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經典器型名稱及起源故事(紫砂壺的名稱由來及圖鑑)
2023-10-24 19:53:51 1
五叔認為愛茶之人,必愛其器。加上紫砂壺現如今比較火熱,儲備點紫砂壺知識,絕對會受用無窮的,文章較長,慢慢的品吧!
西施壺
原名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確實此壺象豐滿的**,壺紐象**,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後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文旦、龍旦和西施三種壺形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係。三種壺都屬於截蓋壺。文旦:為南方的一種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這個原型做出來的。 首創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吳梅鼎給了徐友泉極高的評價,稱「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吳梅鼎之所以為世人所識,實在是因為寫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陽羨茗壺賦》。吳氏曾祖是明正德進士吳頤山,正德進士何許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聲太盛,叫「供春」。吳頤山少時在宜興金沙寺讀書,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時,據說偷學了寺僧制壺,不經意間,成了紫砂壺史上的鼻祖。然後經歷了趙梁、董翰、元暢、時朋「四大名家」,然後是時鵬之子時大彬一家獨大,時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吳梅鼎的父親和徐友泉交好,並請其到家中研製紫砂壺,成就了一段佳話。吳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如時之粗」時,他不知道,紫砂史冊上,已經有了他濃重的一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朝詩人張九齡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構築美妙意境的同時,也給壺藝創作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可以用紫砂壺詮釋對生命、文化和藝術的理解。每位藝人在創作「半月壺」時就是順應詩人意地間,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佔一席之地,從古到今長盛不衰,正所謂「弱水三千,僅飲一瓢」。半月壺協調和諧、舒張簡潔、前呼後應,一張揚、一內斂,張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讀越醉,半月壺營造的是一種源於心錄上對團圓期盼。所謂「明月千裡寄相思,半月萬裡思更濃」;一把壺訴說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圓人圓」的嚮往。
石瓢壺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係。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 從留傳於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曼生石銚」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曼生石銚」與「子沾石銚」相比,雖同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顯飽滿而豐潤,後者則剛烈而古拙,這可能是因人的個性而在壺的藝術上表現。 那麼,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仿古壺
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後人仿製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 另說最早見於近代趙松亭按吳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虹鈕有勢,二彎流胥出自然 ;圓圈把勻勢而起,有些款把圓下有垂,富於靈動,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有一氣呵成之暢。
