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肉夾饃與陝西肉夾饃的區別(潼關西安岐山...誰才是陝西肉夾饃之王)
2023-10-15 00:16:11 1
來源:地道風物
肉夾饃,肉實一點
心眼呀,也實一點
一張饃,劃開兩層皮,裹滿汁水的肉剁碎抹進去,夾出了地道的陝西小吃——肉夾饃。
肉夾饃,肉與饃之歌。
攝影/陳倉識火
在背靠華山、東臨黃河的關中「東大門」,潼關肉夾饃更是肉夾饃裡走向全國的「佼佼者」。可沒想到,就在11月底,一張張從潼關飛向各地的法院傳票,和一筆無端的巨額加盟費,差點寒了無數潼關肉夾饃商戶的心。
「潼關肉夾饃協會維權訴訟」,緊接著「逍遙鎮胡辣湯侵權事件」而來,想必大家都聽說了:該協會起訴了各地上百家商戶。隨即輿論譁然,當地政府介入,國家知識產權局出面,協會道歉並停止維權,這場「鬧劇」才漸平息。
潼關肉夾饃,以饃酥脆掉渣為特色
和面時加入南瓜汁,就有了金亮的外表。
攝影/陳倉識火
繳納近十萬元的加盟費,會對潼關肉夾饃的發展起到啥促進作用麼?大概更可能的情況是,由於交不起這筆錢而導致大批商戶倒閉,那才真違背了肉夾饃的原本蘊意——
它應該是樸實、厚道且包容的,是誕生、紮根、活躍於民間的「江湖客」。作為集體商標註冊的地理標誌,它是陝西飲食文化與地域認同的濃縮,是無數平凡人的不凡創造。
兩把菜刀,剁肉夾饃。
攝影/陳倉識火
樸實,是因為它好吃、管飽還便宜;包容,是因為饃與肉搭配組合,絕妙卻不絕對,兩者互為烘託,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所以,肉夾饃是一門搭配的藝術,什麼饃搭配什麼肉,花樣「扎勢滴很」,就這麼搭出的陝西肉夾饃江湖,同樣「扎勢滴很」!
饃差不多,就看肉——臘汁肉各家有絕殺秘籍,臘牛肉同樣擁躉無數;往北有綏德豬頭肉,往西到寶雞,紅油肉臊子「特立獨行」。肉差不多,就看饃——在潼關,千層油酥饃一口下去饃渣直掉;在西安,則是白吉饃站C位,往周邊走走,鍋盔牙子、荷葉餅、狗舌頭餅紛紛吸人眼球......
陝西藏著一個肉夾饃江湖。
製圖/孫璐、吳玖洋
肉夾饃在陝西,到底有多少種吃法?
陝西人吃饃,有多費「肉」?
「肉夾饃」三個字看似字序顛倒,以「肉」字打頭,首先這是一門語言藝術——有人解釋為古漢語省略句用法,其實是「肉夾於饃」;有人解釋為陝西方言「饃夾肉」聽著像「沒夾肉」,老闆怕賣不出去;有人解釋是為了突出肉夾饃之肉的重要性。我更願意相信最後一種說法。
老陝無肉不歡,夾實的肉夾饃真是「撩咋咧」!
攝影/崔宗喜
肉有多重要呢?這麼說吧,先有了臘汁肉,後來才有肉夾饃。如無特別說明,肉夾饃之「肉」專指臘汁肉。不是鹽醃的臘肉,而是老湯熬煮製成,「臘汁」就是老湯,算得上是肉夾饃老店之「魂」,可能三四代人傳下來不斷火,年代越久味道越醇,熬出來的肉顏色也越好看。
做臘汁肉,老陝偏愛用帶著骨頭的肋條肉,這裡的肉既有五花肉般精肉和脂肪的層疊,又有小排濃鬱的骨香和骨頭周邊的瘦肉,可謂肥瘦兼備。除了肋條肉,豬的前後腿也是常選部位。
老湯中熬煮出來的臘汁肉。
攝影/陳倉識火
選好的肉不加姜蔥、料酒,也不用加糖調色,只需用幾味中草藥及香料出味。傳統做法要一夜才能做好——前半夜煮,後半夜悶,中間必須有人守著照顧火候。等到天光大亮,這鍋臘汁肉才算是正式煮好了。看一眼色亮紅潤,嘗一口軟爛醇香,肥肉不膩、瘦肉不柴、脂濃味美。
熬好的臘汁肉就等著被撈出來,剁成肉粒裝入饃中了。如果想選一家肉最「紮實」的店,就看準一家剁肉砧板已被剁下去一個豁子的,那裡的肉準沒錯。
就找這種架勢的老店!
