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典故(江陰忠義之邦稱號的由來)
2023-11-02 07:37:23
從「忠獻之邦」到「忠義之邦」
江陰素稱「忠義之邦」,這與眾所周知的抗清鬥爭有著密切的聯繫。不過在抗清鬥爭之前,江陰已經有了「忠獻之邦」的美譽。《崇禎江陰縣誌》稱「按正統時王振、正德時劉瑾、天啟時魏忠賢,擅政之流毒縉紳,俱至丙寅而極。江陰先達忤振系獄者則有顧大理琳,忤瑾下詔獄者則有黃主事昭、貢御史安甫、史御史良佐,劉光祿乾,忤忠賢下詔獄者則有繆太史昌期、李御史應升。……延陵不獨為禮讓之邑,實稱忠獻之邦、長江底柱,允足表峙東南也」。這段話表明江陰「忠獻之邦」的名聲是明代江陰士人與王振、劉瑾和魏忠賢等專權宦官鬥爭而獲得的。
崇禎《江陰縣誌》讚譽
明代是我國歷史上宦官為患最為猖獗的時期,「宦官權勢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擴張到極致」。在明代,較為著名的專權宦官有王振、曹吉祥、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等。而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振、劉瑾和魏忠賢三人。在這三人當政禍國之際,正直的士人奮起與之鬥爭,江陰的士人也不例外。這些士人前僕後繼、可歌可泣的行動,不僅踐行了儒家的道德規範,也為江陰社會樹立了高尚的榜樣,更為江陰地方文化忠義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終明一代,宦官為患從未中斷,而江陰的士人也與宦官集團進行了持久而卓絕的鬥爭。在交鋒中,代表正義力量的士人們在開始的時候往往遭遇到了各種迫害和鎮壓。但是士人們的一股浩然忠義之氣卻在一次次鬥爭中不斷壯大,逐漸影響到了江陰地方的普通群眾,慢慢形成了江陰以忠義為主題的地方文化。隨著明清交替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這股忠義之氣因江陰的抗清鬥爭而更加升騰。忠義文化的傳承者也進一步擴展到了全體江陰人民,忠義文化的內涵也得到了進一步地升華。
江陰中山公園忠邦亭
與王振的鬥爭
王振是明代宦官專權的第一人。王振在明英宗正統時期,飛揚跋扈,以致英宗「嘗以先生呼之」,「公侯勳戚呼曰翁父」。當時在南京大理寺任職的江陰人顧琳(字汝玉),在如此情況下,並不買王振的面子,秉公辦案。在發生土木之變後,他心情非常沉重。他寫的詩被當時的大理寺卿薛瑄看到之後,非常讚賞,認為「國家養士百餘年,僅見此耳」,秘密推薦顧琳升職。顧琳在升職之後,依舊保持原來的氣節,為一個受宦官誣陷、名叫徐玉的人辯駁案情,終使其無罪釋放。此後,顧琳由於同僚的陷害而入獄,最終罷官歸家,在家終老一身。
嘉靖《江陰縣誌·顧琳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