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太監宮女對食圖片 太監和宮女的「對食」關係

2023-04-01 20:09:17 1

太監宮女對食

《金枝欲孽2》稱淳太妃宛琇為了報復姐姐如妃,散播謠言稱,如妃強逼小宮女與一名老太監對食,此事在當時引起的反響很大,說書人都把對食這件事當成故事講了。那麼這裡所說的對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太監宮女結為對食究竟是指什麼?

太監宮女對食圖片

  對食的意思
  對食的本義是指搭夥共食,指宮女與宮女之間,或太監與宮女之間結為夫婦,搭夥共食。但它最早是指宮女之間的女同性戀,換句話說,是那些得不到帝王寵愛的宮女在深宮裡因不得與異性接觸,與女子發生同性愛。古代女同性戀多稱為磨鏡,也就是雙方相互以廝磨或撫摩對方下體得到一定的性滿足。

  太監宮女對食

  古代因為宮裡太監和宮女很多,他們被長期幽禁在宮廷,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怨曠無聊,因而產生的一種畸形現象。他們為了寂寞而互相安慰,大家私下戀愛,不能同床,只不過相對吃飯,互慰孤寂。後來,對食演變成太監和宮女結成掛名夫妻,太監與宮女對食,由於宦官缺乏性能力,一般的性愛方式僅限於愛撫、口交。而電視劇《金枝欲孽2》中所說的太監宮女對食就是說他們私下談戀愛。


對食的發展

  對食最早見於漢代,從這一稱呼本身來分析,可能是宦官、宮女在一起吃飯,還不含有共寢之意。明代,宦官與宮女因相互撫慰而結為對食的情形已相當普遍,甚至於一個宮女入宮很久而無對食,會遭同伴取笑為"棄物"。

對食與菜戶的區別

  對食的近義詞是菜戶,但兩者又有區別,對食可以宦官與宮女,或是宮女與宮女之間的愛情,但多為短暫交往。而菜戶則專指宦官與宮女的長久穩定戀愛關係,有如夫妻。

太監與宮女對食之後如何生活

太監,是古代最可憐的男人。尤其是皇宮裡的太監,在皇宮無疑是皇帝最大。太監,不僅被傷害了身體,也被傷害了心靈。據記載,當太監的男人大多數都是幾歲便入宮進行閹割。

在古代一般都是窮人家的小男孩才會被送進宮做太監,因為誰也捨不得把自己的兒子送進宮做太監。其實,太監們的生活也是極其寂寞乏味的,沒有人願意與他們成雙結對。

所以,他們總是趁主子不知道的情況下找宮女對食。何謂對食?其實,簡單的解釋就是給自己找個伴,死後也好有人送終。當然,太監和宮女對食是皇宮裡禁止發生的事,有很多太監宮女唯有偷偷摸摸的對食。

在電視劇《宮心計》和《甄嬛傳》裡都有太監宮女對食之事。比如《甄嬛傳》中的蘇培盛和謹汐,《宮心計》中的司診和布公公。由於寂寞兩個人走到了一起,如同情侶一般,又如同夫妻一樣,甜蜜幸福,溫馨浪漫。

可是,他們的生活也許只能是陪伴對方,而沒有任何激情的生活。除此之外,太監與宮女對食絕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尤其是自己的主子。否則,必死無疑。對食之後便可偷偷來往,無須再告訴任何人,只要自己幸福快樂即可。

當然,他們之間不一定是真正的愛情,但一定是有感情存在的。每個人都想找個伴,太監和宮女也一樣。在紅牆綠瓦內,他們好最孤獨的人。不過,假如不幸被主子發現,也是件不得了的事,非死即傷。

在皇宮裡,太監和宮女根本沒有地位。主子說什麼就是什麼,自己絕對不可以有任何意見。既然如此,對食自然也成為他們最難達到的目的。如果,他們沒有遇到與自己對食的人,想必只有等死了。

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自由,根本沒有辦法離開皇宮,即使離開了,也只能孤獨終老。這就是太監宮女對食之後的生活,像電視劇裡那樣的情節,恐怕在真實的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

其實,太監和宮女都是可憐人兒,因為家裡窮被送進宮做奴婢。一進就是幾十年,甚至到死也不能回家看看。也許這就是他們的命運,悽涼悲慘。但他們一旦找到了和自己對食的人,就不會再寂寞了,我想太監與宮女對食也是這個原因了。

根據記載:對食:原義是搭夥共食。指宮女與宮女之間,或太監與宮女之間結為夫婦,搭夥共食。這是宮女、太監被長期幽禁在宮廷,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怨曠無聊,因而產生的一種子畸形現象。自漢代至明代,史籍及筆記記載不絕。

太監和宮女的對食關係

《甄嬛傳》中,太監蘇培盛和宮女槿汐結為對食關係

  看過《後宮甄嬛傳》第五十三、五十四兩集的朋友們,一定會注意到下面的情節:槿汐為促成甄嬛回宮,甘願自我犧牲,入宮找到皇帝身邊大太監蘇培盛,作其對食妻子。這裡,就有個問題:對食,是什麼意思?


