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及習俗(清明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

2023-10-14 22:50:13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的由來據說和介子推有關: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後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願再做官。

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於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並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習俗內容

清明祭祖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拜祭。

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也有的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踏青郊遊,是清明時節與春祭並存的古老主題。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17] 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簷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云:「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

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蕩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蕩鞦韆

蕩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蕩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蕩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如今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鞦韆,供兒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製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蹴鞠,就是中國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裡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17] 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農諺

清明既是節日也是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文中所說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其它相關

1、清明祭祀為何說「清明拜山」

此處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

南方一些地方將掃墓稱之為「掃山」或「拜山」、「拜清」,出於對祖先的禮敬,又或「去惡字而呼為美」的修辭習慣。例如清明節掃墓,北方叫上墳,南方沿海一帶為了避開「墳」、「墓」二字,婉稱為「拜山」。把掃墓叫做「拜山」顯得更古雅,「山」字的古義之一便作「墳塋」解,如今風水師仍然稱墓地的坐向為「山向」。 [22]

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 「祖山」、「大眾山」,拜祭祖山稱「掃大眾山」。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中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中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它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掃墓時,人們攜帶供品、財帛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財帛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也就是:修正墓地—上香—上供—敬酒—拜祭—放炮-徹供。

4、清明掃墓越早越好嗎

過去有民諺「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祭奠先人越早越好,可以在清明前一周、甚至兩周都可以進行,不要全趕到清明節這一天。

5、懷孕的婦女能清明節去掃墓嗎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掃墓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後參加清明掃墓活動。

6、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裡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供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詞語。然後,再燒財帛。

7、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合適

通常是菊花,因為中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8、掃墓之前需禁食嗎

掃墓之前不一定要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最好吃飽食物別餓著肚子,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9、掃墓為何需要奉香給山神土地

掃墓時,除了將帶來的香燭炮、鮮花果品、財帛、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祭祀禮品多寡隨意),擺放在墓前外,還要燃點香燭,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護神。此後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燒化金帛,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後即可撤供離開。

10、掃墓時可不可開心嘻笑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掃墓外,還有踏青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既有肅穆掃墓活動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11、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郊外踏青照相無妨,別對著墓地拍照即可。

12、選擇清明時期結婚好嗎

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當然,結婚的擇日講究還很多。

13、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14、清明節穿衣配飾有講究嗎

忌穿到大紅大紫花俏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

15、清明節拜祭輩分有講究嗎

可講究,亦可不講究,一般不講究這次序。如果需要講究,拜祭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16、清明節拜祭會將陰氣帶回家嗎

這種事情不一定會發生,不過當你運勢低落時,就有可能遇上這種狀況,當然可以佩戴一些佛像、護身符。其實只要你做人厚道,同時懷著尊敬先人的心情,對四周的亡者亦予以尊重,應當不會有問題。

17、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掃墓嗎

坊間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這個是習俗問題,只要尊重當地的習俗即可,如果當地有此習俗,那麼,最好迴避之,否則日後會帶來諸多的心理麻煩。如果當地沒有此習俗,則無關此禁忌。

18、能陪朋友去掃墓嗎

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可能會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掃墓的問題,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嗎,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生意場上陪同客戶去掃墓。有認為是可以的,掃墓只是一種悼念活動,不應該相信這些無依據的說法。也有人認為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各自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麼這需要佩戴避邪吉祥物。

19、為何清明節前忌買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買雙鞋。有些所謂「大師」說法:「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你只要留意鞋店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就明白了。」——因「鞋」與「邪」同音就不能買鞋,是荒謬的說法;況且「鞋」與「邪」同音只是存在於部分語言中,多數語言都不同音,比如在粵言中就不同音了。這些說法並無科學依據。

20、祭祀時間

掃墓時間儘量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天未亮或傍晚時分,不利掃墓人,應儘量避免掃墓,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之間通常為掃墓最佳時段。

清明節傳承了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時節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清明節充分體現了人們「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至於近年來流傳的清明時節諸多禁忌,並無科學依據。

在道教視野中,「清明」不僅僅是一種時令、節氣,或節俗或禮儀,而更乃是一種天、人和諧一體的理想生存境界。有道書釋曰:「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見汙辱也」,即當世界處於「清且明」的狀態時,則呈現出萬物生全、諧和安寧的局面。更且,「清明」於道教中亦為一種內在的理想人格要求。《老子想爾注》言,「清靜能睹眾微,內自清明,不欲於俗」,即當人處於「清明」狀態時,則可以真切感受到到自我生命與大自然之間的融合為一,而精神自我也被擢升到一個無限廣域的境界。古代的「清明節」表現的正是這樣一種精神主題。

「時令」作為清明節衍生的核心前提因素,內涵著中國人固有的「天人合一」、「循時而動」的哲學和生命倫理思維。對此,道教作出了較早、較明確地說明。《呂氏春秋·季春紀》載:「是月也(清明節氣所處的三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洩,生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道書《太平經》更明確指出:「三月,盛德在九五,辰上及天之中,盛德時在外道巷,故萬物皆出,居外也」。道教認為,三月清明時節,陽氣初始遍布於大自然中,還未入及土地與生命萬物體內之中。因而,當此之時,芸芸眾生皆應「積聚亦於外」,以汲取生命營養於自身。

