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麒麟950亮相MWC 性能/續航引人關注
2025-04-12 09:02:27
2月22日,MWC2016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西班牙巴塞隆納開幕,華為作為巴展歷年最大的參展商之一,展出了包括5G、4.5G、超寬接入、IoT、智能終端等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和全新產品,其「豪華」展臺吸引了全球重要客戶參觀。相比而言,同樣作為華為產品一部分的麒麟950晶片卻非常「低調」,儘管如此,麒麟950的高性能和長續航特性還是吸引了眾多VIP客戶的關注。
麒麟950展臺位於Hall1華為超大展區的一個角落,很不起眼。該區域全部是封閉區域,只有受邀客戶才可參觀。2月22日一早,麒麟950展區就不斷有VIP客戶駐足,他們大多是來自歐洲、美洲及非洲的優異運營商。他們仔細觀摩了麒麟950的演示,對搭載麒麟950的表現倍加讚賞,對搭載麒麟950的華為Mate8手機更是愛不釋手。
麒麟950處理器是全球首個採用16nm FF+工藝的商用手機SoC,也是首次採用四個大核2.3GHz A72+四個小核1.8GHz A53的big.LITTLE架構設計的SoC,它同時也是第一個搭載使用ARM全新一代Mali T880 MP4 GPU的手機SoC。有如此多第一,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本次麒麟950晶片登陸巴展,實際上也是麒麟950在海外的首次亮相。雖然很低調,但還是讓海外客戶對麒麟950的高性能和低功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麒麟950展區,與950實物展示相配套的是一段約兩分鐘的酷炫視頻。該視頻簡明直觀地介紹了麒麟950在工藝、A72大核、MaliT880 GPU、晶片調校、VoLTE高清語音體驗、全新照相體驗、智能定位體驗等方面的幾大優勢,使參觀者對麒麟950有一個全面而直觀的認識。視頻結束後,參觀者可以近距離查看麒麟950晶片,這段動靜虛實結合的視頻引發了大家濃厚的興趣,很多人駐足仔細觀賞。
而在實時展示區域,可以看到華為Mate8和另一款定位相近的其他品牌手機在性能和能效比方面做的對比。
兩臺手機上都運行了PCMark跑分工具,這是一款基於用戶日常使用場景測試手機工作性能的軟體。相比而言,通常極限跑分性能並不等同於真實的用戶體驗,基於用戶日常使用場景的跑分對用戶更有意義,PCMark正是使用基於日常任務的測試而不是抽象算法來測評安卓智慧型手機的性能和電池使用壽命的工具。根據PCMark測試結果,搭載麒麟950 的手機Mate8可以穩定的跑在7000分以上,而另一款競品手機大約在5300分上下。這意味著Mate8在日常使用場景下,性能比競品手機要高30%左右。
現場還有一個測試Mate8瞬間性能的實驗——Mate8和競品手機在相同的沃達豐4G網絡下,進入同一個微信群裡搶紅包,Mate8因為其強大的處理器麒麟950以及處理器所擁有的超強瞬間性能,每次都能拔得頭籌,率先搶到紅包。攝像機清晰地記錄下了細節。
除了優秀的工作性能,Mate8在長續航方面表現出色,成為續航時間最長的手機。全球權威測評機構Anandtech發布了全球主要安卓手機的電池使用時長情況。Anandtech分別對這些手機連續進行了100次工作性能跑分測試以測試電池的使用時長。結果表明,Mate8從100%電量到20%電量的平均使用時長大約為9.83小時,比排在第二位的手機長20%左右。
兩組對比,很好地幫助參觀者理解搭載了麒麟950的華為Mate8手機的高性能和長續航的特性。有的現場觀眾看了對比後,非常驚訝Mate8能夠兼具高性能和低功耗特性。
Mate8為何長續航如此初出眾?這是因為其搭載的處理器麒麟950採用了啟發式智能調度算法(HSA, Heuristic Scheduling Algorithm),通過對系統進行精細調校,對場景進行最精準性能預測,它可以根據負載預測,靈活地把負載分派給DSP、GPU、大/小/微核以及專用IP上,以提升性能優化能耗比,在都採用同樣IP和相同架構的設計中,這才是真正體現設計者功力的地方。
巴展現場麒麟950和Mate8精彩的演示給VIP客戶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人當場表示要購買一部Mate8,並表示會推薦給他的朋友們。
在MWC期間,除麒麟950外,華為其他無線終端晶片產品也廣受關注。其中,華為展示的全球首款FDD 4x4MIMO + 2CC CA商用CPE,搭載了華為Balong 750通信解決方案。作為業界首款支持Cat.12/Cat13(UL)的Modem,Balong750能夠根據運營商的頻譜資源和網絡覆蓋,通過2CC CA數據聚合+4x4MIMO技術,為用戶提供最高600Mbps的下載速度;相比原有LTE技術提升1倍的用戶峰值速率和70%的小區平均容量,打造用戶無線全新體驗。此外,在本次展會上,基於華為Neul Boudica的NB IoT的物聯網應用演示也廣受關注,Boudica晶片提供廣覆蓋、低功耗、高性價比的蜂窩物聯網解決方案,可應用於基礎設施、農業、工業、消費和醫療、物流、智能樓宇、智慧城市等多種領域,讓萬物互聯從「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