井欄壺
顧名思義,其造型源於井欄。「井欄」一詞,傳統文化中多見,如「命理之學」中有「井欄」一格,陳式老架二路太極拳譜第四十一式為「回頭井欄直入」。實際生活中的井欄即井之護欄,亦名井床,井幹。古人掘井多置井欄,有的還置井蓋,井頂,井亭,它們即可護井,又能起到美化環境作用。
掇球壺
掇,落起來的意思,掇球,落起來的球。掇只掇子沒什麼區別。掇只是大亨原創,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複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民國時期程壽珍所作掇球壺為掇球中的精品。
秦權壺
秦權:秦統一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權」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權」壺就是仿其外型。誰最早創製了秦權壺,不得而知。但晚清梅友竹與韻石合作,一如當年陳鴻壽與楊彭年的傳奇。紫砂題銘,直追曼生,神採翻飛。「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 桃源賣茶,以壺為秤。充滿了想像的意境和瀟灑不羈的情趣。 最早秦權壺採用的是環耳形把手。後來不知何人所為,改成了龍形把手。龍之於中華文化,有著數不盡的故事。《山海經?6?1海內經》中說,禹的父親鯀,為了給百姓治水,私自竊取了上天的息壤,被天帝殛殺於羽山之野,終年不見天日,只有叫做燭龍的神龍,口銜蠟燭,帶來一線光明。鯀死後精魂不散,屍體三年不腐,天帝怕他復活,派人帶「吳刀」為鯀剖腹。在鯀的軀體被剖開的時候,從他腹中跳出一條虯龍,盤曲騰空,這就是鯀的兒子大禹。而鯀的屍體也同時化為一條黃龍,沉入羽淵。另外,在大禹治水過程中也得到了應龍的幫助,進而奠定了夏朝建立的基礎……秦權為壺,氣度泰然,剛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萬千,顧老更是將秦權做成了素器的巔峰典範。
周盤壺
曼生喜好夜讀,每每捧卷至深夜,間或倦怠,品茶以緩之,閉目靜思:十年寒窗無人曉,一舉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艱辛唯有自己能夠體味,更何況為官處世為自保有時不免強己所難……思之不免惆悵,起身信步,恰見置於小桌之羅盤,隨手撥弄,見其勺柄經由其轉,卻始終如一,指向一方。 曼生感嘆,羅盤雖如銅勺,表面圓通,卻堅持己見,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也。遂以羅盤為原型,繪壺以省之,名曰周盤,此壺圓潤而不失剛勁,周盤暗蘊太極,有形而無窮,或曰大視野,寬胸懷,任憑大風大浪,我自巍然不動。坡頸平口,平蓋扁鈕,泥質紅潤,道勁中出媚姿,縱橫中見遺韻,肅然絕俗。寓意為人處世,寬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將白雲、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誦之思之,其聲愈希。擁壺自省,以淨其身。相逢重大抉擇,執周盤品清茶,三思而後行,方能至方至圓。
鷓鴣提梁
這把提梁壺的造型為扁圓形壺身,把手為見稜見方的三柱高提梁,從側面望去猶如一隻飛翔著的鳥兒的頭部.原創者顧景舟大師為其命名「鷓鴣提梁壺」。 因鷓鴣這種鳥的叫聲聽起來象就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多在憶悼哀思時選用鷓鴣做詞牌,在「鷓鴣提梁壺」的底上顧景舟先生留下了這樣的刻款: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舟記,時年六十有九。顧老晚婚,需五十才與比他小十一歲的徐義寶結婚,僅共同生活了不到二十年,徐患鼻咽癌,越過這個鬼門關幾乎無望,顧景舟預感到妻子此病的兇險,仿佛聽到了鷓鴣「行不得也,哥哥」的悽惶叫聲,從而在這隻外型仿鷓鴣鳥的壺身上寄託自己悽血哀號。
華穎壺
此壺是顧景舟先生根據傳統壺體演變所創作品,名為華穎。在古字中沒有「花」字,「花」為後世字,故而古時「花」亦用「華"」代之,華穎的「華」意為「花」,華穎所表達的意境為:招展的花意。 作品摘手圓、蓋圓、壺身圓、三圓壘疊在圓壺底上,分外精神,遙望猶如花苞初綻。從「掇球」變形而來。
文旦壺