  宦官無妻而宮女無夫,兩者由此而結成臨時伴侶,以慰深宮之寂寞,這種關係稱為對食。對食最早見於漢代,從這一稱呼本身來分析,可能是宦官、宮女在一起吃飯,還不含有共寢之意。隋唐五代時期的《宮詞》有云: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這大致反映出此時宮中也有對食的現象。迨至明代,宦官與宮女因相互撫慰而結為對食的情形已相當普遍,甚至於一個宮女入宮很久而無對食,會遭同伴取笑為棄物。一旦宦官與宮女兩情相悅,還有熱心而甘當媒妁的人為之撮合。究其緣由,則在於宮中低級宦官無力娶妻納妾,宮女又很少有機會被皇上臨幸,宦官和宮女便只有自己尋求安慰,所謂宮掖之中,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


  明代宦官與宮女之間的伴侶關係,又有菜戶之稱。從史料分析,菜戶與對食應是有區別的。對食可以是宦官、宮女之間,也可以是同性之間,且大多具有臨時性;而可稱為菜戶的宮女與宦官,多共同生活,如同夫妻,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明朝初年,朱元璋對宦官與宮女之間的這種行為深惡痛絕並嚴加取締,對娶妻成家的宦官更處以十分殘酷的剝皮之刑。但自永樂而後,宦官地位上升,這一禁令隨之煙消雲散,史載:宮人無子者,各擇內監為侶,謂菜戶。其財產相通如一家,相愛如夫婦。既而嬪妃以下,亦頗有之,雖天子亦不之禁,以其宦者,不之嫌也。大致類似的史料也見於野史。據《萬曆野獲編》所載,最初因值房宦官和司房宮女接觸較多,便逐漸產生感情。宦官以此為基礎,往往主動替宮女採辦衣食、首飾及日用雜物,以表達追慕之情。宮女若相中此宦官,即可結成伴侶,稱為菜戶。菜戶在明代宮中是公然允許的,即使是皇帝、皇后有時也會問宦官汝菜戶為誰?宦官只據實回答即可。宦官與宮女成為菜戶後,唱隨往還,形如夫妻。宦官對所愛的宮女固然是任勞任怨,聽憑驅使,宮女也會心疼宦官,不讓他幹太多的活兒,而是支使別的宦官去幹。宮中有些地位低賤、相貌醜陋且又年歲較大的宦官自知不可能被宮女看上,便甘心做菜戶之僕役,為其執炊、搬運、漿洗,宮女每月付給他們一定的銀兩。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善烹飪的宦官便成為追逐的對象,所得的報酬也較多,最多的一月可賺到四五兩銀子。這些宦官身著沾滿塵土和油漬的衣服,背著菜筐,出入宮廷,購買一應所需雜物。


 結為菜戶的宮女、宦官,多在花前月下彼此盟誓,終生彼此相愛,不再與別人發生感情。宦官如果發現他所愛的宮女移情別戀,往往萬分痛苦,但不會對宮女如何,卻常常與其情敵發生尖銳的衝突。萬曆年間鄭貴妃宮中的宮女吳氏,曾和宦官宋保相愛,後來又移情於宦官張進朝。宋保不勝憤怒,終至萬念俱灰,出宮削髮為僧,一去不返。宮中的宦官對宋保評價極高。如吳氏移情別戀的情形在明宮中較為少見,宮女和宦官結為菜戶後大多能終身相守,並且彼此都以守節相尚。如果其中一方死去,另一方則終身不再選配。《萬曆野獲編》曾記載,有一個讀書人寓居於城外寺廟中,見寺中有一室平日緊鎖,甚覺奇怪。趁寺廟中人打掃的機會,他進去看了一下,竟發現裡面全是宮中宦官奉祀的已亡宮女的牌位。牌位上都寫有宮女的姓名。寺廟中人告訴這位讀書人,每逢宮女的忌日,與其結為菜戶的宦官便會前來致祭,其悲傷號慟,情逾尋常夫妻。


  當然,我們也應該知道,宮女和太監對食在明朝有,而在清朝則是被禁止的,個別偷著幹,也可能有。但公然對食,則顯然是不可能的。清朝皇宮的內務府有很多機構,其中就有慎刑司。宮中的太監、宮女如若違規、犯法,不會被交給刑部處理,而是由宮廷內部司法解決。其實,這些事都要報告皇帝,皇帝決定了再由具體部門去辦。

太監在宮廷內的性與愛 宦官宮女對食受鼓勵


宦官雖然經過閹割而喪失了正常的"性"能力,但有許多跡象表明,他們仍有一定的"性"要求。從生理的角度講,宦官的陽具雖被閹割,但性腺猶在,性激素仍有分泌,這就可能導致性要求的存在;從心理的角度講,宮廷中皇帝與后妃之間的性事因宦官的特殊身份而並不避諱,這也可能對其形成刺激,進而誘發性的欲望。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心理的畸形發展反而會使其產生較常人更強烈的性慾望,所謂"聾者偏欲聽聲,盲者偏欲見光",正是這個道理。據末代太監孫耀庭回憶,他年輕的時候像正常人一樣有性慾,對女人異常感興趣,而且早在濤貝勒府上當差時就偷看過"春宮圖",並興奮得徹夜未眠。對男女之間的事情,他自認了解得也不次於常人。如在侍奉末代皇后婉容期間,孫耀庭一見她吃飯時對冷食皺眉頭,就曉得"例假"又來了。憑這一點,就足以使一輩子沒嫁過人的老宮女富媽對孫耀庭佩服得五體投地。