圖/網絡
肉夾饃裡只能有臘汁肉,吃這樣純粹的肉夾饃,是西安人百年不變的虔誠。精製臘汁肉夾饃吃絲毫不膩,吃的就是做肉的手藝和品質。要是再加香菜和辣椒,那簡直就是「暴殄天物」,老陝聽了直攥拳頭。
純肉不代表單調,肉的搭配也有講究。假如你第一次買肉夾饃,老陝會勸你別買純瘦的,「柴的冷慫」,最好是「六分瘦三分肥一分皮」,可不能少了肉皮,多幾分濃鬱的膠質感,最後再澆點兒濃鬱的臘汁,吃著覺得些許粘嘴,不過「那個香你就不管了」!
澆一勺肉汁,是肉夾饃提香的秘訣。
攝影/陳倉識火
寶雞岐山,臊子麵的「聖地」,紅油肉臊子不僅用來「咥面」,還被拿來夾饃。臊子肉夾饃除了用白吉饃,還可以用熱蒸饃,不過最特別的還是紅油肉臊子,加點岐山香醋,少了些油膩,多了幾分鹹香酸辣。夏天搭配臊子麵,冬天搭配炒麵皮,吃的是心滿意足。
香過火的紅油臊子肉夾饃。
攝影/陳倉識火
如果吃清真菜,臘汁肉還可替換成臘牛肉,主打「稀糊爛」的口感,綿軟到牙一碰就碎,留下滿嘴的肉香。逢年過節,臘牛肉是走親訪友的「硬通貨」,尋常日子裡,臘牛肉夾饃配上一碗熱騰騰的肉丸糊辣湯,是西安人冬日裡的完美早餐。
臘牛肉夾饃、肉丸糊辣湯、冰峰
西安人常見的早餐。
攝影/陳倉識火
陝西人吃肉,有多費「饃」?
肉夾饃裡的饃主要分兩大派,西安派的白吉饃,和潼關派的油酥千層饃。肉夾饃之「饃」放到了末尾,並不是說饃就能瞎糊弄了,相反,原本的主食饃饃聽上去變成了「壓軸菜」,在「饃省人」眼裡更是馬虎不得。
白吉饃的面坯為碗狀。
圖/網絡
逛西安的肉夾饃老店,基本上每家都會僱專門的師傅做白吉饃,也叫「打饃」。師傅一手持面,一手持擀麵杖,反覆捶打敲擊。熟練的師傅一天可以打好幾百個饃,模樣大小所差無幾,放進身側的平底鍋中,先烙後烤,火候對了,才能出好餅。
一般的燒餅面坯為餅狀,而白吉饃的面坯為碗狀,烙饃時碗底朝下烙制,這樣烙出的饃的火色非常漂亮,可以用「鐵圈、虎背、菊花心」來形容——餅皮的顏色要像老虎的後背,餅的四周要圓如鐵圈,饃的花紋得形似菊花心。
幾圈金黃的紋路,說明火候控制得好,饃才焦脆。
圖/視覺中國
新鮮出爐的白吉饃外皮薄而酥脆,咬下去嘎嘣響,而內心綿軟又不乏韌性。用刀輕輕一劈,就立刻分成兩片,俗稱「兩張皮」,夾入臘汁肉,熱乎乎的饃瞬間烘出肉的溫潤香濃。
剛打出來的餅的口味是無法複製的,有句老話叫「寧肯肉等饃,不能饃等肉」,講的就是這個饃一定要趁熱吃,不然皮就不脆了。正宗的白吉饃只能手工打出來,而潼關的油酥千層饃不同,它在保證油酥風味的前提下實現了批量生產,這是為啥呢?