文旦創於明未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後兩者為清中末後所創,重玲瓏嬌秀,前者則重古拙,這也與當時藝術審美注重相關,「文旦」文字釋義為:「文」指柔和、外表、容態;「旦」指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壺曾一老壺銘:何必鳳凰誇御茗,浣女詞前落日塵,松竹開三逕,花落鳥啼水自流。亦有書記載:文旦「果之美味,江浦之橘,雲夢之柚。」那麼由此可知,文旦壺在這裡的創意又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黃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黃色本身就是一種豔麗的顏色,而那成熟的果實清甜甘酸的滋味,就象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綿長。在這裡,一把紫砂壺的仿生態,也充分體現了古代女性化的柔美與雅麗。現文旦、西施、貴妃變化很多,每個陶手都以自己的方法在演繹而成,高矮肥瘦,自然壺名也讓人有點難以分辯。 清代文人吳梅鼎曾經稱讚文旦壺說:「至於摹形象體,殫精畢異;韻敵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壺的韻味風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無骨;又似西施那動人的曲線,丰神綽約,俊俏天成。
容天壺
取材於源於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取名源於「肚大能容天下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首創,早期作品壺形偏低,後來壺形較高。要體現此壺的氣韻的確很難,需要做壺之人用心體會。在氣韻飽滿的壺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頸,壺蓋增高成半球狀,平添拙樸童趣。出水效果極佳,用起來確實方便舒適。視覺上穩重大度,在質樸中見深厚。 相傳是在唐末五代時,浙江奉化有個名叫契此的和尚,號為長汀子,他身材短胖,言語無定,隨處坐臥,經常以仗背一布袋入市,四處化緣,見物則乞,人稱布袋和尚。據說他能示人兇吉禍福,而且非常靈驗。在臨終之前,曾說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後來人們就把他作為彌勒菩薩的化身,先是在江浙一帶,民間都畫他的圖像供奉,後又在寺院塑其形相,這就是現在寺院中大肚彌勒像的由來。契此和尚圓寂於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因此將其形象作為彌勒菩薩供奉,當是宋代以後的事情。杭州靈隱寺飛來峰有大肚彌勒造像,是飛來峰最大的一龕佛像,南宋造像。
大彬提梁
在今天的玩壺人看來,高20.5釐米,口徑9.4釐米的大彬提梁實在是一把大壺,可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尚屬小物。時大彬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器型上「改大為小」,「改俗為雅」,奠定了紫砂壺基本的審美傾向,使紫砂壺能進入文人生活,成為文房清玩,提升了紫砂壺的文化內涵。這也讓時大彬成為紫砂宗源上的第一座高山,讓無數後人仰止。 粗看很不起眼!大彬提梁身筒成較大且豐滿的扁球形,上部圓環狀提梁粗大,六方三彎嘴,六瓣平扣鈕,壓蓋,圈底,溜肩,素身。 再看耐人尋味!身筒以實託虛,圓環以虛帶實,上下兩個圓弧構成的虛實對照,達到了視覺上的微妙平衡,整體上讓人感覺氣勢雄健,渾然一體。所謂「周接四海之表,浮於元氣之上」。 三看驚為天物!大彬提梁如佛趺坐,清風朗朗。《夢溪筆談》中說:「星辰居四方而中虛,八卦分八方而中虛,不中虛不足以妙萬物」。虛實結合猶如畫中留白,園林借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種古典美學的神奇光彩,閃耀在小說、繪畫、書法、戲劇、建築等傳統藝術的各個領域。
瓦當壺
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壺的造型來源之一,瓦當壺為仿漢代瓦當式樣,造型獨特,一般壺體呈瓦當狀,造型以幾何線條為主,成型規範有致,線條流暢準確,壺身多有銘文.秦磚漢瓦為名貴之古玩,清代中葉以來猶受文人推崇.瓦當壺在配以名家之壺銘,意境更加古補,格調幽雅.最著名的為陳曼生的瓦當壺,做工挺刮,壺體正面刻行書」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飲之甘泉,」實為紫砂壺中難得的精品,也是文人參與合作制壺的典範。
合歡壺
