可悲的靈魂。
第二篇:雲彩
雲,天天出現在天空,有無數種變幻,呀!就連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都比不過啦。今天,就讓我為大家介紹介紹人們常見的天上的雲吧!
春天的雲朵兒多麼美麗!春天的雲是一大片集中在一起的,抬頭一望完全看不出那麼一點點多餘的空隙,全是白茫茫的一片,仿佛一座珠穆朗瑪峰山。這雲高高低低的,層層疊疊的,錯錯落落的。如果一但下了雨後就完全變了,變得平緩舒坦還有一股刺眼的光芒。
而夏天的雲朵兒是說少不少,說多不多。夏天的雲總是這兒一堆那一堆,那兒一堆就像是一大條藍色的綢帶上左一點右一點的縫上了小白布。一邊多,一邊少的,各不相連。如果說多處呢就是全部的雲都各自「站」滿了藍天的一部分,可以說是各不相干,你站你的,我站我的,抬頭一望藍天上就像一塊白色的大田野。
冬天的雲總是那麼婀娜多姿,千奇百怪,千變萬化。冬天的雲會形成一種種「生物」有時它會施展魔法變成一群活潑的小綿羊,有時會變成大大的一群可愛的小白兔,有時會變成一隻只憨厚可愛的小白熊們,還有時竟然會小朋友們最最喜歡的又好吃又好看的—「棉花糖「。冬天的雲就像是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冬天的雲奇就奇在它很愛變,也很擅長變。
大家聽了這些雲的變化,形態,......認為好聽吧!如果好聽就請你多去看看它們多多的欣賞它們說不定這些雲會讓你看得美不勝收,流連往返的!
第三篇:創新·思路
陶行知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在美國就有以為這樣的小女孩,她六歲就成了百萬富翁,她就是利用自己的創新思維做到的。
她已作為最年輕的百萬富翁和最年輕的商人被載入了《金氏世界紀錄》。瑪麗亞出生在薩爾瓦多一個貧窮的印第安人家庭。6歲時,有一天她隨父親到著名玩具商唐納德?斯帕克特的家裡擦洗玻璃窗,正好碰見了手裡拿著玩具的斯帕克特。斯帕克特問她:「你喜歡這些玩具嗎?」她回答道:「你手裡的這些玩具我都不喜歡。」然後逐一地數落起這些玩具的缺點來。斯帕克特感到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小女孩,於是把她帶到屋裡,將各種玩具擺在她的面前,徵求她的意見。
瑪麗亞的意見說得那麼準確、那麼切中要害,斯帕克特十分高興地聘請她做公司的設計顧問,並籤訂了一項長期合同。斯帕克特在談到為什麼聘請6歲的瑪麗亞做公司的顧問時說了這麼一番話:「所有的玩具設計師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我們早已成為成年人,失去直接反應的能力,眼光陳舊,缺乏激情。」此後,經小瑪麗亞鑑別過的玩具給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生活離不開創新,同樣,創新來源於生活。沒有創新,答案就會籠統單調;沒有創新,世界就不會豐富多彩;沒有創新,社會就不會發展進步。
創新總是喜歡藏在生活中,讓你去尋找它!
第四篇:大膽說話
黎民百姓人微言輕,即使把聲音提高几倍,也不見得有聽眾願意聽他們說話,而重要人物的聲音即使壓得很低,也會有人圍在他身邊拼命地伸長勃子聽,就算是天生大嗓門,一旦意識到自己位高權大,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也不得不裝模作樣壓低聲音。人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說話的聲音越低,說話的音量,與社會地位有著微妙的反比關係。
高深莫測,遇回曲折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讓我們深諳出聲音的奧秘:我們聽得出大音稀聲的意境,欲言又止的無奈,弦外之音的份量。三國演義裡聲東擊西,指桑罵槐的戰術,也會適宜地點到即止,不動聲色地享受「此時無聲勝有聲」所帶來的神韻。
在美國從小孩到家庭的主婦,再到無家可歸的遊民,甚至正在服刑的犯人,都常常隨心所欲且理直氣壯地高談闊論,他們依仗的不是自己的肺活量和嗓門而是他們在寬鬆環境下,對聲音價值的認可。在所有場合,美國人是很大膽說話的,連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雲也說,她小時候從臺灣來到美國時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學會像美國人一樣大膽說話,只有這樣才能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
在我們傳統觀念裡,對此被視作「自以為是」。這也難怪,因為我們深知自己的所處的社會地位低下,我們早就學會在走出家門時要低聲下氣,夾著尾巴做人;我們常常發些牢騷,卻早知道在出口的那一刻,就會隨風飄散無跡可尋。其實,我們不乏有稜有角的真知灼見,但往往是還未開口,就被別人的冷譏熱諷,弄得無地自容而忙不迭地閉了嘴。越是這樣,我們越習慣黙無聲息。
我們傳統觀念,實在很難與老外的觀念相匹配。我認識一位去外國留學的學生,因為他整個學期沒有在課堂上說過一句話,被外國老師認為有精神病,被送去精神病醫院。其實他一言不發,只是因為他聽從媽媽的教導:「說話前,要先想好了,再說!」等他反覆細緻想好了,卻到下課時間了,所以他在課堂上始終沒有勇氣大膽地說過一句話。
又有在外國一間大公司仼職的華裔僱員,每次與客戶開會時,只要他的上司在場,他就儘量不說話或少說話,他心裡的想法是對的,對上司要尊重,要有禮貌,把表現的機會留給上司,結果卻被以沉黙寡言,膽小怕亊,不善於與客戶溝通為由解僱了。
以上的例子告訴我們,時代的發展需要創新,創新是民族長存的靈魂。
我們在與世界接軌的同時,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民族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要拚棄陳舊的傳統觀念。在需要我們說話時,我們要大膽說話,敢於創新,不要再整天緊繃著神經,更不要在乎別人的冷譏熱諷。這樣我們說出來的話一定會有說服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