千層油酥饃,是潼關肉夾饃的標識。
攝影/陳倉識火
油酥千層饃說是千層,實際上也是一整塊,在製作中多出了做油皮、做油酥兩道工序,卻沒有「老酵面」自然發酵這一環節,所以能以速凍餅胚儲存,這也是潼關肉夾饃能走出去,在全國迅速擴張的重要原因。
做好的饃表皮有盤絲,入口饃渣直掉。因為這個特點,潼關肉夾饃還有了一個別稱——酥掉渣肉夾饃。熱饃夾涼肉,旋狀條紋的餅皮入口便綻放開,細嫩的肉結合面香,再配一口爽滑的酸辣粉,完美。
陝西常見的普通燒餅,也經常拿來夾肉。
攝影/陳倉識火
除了以上兩種,吃肉夾饃還有別的饃咧!清真的臘牛肉夾饃,用的是剛烙好的飥飥饃,也就是羊肉泡饃的標配,油少酥脆,吃起來非常筋道。
臨潼油槐鎮的狗舌頭肉夾饃
因為加青椒,就不算是正宗西安肉夾饃了。
圖/網絡
在西安臨潼區的油槐鎮,這裡的肉夾饃不僅可以加青椒,名字還特別可愛:「狗舌頭肉夾饃」,當然不是用狗舌頭做成的肉餡,而是說巴掌大小,樣子像而已。「狗舌頭」裡還加入小茴香和油酥,依然是趁熱吃,肉的滿口留香搭配青椒的勁辣爽口,再融合狗舌頭餅的酥軟,讓人回味無窮。再配一碗涼皮,一個字:忒!
鍋盔牙子。做法像鍋盔,樣子卻大相逕庭。
圖/網絡
長得相似的,還有鹹陽的鍋盔牙子夾饃。雖然叫鍋盔牙子,卻沒有鍋盔那種「大如鍋蓋」的魁梧渾厚,而是多了分秀氣。同樣是不經發酵,揉壓成馬蹄狀,上碳火爐烘烤至表皮酥黃,內裡熟透。比白吉饃薄得多,所以經過烘烤已經全部酥透了,入到嘴裡就更是酥脆可口。
中式漢堡包,越「夾」越快樂!
除了「臘汁肉 」或者「白吉饃 」這種經典搭配,肉夾饃還有別的吃法麼?當然有,你永遠可以相信的,是老陝對肉夾饃的想像力。
籠籠肉夾饃,粉蒸肉和荷葉餅也是老陝的至愛。
圖/視覺中國
在西安、鹹陽,流行的還有籠籠肉夾饃。其他肉夾饃是「烤烤烤」,它是「蒸蒸蒸」,糯米粉加五花肉丁拌在一起,放到籠裡蒸,軟上加軟。搭配同樣蒸出來的荷葉餅吃,則是外表勁道,內裡軟糯。
陝北特色,豬頭肉夾饃。
攝影/攝影師160381394783964,圖/圖蟲·創意
位於陝北的榆林,以豬頭肉出名。米脂縣有白水豬頭肉,綏德則有豬頭肉夾饃,別稱「獅子大張口」。肉是豬頭肉。饃是油旋饃,餅旋薄如羽翼,外層酥脆內裡綿軟,油香撲鼻,本身就是著名的綏德小吃。油旋饃趁熱填入滷得軟爛的豬頭肉,滋滋香十分過癮。
荷葉餅加肉臊子,是寶雞的另類肉夾饃。
攝影/陳倉識火
肉夾饃如此多彩紛呈,就是讓老陝一口一個「美美兒滴咥」的。賈平凹,這位陝西美食最著名的「宣傳大使」,曾經讚美肉夾饃是「一口咬出月牙,兩口咬出山字」,沒錯,吃肉夾饃還要拿捏好姿勢,饃一定要水平拿著,從兩側咬起,這樣肉汁才能浸入饃中,不會流一手。
孜然肉夾饃,是油炸白吉餅夾青椒炒雞胸肉。
攝影/陳倉識火
肉夾饃誕生於市井,紮根於市井。上世紀初,最早做肉夾饃的老樊家本來只做臘汁肉,由於當時沒多少人吃得起肉,為了提升銷量,才有了肉夾饃。而且,當時的擔夫挑夫為了方便趕路,往往不會卸貨專門坐下來吃,這時候,一隻手就能拿著吃的新單品肉夾饃,就格外受人青睞。
如果要追溯得更長遠,傳說肉夾饃中的肉是古代用於祭祀的祭肉,國君或族長在祭祀之後將祭肉分切給人們食用,以求國泰民安。於是,人們將神聖的祭肉剁碎夾在饃中食用,希望得到神靈的祝福。
各種類型的肉夾饃
寄託著陝西人在尋常日子裡的堅韌與期許。
圖/視覺中國
肉夾饃生之於民適之於民,才成就了它樸實溫潤的口感。在剛剛過去的「鬧劇」中,國家知識產權局指出,「潼關肉夾饃」是作為集體商標註冊的地理標誌,其註冊人無權向相關商戶收取加盟費。
所以,「潼關肉夾饃」不只是簡單的一個商標,更關乎老陝人長久的飲食文化與地域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幾個字能僅值十萬麼?它是平凡勞動者的不凡創造,是老陝的日常,是無價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