也是曼生之所愛;壺銘日:「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闡釋了「合歡」之義,若是東坡的門徒,三五知己,無酒有茶,品茗談天,足矣。 曼生在溧陽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運送「白芽」貢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親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欽點的名貴貢茶,須在清明之前作為十綱貢品茶中第一綱運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徵集、挑選、包裝,命人晝夜兼程,送往京城。終如期而至,龍顏大悅。消息傳來,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設宴以賀。席間,曼生一時興起,揮毫潑墨,寫下「八餅頭綱,為鸞為鳳,得雌者昌」之墨寶。好友郭通提議,何不造壺以載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間鼓樂歡天,樂手執大鑔賣力敲擊,聲音洪亮悅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親自手持大鑔用力合敲,歡喜之情溢於言表。大鑔凹凸有致,合則響,合而美。曼生有感於大鑔分分合合,奏響人間歡樂,遂以合鑔為樣,合歡為名,設計出合歡壺,以朱泥造之,通體大紅,富含吉祥與幸福之意。此壺極富天趣,取皆大歡喜之意,適用於節慶、祝福聚會之場合以添樂趣。 此壺乃曼生喜極而制,故此壺風格綺麗,所謂霧餘水畔,紅杏在林。典美精工,餘味無窮。擁此壺而品茗,必逢喜悅之事。捧壺把玩,有如重回當年曼公呼朋喚友鼓樂歡天之場景,喜不自禁由壺傳。
漢鐸壺
漢鐸,即漢朝之鐸。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中對鐸的解釋是:鐸,大鈴也。它是器物的名稱。具體地說形狀有些像甬鍾,但體積小。梅調鼎(1839—1906年)字友竹,號赧翁,慈谿人,長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稱讚他是清代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是目前在紫砂歷史上最據研究價值的漢鐸壺了。此壺壺身由正楷「漢鐸」二字,下刻行書;「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有詩日: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暗喻了梅先生自己雖終身為布衣,以賣字謀生。卻是重節操的一方名士。 鐸為方彤,頂卜有一個短柄,腔內有舌,可搖擊發聲。舌有銅、木兩種,銅舌者稱金鐸,木舌者稱木鐸。「鐸」除了做為樂器以外,其作用從歷史上各種古籍的記載中歸納來大概有兩方面:「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一)、文事奮木鐸——和平時期的文化宣傳。在古代,天子為了了解民間的社會風氣,人民的生活狀況,每到春天會派專人到各處採集民間的詩歌,這種行為也就是現在的所說的「採風」,歸納總結後報告給朝廷加以考察。同時鐸的聲音宏亮,而且傳得很遠,也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喻義。這裡鐸的木舌可比作教師的教化之舌。 (二)、武事奮金鐸——戰爭時期的司令工具。古時的軍事長官曾揮舞旗幟召集村民,在田野練習布陣和戰法,了解擊鼓鳴金等軍事號令。每隔三年,則舉行更大規模的集體軍事訓練。我們看古代打仗的小說,經常有鳴金收兵一詞,鳴金即鳴鐸,就是搖大鈴鐺。 寶鐸含風,響出天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後鐸的作用更主要集中於樂器和建築裝飾了。目前我們能經常見到的就是古建築四角的鐸鈴裝飾。
洋桶壺
紫砂洋桶壺是紫砂茗壺名種裡較為常見的一種款式,亦是一種茶壺款式的專用名稱。紫砂洋桶壺自清末民初創製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便,是宜把玩,便於提攜,便於茗泡而一度盛行,並為大多數茗壺愛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為紫砂光貨素器類經典傳統作品之一。俞國良、汪寶根、儲銘、顧景舟、何道洪等等藝人,無不為紫砂洋桶壺的流行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匏尊壺
《說文》:「從包從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hù),葫蘆,一種圓大而扁的葫蘆,即匏瓜。匏尊:以幹匏製成的酒器。蘇東坡《前赤壁賦》的「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 一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黃州生活和「匏尊」的命運,何其相似?匏尊是匏瓜做的飲具。匏瓜,瓜不供食僅於做水瓢,俗稱「葫蘆瓢」,匏瓜,古代用作男人無妻的象徵。由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職,不得升遷。