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古代哲人們之間的「擺龍門陣」你見識過嗎?
2023-04-01 12:17:50 1
春秋末期、各國紛亂不休,一切以「強大」為目標。為爭奪有限的資源,各諸侯國紛紛鼓勵每個人創新,發展學派,以便更好地獲取資源,吸引他國人オ;另一方面哲人們都在努力地探索如何治理國家,如何更有效地生產分配、利用有限資源,並且互相借鑑吸收他人的經驗,同時也免不了相互指責以抬高自己的學說。於是在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來臨。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的參加者有儒、墨、道、法、陰陽、兵、農、縱橫、雜、小說等流派一一在後世被稱為九流十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更關注個人的生活方式,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統治者能自我控制欲望就可以讓世界沒有紛爭了;儒家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他們主張恢復西周的「禮」制,通過復古的制度約束各個階層和勢力;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代表中下層人民和手工業者的利益,希望統治者能公平對待各個階層(兼愛),同時反對一切戰爭;以孫武、司馬穰苴為代表的兵家,則關注軍事,希望通過統一戰爭來帶來和平;以商鞅、吳起和戰國末期的李斯、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主張確立各項制度,通過法律的約束作用帶來國家的安定並完成統一,結束戰爭;其他各個學派都就社會問題或者某個領域提出自己的主張。
這些流派之間互相爭鬥,比如孟子就經常和其他學派的人辯論,《莊子》一書中孔子成了反面大教材,墨子和他的門人則是「非儒即墨」。同時,思想家們也相互印證,比如李斯、韓非子的老師是大儒荀子,他們的學說則趨向於法家。不僅僅是學派間辯論激烈,學派內部、老師弟子之間思想觀念也不同,比如商鞅的變法思想主張「王在法下」,而韓非子則主張「王在法上」,儒分為八,墨分為三,這些既有利益出發點的不同,更多的則是思想觀點不一樣 以齊國的稷下學宮為代表,哲人們之間的「嘴皮子戰爭」,大大豐富了中國的思想。
春秋末期的百家爭鳴是中華文化燦爛輝煌的一頁,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要牢記自己的使命,不能辜負先輩留下來的文化寶庫,中華文化海納百川,豐富多彩值得後輩子孫們繼承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