歷代史籍對宦官生活方面的記載都較為罕見,但見於史載的宮廷性錯亂行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與宦官有關。這一方面表現為君主與宦官的同性戀關係;另一方面表現為后妃與宦官的通姦關係。就前者而言,古代宮廷中頗有玩弄男色之風,有的君主即以宦官作為同性戀對象。人們日常所說的"分桃"、"龍陽"、"斷袖"等典故,其實都是一個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分桃"的典故出自春秋時期衛靈公和其男寵彌子瑕;"龍陽"則是戰國時期魏王的男寵。至於漢哀帝與董賢"斷袖"的典故,更為人們所熟知。董賢既聰明又美麗,漢哀帝一見傾心,寵愛日甚,同起臥時相伴。有一次兩人午後共寢,哀帝因有要事起床,但袖子壓在董賢身下。哀帝不忍心驚醒他,便用刀子割斷了衣袖。據統計,自西漢高祖至東漢哀帝,共有十位帝王有過同性戀的史跡,所寵之人相當一部分是年輕漂亮且帶有女性化的宦官。歷史上著名的遊樂皇帝明武宗也有寵男之好,凡是受其寵愛的宦官,皆稱"老兒當",個個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明神宗萬曆皇帝曾"選垂髫內臣之慧且麗者十餘曹,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臥起,內廷指為十俊。"


就後者而言,寡居的女主子為了滿足性慾,亦常常因內廷役使的便利,把宦官作為性伴侶。秦國假宦官嫪毐與太后私通之事人所共知。儘管這是歷史上由正常人假冒宦官的特例,但在一些野史記載中確實有因閹割未淨而具有部分性功能的例證。香港醫師陳存仁曾撰文稱,清末民初名醫馬培之作為御醫曾為慈禧太后看過病。為了摸清慈禧的病因,他通過賄賂慈禧身邊的小太監,得知慈禧曾得過小產後遺症。馬培之當然不信,指出其寡居多年,根本不可能懷孕。小太監解釋說,慈禧與總管太監李蓮英有情,而李蓮英則是閹割未淨之身。再是從清代宮廷定期檢查宦官下身的情形看,閹割之後性器的部分恢復也是可能的。據清末太監回憶,宮廷之內對宦官定期查體,時稱"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那些閹割不淨或陽具復起者,免不了都要再挨一刀,稱"刷茬",其痛苦程度絕不亞於初次閹割,甚至猶有過之。


無論是與君主的同性戀關係,還是與后妃的通姦關係,這在數以千萬計的宦官中都是極少數。從歷史資料分析,宦官性慾的宣洩對象主要有三類:一是教坊歌妓;二是宮女;三是奸掠他人妻女。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形在歷史上並非個別現象。《萬曆野獲編宦寺宣淫》條記載:


比來宦寺多蓄姬妾,以餘所識三數人,至納平康歌妓。今京師坊所謂兩院者,專作宦者外宅,以故同類俱賤之。


及見《石允常傳》,則國初更有異者。允常為浙之寧海人,舉進士,為河南按察僉事,微行民間,聞哭聲甚悲,廉知其女為閹宦逼奸而死。因聞之朝,捕宦抵罪。此洪武末年事。


景泰初年,大同右參將許貴奏:"鎮守右少監韋力轉,恨軍妻不與奸宿,杖死其軍。又與養子妻淫戲,射死養子。"事下巡按御史驗問。天順元年,工部左侍郎霍瑄又奏:"力轉每宴輒命妓,復強娶所部女子為妾。"上怒,始遣人執之。


天順六年,守備大同右少監為貴,收浣衣局所釋婦女為妻,為都指揮杜鑑所訐。貴服罪,上命宥之。天順七年,協守大同東路都知監右丞阮和娶妻納婢,又拷掠軍士甚酷,為其所訐。命錦衣官密察得實。上亦命宥之。


以上所列數條,除河南按察僉事石允常所聞所見系明朝初年外,大致都是明英宗末年之事,而所反映之史實,則顯現了宦官宣淫的不同對象與方式。


客觀地說,宦官是古代宮廷中處境最為悲慘的一群。他們雖已慘遭閹割,卻仍然具有男人的性意識與相應的性要求,其滿足方式儘管在常人看來有偏激或畸形的一面,然而這種心理與生理上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並理應受到人們的同情。從以上記載看,教坊歌妓無疑是其重要的性夥伴,而其他史料中的這類記載也相對較多。《宋史宦者傳》就記載宦官林億年告老後曾養娼女盈利;同時還記載宦官陳源犯罪被貶,在貶所和妓女淫亂取樂,以至於被人懷疑是否真的閹宦。明代宦官中有不少人與娼妓成為至交,甚至乾脆娶娼妓為妻妾,以納為己好。由於明代宦官勢力較大,收入豐厚,京城中也確實有不少娼妓甘願與宦官來往。當然也有的宦官仗勢欺人,夜宿而不付嫖資。明代萬曆年間就曾出現一趣事。當時宮中查出一個女扮男裝的人,經審問後得知此人為都下妓女,被宮中宦官包奸已久,而宦官不交付夜合之資,並躲入深宮。妓女一氣之下,便女扮男裝,進宮中索要嫖資。


深宮中壓抑而孤寂的宮女也是宦官重要的性夥伴。明雜劇《長生殿》中有描寫宮女與太監偷看唐玄宗與楊貴妃同浴的"窺浴"一齣戲。兩名宮女正偷看唐玄宗與楊貴妃共浴,一名太監上前調笑道:"兩位姐姐看得高興啊,也等讓我們看看。"宮女道:"我們侍候娘娘洗浴,有甚高興?"太監笑說:"只怕不是侍候娘娘,還在那裡偷看萬歲爺哩!"這段對白較隱晦地反映了宮女與太監對性的渴求,而接下來的一段唱詞就更為直白:


