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管閒事做人的秘訣(做人的最高境界是)
2023-10-26 15:50:19 2
曾有人說:年紀越大,煩惱越多。人的生活離不開人際交往,我們結識的人越多,煩惱也就越多,這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人生閱歷。
心理學家阿勒德說過: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我們無法避免與人聯繫,但卻可以減少生活中的煩惱,從而讓生活更輕鬆愉悅。
古人云:聞事莫說,問事不知,閒事莫管。
一個成年人最智慧的處事方法就是:莫管閒事。不主動給自己增添煩惱,也給他人減輕負擔。而這同時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01與其管他人閒事,不如專注提升自己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倘若將專注力放在管他人閒事上,便容易忽略自己內在的提升。
在電視劇《歡樂頌》中,曲筱綃多管閒事的行為,引得眾多網友紛紛評論:「你管的閒事太多了。」
她想幫邱瑩瑩測試男朋友的真心,卻不和邱瑩瑩商量,暗中給別人男朋友塞紙條。這種幹涉朋友感情的舉動,無疑是沒有分寸感的多管閒事。
汪琪在工作中也非常喜歡管閒事,每次在同事完成任務,她就會在一旁指點江山。
有一次,汪琪看到身邊的同事在寫策劃案,立馬湊過去發表自己的意見。
「你這個方案不合適,要先調查以前的數據做參考,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有什麼不懂的你可以問我,大家都是同事,沒有什麼不好意思開口。」
汪琪的好心同事沒領情,甚至在她的絮絮叨叨之下,不耐煩地回答道:「你能不能少管閒事啊,你私自看我的策劃案本來就不合適,而且我們兩個是競爭關係,你在這裡修改我的方案算什麼?」
汪琪覺得自己好心被人當成了驢肝肺,卻沒意識到身邊的同事都下意識地和她疏遠。
她談到自己工作上的煩惱時,閨蜜提醒道:「你不如試著把時間花在自己能力提升上,等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別的同事自然會向你請教,而不是覺得你多管閒事。」
汪琪按照閨蜜的建議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不僅自己的業務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身邊也多了交談的朋友。
正如鄭板橋在《贈君謀父子》中寫道:「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閒事養精神。」
人與其把時間花在管閒事上,不如花精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讓煩惱減少的同時,也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何樂而不為呢?
02不幹涉他人行為,是一個人的修養
自古便有名言: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去妄加幹涉別人的閒事,才是對他人最好的尊重,正如古語有云: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曾聽過一個故事:
一群孩子在公園裡玩耍,唯獨有一個男孩獨自躲在遠處,安靜地擺弄著手上的魔方。這時,男孩的父母走過去牽著他來到一群孩子中間,並且鼓勵男孩道:「你不用怕和朋友一起玩,朋友之間就是需要多交流感情才會好。」
男孩被迫參與群體遊戲,人卻依舊興致缺缺,始終沒有笑臉。
有熟悉男孩的朋友說:「你不是不喜歡踢足球嗎,為什麼還要過來?」
男孩無奈地回答:「我的魔方被沒收了,媽媽想讓我和你們一起玩。」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如果把自己的主觀意識賦予在他人身上,往往會讓對方感到被冒犯。在網絡上聽到很多類似的話:
「你做蛋糕是沒有前途的,應該立志學醫才對!」
「我把你寫的小說都撕了,不知道好好學習,未來能有什麼出息?」
「一個人創業太難了,不如踏踏實實的工作,別想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人如果在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以己度人,便會有失偏頗。
人與人在相處過程中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尊重對方的意見,才是處世的智慧和基本修養。
馬克·李維在《偷影子的人》一書中寫過:「你不能干涉別人的生活,就算是為了對方好,這是他的人生。」
誰都不願意自己的人生在幹涉和打擾中度過,懂得在人際交往中留有分寸感,少管閒事,才是一個智慧有涵養的成年人。
03彼此成全和尊重,才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陳夢和許玲一起去貧困地區旅行找拍攝素材,等到了目的地後,便借住在一位村民的家裡。村民家有一個小女孩,七八歲左右,身上衣服的破舊,看上去面黃肌瘦。
小女孩很懂事,知道家裡有客人,便熱心地給兩人準備早飯。
陳夢心酸地看著女孩端來的早飯,連忙從錢包裡拿了兩百塊錢遞過去:「等改天姐姐給你買幾件新衣服,這錢你拿著去買吃的。」
許玲看著孩子一臉茫然的模樣,連忙開口道:
「這個姐姐給錢給你,是想請你給我們當導遊,謝謝你的早飯,禮尚往來,我們也希望送給你新的衣服作為回禮,可以嗎?」
小女孩這才欣然答應。
事後,陳夢問許玲為什麼要麻煩孩子做導遊,許玲認真地解釋道:
「因為我不想讓她覺得我們是在施捨,雖然她的條件比較艱苦,但我們單方面給予的同情,可能會讓她感到自卑,現在讓她靠自己的本事賺錢,她更容易接受。」
原來,她是在保護小女孩的自尊。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參差,我們對弱小者抱有善意沒錯,但與其過多的用「善意」幹涉他們的生活,不如換一種方式成全自己彼此溫暖的傳遞。
網上曾有一個問題:「你討厭那些自以為給予別人幫助的人嗎?」
評論下有一個高贊回答:「雖然這麼說可能有點不知好歹,但我真的不喜歡別人給我自以為是地幫我,很多時候,我足以養活自己,為什麼一定要接受人家的好意?如果還不了這個人情,徒增心理負擔。」
每一個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生也有無數種活法,有時候自以為給對方的好,也許並不是對方所期望的生活。
正如傅首爾說過的一段話:「世界上什麼人都有,當你能夠豁達地面對他們,不再妄想強行改變誰,那將會是自己的新生。」
我們儘管專注自己的成長,可以做好事,但不用妄度他人。
人這一生,能渡己便已是最好的修養,別再妄圖幹涉他人的生活。不多管閒事,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格局。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