歷史表明,清明節流行的出遊、嬉春、掃墓的風俗,不僅蘊涵著傳統時令倫理的精神,而且與道教提倡回歸自然的生命倫理深刻地融合在了一起。生命永恆的情懷。

歷史上清明節日裡所內涵的精神主題,與道教的思想、情感、信義是非常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極為深刻地塑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生命倫理及精神氣質。

應該說,古代清明節日的遊戲活動林林總總,並不盡與道教直接相關。然而,這些遊戲活動,無不被賦予了保育生命(身體和心靈)的精神內涵,本質上體現了與道教相一致的追求自然、和諧的生命倫理精神。

近世以來,清明節祭祖功能被強化和突出。而其間,道教的神學、儀式及生命倫理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力。

其一,道教為清明祭亡活動提供了儀式形態的支撐。

歷史來看,清明祭亡與古代上巳節的招魂續魄,寒食節的上墳祭掃有關(參見注釋一)。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發布的詔令提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寖以成俗」[19]。不過,當時民間寒食日的「墓祭」形式,卻未能盡獲得當時官方與上層意識形態的完全肯定[20]。

及至宋初,朝廷官方的清明祭儀逐漸採用道、佛二教的儀式。據載,宋紹興十三年,朝廷「初築三殿,聖祖居前,宣祖至祖宗諸帝居中殿,元天大聖后與祖宗諸後居後。掌宮內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結燈樓,寒食設鞦韆……凡帝後忌辰,用道、釋作法事」[21]。雖然唐代就有皇帝在宮廷內大行清明遊戲活動,但並未作為正式的「禮制」內容。而由此條記載看,「寒食設鞦韆」,並用「道、釋作法事」,似應成為了朝廷清明祭的重要內容。

道教儀式作為清明祭的主要載體,應始於明朝時期。據載,「洪武三年定製,京都祭泰厲,設壇玄武湖中,歲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設京省城隍神位於壇上,無祀鬼神等位於壇下之東西,羊三,豕三,飯米三石。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皆設壇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師,裡社則祭鄉厲。後定郡邑厲、鄉厲,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22]。後來清朝官方亦承繼了此一傳統。因而,明清時期,道教城隍廟宇舉行的「三巡會」,遂成為了清明節正式、大型的祭祀儀禮活動。「三巡會」主要包括祭厲壇、城隍出巡等儀式活動。屆時,從京師到地方,皆有規模很大,熱鬧非常的祭祀、表演活動。

「三巡會」的主要宗教功能是「祭厲」。所謂「祭厲」,即專門祭祀、撫慰那些無後人祭祀的孤魂野鬼。此恰與許多地方、民間的古老的「招魂」、「野祭」習俗(事實上,在許多地區,古代上巳、寒食節的祭亡活動,並不局限於對祖先或死去親人的悼念,而是對所有亡靈,或特別對孤魂野鬼的安頓。參見注釋一)是正相契合的。

因此,「三巡會」可以說是道教對古代中國民間清明悼亡的一種儀式整合形態。在此影響下,後世許多地方的民間清明祭祀的儀式活動亦多與「三巡會」相伴而行,融為一體。如,河北《萬全縣誌》(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載,「(清明)是日,城鎮城隍為本年之初次出巡,各家皆祭掃祖塋,添土於各冢」。《甘肅新通志》(宣統元年刻本)載,「清明節前,通行拜墓禮,為春祭。舁城隍神於厲壇,郡縣官設饌致祭,士民共禮之」。[23]

在當代,道教於清明節舉行的主要儀式活動是「清明普度黃籙法會」。該法會打醮三天三夜,為民眾提供清明祭祀祖先,以及祈福禳災的儀式需求。道教的黃籙齋儀主要是專為超度亡靈而起建的度亡道場。宋代高道白玉蟾的《海瓊白真人語錄》言:「(黃籙齋)濟生度死,下拔地獄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24]。此一由道教儀式所支持的清明節習俗活動,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也日益深入、廣泛。其二,道教為清明節祭儀提供了神學、生命倫理的支撐。

歷史上,與清明節有關的許多種儀式及節俗活動,往往皆因不合儒家禮教而受到上層意識形態及正統倫理的批評。例如,民間清明時節的「墓祭」、「上墳」習俗,就被歷代許多儒家學者指摘為「俚俗之祭也,非禮」;「焚衣野祭之類,皆閭巷人之事也」[25]。然而,道教圍繞「墓地」而展開的祭祀、法術活動,卻極為豐富。道教以為,「葬者,本先人之丘陵居處也,名為初置根種。」[26]。在道教中,祭冢、省墳、墓厭等,實乃其信仰活動中的必然之義。