自小生來貌天然,花面。


宮娥殿裡我為光,歸殿。


每逢小監在階前,相纏。


伸手摸他褲兒邊,不見


宮廷中那些如花的少女們衣食菲薄,住所簡陋,且終日服役,既不能與父母相見,又沒有知心人兒排解心中鬱悶,與性饑渴的宦官結為夥伴,相互慰藉,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說宦官與娼妓和宮女的交往還能引發人們些許同情的話,那麼有的宦官倚仗權勢掠奪、凌辱他人妻女的現象便讓人厭惡、令人髮指。如《萬曆野獲編》所載明初石允常微服私訪遇見民家女兒被宦官逼奸而死的情形;以及明英宗時,鎮守大同的宦官韋力轉強取某軍官的妻子並逼其奸宿,因對方不從而一怒之下用亂棍打死了其丈夫,後來又與養子之妻淫戲,被養子發現,韋力轉一箭將養子射死進而佔有了養子之妻。這些都反映了宦官滿足畸形性慾及其極端性格中陰暗的一面。


宦官和女人如何滿足性慾求?這一直是一謎。但首先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對於眾多的宦官而言,由於陽具不存而顯然不可能過正常的性生活,因而其性慾的滿足方式必然是畸形的乃至是病態的,然而究其根本,也不過是通過視覺與觸覺的刺激來滿足心理、生理上的需要而已。從可見的史料分析,大致有兩種:一是撫慰與口交。清人筆記《浪跡叢談》云:"閹人近女,每喜手撫口齧,緊張移時,至汗出即止。蓋性慾至此已發洩淨盡,亦變態也。"二是藉助狎具進行。清人查慎行《人海記》記載:明末崇禎皇帝的寵妃田貴妃利用宦官與宮女淫戲之事,以挑撥崇禎帝與周皇后的關係。某一日,田貴妃故意讓宮女抬轎去見崇禎皇帝。崇禎見是宮女抬轎,而不是如往常一樣由宦官抬轎,感到非常奇怪。田貴妃趁機解釋說:"宦官們恣肆無狀,尤其是周皇后宮中的小太監狎宮婢,故遠之耳。"崇禎本是生性多疑之人,立即下令搜查周皇后居住的坤寧宮,果然查獲了宦官使用的多種狎具,周皇后氣得當場吐血。此刻有個老宮人提醒崇禎:"田妃宮中獨無對兒乎?亦可搜也。"崇禎一不做二不休,果然也搜出了一批狎具。另據《萬曆野獲編》記載:"近日都下有一閹豎比頑,以假陽具入小唱谷道不能出,遂脹死。法官坐以抵償。"所謂的"小唱"即教坊歌妓。太監用假陽具硬塞進其"谷道",即肛門之中,竟將其活活摧殘致死。


在歷史也確有一些宦官淫亂宮廷的記載。除了人們所熟知的嫪毐之外,明末權閹魏忠賢與明熹宗的乳母客氏以及清末安德海與慈禧太后都是較著名的例子。定興人侯二的妻子客氏,十八歲時由奶子府選送入宮,成為後來的熹宗朱由檢的乳母。朱即位後奉客氏為奉聖夫人,位極尊貴。客氏是一個性慾旺盛的女人。她先和宦官首領魏朝交好,後來聽說魏忠賢的性能力比魏朝強,便轉向魏忠賢求歡。二魏成為情敵,魏忠賢本來拜在魏朝名下,魏朝當然受不了,於是二魏在乾清宮暖閣竟為了爭寵而使性毆鬥,並驚醒了入睡的熹宗。熹宗問明情況,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聽憑客氏決斷。客氏傾向於魏忠賢,熹宗把魏忠賢判給了客氏,魏朝則發落到宮外,在苑囿當差。客氏和魏忠賢求歡火熱,姦情甚濃。魏忠賢在客氏的幫助下,很快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權傾後宮。


據清人薛福成《庸庵筆記》記載,安德海是直隸南皮人,進宮後深得慈禧太后的歡心,其原因據傳說是他並未淨身。公元1869年,慈禧派他到廣東辦事,安德海一路招搖,飛揚跋扈,終被山東巡撫處死,並暴屍三日。但行刑後,山東巡撫突然發現安德海是假宦官,根本未曾閹割,忙用其他宦官的屍體頂替。後來山東巡撫非但沒受到慈禧太后的責難,反而升任四川總督,其原因就在於他在善後處理中為她遮了羞。


魏忠賢與安德海之事都見於野史,而故事本身的許多細節根本經不起推敲,其可靠性也很值得懷疑。古代許多有權有勢的宦官確因不能御女而憾恨不已,因而渴望恢復性功能。明代萬曆年間的稅使高策"妄謀陽具再生,為術士所惑,竊買童男腦啖之,所殺稚兒無數","久而事彰聞,民間無肯鬻者,則令人遍往他所盜至送入。四方失兒無數,遂至激變。"①高策之所為確屬慘絕人寰,並最終激起民變。然而事情並未到此為止,魏忠賢也曾四處探尋使陽物復生的方法,並聽信這一傳言,暗中服食了七個囚犯的腦髓。這一記載顯然與前述魏忠賢和客氏的姦情有矛盾之處。另據清代宮女回憶,清代內務府每年春秋兩季檢查太監,通過賄賂漏檢的,負責體檢的官員要掉腦袋。當初安德海淨身進宮,經過幾道關口的檢查,每年還有兩季體檢,在他得勢時突然又成了"缺嘴的茶壺",這在制度上、情理上,都是沒影的事②,因而顯然是好事者編造的。


