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至誠蔡晶晶:用技術培育資訊時代安全感
2025-05-08 08:39:25
有人說,技術就該如鋼鐵一般,冰冷,硬朗,嚴肅得不帶一絲感情色彩,方能堅實可靠。
但現實真的如此嗎?安全圈裡一直有這樣一句話:每個系統都是有漏洞的。這是一句在邏輯上無法證偽的判斷,但殘酷的現實卻在每天給我們敲響警鐘:用最好的技術精心開發的軟體、硬體一樣可能會有漏洞,系統運轉過程中隨時有可能被「幹掉」。
冰冷的技術還沒辦法造出完美的系統,而在使用技術的人,卻是有溫度的存在。
永信至誠蔡晶晶:用有溫度的技術培育資訊時代的安全感
人是安全中的薄弱環節,人才是安全的核心
近年來,斯諾登、震網、心臟出血、XcodeGhost等一系列網絡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上到國家安全,下到個人生活,都被迫處於網絡安全攻擊的陰影之下。然而,這些眾人皆知的焦點事件卻只是網絡安全世界的冰山一角——在永信至誠公司董事長蔡晶晶看來,未來這個世界上只會存在兩種人,即知道自己被黑的和不知道自己被黑的兩種人。相信被黑過的人能夠明白,這個未來,並不遙遠。
要想解決問題,必先溯其本源,網絡安全問題也是如此。完整經歷了中國網絡空間技術發展最高速的15年,並一直投身在網絡安全事業的第一線,讓蔡晶晶看到:人是安全中的薄弱環節,人才是安全的核心。
蔡晶晶的理由有三點:人的知識、技術水平決定了系統的可靠性;人的可靠性直接影響到整個系統的運營穩定;信息安全的核心是人的安全,人自身的安全意識(能力)水平直接決定了信息安全系統的穩定。防範網絡安全風險,便是要彌補漏洞,保護系統,杜絕侵襲。歸根結底,捍衛網絡安全便是「人與人的戰爭」,「以人制人」,讓「好人」克制「壞人」。
永信至誠蔡晶晶:用有溫度的技術培育資訊時代的安全感
可是,能夠捍衛網絡安全的人,還遠遠不夠多。
截止2015年底,在全國範圍內,開設有相關專業的院校僅有77所,這些院校每年的畢業生僅有1萬餘人,加上通過社會渠道培養的1萬餘人,每年我國新增的信息安全人才只有2萬左右,這還是在不考慮新增人員經驗不足等問題的前提之下。
而人才需求呢?保守估計國內每年的網絡安全人才需求量已達100萬,100萬VS 2萬,懸殊的差距帶來的,將只有無止境的風險。
「寒暑交織」下的網絡安全人才成長道路
培養網絡安全人才的道路,一直以來都並不平坦,業內的專家們也進行過各種各樣的探索。在第三屆「4·29首都網絡安全日」的網絡安全人才評價培養體系高峰論壇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舟軍教授談到,目前網絡安全人才成長模式主要有兩類:一是學院派,科班本碩博畢業或高校機構任職,善長基礎理論、,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且學術成果豐碩;二是極客派,非科班出身,多自學成才,任職於安全公司或自創公司,實戰能力豐富,善於漏洞挖掘、逆向分析等,能推動網絡安全的技術發展。
永信至誠蔡晶晶:用有溫度的技術培育資訊時代的安全感
儘管無論出身幾何,都有機會成長為網絡安全精英,但兩類人才各自的培養問題依然尖銳。學院派的培養周期越來越長,專業知識越來越多,但空中樓閣難免華而不實;極客派在安全風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世界裡,理論基礎的薄弱很容易導致舉步維艱。
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理論知識容易變得如技術一般「冰冷」,而「以戰養戰」的實踐往往顯得過於「熾熱似火」,寒暑之間如果沒有足夠的調和互補,終究難以在網絡安全人才成長的道路上走得長久安穩。
另一方面,人才的成長源於知識的積累和實踐,更源於經驗的傳遞和前人的指引。各類網絡安全風險一直處在高速「進化」當中,安全技術也並非一蹴而就,更好地學習吸收前人的經驗,將能有效減少學習實踐過程中的「彎路」,增進理論和實踐的契合,這對人才成長也將大有裨益。
授之以漁 用有溫度的技術培養資訊時代的安全感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資訊時代,專業網絡安全人才的大量湧現,能夠更好地保護網際網路中的每個人;但網絡上人人缺乏安全感的年代,更當人人都有自保之力。
於是,蔡晶晶說,要用網際網路的方式解決網絡人才的培養問題。
然後,就有了「e春秋網絡安全實驗室」和「i春秋學院」。用他的話說,春秋時代是歷史上一個溫暖的時代,這個時代孕育了諸子百家繽紛絢爛的思想,給後世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財富。以春秋為名,也是賦予了網絡安全技術學習更多樣、更親民的全新屬性。「e春秋」和「i春秋」給網絡安全人才提供了一個「有溫度可感知」的自我提升空間,也給更多普通人開闢了進入網絡安全領域的門徑,讓「每個人都掌握網絡安全技術」成為了可能。
永信至誠蔡晶晶:用有溫度的技術培育資訊時代的安全感
溫度,是一種關懷,也是一種理想。在蔡晶晶的理想中,他希望能夠為5年後的中國儲備足夠的專業網絡安全人才,能夠讓對技術感興趣的人、缺乏實踐的人、致力於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有一個平臺,可以合力做更多「有溫度」的事,創造更多「有溫度」的技術,並一起來培育資訊時代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