因而,與儒家反對祭祀「野鬼孤魂」的主張相反,道教則視其為「積陰德」之舉。如《真誥》卷十二載:漢河南尹周暢,「好行陰徳,功在不覺。曾作河南尹,遭大旱,收葬洛陽城旁客死骸骨萬餘人,為立義冢祭祀之,應時大雨豐收」。道教還賦予「墓祭」以更為神妙的想像,「至孝者,能感激鬼神,使百鳥山獸巡其墳埏也」]。在道教的影響下,古代清明墓祭還被賦予了養生的內涵。

道祖老子認為,人們依「道」而行,就會有「子孫以祭祀不輟」(《道德經》第五十四章)的福報。

而子孫祭祀、緬懷先人的恩德,表示深切懷念,對於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孝親敬老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黃籙齋濟生度死,下拔地獄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資料圖)

黃籙大齋,超幽拔苦

從宋代初期開始,官方在清明祭儀中已有道、佛二教的參與。到南宋時,朝廷明確皇帝皇后在寒食清明的祭祀活動中由道士與和尚做法事。

據史料記載,南宋紹興十三年(1144年),朝廷「掌宮內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結燈樓,寒食設鞦韆……凡帝後忌辰,用道、釋作法事。」

現今,每到清明時節,各地道教宮觀都會舉行普度黃籙法會,宋代高道白玉蟾的《海瓊白真人語錄》言:「(黃籙齋)濟生度死,下拔地獄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

通過啟建黃籙大齋法會,既為信眾超度亡過親人,也起到了普利無主孤魂的作用。

每年的清 明、七月末、十月初各一次,故稱為「三巡會」(資料圖)

行三巡會,祭厲賑孤

所謂三巡會,始於明太祖時。這項活動也稱祭壇會,各地城隍老爺皆會出巡遊神。

每年的清明、七月末、十月初各一次,故稱為「三巡會」,三巡會的目的是「賑濟厲鬼,確保平安」。

據載,「洪武三年定製,京都祭泰厲,設壇玄武湖中,歲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

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設京省城隍神位於壇上,無祀鬼神等位於壇下之東西,羊三,豕三,飯米三石。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皆設壇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師,裡社則祭鄉厲。

後定郡邑厲、鄉厲,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後來清朝官方亦承繼了此一傳統。

因而,明清時期,道教城隍廟宇舉行的「三巡會」,遂成為了清明節正式、大型的祭祀儀禮活動。「三巡會」主要包括祭厲壇、城隍出巡等活動。

上海城隍廟三巡會舊照(資料圖)

「三巡會」的主要宗教功能是「祭厲」。所謂「祭厲」,即專門祭祀、撫慰那些無後人祭祀的孤魂野鬼。

因此,「三巡會」可以說是道教對古代中國民間清明悼亡的一種儀式整合形態。在此影響下,後世許多地方的民間清明祭祀的儀式活動亦多與「三巡會」相伴而行,融為一體。

如,河北《萬全縣誌》載,「(清明)是日,城鎮城隍為本年之初次出巡,各家皆祭掃祖塋,添土於各冢」。

《甘肅新通志》載,「清明節前,通行拜墓禮,為春祭。舁城隍神於厲壇,郡縣官設饌致祭,士民共禮之」。

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祈福法術(資料圖)

清明放鳶,去晦迎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

《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祈福法術: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以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的重要表現形式。

幾千年來,清明節中所內涵的精神主題,與道教的思想、情感、信義融為一體,互相影響,形成了許許多多與道教有關的風俗習慣!

而佛教裡沒有清明這個節日,因此佛教經卷中也沒有關於「在清明節如何如法祭奠過世親人」的記載。對於佛教弟子而言,如果講到要「祭奠超度亡者」,那麼每一天都可以當做清明來過。因為我們只要把每天所作修行功課的功德回向給亡者就可以了,至於是否掃墓、燒紙、是否上供品、是否燃香,這些風俗習慣更多的是出於自己情感的需求,讓自己心裡「過得去」,跟亡者的關係並不大。所以清明節是否去掃墓、如何掃墓,是按照風俗習慣做好,還是「自主創新」(如現在的網上祭奠)追趕時尚好,那些都是一個心意。如果亡者有知,不管此時他流落到哪一道,他也一定會感應到。

在佛教中,清明節這一天可以通過誦經念佛,吃素放生等方式,依靠自己的微薄之力,做功德回向給他們,令其得到真正的解脫。佛門裡有一種很好的供養「供花」,我們祭祀祖先時,可以選擇奉上鮮花,把墳墓邊上的雜草和亂石清理乾淨,如果真想供奉一些食物,或請寺院的出家師傅做煙供施食。如果你信奉佛教,可以通過念經誦念佛號,做功德回向給祖先,這也是很好的祭祀方式。

佛教中認為眾生,因為業力牽引或在六道裡輪迴,或解脫升天,而我們做功德,比如為往生親人做超度,就可以利益到他們,所以,在清明節大家要多做功德,多做善事,即是利益祖先,也是在為自己培植福報。也可選擇為祖先抄經、誦經,比如《地藏菩薩本經》、《佛說阿彌陀經》,《往生淨土祈請文》等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利益往生親人利益祖先。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