除了宦官之外,宮廷中還有一批可憐人,那就是宮女。


相對於宦官而言,宮女是正常人,然而唯其是正常人,她們才承受了比宦官更多的壓抑與痛苦。在古代宮廷中,除清朝曾部分地實行過宮女的退休制度①外,其他歷代王朝的宮女都是終身制。宮女們在十五六歲的花秀年華被選入宮,面對的是繁瑣的禮節、森嚴的規矩、不時的凌辱與無盡的寂寞。她們不能嫁人、不能成家,唯有執役終身,然後老死宮中。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一詩,對宮女閉鎖深宮、青春流逝的怨恨與無奈描寫的淋漓盡致:


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


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


玄宗末歲初入選,入時十六今六十。


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


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


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


宮鶯百囀悉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


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


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


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


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上陽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


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


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


這位宮女十六歲入宮,正是"臉似芙蓉胸似玉"的豆蔻年華,然而年至六十仍獨宿空房,人老了,變成"外人不見見應笑"的老怪物了,可又能如何呢? 對宮女來說,得不到皇帝的寵幸固然可悲,然而得到了也未必可喜。隋文帝楊堅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但他的五男二女都是嫡出,這在帝制時代是極為罕見的,其原因就在於皇后獨孤氏是一個妒忌到變態程度的女性。她從不許楊堅愛上別的女人,有一次她得知楊堅喜歡上一個宮女並讓她侍酒,便醋性大發,隨即用酷刑將此宮女折磨致死。與之類似的還有南宋光宗的皇后李鳳娘。有一次,一個宮女侍候光宗洗浴,光宗見宮女的手長得白嫩細長,便摸著宮女的手誇讚了一句。李皇后知道後,竟斬去宮女的雙手,血淋淋地盛到食盒中送給光宗,把光宗嚇得當場暈了過去。宮女不僅可能因后妃妒忌而遭害,也可能因皇帝一時心血來潮而喪命。據《唐語林》記載,唐宣宗得到一個進獻的宮女,十分寵愛,數日內賞賜無算。有一天宣宗突然悶悶不樂地說:"玄宗皇帝只有一楊貴妃,天下至今未平,我豈敢忘乎?"於是將宮女召來說:"應留汝不得。"左右忙勸說可以將此女放還。宣宗卻說:"放還我必思之,可賜鴆一杯。"這個可憐的宮女就這麼被毒死了。


歷代宮廷之中的宮女成千累萬。她們一經選入宮內,便失去了自由之身,衣食菲薄,住所簡陋,身執賤役,平日裡非但父母不能想見,就是病了也得不到正常醫治,更不會有人照料。在這種難耐的孤寂之中,宮女們與同樣寂寞的宦官相互照顧、相互撫慰,應該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宮女與宦官的交往非但不會受到后妃的責難,甚至會受到鼓勵。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一方面是因為宮女其實就是潛在的妃嬪,她們一旦被皇帝臨幸,就可能晉身,因而讓宮女與宦官密切交往,就相應地減少了自身的威脅;另一方面,后妃能否被皇帝臨幸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執役的宦官。在明、清兩朝,通常由敬事房太監負責皇帝的性生活。每當皇帝吃完晚飯,執役宦官便託一銀盤進呈皇帝,上面有嬪妃的"綠頭牌",供皇帝挑選當夜侍寢嬪妃。在這一過程中,宦官可能對皇帝施加影響,如"某妃近來身體欠佳"、"某妃近來容光煥發"如此等等,都是變相的建議。在皇帝舉棋不定的前提下,這些建議往往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嬪妃們不僅不願得罪宦官,有時還反而會巴結宦官。讓身邊的宮女與有身份的宦官保持關係,無疑是可選擇的方式之一。


宦官無妻而宮女無夫,兩者由此而結成臨時伴侶,以慰深宮之寂寞,這種關係稱為"對食"。對食最早見於漢代,從這一稱呼本身來分析,可能是宦官、宮女在一起吃飯,還不含有共寢之意。隋唐五代時期的《宮詞》有云: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這大致反映出此時宮中也有對食的現象。迨至明代,宦官與宮女因相互撫慰而結為對食的情形已相當普遍,甚至於一個宮女入宮很久而無對食,會遭同伴取笑為"棄物"。一旦宦官與宮女兩情相悅,還有熱心而甘當媒妁的人為之撮合。究其緣由,則在於宮中低級宦官無力娶妻納妾,宮女又很少有機會被皇上臨幸,宦官和宮女便只有自己尋求安慰,所謂"宮掖之中,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


明代宦官與宮女之間的伴侶關係,又有"菜戶"之稱。從史料分析,菜戶與對食應是有區別的。對食可以是宦官、宮女之間,也可以是同性之間,且大多具有臨時性;而可稱為"菜戶"的宮女與宦官,多共同生活,如同夫妻,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明朝初年,朱元璋對宦官與宮女之間的這種行為深惡痛絕並嚴加取締,對娶妻成家的宦官更處以十分殘酷的剝皮之刑。但自永樂而後,宦官地位上升,這一禁令隨之煙消雲散,史載:"宮人無子者,各擇內監為侶,謂菜戶。其財產相通如一家,相愛如夫婦。既而嬪妃以下,亦頗有之,雖天子亦不之禁,以其宦者,不之嫌也。"大致類似的史料也見於野史。據《萬曆野獲編》所載,最初因值房宦官和司房宮女接觸較多,便逐漸產生感情。宦官以此為基礎,往往主動替宮女採辦衣食、首飾及日用雜物,以表達追慕之情。宮女若相中此宦官,即可結成伴侶,稱為菜戶。菜戶在明代宮中是公然允許的,即使是皇帝、皇后有時也會問宦官"汝菜戶為誰?"宦官只據實回答即可。