匏有苦葉,孤獨無助,苦啊! 蘇翁豈止孤獨無助、不受重用,還蒙冤入獄,險些掉了腦袋。他從監獄出來,以一個流放罪犯的的狼狽,出汴梁,過河南,度淮河,抵黃州,住進一座寺廟,環顧四周一片寂靜,舉目遠近無一個親戚,連一個朋友也沒有。孤單的像匏尊,悽楚的似匏瓜。這時他喝水、飲酒,用的也只有那匏瓜做的水瓢。匏尊,難以登堂入室的民用品,在這時走進了蘇翁的生活,化入了他的辭賦。匏瓜幫助了蘇東坡的苦澀生活,蘇東坡也成就了「匏尊」的千載詩話,緣分吶。 匏瓜成熟才可作匏尊。悽苦生活在黃州的蘇東坡,他從「烏臺詩獄」的災難中成熟了。他成熟在窮鄉僻壤的黃州,成熟於無親無友的匏尊旁,他成熟的象徵,就是那《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匏尊和辭賦一同向今天走來。 蘇東坡心中匏尊的命運和他自己多麼相像、多麼和諧,孤寂沉靜,且又有成熟後的厚實圓潤。紫砂「匏尊」壺的形象,創意來自這種有苦意的匏瓜。陳曼生設計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壺是有關匏瓜的,經典的「匏尊」壺,就是他「匏壺」的升華。看來陳曼生也是讀懂了蘇翁的「匏尊」和他在黃州的艱辛生活與辭賦創作,不然如何解釋他四分之一的創意都來自有苦意的匏瓜。
思亭壺
在朱泥壺中,惠孟臣.惠逸公.陸思亭諸家原皆為清代制壺好手。 早期的思亭壺,壺嘴曲度較小,流口簡練,以竹刀落款於蓋口牆沿,筆致尚稱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壺,風格柔美,曲線明顯,流口較尖,署款則各式皆備,有竹刀寫刻,也有鋼刀雙鉤刻,罕見鈐印者。思亭壺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於朱泥陶史。閩南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思亭排名優於孟臣,有可能是思亭壺式俊挺,佇立茶船之中,有若蟜龍昂首,氣韻出眾。
扁腹壺
扁腹壺,或者叫扁仿鼓壺,依壺身矮,壺口大而得名。日本奧蘭田君對壺之理趣有此論述:「知理而不趣者,獨取小與直,而不取大與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論大小曲直,擇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為下乘,知理知趣是為上乘。」此壺理趣兼得,當屬上乘無疑。理,此壺身線且口大,宜泡綠茶,一彎流出水條索長且涎水。壺把端拿,甚是輕巧,亦感舒適,平衡點恰到好處。趣,整體協調、對稱,且節奏感強烈。若俯視,鈕蓋、肩、腹五個圓圈,如漣漪蕩漾,十分悅目。蓋邊線略強於口線,正合國人天蓋地之理念。壺蓋倒置亦無傾斜之慮,也是一趣。此壺泥佳、工精、造型美、難度大,宜用宜賞,內涵深,回味長,實乃上乘中之經典之作。
漢瓦壺
漢瓦屬於圓器當中的一種,歷來多位藝人都有仿製此種款型,而之前楊彭年的一款漢瓦壺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圓筒形壺體,上侈下教,短流勢較直。蓋平略見弧,橋式鈕,鈕面陰刻海棠紋樣。泥質堅結,砂色暗紅。壺蓋子口製作圓而不規,轉捻即緊,拈鈕可以翕起全壺。壺身鐫楷書渴語:「放下屠刀否,心蓮頃刻開,三千今世界,開眼見如來。」署名「金冬心意門」。又刻坐佛一尊,落款「兩莑居士羅聘畫」。蓋面刻行書「蕉雪子摹、己卯冬月作」凡九字。底鈐陽文篆書「楊彭年造」方印。
葫蘆壺
葫蘆壺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藝人們的喜愛,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時下最珍藏的便是楊彭年制的套環鈕葫蘆壺,這款壺器身灑冷金斑,壺體設計新穎。造型呈葫蘆狀,壺流短直而微向上翹,把成半環形,蓋頂設有套環鈕裝飾。整器形制的線條以渾圓為主,十分流暢。壺腹陰刻行書銘文:「為惠施,為張蒼,取滿腹,無湖江。」署「曼生銘」。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壺底鈐「阿曼陀室」方印。此乃陳曼生、楊彭年兩人默契配合所制之壺,可謂珠聯璧合,「壺依字傳,字隨壺貴」,為鑑賞家視為鍾愛的「曼生壺」。
美人肩壺
美人肩紫砂壺宛如古代女子端莊可愛,帶點宮廷的雍容華貴,又不失大家閨秀般的妖嬈。造型飽滿,大方得體,以體現圓潤的壺身為主,壺蓋與壺身仿佛合為一體,沒有空隙,用手撫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溫暖。 美人肩作為傳統器型是由清代的老作品演化而來,是一款經典器型,同一種器型在不同的工藝師手裡能夠表現出不同的神韻與氣韻來,以古代美人的肩線及豐腴美妙的曲線,幻化出動人心弦的壺形;此壺製作上最難之處,在於用全手工打出柔順怡人的線條,及蓋面和壺身的過渡,與流暢無礙的長三彎流,故由古至今皆被陶家視為最難掌握的造型品種之一!
