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起義軍領袖:竇爾敦的生平事跡簡介
2023-04-01 16:50:53 1
竇爾敦(1683~1717),河北省獻縣人,原名竇開山,乳名二東。他上有長兄,排行第二,長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竇二敦。他出身貧苦,其父竇志忠系明朝(公元1368-1644)末年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下的將領。為清代俠義公案小說《施公案全傳》和《彭公案》、京劇《盜御馬》和《連環套》中的豪俠。最後被清政府處死。
關於竇爾敦這個人物,在清代正史中兩大基本史書《清史稿》和《清實錄》中都沒有記載,只是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及《古城璦琿》和《獻縣誌》等地方志中有文字涉及。
竇爾敦從十五歲開始,就為地主扛活種田為生。一次,他在集市上見數名流氓欺侮一老一少賣棗者,欲打抱不平,被一韓姓老者阻擋,此人是流落民間的一名起義軍頭領。他深愛竇的為人,便出手將流氓打倒,收竇為徒,授藝三載。後來,竇爾敦殺死作惡多端的知縣父子,為躲避官府緝拿,流浪四方,遇靜慈和尚,學得軟、硬氣功、輕功和護手雙鉤等技藝,武功大大長進。不久,他回到家鄉舉起義旗,招兵買馬抗清朝統治。出家後江湖人稱"鐵羅漢"。
公元1713年,竇爾敦率部劫了大名府(今河北省境內)運往京城的十萬兩官銀。
清政府上下大為震驚,兵部大臣彭朋被革職。彭朋手下護衛黃三太為捉拿竇爾敦,以比武之名約竇前來較量。比試時,黃三太違背"不用暗器"之約,暗發金鏢傷了竇爾敦的左膀,竇爾敦負傷逃脫。
後來,清軍多次圍捕,均未能將他拿獲。竇爾敦深感他活動的河北省河間、獻縣一帶無險可守,非久留之地。於是率部攻下河間府,奪取了河間府的印信和大量輜重,然後進入河北省燕山山脈,在一個名叫連環套的地方安營築寨,同清廷抗爭。這時他的義軍已經發展到了一萬餘人。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賜駿馬至圍場行獵,竇得知後,隻身下山,潛入梁營中盜走御馬。
清軍幾次攻打竇寨未能奏效,於是拘捕了竇爾敦的母親,並張貼告示稱如竇爾敦不投案即殺其母。竇爾敦乃孝子,為救其母,自縛投案。其母責備他作了糊塗事,撞牆自盡。竇爾敦悲痛萬分,掙斷了繩索與差人搏鬥,腿部負傷遭擒,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中有關處決竇爾敦的文字:
1、"康熙五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巳時,刑部所題,步軍統領隆科多拿送大盜竇爾敦等,照例即行正法一疏。上曰:'竇爾敦、王四老公行劫年久,甚為兇惡,殺人亦多。平人殺人三口,尚且凌遲,此為首者,亦當凌遲。本發回,著隆科多會同三法司議奏。'"
2、"康熙五十六年九月二十日,又覆請尊遵旨會同步軍統領隆科多,將行劫年久,極其兇惡之賊竇爾敦擬即凌遲一疏。上曰:'事著依議。此案內莊頭王六,系太監梁九功家僕,何以做錢粱莊頭?將王六挑去腳筋充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