宦官與宮女成為"菜戶"後,唱隨往還,形如夫妻。宦官對所愛的宮女固然是任勞任怨,聽憑驅使,宮女也會心疼宦官,不讓他幹太多的活兒,而是支使別的宦官去幹。宮中有些地位低賤、相貌醜陋且又年歲較大的宦官自知不可能被宮女看上,便甘心做菜戶之僕役,為其執炊、搬運、漿洗,宮女每月付給他們一定的銀兩。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善烹飪的宦官便成為追逐的對象,所得的報酬也較多,最多的一月可賺到四五兩銀子。這些宦官身著沾滿塵土和油漬的衣服,背著菜筐,出入宮廷,購買一應所需雜物。


結為"菜戶"的宮女、宦官,多在花前月下彼此盟誓,終生彼此相愛,不再與別人發生感情。宦官如果發現他所愛的宮女移情別戀,往往萬分痛苦,但不會對宮女如何,卻常常與其情敵發生尖銳的衝突。萬曆年間鄭貴妃宮中的宮女吳氏,曾和宦官宋保相愛,後來又移情於宦官張進朝。宋保不勝憤怒,終至萬念俱灰,出宮削髮為僧,一去不返。宮中的宦官對宋保評價極高。如吳氏移情別戀的情形在明宮中較為少見,宮女和宦官結為"菜戶"後大多能終身相守,並且彼此都以守節相尚。如果其中一方死去,另一方則終身不再選配。《萬曆野獲編》曾記載,有一個讀書人寓居於城外寺廟中,見寺中有一室平日緊鎖,甚覺奇怪。趁寺廟中人打掃的機會,他進去看了一下,竟發現裡面全是宮中宦官奉祀的已亡宮女的牌位。牌位上都寫有宮女的姓名。寺廟中人告訴這位讀書人,每逢宮女的忌日,與其結為菜戶的宦官便會前來致祭,其悲傷號慟,情逾尋常夫妻。


宦官娶妻、奪妻的記載歷代都有,可謂史不絕書。宦官娶妻當然並不意味著能過正常的性生活,但宦官有男人的性意識,也當然有相應的性要求,性慾的強弱雖然各有不同,心理上的需要應該是相同的。況且宦官本來就不承認自己是非正常的男人,無時無刻不想證明自己有男人的本色,讓人忽略他們受過宮刑,娶妻便成了他們最大的安慰,可以說,心理上的慰藉和潛在的性要求是宦官娶妻成家的兩大動力。


宦官娶妻成家,見於史載的較早例證當是秦、漢時期的趙高。《史記李斯列傳》曾提及趙高有女婿閻樂,官任鹹陽令。有女婿必有女兒,但據史籍有關記載,趙高系自幼閹割,顯然不具備生育能力,此女當為趙高養女無疑。趙高既能收養子女,娶妻成家應該是可能的。由此而後,宦官娶妻成家的記載越來越多。至東漢時期,宦官勢力急劇膨脹,乃出現了"常侍黃門亦廣妻娶"的情形,桓帝時單超等"五侯",更"多娶良人美女以為姬妾,皆珍飾華侈,擬則宮人。"這表明娶妻納妾至晚在東漢時期已成為宦官的合法權利。進入唐代之後,宦官娶妻更為普遍。玄宗時的大宦官高力士偶然見到刀筆吏呂玄晤的女兒,見其容貌秀美,舉止嫻雅,驚為天人,遂娶之為妻。呂玄晤隨即被擢為少卿,後出任刺史。隸宗時權閹李輔國娶元擢的女兒為妻,元擢也因此當上了梁州刺史。曾歷仕順、憲、穆、敬、文、武六朝的大宦官仇世良娶妻胡氏,乃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兼御史大夫、贈戶部尚書胡承恩之女。胡氏嫁給仇世良後,妻以夫貴,得封魯國夫人。明太祖朱元璋時,曾嚴禁宦官娶妻,但收效甚微,不久便成為一紙空文。明宣宗時,宦官陳蕪備受寵信,宣宗先賜名"王瑾",又將宮女兩人,賜之為夫人。後世由皇帝親自賜賞妻室者儘管已不多見,但明代宦官娶妻成家相沿成俗。


清代對宦官管束極嚴,但娶妻成家之事仍很多見。清末著名權閹小德張曾在妓館中結識了一個叫方金翠的妓女,兩人情投意合,娼主也極力奉迎。方金翠對小德張伺候十分周到,小德張吐痰時總要方金翠以口承接,然後再由方吐入痰盂,所以一時傳聞很多,稱"過籠痰筒"。小德張對其相當滿意,便想買方金翠從良。娼主見此良機,拼命抬高價格,小德張也準備同意。殊料方金翠卻堅決不同意,理由是她還是處女。小德張一氣之下,在另一家買了一個名為張小仙的處女為妻。