柱礎壺
柱礎也是曼生設計的一種壺款之一,其造型穩重而大方,這也是因為他的造型來源於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礎。 柱礎,是用來承受房屋立柱壓力的一塊墊基石,在古代的時候古人為了不讓木製的立柱受潮溼而腐爛,於是在木柱的底下墊一塊石墩,使柱腳與地隔離開,起到了相對防潮作用。只要是木架的房屋每一根柱子都有一個柱礎,缺一不可,在防腐爛的同時又加強了柱基的承壓力,所以在古代人們對礎石是十分的重視。隨著年代的推移,柱礎也因需求發生變化,柱礎漸漸成為柱子的收頭,使得單調的柱身發生視覺上的變化,後期更是在柱礎上使用雕刻藝術,使得民間的建築花樣繁多,後人更是將柱礎演變成具有審美功能的裝飾,成為藝術品。 以柱礎為壺型,使壺顯得別致且優美,更顯示其穩重,此壺型亦一直流傳下來。
一粒珠壺
一粒珠造型古樸,古韻盎然,莊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氣又不失陽剛之氣,造型惹人喜愛。 一粒珠如西瓜的壺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靜,來洗滌塵間煩躁的心情,原因在於有句話如是說:若瓜時,輒偃臥以瓜鎮心。但一粒的造型又如同一顆珍珠般珠圓玉潤,飽滿而剔透,壺身一大珠,壺鈕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離。然無論型如哪種造型,一粒珠大度豁達的造型以及其細膩精緻都是一樣的。 所謂「茶禪一味」,品茗需要靜心靜氣,一粒珠帶來的高雅意境能給人一種安和的心情。 一粒珠式紫砂壺款型由來已久,形制上對壺的整體性要求比較嚴格,要求整器有飽滿的力度和整合的視覺觀感。壺體滾圓狀,無頸,流嘴略彎,口蓋為嵌入式,小圓珠鈕,為傳統曼生十八式造型,俗稱「一粒珠」,渾圓可喜。
匏瓜壺
匏瓜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與曼生葫蘆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其獨特之處亦是其他造型無可比擬的,把玩此壺有如返璞歸真之意,此壺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曼生為官之後因為清朝相關制度規定有些官員是不可以帶家眷在身邊的,所以曼生只能與妻分隔兩地,無法長相廝守,因為曼生愛壺成痴,便想到以壺寄相情,然不管怎麼設計都沒有一把讓自己中意的,有一次他無意中讀到曹植《洛陽賦》中一句話: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隻獨勤,被其中的匏瓜吸引,仔細研究得之這是葫蘆的變種,又叫瓢葫蘆,更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匏瓜是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這正與此時曼生的處境極為相符,於是找來一匏瓜日日觀察創作出此款匏瓜壺。 曼生寄情於物,表達了對妻子的思念,因而紫砂壺也是世人情感的一種寄託!
孟臣壺
紫砂壺中的微小紫砂壺,為衝泡「功夫茶」的茶壺名。廣東潮州、汕頭、福建廈門漳州、泉州一帶喜歡「功夫茶」,茶葉獨取烏龍,衝泡方法也諸多講究:所用茶葉大不盈握,壺底刻有「孟臣」的銘記。孟臣壺名源自明代宜興陶藝師惠孟臣製作的紫砂小壺,因其造型精美,別開生面,且落款「孟臣」,故而得名。
湯婆壺
「湯婆」原為盛熱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圓形壺,一般是用銅錫或陶瓷等製成。清?6?1趙翼「今人用銅錫器盛湯,置衾中暖腳,謂之湯婆子」。 器型古拙有明季遺風,壺型簡到極致,古樸超越一切,實用性超級。壺身飽滿,壺壁挺秀,端莊古樸。看似純實用的茶器卻蘊生出美學上的高點。反而使觀賞者生出油然的摹古之情。
唐羽壺
《唐羽壺》為光素器形,為創新系列作品中經典之佳作。創作構思源於唐代宮廷中的羽觴壺,它的造型與之非常貼近,須知,唐人飲茶並非今日沏茶,而是用類似如今沱茶樣的茶團和茶餅研碎放入壺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有點類似現在煮咖啡。因而壺的手柄一般都較細長,似有羽翼飛升之感。他的創意也可以詮釋為唐代陸羽之壺。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時空,重溫唐風,再現歷史的美妙感覺。
您的【訂閱或轉發】是作者不斷前行的動力。關注微信搜索:二五區或者ewqtea←長按複製
二五區以真實為核心,為茶葉愛好者提供全面、客觀的茶行業資訊以及茶葉評鑑、茶文化等信息溝通平臺。
看完後你有兩個選擇:
1.你可將它傳揚出去,傳播一些積極的信息,讓大家多了解點。
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會它,就像你從未看見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