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春節習俗作文1000字
2025-03-02 12:30:24
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春節是寒假的開始,是在美味佳餚裡流連,是拿壓歲錢的日子。而對於大人們來說春節又是一個忙碌的開始……
中國人的春節不同於外國人,在外國1月1日元旦後便是新一年的開始,而在我們中國,到了農曆正月初一才算真正的過年。當然,在中國每一個地方的春節習俗都是不同的。
就拿我們餘姚這個魚米之鄉來說吧。農曆中的最後一天被稱之為「除夕」,在這一天裡,全家人要坐在大圓桌前吃一頓年夜飯,寓意「團團圓圓、和和美美」,餐桌上都要留下一條魚,寓意「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1983年央視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已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是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華麗的舞臺上火紅的燈籠高高掛起,絢麗的紅綢在半空飛舞。雅俗共賞的相聲讓人開懷一笑,驚心動魄的雜技讓人嘆為驚止,宛轉悠揚的歌聲讓人縈繞耳畔,優美動人的舞蹈讓人浮想聯翩……當屏幕上出現一個個跳動的數字——「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新年的鐘聲在此刻敲響,十三億中國人民一起歡呼起來,窗外的禮花似乎在為新一年的到來而歡呼喝彩。天空,在那一刻不再是一片黑暗的,禮花把它照耀得是如此絢麗多彩。在那一刻我們也又長大了一歲,以更加矯健的步伐邁向我們的黎明……
辭舊迎新,當太陽迫不及待地探出腦袋要在這新年的第一天散發出他無窮無盡的光芒時,勤勞的人們已經在自家的門前貼上了春聯、貼上了「福」字。當然這貼春聯和貼「福」字也有很多的講究:由於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而「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人們就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在這一天,走親訪友當然也是少不了的。父母都會帶著孩子們到親戚朋友家給長輩拜年。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而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傳說中,中國古時候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在吳曼雲《壓歲錢》這首詩中寫道:「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放爆竹也是中國的民間習俗之一,爆竹亦稱「鞭炮」、「炮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最早的爆竹是人們焚燒竹子而發出的巨響,用來嚇走「年」。而現在,放爆竹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已經成為我國人民(尤其是孩子們)歡度春節的一種不可缺少的形式。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可是卻大大影響了自然環境,嚴重的還可能引發火災,所以我們應該儘可能少燃放煙花爆竹,以保護自然環境,同時保護我們的自身安全。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很多描寫春節的古詩比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文徵明的《拜年》: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還有林伯渠的《春節看花市》:「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鬥芬芳。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春節、春節、春節。這個代名詞結束了2012年,2013年從耀眼的陽光中向我們走來……