宦官娶妻當然是有其婚但不能行其實,所謂"豎宦之人,亦復虛有形勢,威逼良家,取女閉之,至有白首歿無配偶,逆於天心。"但歷史上也有一些可恥可卑的宦官,利用妻子謀取官位。五代時蜀主王衍曾與宦官王承休的妻子私通。王承休得知後,非但不加阻止,反而慫恿其妻繼續與皇上私通以求寵幸,結果當上了天雄軍節度使。清末發了大財的宦官娶的妻妾都很漂亮,一些人還倚仗年輕漂亮的老婆為其聯絡權貴、拉攏同行。御膳房首領太監古玉秀,沒有哪點出眾的地方,就憑著他年輕漂亮的老婆替他奔走,結果爬上了御膳房大總管的地位。當然更多的是女性家中父兄因貪圖富貴而將其嫁與宦官,如呂玄晤將女兒嫁與高力士、元擢將女兒嫁與李輔國都屬這種情形。


自秦、漢之後,大致上歷朝都允許進入中年以後的宦官收養假子。收養假子對於宦官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心理安慰。有養子奔跑膝前,他們便不會太過悲傷與孤寂,也不會老覺得自己不能生育會斷子斷孫。從史料所反映的情況看,宦官的養子不一定都是閹兒,也有不少是生理正常的兒童。東漢大宦官曹騰收養了一個姓皇甫的男孩,取名曹嵩。曹嵩後來娶妻生子,生下了大名鼎鼎的曹操。唐代曾規定宦官只許收養十歲以下的閹童一人為假子;宋代也規定年滿三十的宦官可以收養一個小宦官為假子,並需登記在案,但這些規定不過形同虛文。唐代權閹仇世良養子五人,彭獻忠有養子六人,楊復恭養子更在六百以上,而且他們的養子也不儘是閹人,出將入相者大有人在。宋代也有許多宦官收養宮外正常男孩,宋真宗時有宦官外出掠劫民家小兒,以致出現其母抱兒投海的慘劇。清代的大宦官一般收養本姓本族的子侄為養子,在宮外居住。


憑實而論,雖說宦官中年朝廷允許其領養繼子,但並不是每一個宦官都有能力領養的,他得有相當職位和經濟能力作為吸引,像宋真宗時因宦官掠劫民兒致使母子投海的情形是極為罕見的。換言之,一個宦官要成為養父或義父並非易事,因為在人們的意識中,做宦官本就不是什麼光彩之事,而做其養子更是有辱祖先,若沒有官爵或錢財相吸引,是不會有人甘願為之的。從另一角度看,大宦官們都很看重養子,養子可以繼承其財產、繼承其爵位,更重要的是養子應該為其盡孝,在其死後應披麻戴孝、服喪守靈並年節祭祀。宦官們認為,如此一來在其死後方不至成為沒有依託的孤魂野鬼。


  宦官們刑餘之後,心理和生理上嚴重失衡,因而在心理和感情上需要尋找寄託,所以他們大多數人信佛,相信因果報應,認為自己閹割為宦官不過是削髮出家。這樣他們心理上方可平衡。唐肅宗時期以醜陋兇狠著稱的權閹李輔國經常身掛念珠,不食葷血。明代正派剛直的宦官興安臨終前要求將自己的骸骨磨成粉,埋入佛寺。權閹王振也篤信佛教,明英宗朱祁鎮曾在智化寺為王振建"旌忠祠",並供奉王振的刻像。


  清代順治心腹宦官吳良輔喜好佛事,進而影響了年輕的皇帝,並引見佛學大師和皇帝來往。吳良輔在病重時,還舉行了別具一格的剃度儀式。當然宦官們信佛並不是悟性頓開,他們大多沒受過正規的教育,在心智上尤其是知識積累上都相對膚淺,天資也並無過人之處,他們信佛只是苦悶生涯中尋找一種心靈的寄託,求得一絲可憐的寬慰。有的宦官還荒唐地將自己與和尚並列,他們也許真的不清楚這兩者是完全不可以相提並論的,然而不如此他們如何能正視自己閹人的身份和中性人的人格?由此也可以看出,宦官們的內心世界是多麼的悲涼與脆弱。


  宦官晚年信奉道教的也很多。同治十年,慈禧太后身邊的二總管劉多生拜北京白雲觀方丈張宗濬為師,並取法名劉誠印,道號素雲道人。他後來曾繼任白雲觀第二十代方丈,並由龍門派創出了龍門分支霍山派,成為一代宗師。由此,宦官信奉道教也有了宗派。劉多生為了擴大道教的聲勢,曾先後捐募白銀兩萬一千多兩,在白雲觀傳戒三次,受戒者達到一千一百多人,宮裡有許多宦官都受了戒。劉多生還自捐白銀三千六百多兩,購昌平縣良田十五頃,作為白雲觀的香火之資。據統計,在北京城郊共有明、清時代的宦官寺廟二十六處,劉多生一派即建有二十處,其中以地安門鼓樓後娘娘廟胡同的鴻恩觀、北海東夾道的素雲觀和藍靛廠立馬關帝廟規模最大,香火也最盛。


  宦官寄望通過信奉佛道來求得心靈安慰,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為現實的原因在於,古代的宦官大多是窮苦人家出身,是為生活所迫而走上這條斷子絕孫之路的。他們在年輕力壯時執役於宮廷,溫飽當然不成問題,然而一到年老力衰,失掉服役能力之後,都要被驅逐出宮的。這些人除了服侍人之外,並不具備自我謀生的能力,而且在通常情況下,他們也沒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因為宦官在社會上是低賤的,家族中出了一個不男不女的"老公",是整個家族的恥辱,死後也不許入祖墳。有的宦官則是從小被人拐賣出來的,連自己家在何處也無從知曉。基於此,宦官們大多在年輕時便積蓄錢財,購房置地,或捐錢予寺觀,以備晚年有個棲身之所。


  從另一個角度看,大多寺觀也是希望年老的宦官將其作為退養之所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宮裡宦官基本上都有積蓄,另一方面則因宦官與皇親國戚、高官顯宦都有關係,寺觀裡收容幾個過去稍有權勢的宦官對於寺觀自身而言有益無害。再是有權勢的宦官出宮後,還可以用僧道的身份與顯要人物接近,而且他們身為閹人,同顯要的內眷接觸更方便,更讓顯要們放心。如此一來,寺觀的發財之道就更多了。


  歷史上也有一些王朝為了避免洩露後宮隱私,明確規定年老的宦官不許回家,而是將其一概遷至寺廟,每天燒香度日,由宮中供給其衣物柴米,終其天年。明代的北安門裡還設有安樂堂,專門安置有病的宦官,並在這裡為病歿的宦官料理後事。在此入殮後出北安門,到西直門關外的淨樂堂焚化。一些沒有親屬的宦官、宮女,在淨樂堂焚化以後,就將骨灰存放在塔下。


  清代的宦官有退休制度,除極少數立有殊勳的宦官可以在宮中榮養外,年老或生病的宦官必須離宮。其中一些上層宦官通過貪汙受賄、敲詐勒索以及賞賜等各種渠道聚斂了大量的錢財,出宮之後自是衣食無憂。清末著名權閹李蓮英在家鄉置地三十六頃,珠寶金銀不可勝計,並在北京購置房產七八處。在他死後,四個繼子除每人都分得白銀四十萬兩外,又各分得珠寶一大口袋,其他各房侄子分得二十萬兩,兩個繼女也各分得現銀十七萬兩。統算起來,僅分掉的白銀一項,即達三百四十多萬兩,可見其錢財之多。李蓮英的墓地在京城德勝門外,修建極講究,據說安葬後封頂時,用的是沙土、白灰、黃土和以蛋白、糯米湯灌漿,以至於當年德勝門外方圓十多裡之內雞蛋都被買個精光尚不足用,而蛋黃則隨地丟棄。時值陽春,滿地的蛋黃很快就變質了,臭氣燻天,弄得當地百姓幾年內看到雞蛋就想吐。

同类文章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人們對鬼神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爭論,有的人相信鬼神的存在,並對此深信不疑,害怕獨自行走於黑暗之中,有什麼奇怪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覺得是鬼在作祟。但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都開始相信科學,認為鬼神一說實乃封建迷信。但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卻發表言論說其實是有鬼神的存在的。關於霍金史蒂芬·威廉·霍金,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強大的唐朝,雄圖大略的唐玄宗!唐朝,是中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因此中國人也被世界各國成為唐人!而唐朝之所以是中國最強大的時代之一,其中之一就是唐朝的統治者有很多都是勵精圖治,雄圖大略的君主,其中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而唐玄宗本人和擁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成就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共有3面國旗,第一面是五色旗第二面是晴天白日旗,第三面是現在的五星旗.在推翻清朝的時候使用的五色旗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卻不喜歡呢,而用了青天白日旗來代替呢小編來為你們說說民國的那些事.五色旗的來歷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是慈禧的侄女,後來被欽定成婚第二年成為皇后,裕隆太后雖然沒有慈禧太后的政治天賦,但也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人,在最後還是權力保存了清皇室的威嚴退位讓國,之後便成為了袁世凱的妾,這裡面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隆裕太后個人簡介: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大家還記得98年的那場印尼事件嗎?那個被稱為「黑色五月暴動」的事情還有人知道了解嗎?這是我們國家建國以來華人受到最嚴重的傷害的事件。你知道當時我國政府是什麼放應嗎?當時的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傷亡有多少?下面一起喝小編來了解一下吧!1998印尼屠華事件在1998年的5月13日,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中的棉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大清朝統治了中國上百年,其中不乏出現了一些一代明君.比如什麼康熙乾隆之類的.不過在清末的時候.有一個清國皇帝是一個悲劇,他就是被後世熟知的光緒皇帝.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說起司馬懿評論大多是包含著貶義,因為 本人城府太深,又善於心計。並且極能隱忍。所以才會成就他卓著的一生。那麼這樣一位擁有豐功偉績的人物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是如何記載的呢!是真實的麼?司馬懿怎麼死的?民間傳說他是被報復致死的。這就和諸葛亮很有關係了,因為他是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並且唐唐孔明都被他氣死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大清朝在康熙皇帝手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飛速發展,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王朝,以大清朝當時的實力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能匹敵,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籤訂了一份中國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什麼是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籤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由領事為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綱等人同俄羅斯使團籤訂,內容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在中國考古的歷史裡,海昏侯墓,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墓主的身份,是漢代的一位君王,他叫劉賀。他可以說是歷史上幾個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僅僅在位27天,就因荒淫和無作為被廢,看來作為漢武大帝的孫子,後世之臣仍然不會留些情面,史稱劉賀為漢廢帝,海昏侯,這些字眼真的含有一些貶義。不管怎麼說,海昏侯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富有傳奇色彩,也為蜀漢政權的確立立下不小的功勞,而諸葛亮生前神機妙算,死後也早就猜到了定會有人來挖他的墳,諸葛亮墓到底在哪,有沒有被挖過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諸葛亮墓傳聞:在諸葛亮死後曾留下三個計謀,一是斬魏延、二是退司馬、三是隱藏自己的墓,諸葛亮讓姜維找來11個人為他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